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与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5258发布日期:2019-12-13 18:18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与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卵圆孔未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与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



背景技术:

卵圆孔未闭(patentovalforamen简称pfo)主要发生在幼儿发育过程中,当胚胎发育至第6~7周时,心房间隔先后发出2个隔,先出现的隔为原发隔或称第一隔,后出现的隔为继发隔或称第二隔。原发隔自心房中线背侧壁呈半月形长出,向房室管生长与心内膜垫融合,与房室隔尾端部留一小孔,称为原发孔。在原发孔未闭合前,原发隔近头端部分形成一孔,称继发孔,是胎儿时期的血液的正常通道。同时在第一隔的右侧由心房壁上又长出一镰状形隔,称继发隔或称第二隔,此隔不继续生长分离心房中途停止,镰状形凹陷呈卵圆形称卵圆窝,卵圆窝处原发隔与继发隔未能粘连融合留下一小裂隙称卵圆孔。新生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升高,使左侧的原发隔部分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发生功能性闭合,1年内达到解剖上的闭合。若年龄>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为卵圆孔未闭。

为了封闭卵圆孔,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pfo封堵器对卵圆孔进行封堵,然而,由于传统的pfo封堵器采用铆钉结构固定,且该铆钉结构凸出封堵盘外,因此,在封堵过程中,很容易触碰到周边组织而导致周边组织受损,从而引起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与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它能够对卵圆孔进行稳定且安全封堵。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包括:第一封堵盘,所述第一封堵盘上设有第一容置腔与插口,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插口连通设置的第一通道;与第二封堵盘,所述第二封堵盘与所述第一封堵盘连接,且所述第二封堵盘上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用于依次通过所述插口与所述第一通道插入传送件,所述第二通道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传送件上的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封堵盘与所述第二封堵盘被挤压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配合。

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使得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装设在传送件上,如此,使得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能够顺利放入右心房与左心房内;再通过挤压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使得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分别稳定安装在右心房与左心房内,进而有利于卵圆孔得到稳定封堵。同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分别位于第一容置腔内与第二容置腔内,有效避免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表面对周边组织造成损伤,如此,通过本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使得卵圆孔进行稳定且安全封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凸起,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凹槽,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的内侧壁上,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面上;或者所述第一卡扣部为凹槽,所述第二卡扣部为凸起,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侧面上,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的内侧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对应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一通道的内侧壁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与拧紧件上的限位槽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堵盘包括第一编织网与装设在所述第一编织网上的第一封堵膜,所述第一编织网与所述第一封堵膜围成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插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编织网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封堵盘包括第二编织网与装设在所述第二编织网上的第二封堵膜,所述第二编织网与所述第二封堵膜围成所述第二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远离所述第二编织网的一端穿透所述第二封堵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卵圆孔未闭封堵器还包括第三封堵膜与围成管状的第三编织网,所述第三封堵膜装设在所述第三编织网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封堵盘与所述第二封堵盘通过所述第三编织网连接。

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包括传送件、装载器、鞘管及以上所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所述传送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装载器用于将所述卵圆孔未闭封堵器装入所述鞘管内,所述鞘管用于插入心房内。

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通过传送件、装载器及鞘管,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安全、顺利送入心房内,再通过回拉传送件,使得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在心房内完成安放、挤压及连接操作,从而极大方便了卵圆孔的封堵操作。同时,通过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使得卵圆孔得到稳定且安全封堵,从而有效避免卵圆孔封堵后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圈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扣合后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圈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结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圈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圈e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螺接后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圈f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所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结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打开第二封堵盘时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打开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时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挤压第二封堵盘时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挤压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时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圈g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挤压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时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圈h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拧紧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10、第一封堵盘,111、第一编织网,1111、插口,112、第一封堵膜,113、第一容置腔,120、第二封堵盘,121、第二编织网,122、第二封堵膜,123、第二容置腔,130、第三编织网,131、第三封堵膜,140、第一连接件,141、第一通道,142、第一卡扣部,143、第一螺纹,144、限位件,150、第二连接件,151、第二通道,152、第一连接部,153、第二卡扣部,154、第二螺纹,200、传送件,210、第二连接部,300、装载器,400、鞘管,500、拧紧件,510、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12,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包括: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第一封堵盘110上设有第一容置腔113与插口1111。第一容置腔113的内侧壁设有第一连接件140。第一连接件140上设有与插口1111连通设置的第一通道141。第二封堵盘120与第一封堵盘110连接,且第二封堵盘120上设有第一容置腔113第二容置腔123。第二容置腔123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件150。第二连接件150上设有第二通道151。第二通道151与第一通道141用于通过插口1111插入传送件200。第二通道15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52。第一连接部152用于与传送件200上的第二连接部210可拆卸连接。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被挤压时,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连接配合。

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通过第一连接部152与第二连接部210连接,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装设在传送件200上,如此,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能够顺利放入右心房与左心房内;再通过挤压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分别稳定安装在右心房与左心房内。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通过无铆固定方式顺利、稳定且安全地安装在心房内,避免了传统铆钉结构残留在体内而引发远期并发症,从而使得卵圆孔得到稳定封堵。同时,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分别位于第一容置腔113内与第二容置腔123内,有效避免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表面对周边组织造成损伤,如此,通过本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使得卵圆孔进行稳定且安全封堵。此外,第一容置腔113与第二容置腔123连通设置,其目的使传送件200能够从第一通道141处穿入第二通道151中。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均为可降解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效避免残留在体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瓣膜损伤、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5,第一连接件140上设有第一卡扣部142。第二连接件150上设有与第一卡扣部142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部153。由此可知,当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分别位于右心房与左心房时,通过挤压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使得第一连接件140向第二连接件150靠拢,并通过第一卡扣部142与第二卡扣部153卡扣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140向第二连接件150紧密连接,如此,使得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采用无铆固定方式对卵圆孔实现稳定封堵。

更进一步地,第一卡扣部142为凸起。第二卡扣部153为凹槽。凸起设置在第一通道141的内侧壁上。凹槽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50的侧面上。如此,通过凸起与凹槽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紧密连接。或者第一卡扣部142为凹槽。第二卡扣部153为凸起。凹槽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40的侧面上。凸起设置在第二通道151的内侧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9及图20,第一连接件140上设有第一螺纹143。第二连接件150上设有与第一螺纹143对应的第二螺纹154。第一通道141的内侧壁上设有限位件144。限位件144用于与拧紧件500上的限位槽510限位配合。由此可知,当挤压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时,第一连接件140向第二连接件150靠拢,并与第二连接件150接触。再通过拧紧件500上的限位槽510可在第一通道141内的限位件144,扭动拧紧件500,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螺纹连接,如此,使得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稳定安装在心房内,从而使得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对卵圆孔实现稳定封堵。具体在实施例中,第一螺纹143设置在第一通道141的内侧壁上,第二螺纹154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50的侧面上。或者第一螺纹143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40的侧面上,第二螺纹154设置在第二通道151的内侧壁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封堵盘110包括第一编织网111与装设在第一编织网111上的第一封堵膜112。第一编织网111与第一封堵膜112围成第一容置腔113,插口1111设置在第一编织网111上。

可选地,第一编织网111与第一封堵膜112均为可降解物,且第一编织网111与第一封堵膜112的材料均为聚碳酸脂、聚酸酐、聚乙醇酸、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或者其他可降解材料。

具体地,第一编织网111与第一封堵膜112的材料均为左旋聚乳酸(plla),如此,使得第一封堵盘110整体均可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残留在人体内导致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封堵盘120包括第二编织网121与装设在第二编织网121上的第二封堵膜122。第二编织网121与第二封堵膜122围成第二容置腔123。

可选地,第二编织网121与第二封堵膜122均为可降解物,且第二编织网121与第二封堵膜122的材料均为聚碳酸脂、聚酸酐、聚乙醇酸、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或者其他可降解材料。

具体地,第二编织网121与第二封堵膜122的材料均为左旋聚乳酸(plla),如此,使得第二封堵盘120整体均可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残留在人体内导致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1,第二连接件150上远离第二编织网121的一端穿透第二封堵膜122设置。由此可知,当传送件200上的第二连接部210与第一连接部152连接时,由于第二连接件150穿透第二封堵膜122设置,因此,传送件200不需要穿透第二封堵膜122,如此,有效避免传送件200对第二封堵膜122的破坏,有利于保持第二封堵膜122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的封堵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还包括第三封堵膜131与围成管状的第三编织网130。第三封堵膜131装设在第三编织网130的内侧壁上。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通过第三编织网130连接。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封堵盘110、第三编织网130及第二封堵盘120为一体化结构。

可选地,第三编织网130与第三封堵膜131均为可降解物,且第三编织网130与第三封堵膜131的材料均为聚碳酸脂、聚酸酐、聚乙醇酸、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或者其他可降解材料。

具体地,第三编织网130与第三封堵膜131的材料均为左旋聚乳酸(plla),如此,使得第三编织网130与第二封堵膜13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残留在人体内导致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2至图20,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包括传送件200、装载器300、鞘管400及以上任意实施例中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传送件200上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52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0。装载器300用于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装入鞘管400内。鞘管400用于插入心房内。

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通过传送件200、装载器300及鞘管400,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安全、顺利送入心房内,再通过回拉传送件200,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在心房内完成安放、挤压及连接操作,从而极大方便了卵圆孔的封堵操作。同时,通过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使得卵圆孔得到稳定且安全封堵,从而有效避免卵圆孔封堵后并发症的发生。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传送件200为钢缆,第一连接部152与第二连接部210均为螺纹结构。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7、图18、图19及图20,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还包括拧紧件500。拧紧件500套设在传送件200外,且拧紧件500通过装载器300用于装入鞘管400内。拧紧件500上设有限位槽510,第一通道141的内侧壁上设有与限位槽510限位配合的限位件144。当通过回拉传送件200时,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均被挤压,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相互靠拢,此时,拧紧件500通限位槽510与限位件144配合卡在第一封堵盘110上,扭动拧紧件500,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螺纹连接,从而实现了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的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的方法,采用以上实施例中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包括如下步骤:将传送件200通过插口1111穿入第一通道141与第二通道151,使得第一连接部152与第二连接部210连接,并将连接有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的传送件200装入装载器300中。装好传送件200之后,通过装载器300插入鞘管400中,将传送件200推入至心房内,并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位于右心房内,第二封堵盘120位于左心房内。通过回拉传送件200,使得第一封堵盘110与第二封堵盘120被挤压,并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连接。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连接之后,断开第一连接部152与第二连接部210,使得传送件200与卵圆孔未闭封堵器100断开,并将鞘管400从心房内撤出。

上述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的方法,采用以上的卵圆孔未闭封堵系统,使得卵圆孔得到稳定且安全封堵。同时,通过本卵圆孔未闭封堵的方法,使得操作人员更加方便对卵圆孔的封堵操作,极大提高了卵圆孔的封堵效率和成功率。

具体地,并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连接的步骤包括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卡扣连接、及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螺纹连接。针对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以卡扣方式实现连接的封堵过程为:以鞘管400为抵触物,回拉传送件200,使得第二封堵盘120先被挤压,可参考图14;再通过回拉传送件200,使得第一封堵盘110被挤压,可参考图15,此时,第一连接件140卡在第二连接件150上。其中,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封堵盘120不能像记忆合金一样自动恢复成装载之前的形状,推送处鞘管400后会展开像“葫芦”的形状,因此,需要通过回拉传送件140后,第二封堵盘120才能收紧成型为贴合心房壁的最终状态。针对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以螺纹方式实现连接的封堵过程为:以鞘管400为抵触物,回拉传送件200,使得第二封堵盘120先被挤压;再通过回拉传送件200,使得第一封堵盘110被挤压,此时,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抵触,同样,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封堵盘110不能像记忆合金一样自动恢复成装载之前的形状,推送处鞘管400后会展开像“葫芦”的形状,因此,需要通过回拉传送件140后,第一封堵盘110才能收紧成型为贴合心房壁的最终状态;然后,将套在传送件200外的拧紧件500插入鞘管400内,通过限位槽510与限位件144配合,使得拧紧件500卡在第一连接件140上,扭动拧紧件500,使得第一连接件140与第二连接件150螺纹连接,可参考图18。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