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痰管与可视抽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4643发布日期:2019-08-16 22:1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抽痰管与可视抽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抽痰管与可视抽痰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抽痰管与使用此抽痰管的可视抽痰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疗照护或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医疗人员或照护人员大多会采用抽痰装置来协助无法自主排除气管中的痰液的病患,以将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排出并保持气管的通畅,避免会对病患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气管与食道相近,在将抽痰管深入气管的过程中,医疗人员或照护人员可能因操作上的失误而使抽痰管误入食道。另一方面,因无法确定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所造成的抽痰失误,或者是抽痰次数过于频繁,皆会损伤气管,甚而产生出血的情况。

有鉴于此,如何避免医疗人员或照护人员误将抽痰管深入食道、协助医疗人员或照护人员于抽痰过程中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以及确认气管的损伤状况或出血点,俨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专业的医疗人员或照护人员的人数难以负荷有抽痰需求的病患,因此若能开发出易于操作的抽痰装置供家属使用,无不是一大福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创作提供一种抽痰管,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创作提供一种可视抽痰装置,其操作简易,不仅能避免损伤病患的气管,也能在抽痰过程中取得气管的即时影像。

本实用新型创作一实施例的抽痰管包括主管、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导引分支管以及塞头。第一分支管与第二分支管分别一体成型于主管的相对两端。导引分支管一体成型于主管,且设置于第一分支管与第二分支管之间。主管、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以及导引分支管相互连通。塞头插接于导引分支管远离主管的一端,其中塞头具有导引通孔,且导引通孔连通导引分支管。

本实用新型创作一实施例的可视抽痰装置包括抽痰管、抽痰机、取像元件以及显示器。抽痰管包括主管、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导引分支管以及塞头。第一分支管与第二分支管分别一体成型于主管的相对两端。导引分支管一体成型于主管,且设置于第一分支管与第二分支管之间。主管、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以及导引分支管相互连通。塞头插接于导引分支管远离主管的一端,其中塞头具有导引通孔,且导引通孔连通导引分支管。抽痰机连接第一分支管。取像元件自塞头的导引通孔穿入导引分支管,并依序通过主管与第二分支管,且止于第二分支管远离主管的末端。显示器电性连接取像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塞头包括相连接的头部与插接部,且导引通孔贯穿头部与插接部。头部抵靠导引分支管的外围,且插接部插入导引分支管。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插接部的外壁面设有多个气密沟槽,且导引分支管的内壁面抵贴插接部的外壁面而覆盖这些气密沟槽。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抽痰管还包括套环,连接塞头的头部。套环具有定位通孔,对准导引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取像元件穿过定位通孔与导引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导引分支管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倾斜于第一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引分支管的内壁面与主管的内壁面在导引分支管与主管相连通处连接成一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抽痰管还包括通气管,一体成型于主管,且设置于第一分支管与导引分支管之间。通气管连通主管。

本实用新型创作另一实施例的可视抽痰装置包括连接管件、抽痰机、延伸抽痰管、抽痰管、取像元件以及显示器。连接管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塞头。第一管体具有第一通道、第一通口以及相对于第一通口的第二通口,且第一通道位于第一通口与第二通口之间。第二管体具有第二通道、第三通口以及相对于第三通口的第四通口,且第二通道位于第三通口与第四通口之间。第一通道借由第二通口连通第二通道,且第二通口位于第三通口与第四通口之间。塞头自第一通口插入第一通道,其中塞头具有第三通道,且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延伸抽痰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抽痰机,且第二端部连接第三通口。抽痰管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与第四端部,第三端部自第四通口穿入第二通道并止于第二通口前。取像元件自第三通道穿入第一通道,并经由第二通口穿入第二通道,取像元件进一步自第三端部穿入抽痰管并止于第四端部。显示器电性连接取像元件。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创作的可视抽痰装置具有取像功能,当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对病患进行抽痰的动作时,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能透过随抽痰管深入病患的气管内的取像元件即时取得病患的气管内的影像,并显示于显示器。借此,协助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以将痰液抽出,避免因误判而损伤病患的气管。若病患的气管有损伤或出血,也能透过取像元件即时取得影像。另一方面,抽痰管具有极佳的通用性,不仅可用以连接抽痰机,也可用以引导取像元件,故具有极佳的操作便利性。再者,抽痰管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制作成本较低。

为让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创作一实施例的可视抽痰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区域R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创作一实施例的连接管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创作另一实施例的可视抽痰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区域R1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创作一实施例的可视抽痰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区域R的剖面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创作一实施例的连接管件的爆炸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可视抽痰装置1不仅便于拆解组装,也易于操作,故可供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来协助无法自主排除气管中的痰液的病患,以将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排出并保持气管的通畅。换句话说,可视抽痰装置1不仅可于医疗场所使用,也可居家使用。

可视抽痰装置1包括连接管件10、抽痰机20、延伸抽痰管30、抽痰管40、取像元件50以及显示器60,其中连接管件10具有极佳的通用性,不仅可用以连通延伸抽痰管30与抽痰管40,也可用以引导取像元件50穿入抽痰管40。进一步而言,连接管件10包括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以及塞头13,其中第一管体11具有第一通道11a、第一通口11b以及相对于第一通口11b的第二通口11c,且第一通道11a位于第一通口11b与第二通口11c之间。另一方面,第二管体12具有第二通道12a、第三通口12b以及相对于第三通口12b的第四通口12c,且第二通道12a位于第三通口12b与第四通口12c之间。第一通道11a借由第二通口11c连通第二通道12a,且第二通口11c位于第三通口12b与第四通口12c之间。

延伸抽痰管3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31与第二端部32,分别用以连接抽痰机20与第三通口12b。如图2与图3所示,延伸抽痰管30的第二端部32自第三通口12b的外围套接于第二管体12的端部12d,其中端部12d的外径自第三通口12b朝向第二通口11c渐扩,且端部12d可以是由多个半圆锥状结构组合而成。任两相邻的半圆锥状结构之间形成一关节,且端部12d的外截面轮廓一概呈锯齿状或阶梯状。基于第二管体12的端部12d的几何形状设计,有助于防止延伸抽痰管30的第二端部32轻易地自第二管体12c的端部12d脱落,并防止气体或液体外泄。

抽痰管40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41与第四端部42,其中第三端部41自第四通口12c穿入第二通道12a内并止于第二通口11c前。进一步而言,第二通道12a的区段12e的内径自第四通口12c朝向第二通口11c渐缩,且区段12e的内截面轮廓一概呈锯齿状或阶梯状。另一方面,第三端部41的外径沿着其插入第二通道12a的反向渐扩,其中第三端部41的可以是由多个半圆锥状结构组合而成,且任两相邻的半圆锥状结构之间形成一关节。第三端部41的外截面轮廓一概呈锯齿状或阶梯状,且第二通道12a的区段12e的内截面轮廓与第三端部41的外截面轮廓互补。基于第二通道12a的区段12e与抽痰管40的第三端部41的几何形状设计与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将抽痰管40的第三端部41自第四通口12c穿入第二通道12a内的顺畅度,也能在确保安装到达定位的第三端部41初步卡合于第二通道12a的区段12e内。除此之外,由于安装到达定位的第三端部41不会超出第二通口11c,因此能避免对第二通口11c与第二通道12a的连通程度或对取像元件50的安装过程造成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2a内设有第一卡合部12f,其中第一卡合部12f可为限位凸部,且邻近第四通口12c。第三端部41设有第二卡合部43,其中第二卡合部43可为限位凸部,且在第三端部41安装到达定位后卡抵第一卡合部12f。此时,第一卡合部12f可产生限位的效果,防止第三端部41轻易地自第四通口12c滑出第二通道12a。另一方面,第二管体12设有多个狭缝12g,其中各狭缝12g连通第二通道12a,且自第四通口12c朝向第三通口12b延伸。借由这些狭缝12g的设计,能够使第二管体12的局部在第三端部41插入第二通道12a或移出第二通道12a的过程中产生适当的变形,以便于拆解组装抽痰管40与连接管件10。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3,抽痰管40的第四端部42为深入病患的气管中的终点,其中第四端部42设有开口,用以供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通过。当抽痰机20运转时,其所产生的吸力可驱使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自第四端部42的开口进入抽痰管40,并依序流经第二通道12a与延伸抽痰管30,最后进入抽痰机20中用于收集痰液的容器内。

为协助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或者是确认气管的损伤状况或出血点,可视抽痰装置1整合有取像元件50与显示器60。以下针对取像元件50的安装方式与内视影像的取得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塞头13可由橡胶或硅胶制作而成,并自第一通口11b插入第一通道11a,不仅能避免产生泄气的情况,也能用以辅助安装取像元件50。进一步而言,塞头13包括相连接的头部13a与插接部13b,其中头部13a抵靠第一通口11b的外围,且插接部13b自第一通口11b插入第一通道11a。另一方面,插接部13b的外壁面紧贴第一通道11a的内壁面,其中插接部13b的外壁面设有多个气密沟槽13c,且这些气密沟槽13c被第一通道11a的内壁面覆盖,借此,插接部13b能稳固地插设于第一通道11a内而不会轻易地自第一通口11b滑出第一通道11a,且能带来优异的气密效果。举例来说,这些气密沟槽13c可为环状沟槽,且并列于插接部13b的外壁面上,只有气密沟槽13c的结构设计与排列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密沟槽可为规则分布或不规则分布于插接部的外壁面上的岛状沟槽,或者是环状沟槽与岛状沟槽的组合。

塞头13具有第三通道13d,其中第三通道13d贯穿头部13a与插接部13b,且连通第一通道11a。因此,取像元件50能自第三通道13d穿入第一通道11a,并经由第二通口11c穿入第二通道12a。接着,取像元件50进一步自抽痰管40的第三端部41穿入抽痰管40并止于第四端部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1a的延伸方向E1倾斜于第二通道12a的延伸方向E2,基于此设计,能够引导取像元件50在第二通口11c与第二通道12a相连通处产生转折,从而顺利地穿入抽痰管40。

在取像元件50安装到达定位后,取像元件50的摄像头51大致落在抽痰管40的第四端部42,且以不超出抽痰管40的第四端部42为原则,故能避免对病患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传输线路52用以电性连接摄像头51与显示器60,其中传输线路52自显示器60向外延伸,且先自塞头13的第三通道13d穿入第一管体11的第一通道11a,并经由第二通口11c穿入第二管体12的第二通道12a。接着,传输线路52在第二通口11c与第二通道12a相连通处产生转折,以穿入安插于第二通道12a内的抽痰管40。最后,传输线路52在抽痰管40内持续延伸,并止于抽痰管40的第四端部42。

举例来说,取像元件50可设有限位部53,进一步来说,限位部53连接传输线路52,且限位部53在传输线路52上的位置可视操作需求而调整。在穿引取像元件50的过程中,一旦限位部53抵靠塞头13的头部13a,则取像元件50伸入抽痰管40的动作即刻停止,且取像元件50伸入抽痰管40的长度也因此而被限制。换句话说,限位部53在传输线路52上的位置可视其伸入抽痰管40的长度的设定而调整。

承接上述,因可视抽痰装置1整合有取像元件50与显示器60,当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对病患进行抽痰的动作时,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能透过随抽痰管40深入病患的气管内的取像元件50即时取得病患的气管内的影像,并显示于显示器60。借此,协助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以将痰液抽出,避免因误判而损伤病患的气管。若病患的气管有损伤或出血,也能透过取像元件50即时取得影像。

特别说明的是,取像元件50具有防水与防蚀等设计,且可采用生物相容材料,故能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除此之外,取像元件50能于使用后能拆除,并进行清洗、沥干、消毒以及保存等动作,故能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延伸抽痰管30与抽痰管40能于使用后拆除,并直接拋弃不再回收使用。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创作另一实施例的可视抽痰装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区域R1的放大示意图。请参考图4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可视抽痰装置1A具有极佳的操作便利性,故可供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来协助无法自主排除气管中的痰液的病患,以将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排出并保持气管的通畅。换句话说,可视抽痰装置1A不仅可于医疗场所使用,也可居家使用。

可视抽痰装置1A包括抽痰管100、抽痰机20、取像元件50以及显示器60,其中抽痰管100具有极佳的通用性,不仅可用以连接抽痰机20,也可用以引导取像元件50。进一步来说,抽痰管100包括主管110、第一分支管120、第二分支管130、导引分支管140以及塞头150,其中主管110、第一分支管120、第二分支管130以及导引分支管140相互连通,且塞头150用以与导引分支管140相配合。

第一分支管120与第二分支管130分别一体成型于主管110的相对两端,其中第一分支管120用以连接抽痰机20,且第二分支管130用以深入病患的气管。第二分支管130远离主管110的末端131设有开口,用以供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通过。当抽痰机20运转时,其所产生的吸力可驱使病患的气管中的痰液自末端131的开口进入第二分支管130,并依序流经主管110与第一分支管120,最后进入抽痰机20中用于收集痰液的容器内。

另一方面,导引分支管140一体成型于主管110,且设置于第一分支管120与第二分支管130之间。因主管110、第一分支管120、第二分支管130以及导引分支管14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制作成本较低,相对来说,也可减轻病患在医疗费用上的负担。其次,对于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来说,不仅可省去组装的时程,且使用完毕后即可拋弃,避免因重复使用而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

在一实施态样中,主管110、第一分支管120、第二分支管130以及导引分支管140可由相同材料制作而成,适用的材料可为硅胶、橡胶或其他可挠曲的材料,且优选为生物相容材料。在另一实施态样中,可采用双料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抽痰管100,其中导引分支管140与主管110的任一或两者可采用刚性较大的材料制作而成,以提高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操作上的便利性。

请继续参考图4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塞头150可由橡胶或硅胶制作而成,并插接于导引分支管140远离主管110的一端,不仅能避免产生泄气的情况,也能用以辅助安装取像元件50。进一步而言,塞头150包括相连接的头部151与插接部152,其中头部151抵靠导引分支管140的外围,且插接部152自插入导引分支管140。另一方面,插接部152的外壁面紧贴导引分支管140的内壁面,其中插接部152的外壁面设有多个气密沟槽153,且这些气密沟槽153被导引分支管140的内壁面覆盖,借此,插接部152能稳固地插设于导引分支管140内而不会轻易地滑出导引分支管140,且能带来优异的气密效果。举例来说,这些气密沟槽153可为环状沟槽,且并列于插接部152的外壁面上,只有气密沟槽153的结构设计与排列方式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密沟槽可为规则分布或不规则分布于插接部的外壁面上的岛状沟槽,或者是环状沟槽与岛状沟槽的组合。

进一步来说,塞头150具有导引通孔154,且导引通孔154贯穿头部151与插接部152,且连通导引分支管140。因此,取像元件50能自导引通孔154穿入导引分支管140,并依序通过主管110与第二分支管130,且止于第二分支管130远离主管110的末端131。在本实施例中,主管110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而导引分支管140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第二方向D2倾斜于第一方向D1,且前述二方向的夹角可为锐角,基于此设计,能够引导取像元件50在导引分支管140与主管110相连通处产生转折,从而顺利地穿入主管110并朝向第二分支管130延伸。

在取像元件50安装到达定位后,取像元件50的摄像头51大致落在第二分支管130的末端131,且以不超出第二分支管130的末端131为原则,故能避免对病患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传输线路52用以电性连接摄像头51与显示器60,其中传输线路52自显示器60向外延伸,且先自塞头150的导引通孔154穿入导引分支管140,接着在导引分支管140与主管110相连通处产生转折,以穿入主管110。最后,传输线路52朝向第二分支管130持续延伸,并止于第二分支管130的末端131。特别说明的是,导引分支管140的内壁面与主管110的内壁面在导引分支管140与主管110相连通处连接成一弧面101,以避免对传输线路52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抽痰管100还包括套环160,连接塞头150的头部151,且可由硅胶制作而成。进一步来说,套环160具有定位通孔161,且对准导引通孔154。也就是说,取像元件50会先穿过套环160的定位通孔161,再穿入塞头150的导引通孔154。举例来说,定位通孔161的内径大致等于传输线路52的外径,而定位通孔161的内径小于导引通孔154的内径,因此,套环160可起气密的效果,避免气体自导引通孔154泄漏。其次,因定位通孔161的内径与传输线路52的外径的尺寸配合,不仅可避免气体自定位通孔161泄漏,也可防止传输线路52受外力作用而折损。

承接上述,因可视抽痰装置1A整合有取像元件50与显示器60,当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对病患进行抽痰的动作时,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能透过随抽痰管100的第二分支管130深入病患的气管内的取像元件50即时取得病患的气管内的影像,并显示于显示器60。借此,协助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以将痰液抽出,避免因误判而损伤病患的气管。若病患的气管有损伤或出血,也能透过取像元件50即时取得影像。

特别说明的是,取像元件50具有防水与防蚀等设计,且可采用生物相容材料,故能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除此之外,取像元件50能于使用后能拆除,并进行清洗、沥干、消毒以及保存等动作,故能重复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抽痰管100还包括通气管170,其中通气管170一体成型于主管110,且连通主管110。通气管170与导引分支管140并列设置于第一分支管120与第二分支管130之间,就通气管170与导引分支管140与其他分支管的相对位置来说,通气管170位于第一分支管120与导引分支管140之间,也就是说,导引分支管140位于第二分支管130与通气管170之间。因此,经由导引分支管140穿入主管110与第二分支管130的传输线路52不会通过通气管170的下方,从而有助于提高抽痰效率。

在一实施态样中,主管110、第一分支管120、第二分支管130、导引分支管140以及通气管170可由相同材料制作而成,适用的材料可为硅胶、橡胶或其他可挠曲的生物相容材料。在另一实施态样中,可采用双料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抽痰管100,其中通气管170与主管110的任一或两者可采用刚性较大的材料制作而成,以提高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操作上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创作的可视抽痰装置具有取像功能,当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对病患进行抽痰的动作时,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能透过随抽痰管的第二分支管深入病患的气管内的取像元件即时取得病患的气管内的影像,并显示于显示器。借此,协助医疗人员、照护人员或家属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痰液在气管中的确切位置以将痰液抽出,避免因误判而损伤病患的气管。若病患的气管有损伤或出血,也能透过取像元件即时取得影像。另一方面,抽痰管具有极佳的通用性,不仅可用以连接抽痰机,也可用以引导取像元件,故具有极佳的操作便利性。再者,抽痰管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制作成本较低。

虽然本实用新型创作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创作,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作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创作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符号说明】

1、1A:可视抽痰装置

10:连接管件

11:第一管体

11a:第一通道

11b:第一通口

11c:第二通口

12:第二管体

12a:第二通道

12b:第三通口

12c:第四通口

12d:端部

12e:区段

12f:第一卡合部

12g:狭缝

13:塞头

13a:头部

13b:插接部

13c:气密沟槽

13d:第三通道

20:抽痰机

30:延伸抽痰管

31:第一端部

32:第二端部

40、100:抽痰管

41:第三端部

42:第四端部

43:第二卡合部

50:取像元件

51:摄像头

52:传输线路

53:限位部

60:显示器

101:弧面

110:主管

120:第一分支管

130:第二分支管

131:末端

140:导引分支管

150:塞头

151:头部

152:插接部

153:气密沟槽

154:导引通孔

160:套环

161:定位通孔

170:通气管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E1、E2:延伸方向

R、R1: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