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5897发布日期:2019-09-12 10:0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用于人体消化道、胃肠道等的手术器械,尤其是一种术后引流用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人体消化道、胃肠道等手术之后,通常需要在术后进行引流。例如中国专利申请201310379014.4中公开有一种完全转流型肠造瘘手术套件,该手术套件包括辅助窦道愈合的引流管以及与引流管一体成型的外周固定环,外周固定环可以粘合在造口底盘上对引流管进行固定。该现有技术的这种导管固定结构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将导管通过外周固定环固定在造口底盘上,用于短期内辅助窦道的愈合非常适用,但是对于较长时间的导管固定就不太牢靠了。

中国专利申请200580003100.9公开了一种用于导管的自缝合固定装置,该现有技术的导管固定通过自动展布一根或多根缝合线以固定一导管而无须医师手工将导管固定到自缝合固定装置的导管固定装置。该现有技术的导管固定需要利用打结的缝线捆绑固定导管,一旦固定完成,如果需要松脱后继续固定则需要剪断缝线并必须更换整个装置。

基于该现有技术的缺陷,CN 106806974 A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导管固定装置,其包括两个同心可控制双向旋转连接的固定环和旋转环;用于固定导管的箍条的一端连接于固定环上,另一端连接于旋转环上,所述箍条具有柔性且该箍条的刚性满足在重力的作用下可基本维持自身的形状。上述导管固定装置能够确保导管相对于患者的皮肤保持固定,避免带来不适感,防止牵拉引起的导管脱落和病患的疼痛。在使用中还可以通过简单操作解除对导管的固定,以方便更换吸水敷料。

然而该现有技术的某些结构仍然十分复杂,结构部件容易脱落且难以准确定位,结构设计的通用性也很差,对于诸如箍条之类的描述和限定十分含糊,本领域技术人员很难抽象体会其实现方案,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包括环形固定底座,其中,所述环形固定底座的外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卡扣设置有可沿其自由转动的环形滑动圈,所述环形滑动圈带有可卡扣插入所述凹槽的凸起;所述环形固定底座和所述环形滑动圈之间连接设置有至少一条柔性箍条;所述环形滑动圈由两个半环首尾连接成整体环状,并卡扣设置在所述环形固定底座的凹槽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环形滑动圈的两个半环的两端分别为凸卡扣和凹卡扣,凸卡扣和凹卡扣可以相互配合。

优选地,所述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进一步包括覆盖并连接所述环形滑动圈的操作外环,所述操作外环转动时可带动所述环形滑动圈转动。

优选地,所述操作外环的内侧设置有棘齿,所述环形固定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棘齿配合的棘齿锁扣件。

优选地,所述柔性箍条的一端带有固定塞,另一端带有挂环。

优选地,所述环形固定底座设置有可与所述固定塞挤压配合的塞孔;所述环形滑动圈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挂环卡扣配合的卡柱。

优选地,所述塞孔位于所述环形固定底座上的半径为R1的第一圆弧上,所述卡柱位于所述环形滑动圈上的半径为R2的第二圆弧上,其中(R1+R2) 为所述柔性箍条的横截面直径D的400~700倍。

优选地,所述柔性箍条的横截面直径D为0.1~0.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卡扣连接成环形的改进结构的环形滑动圈,由于采用了两个半环首尾连接成整体环状的结构,可以确保不会脱离凹槽,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简化了定位,提高了拆装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还针对箍条提出了可精确设定的用于固定导管的箍条,适用于安装在不同类别尺寸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上,通用性强,且满足牢固固定的要求,并且不会任意缠绕打结,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参照设计。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的是操作外环的底部向上的仰视图;

图3显示的是图1所示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显示的是环形固定底座的侧视图;

图5显示的是图3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尤其是针对CN 106806974 A结构复杂、连接不牢固、难以通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改进结构,二者运行的基本原理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下重点对于本实用新型相对该现有技术的改进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环形固定底座21,环形固定底座下方带有胶(图中未示出),可粘贴固定于皮肤上。环形固定底座21的上方覆盖安装有操作外环 24,与现有技术类似,操作外环24的内侧设置有棘齿251,如图2所示,其显示的是操作外环24的底部向上的仰视图。环形固定底座21上设置有与棘齿251配合的棘齿锁扣件25(参见图5)。

环形固定底座21向外伸出一个支座219,支座219上设置有卡扣座32,卡扣座32中插入设置有至少一根用于绑定引流管(图中未示出)的绑定卡条 31,用于将引流管可靠固定,防止引流管因拉拽产生的位移。图1所示外形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基本结构与CN 106806974 A基本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现有技术理解各具体结构的工作原理,在此不再多做描述。

图3显示的是图1所示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将图1 中的操作外环24进行了分解显示,以露出被操作外环24覆盖的环形固定底座21上方的结构。图4显示的是环形固定底座的侧视图,其中环形固定底座 21的中部进行了局部剖视。图5对图3的局部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显示,为了显示清楚,去除了绑定卡条31和操作外环24等结构。

参见图3-5,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固定底座21由塑料一体注塑成型,其中间具有一个通孔217,沿着通孔217向上延伸有凸缘216,在凸缘216的外周上设置有凹槽212(参见图4和图5),在凹槽212上卡扣设置有可沿着凹槽 212自由转动的环形滑动圈22,环形滑动圈22带有可卡扣插入凹槽212的凸起225;环形固定底座21和环形滑动圈22之间连接设置有至少一条柔性箍条23(图中具体实施例中显示有三条间隔设置的柔性箍条23),柔性箍条23 的一端连接在环形固定底座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上,另一端连接在环形滑动圈22的第二连接部221上。在图示具体实施例中,环形固定底座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为一个塞孔,柔性箍条23的端部对应的是与该塞孔挤压配合的固定塞231;环形滑动圈22的第二连接部221为一个卡柱,柔性箍条23的端部对应的是与该卡柱卡扣配合的挂环232;亦即柔性箍条23的一端带有固定塞231,另一端带有挂环23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示中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可以是任意可用于连接柔性箍条23的端部的结构,例如其可以均为塞孔,也可以均为卡柱,也可以是塞孔和卡柱位置互换的结构形式。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环形滑动圈22由两个半环229首尾连接成整体环状,并卡扣设置在环形固定底座21的凹槽212的外侧。现有技术中,沿着凹槽设置有三个旋转滑块,三个旋转滑块虽然可以通过凹槽导向,但是很容易从凹槽中脱离,为了避免脱离的问题,三个旋转滑块需要完全依靠操作外环进行卡扣,因此导致现有技术的三个旋转滑块的顶部结构非常复杂,而且由于三个旋转滑块在初始安装的时候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很难将三个旋转滑块确保位于凹槽中,同时还要对准操作外环底部不可见的卡扣结构,定位非常困难,拆装难度很大。

而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半环229首尾连接成整体环状,可以在装配操作外环24之前,将两个半环229连接成整体并卡扣在凹槽212中,由于两个半环229首尾连接成了整体,因而即便没有操作外环24,由两个半环229连接而成的环形滑动圈22也是可以确保不会脱离凹槽212的。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两个半环229首尾连接成整体环状的结构,在没有操作外环 24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进行导管固定操作的,可靠性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由于由两个半环229连接而成的环形滑动圈22位置确定了,只需要设置简单的卡扣孔228与操作外环24底部的卡销241(参见图2)插接,操作外环24转动时即可带动环形滑动圈22转动。图3和图5中显示沿着环形滑动圈22等间隔设置了四个卡扣孔228,在两个半环229首尾连接成一体之后,这三个卡扣孔228的相对位置就固定下来了,因此,安装操作外环24的时候,只需要用操作外环24底部的一个卡销241(图2)对准环形滑动圈22上的一个卡扣孔228就可以确保其余的卡销241与另外的卡扣孔228对准了,定位十分简单,易于拆装。在图2所示操作外环24的底部结构中,为了便于对准,在操作外环24的底部设置了十二个等间隔卡销241,对应于等间隔设置的三个卡扣孔228,十二个等间隔的卡销241可以用任意一个卡销241对准一个卡扣孔228,必然会有另外两个卡销241可以对准其余的两个卡扣孔228。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存在巨大的定位优势,操作起来十分便捷,可以极大的提高组装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半环229首尾连接成整体环状的结构本身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功能,操作外环24的连接重要性大大降低,可以很方便拆装操作外环24进行检修,并且不会破坏原有的功能,因而环形滑动圈 22上的顶部结构被简化成了单独的卡扣孔228的形式,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模具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环形滑动圈22的两个半环229的两端连接部分设计成了凸卡扣227和凹卡扣226相互配合的结构,即一个半环229的两端分别为凸卡扣 227和凹卡扣226,相对应的,另一个半环229对应的是凹卡扣226和凸卡扣 227,两个半环229的两端的凸卡扣227和凹卡扣226可以相互配合。组装的时候,塑料制成的两个半环229卡在凹槽212中相对挤压,一个半环的凸卡扣227挤开另一个半环的凹卡扣226并首尾卡接在一起,形成了整体结构的环形滑动圈2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211的中心位于环形固定底座21上的半径为R1的第一圆弧上,第二连接部221位于环形滑动圈22上的半径为R2的第二圆弧上,其中(R1+R2)为柔性箍条 23的横截面直径D的400~700倍。本实施例解决的问题是,由于现有技术完全没有提供箍条的特性,仅仅记载“箍条具有柔性且该箍条的刚性满足在重力的作用下可基本维持自身的形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模糊描述是无法实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不清楚怎样才能保持箍条的形状。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经过分析认为,首先箍条需要采用具备一定刚度和强度的柔性箍条23,其次考虑到连接的可操作性,这种柔性箍条23的直径还不能太细,否则柔性箍条23超过一定的长度,柔性箍条23就不能维持其形状,在安装固定之前,柔性箍条23就会太过柔软而位置不能固定,无法实现正常的导管固定功能。另外,由于器具的大小限制,柔性箍条23的直径也不能太粗,否则结构会变大,而且过大的刚度导致弯折角度受限,不能牢固的绑定导流管。基于以上分析,本实用新型优选柔性箍条23的横截面直径D为0.1~ 0.5毫米,其优选可以采用尼龙制成。对应的柔性箍条23的长度优选不超过 50~350毫米。然而,以上粗略的推算虽然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于每一种不同大小的装置,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以确定柔性箍条23的长度适宜的安装位置,实在是很麻烦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提出,针对图示三条柔性箍条23等间隔布局的结构形式,只要设定(R1+R2)为柔性箍条23的横截面直径D的400~700 倍,对于任何大小的装置,都可以很简单的确定选用多大直径的柔性箍条23,或者选择柔性箍条23的安装位置。例如,对于特定用于小孩的装置,其尺寸大小不能太大,因此受到尺寸限制的装置在设计的时候,(R1+R2)的范围很容易被确定下来,此时只需要选择柔性箍条23的横截面直径D在400分之一~700分之一的(R1+R2)的范围内,就可以满足设计需要,保证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正常准确的固定操作。再比如,对于引流管尺寸很大的场合,由于需要较大的固定强度,因此柔性箍条23的横截面直径D可能被提前确定,此时,根据前述数值公式,可以通过直径D的400~700倍来确定(R1+R2) 的范围,再根据(R1+R2)的范围也就很容易计算得到装置的各项参数指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由于创造性提出了(R1+R2)为柔性箍条23的横截面直径D的400~700倍的计算公式,对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提供了通用的设计参数的指标模型,可以针对不同手术环境,无论需要哪种大小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只要遵循这种特征设计,都可以很好的选择对应的柔性箍条,很方便操作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设计方案具备更好的通用性。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尤其是针对CN 106806974 A的导管固定装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用于固定导管的装置,尤其是提供了卡扣连接成环形的全新的环形滑动圈22的结构,另外还针对箍条提出了参数的通用化设计模型,可以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参照设计。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未作描述的局部结构,与上述现有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上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上述现有技术可以完全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和操作过程,本申请将该现有技术全文引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以此作为本实用新型充分公开的内容之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