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称重的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3346发布日期:2019-11-27 18:01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可称重的病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称重的病床。



背景技术:

目前,病人的体重能够客观反映身体的代谢程度,临床上常用测量病人体重来帮助临床大夫调整给药,测量体重时,需要将病人扶持到体重秤上称量,特别是对病重患者或者行动不便的病人,需要多次将病人从病床上抬起,再抬到体重秤上称量,操作繁琐,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不利于病人的身体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称重的病床,用以实现病人体重的精确测量。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称重的病床,包括底座及四个称重传感器,所述底座包括用于安装脚轮以实现地面支撑的底座外框及用于安装立柱承载床体压力的底座内框,所述底座内框放置在所述底座外框的承托框内,四个所述称重传感器分别通过一个第一缓冲件安装在所述底座内框的中空梁内,四个所述称重传感器沿四边形的四个边角排布,每一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外端安装有台阶轴,所述台阶轴通过套设在所述台阶轴端部的第二缓冲件与所述底座外框柔性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为长条形的扁铁,所述扁铁通过螺丝与所述底座内框弹性连接,所述扁铁采用弹簧钢制成。

其中,所述台阶轴包括插接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第一轴体、插设在所述第二缓冲件内的第二轴体及连接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的轴肩,所述轴肩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端面抵接,所述轴肩的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缓冲件的端面间隙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缓冲件为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底的中空圆柱体,沿所述圆柱体的开口端周向设有外沿,所述外沿的端面与所述轴肩的第二端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轴体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缓冲件的底面间隙配合。

其中,所述第二缓冲件采用聚氧亚甲基制成。

其中,所述底座内框为方形框体,四个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在方形框体的四个端点处。

其中,所述台阶轴沿所述底座内框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底座外框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条外框纵梁及用于连接两条所述外框纵梁对应端的两条外框横梁,所述外框横梁内侧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台阶轴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二缓冲件的安装孔。

其中,在两根所述外框纵梁下方还设置有用于连接两根所述外框纵梁的连接横梁,所述底座内框压设在所述连接横梁上并与所述外框纵梁相连。

其中,还包括电控组件及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的显示器,所述电控组件及所述显示器均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称重传感器信号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称重的病床,底座内框用于安装床体,人体的重量通过立柱传递至称重传感器,通过设置的第一缓冲件、台阶轴和第二缓冲件消除周向、水平和竖直多个方向的外部载荷对称重传感器测量过程的影响,从而减小称重传感器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称重的病床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称重传感器的安装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台阶轴及第二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底座外框及底座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称重的病床的立体结构图。

图中:10、底座;11、底座外框;12、底座内框;13、外框纵梁;14、外框横梁;15、连接横梁;20、称重传感器;30、第一缓冲件;40、台阶轴;41、第一轴体;42、第二轴体;43、轴肩;50、第二缓冲件;51、外沿;60、安装座;70、电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称重的病床,包括底座10及设置在底座10上的四个称重传感器20,四个称重传感器20顺次相连可以形成一个四边形。底座10包括用于安装脚轮以实现地面支撑的底座外框11及用于安装立柱承载床体压力的底座内框12,底座内框11放置在底座外框12的承托框内。四个称重传感器20分别通过一个第一缓冲件30安装在底座内框12的中空梁内,即称重传感器20的上表面通过第一缓冲件30与中空梁的内表面相连,其他表面均不与底座内框12接触,从而避免外部作用力对称重传感器20测量数据的影响。称重传感器20的第一侧面上安装有台阶轴40,台阶轴40通过套设在台阶轴40端部的第二缓冲件50与底座外框11柔性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底座内框12用于承载病床上人体重量,具体地,人体的重量通过立柱传递给安装在底座内框12上的称重传感器20。称重传感器20悬置在底座内框12的中空梁内,在称重传感器20与底座内框1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缓冲件30,通过第一缓冲件30提供的缓冲力消除底座内框12上下浮动时对称重传感器20产生的内部挤压力,避免对称重传感器20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在称重传感器20的侧面还安装有套设有第二缓冲件50的台阶轴40,从而在台阶轴40周向提供缓冲力,消除底座外框11和底座内框12在外部环境波动下施加在称重传感器20上的作用力,减小测量误差。另外,台阶轴40呈圆柱状,能有效消除台阶轴相对底座外框11转动时的波动误差。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称重的病床,在周向、水平和竖直多个方向的外力波动下,通过第一缓冲件30、台阶轴40和第二缓冲件50可以有效减小称重传感器20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具体可以使人体体重的测量结果可以精确到0.2kg。

其中,第一缓冲件30为长条形的扁铁,扁铁通过螺丝与底座内框12中空梁的上壁弹性连接。优选的,扁铁采用弹簧钢制成,通过弹簧钢的弹性变形承受外部载荷,从而避免外部载荷对称重传感器20的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台阶轴40采用304不锈钢制成,包括插接于称重传感器20的第一轴体41、插设在第二弹性体50内的第二轴体42及连接第一轴体41与第二轴体42的轴肩43,轴肩43的第一端面与称重传感器20的端面抵接,轴肩43的第二端面与第二缓冲件50的端面间隙配合。当外部载荷沿水平方向作用于称重传感器20时,通过与轴肩43的第二端面间隙配合的第二缓冲件50减小测量误差。

具体地,第二缓冲件50为一端开口,一端设有底的中空圆柱体,沿圆柱体的开口端周向设有外沿51。外沿51的外径不小于轴肩43的外径,并且外沿51的端面与轴肩43的第二端面间隙配合,第二轴体42的端面与第二缓冲件50的底面间隙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缓冲件50也可以是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在其中一个开口端周向设有外沿51,外沿51的端面与轴肩43的端面间隙配合,此时,第二轴体42的端面可以沿第二缓冲件50的径向小范围浮动,同样可以减小称重传感器20的测量误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缓冲件50采用聚氧亚甲基制成,具有良好的耐磨消磨性。

具体地,底座内框12为方形框体,四个称重传感器20设置在方形框体的四个端点处。相应的,底座外框11也为方形框,每一个称重传感器20通过一个台阶轴40安装在底座外框11的端点处。其中,台阶轴40沿底座内框12的长度方向延伸,当然,台阶轴40也可以沿底座内框12的宽度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底座外框11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条外框纵梁13及用于连接两条外框纵梁13对应端的两条外框横梁14,在外框横梁14的内侧设有用于安装台阶轴40的安装座60,安装座60上设有用于收容第二缓冲件50的安装孔。优选的,安装孔为阶梯孔,边沿51位于阶梯孔的台阶处,轴肩43部分收容在阶梯孔内。

底座内框12的两端设置有立柱安装框,四个称重传感器20安装在立柱安装框旁侧的中空梁内。立柱安装框内部安装立柱,以承托床体;立柱安装框底部压放在底座外框11上的承托梁上,人体的重力通过立柱传递至底座内框12,称重传感器20通过台阶轴40连接底座内框12与底座外框11,从而可以准确测量病床上患者的体重。

为了提高称重传感器20的测量精度,在外框纵梁13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横梁15,底座内框12压设在连接横梁15上并通过螺栓与外框纵梁13相连,这样,底座外框11对底座内框12不产生压力,使得底座内框12仅承受来自于床体上人体重量的压力,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

除此之外,该可称重的病床还包括电控组件70及与电控组件70电连接的显示器(图中未示出),电控组件70及显示器均安装在底座10上,电控组件70与称重传感器20信号连接。电控组件70为显示器提供电能,同时根据称重传感器20采集到的重量信息,经过矩阵精确计算人体体重,最终计算出的结果显示在显示器上,方便医护人员查看人体体重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