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1938发布日期:2019-05-22 02:5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实验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



背景技术:

心脏外科及重症医学方面有做大鼠体外循环及低温停循环模型方面的研究,动物实验多为实验员购买膜肺、热交换器等,而自行搭建管道,一套成品、高效、操作简单、低成本的管道对实验进展有极大帮助,而目前缺乏这类简单高效的管道。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大多采用开放式大鼠体外循环,并且预充量大,模型建立时间长,中间操作繁琐,模型成功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

开放式管道直接与大气相通,需要单纯靠重力引流静脉血,具有以下不足:①大鼠需放置于至少50cm高度,且静脉引流管需够粗以保证充足的体外循环流量,然而即便如此,静脉引流量仍不可观;②开放式系统需要时刻关注储血室防止吸空,需要多名实验员操作,操作繁琐;③开放系统容易吸空进气,尤其是深停后复温阶段,直接导致建模失败,此外对无菌要求高的实验也不适用;④开放系统需要时刻关注储血室液面,随时调节体温循环流量,操作繁琐且不利于控制变量;⑤由于开放性系统的局限性,必须要较大容量的储血室及较长的动脉血及静脉血管道,使预充量异常增大,循环过程中大鼠血色素过低,严重影响存活及实验结果;由于开放式局限性,管道需要较大预充量,大鼠血液过度稀释,影响组织血供及代谢,直接影响实验成功率,对实验结果也会造成较大误差,此外由于管道预充量增大,为了减少预充,有实验组直接放弃接入热交换器,这大大降低降/升温效率,也不容易精确控制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采用开放式管道直接与大气相通而导致的静脉引流量不足、储血室及其他管路易吸空进气、管道整体预充量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所述外循环管道包括静脉引流管、储血室、滚压式泵连接管、热交换器、膜式氧合器和动脉导流管,所述静脉引流管一端用于连接大鼠静脉,另一端与储血室连接,储血室通过滚压式泵连接管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进血口连接,所述滚压式泵连接管外接滚压式泵,所述热交换器的出血口与膜式氧合器的进血口通过对接管连接,所述膜式氧合器的出血口通过所述动脉导流管连接大鼠的动脉穿刺针。

进一步地,所述储血室上密封连接有负压补血装置,所述负压补血装置包括套管和密封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管内的活塞杆,所述套管通过一连接管与储血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补血装置为注射器,注射器的注射口通过连接管与储血室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补血装置采用5ml注射容量的注射器。

进一步地,所述储血室上密封连接有肝素帽。

进一步地,所述静脉引流管与大鼠静脉连接一端设置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两个通路分别用于连接大鼠静脉和静脉引流管,另一个通路用于静脉放血和心脏停搏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整体预充量7.5ml-8ml,所述静脉引流管长10cm,所述滚压式泵连接管长24cm,所述对接管长4cm,所述动脉导流管长20cm。

进一步地,所述滚压式泵连接管采用硅胶材质。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闭合回路方式,使静脉引流量更大,避免出现空吸的情况发生,操作更简单,循环更稳定,实验成功率更高;由于是闭合系统,通过负压吸引,大大减少管道长度,从而减小预充量。

闭合回路上设置负压补血装置,当管道内负压过大时自主补液,使补液更客观,不需要调节泵速,大大减轻实验员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存活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静脉引流管;11、三通接头;2、储血室;21、负压补血装置;211、套管;212、活塞杆;22、肝素帽;3、滚压式泵连接管;4、热交换器;5、膜式氧合器;51、对接管;6、动脉导流管;7、滚压式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如图1所示,包括静脉引流管1、储血室2、滚压式泵连接管3、热交换器4、膜式氧合器5和动脉导流管6,静脉引流管1一端用于连接大鼠静脉,另一端与储血室2连接,可用于将大鼠静脉血引流至储血室2内,储血室2通过滚压式泵连接管3与热交换器4的进血口连接,滚压式泵连接管3外接滚压式泵7,当滚压式泵7运转时可使外循环管道内的血液循环,热交换器4的出血口与膜式氧合器5的进血口通过对接管51连接,膜式氧合器5的出血口通过动脉导流管6连接大鼠的动脉穿刺针,通过热交换器4和膜式氧合器5可将静脉血转换为可直接输入大鼠体内的动脉血,实现体外循环。

由于外循环管道采用闭合时管路,可使静脉引流量更大,并且能够避免出现空吸的情况发生,外循环管道内的血液循环通过滚压式泵7辅助进行,通过负压吸引,大大减少管道长度,从而减小预充量。

术中出血情况、麻醉深度、引流管放置位置准确性等都影响静脉引流,此外实验中大鼠会发生液体组织外渗等生理过程,造成液体欠缺,所以实验过程中需要适当补液,由于大鼠体积小,补液量依靠经验,且实验差异大,使实验成功率降低,也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而现有技术中尚缺乏客观的补液方法。单纯把开放改成闭合系统,容易引起静脉引流端负压过大,损伤甚至吸破右心及上下腔静脉,不能客观观察引流情况,若在管道中再外接一个负压表则大大增加实验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的储血室2上密封连接有负压补血装置21,以实现自动补血,负压补血装置21包括套管211和密封滑动连接于套管211内的活塞杆212,套管211与活塞杆212之间构成的腔室内存放补充液,套管211通过一连接管与储血室2连通,当管道内负压过大时活塞杆212能克服活塞杆212与套管211之间的摩擦力向套管211内部滑动,从而实现自主补液,使补液更客观,不需要调节泵速,大大减轻实验员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存活率。

优选的,负压补血装置21为注射器,注射器的注射口通过连接管与储血室2连通,通过注射器进行自动补液具有取材方便,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并且注射器上的刻度也便于进行预先定量抽取补充液。

更优的,负压补血装置21采用5ml注射容量的注射器,注射容量为5ml的注射器能够储存足够量的补充液,并且,5ml注射器的摩擦力能恰好满足负压的最大安全值,使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更容易存活。

储血室2上密封连接有肝素帽22,用于循环过程中补碱,也可用作血管活性药物等加药通道。

静脉引流管1与大鼠静脉连接一端设置有三通接头11,该三通接头11的两个通路分别用于连接大鼠静脉和静脉引流管1,实现静脉血的导出功能,三通接头11的另一个通路处于常闭状态,可用于静脉放血和心脏停搏使用,使用方便,易于操作,需要进行静脉放血和心脏停搏使用时不需要改变外循环管道的原有管路即可实现。

外循环管道的整体预充量为7.5ml-8ml,静脉引流管1长10cm,滚压式泵连接管3长24cm,对接管51长4cm,动脉导流管6长20cm,实现外循环功能的前提下具有较短的管路和较小的预充量,从而使管路安装更方便,还可避免循环过程中大鼠血色素过低,严重影响存活及实验结果。

滚压式泵连接管3优选采用硅胶材质,在满足血液循环使用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耐用性,与滚压式泵7进行配合使用时不易发生开裂破损等情况,使实验更安全,稳定性更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鼠闭式小预充反馈式体外循环管道,具有安装方便、造价成本低的优点,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空吸充气的情况,当管道内负压过大时自主补液,增加大鼠的存活率,减小实验人员的负担。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