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673发布日期:2019-08-16 22:18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



背景技术:

胸腔穿刺引流导管是一种医疗器械,在医疗临床上用于血胸、气胸等急救胸腔穿刺方面,它能够解决病人的缺氧情况,从而能够改善病人的呼吸困难问题。

但是传统引流管组成部件复杂多样,穿刺流程繁琐,耗时长,且无法固定,需有工作人员长时间扶持,使用过程中需要实施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而往往面临急救的特殊情况以及危急时刻,对非专业人员应急操作有很大的难度,穿刺流程耗时长,延误最佳急救时刻,穿刺效果不理想。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引流管(授权公告号 CN106492325U),该专利技术能够通过相邻的两个支撑条之间的夹角为120度,三个支撑条呈对称设置,提高支撑效果,降低引流管堵塞,且通过支撑条壁上的孔相互连通,一旦一个腔发生堵塞,引流液会通过壁上的孔进入另一通道,降低堵塞率,而气囊的作用是防止引流管自腔内滑脱,配合锁扣防止漏液和管腔外端滑入而污染引流腔,但是该装置没有设置对引流管进行固定装置,但需要对病人进行穿刺引流时,由于没有设置固定装置,有可能会导致引流管出现弯折状态,从而使引流不通顺,影响了病人的病情。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三向引流管,授权公告号 CN102371007U),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给病人进行引流时引流彻底,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但是该装置在引流时容易出现堵塞情况,不能对病人的胸腔引流顺畅,这样会对病人的病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的下表面均匀开设有引流侧孔,所述引流管的一端外表面套接安装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一侧表面固定设置有粘合材料,所述引流管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一端套接安装有多功能卡槽,所述多功能卡槽的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处嵌入滑动安装有穿刺针,所述穿刺针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针头,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端套接安装有多功能接头,所述穿刺针的一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的一侧表面水平连接有插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圈的一侧表面位于粘合材料的四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敷贴,所述敷贴的直径大于固定圈的直径,且敷贴可粘接于固定圈的外表面,所述粘合材料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流管的下表面设置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的范围为0~27c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管的一端开设有穿刺孔,所述穿刺孔的直径大于针头的直径,所述穿刺针的内部为中空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弧形管的内部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开设有与插杆相匹配的插槽,所述插杆的一端滑动安装于插槽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多功能卡槽的一侧开设有与穿刺针相对应的插孔,且多功能卡槽与第一分流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分流管与第二分流管呈现为Y形结构,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上端与第一分流管之间呈弯折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穿刺针设置于引流管中时,所述弧形管呈水平状态,所述穿刺针未设置于引流管中时,所述弧形管呈弧形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本装置针对现有引流管的弊端,在基本引流穿刺的基础上整合改善并优化穿刺部件,辅以加装固定装置,可以固定穿刺引流装置,稳定穿刺引流的流畅度,提高安全性能,使其达到引流装置一体化,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非专业人士学习和操作难度,提高了创伤胸腔急救的成功率,缩短了创伤胸腔急救的时间,便于大规模推广使用,通过穿刺针上的针头与弧形管中的插槽相结合,可以对胸腔进行穿刺时,能够协同引流管同时穿刺进入胸腔的内部,可以防止引流管发生回缩和脱落情况,防止影响了病人的病情,通过设置多功能卡槽,可以在穿刺的过程中时,可以对引流管的引流结果进行监测和判定,从而能够判断出是否穿刺成功,通过设置多功能接头,可以在多功能接头上连接其他的设备,可以对病人进行不同的医治,使病人的健康恢复的更加快速,通过设置引流侧孔,可以在穿刺引流时,减少对肺脏的刺激,减少了胸腔负压,避免引流管的穿刺孔发生堵塞情况,从而影响了穿刺引流的效果,耽误了病人的病情,通过设置粘合材料和敷贴,可以在穿刺引流时,对病人的胸腔进行二次固定,提高固定的牢固性,同时也可以达到压迫止血的作用,防止病人出现大出血的情况,通过穿刺针末端设置卡槽,可以在抽出穿刺针的同时闭合第一引流管的端口,通过穿刺针设计为中空结构,同时可以向穿刺针中注射药物,方便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穿刺针与弧形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A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粘合材料和敷贴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的抽出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流管;101、刻度尺;2、弧形管;201、穿刺孔;202、连接块;203、插槽;3、引流侧孔;4、固定圈;5、粘合材料;501、敷贴;6、第一分流管;7、多功能卡槽;8、穿刺针;9、针头;10、第二分流管;11、多功能接头;12、凸起块;13、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胸腔穿刺引流导管,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的下表面设置有刻度尺101,刻度尺101的范围为0~27cm,为了在穿刺引流时,能够更好的检测到引流情况,方便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操作,从而能够对病人做出相应的治疗,使病人能够更快的恢复健康。

引流管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管2,弧形管2的下表面均匀开设有引流侧孔3,引流管1的一端外表面套接安装有固定圈4,固定圈4的一侧表面固定设置有粘合材料5,固定圈4的一侧表面位于粘合材料5的四周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敷贴501,敷贴501的直径大于固定圈4的直径,且敷贴501可粘接于固定圈4的外表面,所述粘合材料5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护膜,为了在给病人进行穿刺引流工作时,可以将引流管1固定到病人的胸壁上,能够使引流管1垂直于病人的胸腔进行穿刺引流工作,可防止在穿刺引流的过程中,引流管1发生弯折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引流的效果,对病人的病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设置粘合材料5和敷贴501,可以进行二次固定效果,提高引流管1的固定牢靠,同时,当病人出现出血的情况时,敷贴501可以起到止血作用,防止病人的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况,从而造成了病人的胸腔大出血情况,影响了对病人的病情治疗。

引流管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分流管6,第一分流管6的一端套接安装有多功能卡槽7,多功能卡槽7的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处嵌入滑动安装有穿刺针8,穿刺针8设置于引流管1中时,弧形管2呈水平状态,穿刺针8未设置于引流管1中时,弧形管2呈弧形状态,为了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

穿刺针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针头9,弧形管2的一端开设有穿刺孔201,穿刺孔201的直径大于针头9的直径,穿刺针8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为了穿刺针8的针头9能够刺进病人的胸壁上,从而能够对病人的胸腔完成穿刺引流工作,方便对病人进行治疗,当需要对病人的胸腔进行药物治疗时,可以通过向穿刺针8一端注射入药物,从而使药物从穿刺针8进入针头9中,从而流进病人的胸腔中,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节约了时间,对病人的病情好转起到了一定的良好作用。

引流管1的另一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分流管10,多功能卡槽7的一侧开设有与穿刺针8相对应的插孔,且多功能卡槽7与第一分流管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第一分流管6与第二分流管10呈现为Y形结构,第二分流管10的上端与第一分流管6之间呈弯折状态,为了能够自由变换后续引流管1的方向,方便对病人进行穿刺引流工作。

第二分流管10的下端套接安装有多功能接头11,穿刺针8的一端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凸起块12,凸起块12的一侧表面水平连接有插杆13,弧形管2的内部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02,连接块202的一侧开设有与插杆13相匹配的插槽203,插杆13的一端滑动安装于插槽203的内部,为了能够使穿刺针8的一端与弧形管2连接在一起,当对病人的胸腔进行穿刺引流时,能够使穿刺针8上的针头9与弧形管2一起进入病人的胸腔中,方便对病人的胸腔进行穿刺引流工作,同时能够避免在穿刺引流时,引流管1和弧形管2发生脱落和回缩情况,从而造成无法对病人的胸腔进行引流工作,从而就会影响了病人的病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用手拿起穿刺针8从多功能卡槽7的一侧插孔插入,使穿刺针8插进引流管1中,当穿刺针8的一端经过弧形管2的连接块202时,穿刺针8一端的插杆13就会插进连接块202上的插槽203中,从而使穿刺针8与引流管1和弧形管2连接在一起,防止引流管1和弧形管2发生脱落和回缩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病情,多功能卡槽7可以通过螺纹固定到第一分流管6的一端,穿刺针8穿过引流管后,用手将粘合材料5上的保护膜撕掉,接着选定胸部需要穿刺的特定位置,将粘合材料5贴向胸壁,然后将粘贴在固定圈4上的敷贴501展开,将敷贴501也贴在胸壁上,从而能够引流管1垂直贴在胸壁上,方便对病人的胸壁进行穿刺引流工作,将引流管1固定完成后,将穿刺针8上的针头9刺进病人的胸壁,由于穿刺针8上的插杆13插进了连接块202上的插槽203中,因此穿刺针8就会带动弧形管2一起进入病人的胸腔中,然后进行引流工作,接着眼睛盯着Y形结构上的第一分流管6上看,看在穿刺的过程中,第一分流管6上的端口有没有气体或液体流出,如果看到有液体或气体从第一分流管6上的端口流出,则就表明穿刺针8的针头9穿刺成功,这时候用一只手握住穿刺针8的一端,将穿刺针8从弧形管2和引流管1中慢慢的抽出来,抽出来后,多功能卡槽7可以固定在第一分流管6的端口上,穿刺成功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流工作,在医护人员开始进行引流时,医护人员的眼睛要时时刻刻的盯着引流管1看,看引流管1中的液体流动流畅还是不流畅,还要看着病人的呼吸情况,从而医护人员能够根据病人的呼吸引流出的空气节奏或者液体流出是否流畅,如果出现了引流不通畅的情况,这时候医护人员就要看着引流管1上的刻度尺101,看着刻度尺101上的方向指示,接着小心翼翼的、慢慢的调整引流管1上的弧形管2,将已经穿刺到胸腔内部的弧形管2的位置进行调整,一边对弧形管2慢慢的调整,一边眼睛盯着引流管1看,看着引流管1中的液体流动是通畅还是不通畅,假如液体流动通畅,就说明弧形管2的位置已经调整成功了,假如液体还是流动不通畅,那么医护人员就继续小心翼翼的调整弧形管2的位置,一直调整到引流管1中液体流动通畅为止,弧形管2调整完成后,就可以对病人的胸腔进行引流工作,使病人胸腔中液体从第一分流管6或者第二分流管10中流出来,液体流完后,从而就完成了整个穿刺引流工作,当需要对病人的胸腔进行其他的治疗时,可以拿出治疗的病人胸腔的设备,将该设备的接头连接到第二分流管10下端的多功能接头11上,这时候就可以对病人的胸腔进行其他的治疗,使病人恢复的更快。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