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3826发布日期:2019-05-03 19:3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慢阻肺治疗的氧疗装置,尤其是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内科治疗范例中,对于慢阻肺疾病治疗的传统方法,是以药物治疗、雾化为主,严重者施以机械通气抢救治疗。本案技术涉及到病情相对稳定期的慢阻肺病人,综合传统治疗方法,辅以我所提供的本案技术,即空气氧气(混合氧)氧疗/呼出气控制/可控泵气雾化(兼便携氧疗)康复锻炼、治疗简易组合装置,以期达到慢阻肺病人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更期望达到有效降低慢阻肺病人急、危、重期病情发生几率的目标。

当前在医学界传统的对氧的认知,是氧对人体细胞生命可延续性的积极作用;然而模糊及忽略了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随着医学情报的广泛交流,众多学者通过医疗实践,及对相关病例的观察、分析、研究、报告,使大家逐渐清楚地了解了氧气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扭转了以往对氧气的片面认知并对有氧参与的治疗领域,提供了更多医疗措施的积极经验。

病人吸入高纯度氧气可导致病人出现:(1).氧中毒;(2).呼吸中枢受到抑制;(3).吸入气体中氮气成分缺失,肺泡壁失去职称而发生萎陷,出现肺不张。因而医学领域主张的吸氧浓度安全值应不高于40%。

通过公开专利检索,发现涉及医用慢阻肺治疗装置文献较少,下面给出与本申请相关的两篇公开专利文献,通过结构的比对可以充分体现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创造性:

一种混合氧吸入/呼气延阻慢阻肺康复装置(CN201620326962.0)公开了一种混合氧吸入/呼气延阻慢阻肺康复装置,由壳体组成,壳体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练进气口及训练出气口,壳体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进氧口及出氧口;壳体内密封设置有空氧混合室,该空氧混合室所对应壳体外部设置有空氧混合气通道,空氧混合气通道顶部设置有与空氧混合室相连通的混氧口,空氧混合室底部设置有与出氧口相连通的出氧通道。本实用新型根据慢阻肺患者病理改变特点,既要提高吸氧质量又要兼顾病人内源性PEEPi得到有效调整,通过单一壳体内部分成的不同密封室将两项功能融为一体,在需要吸氧时,单向活瓣开启,氧气与空气同时进入空氧混合室内,再经由出氧通道以及出氧口供病人吸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既节约了氧气同时又完成了氧疗循环。

一种便携式慢阻肺辅助治疗装置(CN201520333062.4)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慢阻肺辅助治疗装置,由壳体,纯氧进气口,吸氧口,混气道及混气口组成,壳体顶部设置有纯氧进气口及吸氧口,壳体一侧设置有混气道,该混气道输入端通过输氧管与纯氧进气口相连通,输出端设置于混气口外部,混气道输出端还通过混气口设置的单向活瓣控制开闭。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慢阻肺辅助治疗装置功能相对单一,携带不便,不适于患者长期使用的技术难题,通过采用便携式壳体,采用纯氧进气口经由输氧管与混气道相连通,使得纯氧经由混气道输出端与空气进行混合;同时配合混气口设置的单向活瓣可控制混气道输出端开闭,在不使用时降低纯氧的消耗量,有效提高了病人外出携带的使用效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配合多项保障性结构,使得该装置安全性大大提高。

综上,申请人认为上述对比文献与本实用新型申请的结构、使用方式、实现治疗手段等方面均不相同,由此可以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及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该装置高度集成,在便于患者随身携带并随时吸雾吸药治疗的基础上,还使患者吸入的空气与氧气在涡流状态下充分混合,可防止气体分布不均导致的患者吸气时的局部氧气过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包括混气腔、涡流通气腔、连通接头及雾化瓶,其中混气腔顶部连通涡流通气腔,该涡流通气腔顶部安装连通接头,且连通接头顶部固装雾化瓶;混气腔上制有氧气进气管及空气进气管,该混气腔内固装有涡流导流块,且混气腔内转动安装有叶轮;涡流导流块内制有与空气进气管连通的空气流道以及与氧气进气管连通的氧气流道,且涡流导流块的中部制有与空气流道及氧气流道连通的叶轮腔;叶轮腔内转动安装有叶轮。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连通接头螺纹安装在涡流通气腔顶部,该连通接头的侧壁上连通安装有泄压软管,且连通接头中部制有固定板;固定板顶部复合粘接雾化瓶,且固定板中部穿透安装有连通管,该连通管的一端与雾化瓶连通,另一端与涡流通气腔连通;泄压软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泄压手持柄,该泄压手持柄上制有泄压孔。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涡流通气腔与叶轮同轴设置,且涡流通气腔的腔体底部与混气腔顶部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经济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由涡流导流块内弧形的空气流道及氧气流道,在叶轮腔及涡流通气腔中产生气体涡流,同时该气体涡流带动叶轮旋转,进而对混气腔内的空气/氧气混合气进行离心搅拌,实现空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在混气腔内得到充分的混合;另外,涡流通气腔通过连通接头将充分搅拌后的混合气通入到雾化瓶中,为雾化瓶提供压力气源;另外可通过泄压软管连通泄压手持柄,并使患者手持泄压手持柄并用拇指封堵泄压孔实现压力保护,防止补压气泵及供氧源压力过大导致患者吸入雾气过量进而造成的咳嗽等不适症状;最后通过混气腔、涡流通气腔及连通接头三者的螺纹连接方式,实现可拆卸的便捷携带及便捷清洗,且结构简单、易于组装,使患者可将装置放置于口袋中随身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混气腔剖视图。

图中:1-雾化瓶;2-连通管;3-连通接头;4-固定板;5-涡流通气腔;6-泄压软管;7-叶轮腔;8-叶轮;9-涡流导流块;10-空气进气管;11-混气腔;12-泄压孔;13-泄压手持柄;14-氧气流道;15-氧气进气管;16-空气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包括混气腔11、涡流通气腔5、连通接头3及雾化瓶1,其中混气腔顶部连通涡流通气腔,该涡流通气腔顶部安装连通接头,且连通接头顶部固装雾化瓶;混气腔上制有氧气进气管15及空气进气管10,该混气腔内固装有涡流导流块9,且混气腔内转动安装有叶轮;涡流导流块内制有与空气进气管连通的空气流道16以及与氧气进气管连通的氧气流道14,且涡流导流块的中部制有与空气流道及氧气流道连通的叶轮腔7;叶轮腔内转动安装有叶轮8。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连通接头螺纹安装在涡流通气腔顶部,该连通接头的侧壁上连通安装有泄压软管6,且连通接头中部制有固定板4;固定板顶部复合粘接雾化瓶,且固定板中部穿透安装有连通管2,该连通管的一端与雾化瓶连通,另一端与涡流通气腔连通;泄压软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泄压手持柄13,该泄压手持柄上制有泄压孔12。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涡流通气腔与叶轮同轴设置,且涡流通气腔的腔体底部与混气腔顶部螺纹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涡流通气腔为椎体式中通结构,即涡流通气腔的大直径开口端与混气腔螺纹连接,且螺纹连接的位置正对叶轮的上方;小开口直径端与连通接头螺纹连接;该设计可缩小涡流通气腔内涡流的直径,增大涡流流速,加快空气与氧气的混合速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液瓶的底部与固定板复合粘接,防止连通管向液瓶内通入带压混合气时将液瓶顶起,同时在需要拆卸液瓶进行更换或清洗时,仅需将液瓶与连通接头一起拆下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混气腔内的涡流导流块采用柔性橡胶材质制成,用以吸收气体高速涡流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及震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优选的,空气进气管与氧气进气管分别设置在混气腔的两侧,且为轴对称设置,用以便于混气腔内的涡流产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优选的,空气进气管连通有外部的空气气泵,氧气进气管连通有外部的带压供氧气源。

为更清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式,下面提供一种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涡流混氧的便携式氧疗装置,在保证患者接受雾化氧疗的基础功能上,还可实现在混气腔及涡流通气腔内对空气及氧气的混合气进行涡流扰动及离心搅拌,使空气与氧气得到充分的混合,具体的使用方式如下:

患者在吸雾治疗时,空气进气管连通外部空气气泵,氧气进气管连通外部带压供氧气源,使空气经空气流道通入到叶轮腔中,并使氧气经氧气流道通入到叶轮腔中,由于空气流道与氧气流道呈轴对称方向设置,故使空气及氧气在圆柱形的叶轮腔中形成旋转向上的涡流,同时由涡流带动叶轮旋转,在叶轮腔及涡流通气腔中产生离心扰动力,使空气及氧气进一步混合;混合后的气体经连通接头内的连通管通入到雾化瓶中,患者仅需对着雾化瓶的出气开口吸气即可;需注意的是,当患者因吸气的雾量过大而感觉得不适甚至咳嗽时,可手动控制打开泄压孔的封堵,使连接接头内的部分气体压力经泄压管及泄压手持柄流向外界,从而实现患者吸雾治疗的自适应控制。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