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可折叠式轮椅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7726发布日期:2019-09-17 23:5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可折叠式轮椅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轮椅车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性能可折叠式轮椅车。



背景技术:

轮椅车,是一种用于下肢残疾者的专用代步工具。轮椅车根据驱动方式可以分为机动轮椅车和手摇轮椅车;手摇三轮车因其轮径较大,所以能适应多种道路行驶,主要是在户外作为较长距离的代步工具,并可以适当装栽货物;它具有行驶速度较快、省力等特点。机动轮椅车备有靠背、扶手和安全带限位,以保持使用者的身体稳定,并具有短距离手移动装置,以便故障时可手动移至安全或无碍交通地段。机动性强、燃料补充便捷、操作方便等特点。

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水平进步,现有市场中已将机动轮椅车制作成多样的形式,满足市场使用需求,但从舒适度、结构强度、使用便捷度等诸多方面考量,现有的技术仍存在诸多技术缺陷:(1)针对轮椅车的轮椅把手。现有技术中轮椅车的把手结构为固定形式,轮椅车在闲置时把手显得多余,占用空间,影响美观,且容易造成剐蹭状况。(2)针对轮椅车的折叠性能。现有技术一般都是利用交叉杆实现左右折叠或者收合,减小左右方向的空间,在轮椅车高度方向没有折叠,轮椅车的整体体积仍较大,将轮椅车难以放在空间高度较小的地方,导致轮椅车收纳的局限性强。(3)针对轮椅车坐垫散热性能。坐垫内电路热量通过传导到坐垫内并与人体接触,对人体进行热传递导致不适感;同时环境温度较高,坐垫内没有有效的散热装置,人坐在坐垫上易出汗;现有技术中没有对轮椅车坐垫进行通风结构,使用人员乘坐舒适感低。(4)针对轮椅车的控制器固定装置。现有技术中控制器设置为固定形式,控制器手柄的角度不可调,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身高、坐姿调整控制器手柄的角度,固定形式的控制器手柄限制了使用过程的便利性,影响了使用人员的使用舒适度;当使用人员长期处于较别扭的操作状态下时,易引起使用人员的操作不当或误操作,甚至影响使用人员的安全。(5)针对轮椅车的前轮连接结构。现有技术中轮椅前轮的固定连接方式采用前轮套管套轴承的方式固定前轮立轴,而前轮套管是直接焊接在轮椅车车架上的,导致在加工过程中前轮套管的变形量比较大,同时焊缝影响到整体车身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可折叠式轮椅车,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性能可折叠式轮椅车,包括折叠支架、椅背、把手管、坐垫、控制器固定架、控制器、后轮、前轮、踏板;

所述折叠支架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椅背设置于所述折叠支架顶端之间;所述把手管与所述折叠支架顶端一侧;所述坐垫设置于所述折叠支架中部,坐垫与两侧折叠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固定支架设置于所述折叠支架一端;所述后轮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前轮通过前轮连接结构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前轮之间,并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折叠支架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所述靠背杆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后斜杆设置于所述靠背杆底端,所述后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扶手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所述扶手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后连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呈凹槽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前连杆设置于所述扶手杆底端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前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所述中连杆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所述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凹槽卡入所述限位块外侧,实现上后连杆与上前连杆、中连杆固定;所述坐垫外框设置于两侧所述中连杆之间,所述中连杆底端通过紧固件联结配合实现与所述坐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靠背杆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坐垫外框另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下连杆设置于所述坐垫外框两侧,所述下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坐垫外框实现转动;所述前斜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底端,呈斜向设置,所述前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前斜杆中段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后斜杆实现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杆的中段呈弯曲弧状。

进一步的,所述后斜杆顶端呈圆弧状凹槽,所述靠背杆底端卡入所述后斜杆顶端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与所述扶手杆一端呈同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中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长度略大于所述中连杆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前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呈筒状结构,所述限位块套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限位块外形大小与所述上后杆底端凹槽形状大小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下连杆顶端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呈同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杆长度略小于所述上前连杆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杆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把手管相适配的放置槽,所述靠背杆顶部两端均纵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上端一侧与所述放置槽连通,两个所述滑槽中均活动设置有与滑槽尺寸相适配的连接座,两个所述连接座的顶端之间垂直连接所述把手管,所述把手管呈管状结构,并放置在所述放置槽中,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长条状的滑孔,所述滑孔沿连接座轴向设置,所述靠背杆两侧均贯穿设置有限位螺栓,且所述限位螺栓水平贯穿所述滑槽和连接座上的滑孔,并对连接座进行限位,所述滑槽端口处的一侧侧壁上均开设有凹槽,通过向上拉动把手管,使得所述连接座在滑槽中向上滑动,直至限位螺栓移动至滑孔的末端并对连接座进行限位,通过转动连接座,使得连接座放置在所述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可通过把手管对轮椅的推送,两个所述凹槽相对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上端靠近端口处设有凸块,所述限位槽上端水平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活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呈三角形结构,且所述固定轴贯穿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所述限位块下端一侧连接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弹簧对限位块施加弹簧作用力,使其远离固定槽,此时所述限位块底部处于水平状态,限位块的上端为倾斜状态,且限位块的上端通过凸块进行限位,使得连接座在转动到凹槽中时,连接座底部对限位块上端施加作用力,使其完全嵌入到固定槽中,当连接座通过所述固定槽时,限位块在弹簧作用重新复位,并对凹槽中的连接座进行限位,再通过按压限位座,同时弹簧压缩,此时限位块完全嵌入到固定槽中,从而使得限位块不再对连接座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一侧侧壁上开设有凹口,所述凹口底部与放置槽底部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底部延伸至与所述限位螺栓同一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的尺寸不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滑孔一端靠近连接座下端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为矩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坐垫包括坐垫外框、棉垫、坐垫底壳、电机控制板、内板、通风机;所述坐垫外框顶面中心呈凹槽状,形成棉垫槽,所述棉垫槽底端呈通孔状,形成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呈矩阵状排列,所述棉垫槽底面两侧呈镂空状,形成棉垫槽孔,所述棉垫槽侧壁底端呈凹槽状结构,形成坐垫外框卡槽;所述棉垫嵌入所述棉垫槽内实现固定;所述坐垫底壳呈长方体形状,为中空结构,所述坐垫底壳两侧顶边设有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坐垫底壳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坐垫壳体内壁顶端周向设有底壳固定片,所述底壳固定片与所述坐垫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壳固定片围成内板固定孔;所述坐垫壳体底面中心呈通孔状,形成坐垫壳体通孔;所述电机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坐垫壳体内壁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坐垫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内板呈薄板状结构,所述内板上表面周向设有内板折边,所述内板折边与所述内板外侧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通风机设置于所述内板底面中心,所述通风机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折边、所述内板与所述坐垫外框围成通风空腔;所述内板折边放置于所述底壳固定片上,所述内板嵌入所述内板固定孔中,实现所述内板与所述坐垫连接;两侧所述卡爪贯穿所述棉垫槽孔,卡爪分别卡入所述坐垫外框卡槽内,所述内板折边上表面贴合于所述坐垫外框底面,实现所述坐垫底壳与所述坐垫外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坐垫外框两侧呈圆弧状,所述坐垫外框两侧设有侧软垫,所述侧软垫与所述坐垫外框两侧贴合设置,每个所述侧软垫通过胶粘与所述坐垫外框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棉垫槽孔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棉垫槽孔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坐垫底壳卡槽长度、形状与所述卡爪长度、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棉垫的形状、大小、厚度与所述棉垫槽形状、大小、深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内板固定孔形状、大小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折边截面呈倒“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机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机设置位置与所述坐垫壳体通孔位置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固定架包括调角器、调角器固定片、手柄转动结构、连接底板;所述调角器固定片设置于所述调角器一端,与所述调角器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调角器固定片一端设有调角器固定孔;所述手柄转动结构包括调角杆和手柄;所述调角杆设置于所述调角器一端,通过轴与所述调角器转动连接;所述手柄一端伸入所述调角杆内,并与所述调角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底板设置于所述手柄一端表面,所述连接底板下表面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调角器固定孔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呈圆柱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底板呈方形薄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前轮连接结构包括前横杆、前轮螺母、立轴套管、前轮立轴,所述前横杆为中空的结构,两端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连接;前横杆顶部呈拱形结构,所述前横杆顶部开设有前横杆凹口,所述立柱套管通过所述前横杆凹口纵向设置在前横杆的内腔中;所述前轮立轴下端与前轮活动连接,且前轮立轴的中部固定设置有限位环,所述前轮立轴的上端垂直贯穿所述前横杆的底部从而进入到前横杆的内腔中,并贯穿所述立轴套管,所述前轮立轴一端通过所述限位环抵靠在前横杆的底部进行限位,前轮立轴上端与所述前轮螺母螺纹连接,并通过所述前轮螺母对立柱套管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前轮立轴与前横杆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杆凹口一端设置有卡口,且所述前横杆凹口处通过所述卡口设置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尺寸与所述前横杆凹口尺寸相适配,所述安装盖底部一端连接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为水平设置,且卡接板一端延伸至安装盖的外侧,所述安装盖底部另一端设有卡扣板,所述卡扣板呈u型结构,且卡扣板具有弹性,在受力时可发生形变,卡扣板一端连接安装板的底部,卡扣板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水平连接设有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呈上下分布,通过将安装盖一端的卡接板嵌入到前横杆凹口一端底部,安装盖另一端的卡扣板嵌入到所述卡口,并通过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卡接在所述卡口的上下两端进行限位,使得所述安装盖固定在所述前横杆凹口处,并与所述前横杆形成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卡口呈矩形结构。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限位之间的间距与前横杆的侧壁厚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套的尺寸与前横杆的内腔尺寸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前轮立轴长度大于前横杆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后轮、电机控制板实现电电连接,所说电机控制板通过导线与所述通风机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转轴、螺栓、螺母、螺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把手管通过连接座与靠背杆之间采用活动连接,当使用者在需要陪护人员的情况下,能方便、快捷的通过放置槽的凹口将把手管取出,同时将连接座从滑槽中取出并放置在凹槽中,从而对轮椅进行推行,在不使用时,可通过将连接座嵌入到滑槽中,并把手管放置在放置槽中,并且该结构能将把手管隐入靠背杆中,形成与靠背杆一体的状态,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外观美化及人员的审美要求。同时把手管连接处采用限位块配合固定槽、固定轴、凸块和弹簧,使得限位块对连接座进行限位固定,防止在推动把手管时,连接座重新嵌入到滑槽中,在收回把手管时,只需按压限位块,将其嵌入到固定槽中不再对连接座进行限位,即可收回连接座和把手管,使用便捷,实用性高。

(2)本折叠装置向将轮椅车提供了一种多连杆式折叠方式,与现有的轮椅车折叠方式相比,本折叠装置对高度方向上进行收折,轮椅车折叠后具有更小的整体体积,减小了轮椅车所需的储存空间,对轮椅车的收纳、转运更为便捷,提高了轮椅车使用的灵活性,且折叠装置结构巧妙,收放过程顺畅,操作简单。

同时,本折叠装置将轮椅车进行展开后,通过限位块与连杆轴的配合支撑,可将各连杆之间结构进行有效固定,折叠装置展开后结构牢固,轮椅行驶的稳定性强。

(3)本发明通过对轮椅车坐垫结构的改进,在坐垫内设置有通风结构,可对坐垫内外形成有效气流通路,完成对坐垫的通风换热过程,使坐垫达到可降温的目的,辅助使用人员臀部进行汗液的蒸发,极大提升了使用人员乘坐的舒适性,本结构实用性强。并且将坐垫的结构形式设计成为坐垫外框、坐垫壳体和内板的组合安装形式,其各组件之间均采用卡接形式连接,满足结构强度的同时,避免使用螺栓螺母连接存在磕碰、剐蹭的安全隐患,安全性强;各部件间连接过程快速,安装简便,各部件可实现分拆清洗,使用灵活,且制造成本较低。

(4)采用控制器固定架固定控制器,将轮椅车的控制器设置为角度可调节的形式,通过控制调角器的开合角度,达到对手柄角度的调节;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身高、坐姿调整控制器手柄的角度,在使用过程中极大提升了控制器使用的便利性,使用人员控制轮椅车的舒适性提升;通过角度调节可保持使用人员始终处于舒适操作装置后,降低了使用人员误操作的可能性,保障了使用人员的安全。

(5)针对轮椅车前轮的固定方式相比较传统焊接方式,本发明通过将立轴管套放置在中空的前横杆中,同时前轮立轴从前横杆底部贯穿,从而与立轴套管连接,并配合前轮立轴上的限位环和前轮螺母进行固定,使得前轮与轮椅的前横杆之间采用隐藏式连接,减少了焊接工序,有效避免了焊接变形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安装效率。前轮连接结构在前横杆的前横杆凹口处设置有安装盖,进一步将前轮与前横杆之间的连接结构隐藏,并且安装盖与前横杆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能够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结构简单,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整体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折叠支架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折叠支架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坐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坐垫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坐垫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坐垫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把手管处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把手管处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把手管处的侧面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中连接座展开状态的的侧面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把手管处的正面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控制器固定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控制器固定架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控制器固定架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控制器固定架实施例2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控制器固定架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控制器固定架实施例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前轮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前轮连接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24为本发明前轮连接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25为本发明前轮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折叠支架1、靠背杆1-1、后斜杆1-2、扶手杆1-3、上后连杆1-4、限位块1-5、上前连杆1-6、连杆轴1-7、中连杆1-8、座垫外框1-9、下连杆1-10、前斜杆1-11、前后桥拉杆1-12、椅背2、把手管3、放置槽3-1、凹口3-1-1、滑槽3-2、连接座3-3、滑孔3-3-1、限位螺栓3-4、凹槽3-5、固定槽3-5-1、固定轴3-5-2、限位块3-5-3、凸块3-5-4、弹簧3-5-5、坐垫4、坐垫外框4-1、棉垫槽4-1-1、通气孔4-1-2、棉垫槽孔4-1-3、坐垫外框卡槽4-1-4、侧软垫4-1-5、棉垫4-2、坐垫底壳4-3、卡爪4-3-1、底壳固定片4-3-2、内板固定孔4-3-3、坐垫壳体通孔4-3-4、电机控制板4-4、内板4-5、内板折边4-5-1、通风空腔4-5-2、通风机4-6、控制器固定架5、调角器5-1、调角器壳体5-1-1、调角器轴孔5-1-1-1、调角器调节孔5-1-1-2、调角片5-1-2、调角转轴5-1-3、内夹片5-1-4、外夹片5-1-5、调角桶5-1-6、调角桶空腔5-1-6-1、弹块5-1-7、弹块凸块5-1-7-1、弹块弹簧5-1-8、调角器固定片5-2、调角器固定孔5-2-1、手柄转动结构5-3、调角杆5-3-1、手柄5-3-2、手柄通孔5-3-2-1、调角块5-3-3、固定板5-3-4、调节桶5-3-5、固定螺柱5-3-6、连接底板5-4、控制器6、后轮7、前轮8、前横杆8-1、前横杆凹口8-1-1、卡口8-1-1-1、立柱套管8-2、前轮立轴8-3、限位环8-3-1、前轮螺母8-4、安装盖8-5、卡接板8-5-1、卡扣板8-5-2、限位板8-5-3、踏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电机控制板、控制器为现有技术,电机控制板其作用在于控制通风机启停;控制器作用控制后轮驱动,其工作原理在本发明中不作赘述。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16,22-25可见,一种高性能可折叠式轮椅车,包括折叠支架、椅背、把手管、坐垫、控制器固定架、控制器、后轮、前轮、踏板;

所述折叠支架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椅背设置于所述折叠支架顶端之间;所述把手管与所述折叠支架顶端一侧;所述坐垫设置于所述折叠支架中部,坐垫与两侧折叠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固定支架设置于所述折叠支架一端;所述后轮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前轮通过前轮连接结构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前轮之间,并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折叠支架包括靠背杆、后斜杆、扶手杆、上后连杆、限位块、中连杆、连杆轴、上前连杆、座垫外框、下连杆、前斜杆、前后桥拉杆;所述靠背杆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所述后斜杆设置于所述靠背杆底端,所述后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扶手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所述扶手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后连杆设置于每个所述靠背杆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呈凹槽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靠背杆中端实现转动;所述上前连杆设置于所述扶手杆底端一侧,呈斜向设置,所述上前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扶手杆一端联结配合实现转动;所述中连杆设置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上前连杆底端联结配合,所述中连杆顶端通过连杆轴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实现转动,实现中连杆与所述扶手杆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上后连杆底端凹槽卡入所述限位块外侧,实现上后连杆与上前连杆、中连杆固定;所述坐垫外框设置于两侧所述中连杆之间,所述中连杆底端通过紧固件联结配合实现与所述坐垫外框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靠背杆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坐垫外框另一端两侧实现转动;所述下连杆设置于所述坐垫外框两侧,所述下连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坐垫外框实现转动;所述前斜杆设置于所述座垫外框两侧底端,呈斜向设置,所述前斜杆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连杆底端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一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前斜杆中段实现转动,所述前后桥拉杆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后斜杆实现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杆的中段呈弯曲弧状。

进一步的,所述后斜杆顶端呈圆弧状凹槽,所述靠背杆底端卡入所述后斜杆顶端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上后连杆顶端与所述扶手杆一端呈同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中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上后连杆长度略大于所述中连杆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前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呈筒状结构,所述限位块套于所述连杆轴外侧;所述限位块外形大小与所述上后杆底端凹槽形状大小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杆中心凸台呈腰型台阶状,所述下连杆顶端与所述上前连杆底端呈同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杆长度略小于所述上前连杆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靠背杆顶部开设有与所述把手管相适配的放置槽,所述靠背杆顶部两端均纵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上端一侧与所述放置槽连通,两个所述滑槽中均活动设置有与滑槽尺寸相适配的连接座,两个所述连接座的顶端之间垂直连接所述把手管,所述把手管呈管状结构,并放置在所述放置槽中,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长条状的滑孔,所述滑孔沿连接座轴向设置,所述靠背杆两侧均贯穿设置有限位螺栓,且所述限位螺栓水平贯穿所述滑槽和连接座上的滑孔,并对连接座进行限位,所述滑槽端口处的一侧侧壁上均开设有凹槽,通过向上拉动把手管,使得所述连接座在滑槽中向上滑动,直至限位螺栓移动至滑孔的末端并对连接座进行限位,通过转动连接座,使得连接座放置在所述凹槽中,从而实现了可通过把手管对轮椅的推送,两个所述凹槽相对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上端靠近端口处设有凸块,所述限位槽上端水平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活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呈三角形结构,且所述固定轴贯穿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所述限位块下端一侧连接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连接,且所述弹簧对限位块施加弹簧作用力,使其远离固定槽,此时所述限位块底部处于水平状态,限位块的上端为倾斜状态,且限位块的上端通过凸块进行限位,使得连接座在转动到凹槽中时,连接座底部对限位块上端施加作用力,使其完全嵌入到固定槽中,当连接座通过所述固定槽时,限位块在弹簧作用重新复位,并对凹槽中的连接座进行限位,再通过按压限位座,同时弹簧压缩,此时限位块完全嵌入到固定槽中,从而使得限位块不再对连接座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一侧侧壁上开设有凹口,所述凹口底部与放置槽底部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底部延伸至与所述限位螺栓同一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槽的尺寸不大于所述限位块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滑孔一端靠近连接座下端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为矩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坐垫包括坐垫外框、棉垫、坐垫底壳、电机控制板、内板、通风机;所述坐垫外框顶面中心呈凹槽状,形成棉垫槽,所述棉垫槽底端呈通孔状,形成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呈矩阵状排列,所述棉垫槽底面两侧呈镂空状,形成棉垫槽孔,所述棉垫槽侧壁底端呈凹槽状结构,形成坐垫外框卡槽;所述棉垫嵌入所述棉垫槽内实现固定;所述坐垫底壳呈长方体形状,为中空结构,所述坐垫底壳两侧顶边设有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坐垫底壳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坐垫壳体内壁顶端周向设有底壳固定片,所述底壳固定片与所述坐垫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壳固定片围成内板固定孔;所述坐垫壳体底面中心呈通孔状,形成坐垫壳体通孔;所述电机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坐垫壳体内壁底端,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坐垫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内板呈薄板状结构,所述内板上表面周向设有内板折边,所述内板折边与所述内板外侧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通风机设置于所述内板底面中心,所述通风机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内板折边、所述内板与所述坐垫外框围成通风空腔;所述内板折边放置于所述底壳固定片上,所述内板嵌入所述内板固定孔中,实现所述内板与所述坐垫连接;两侧所述卡爪贯穿所述棉垫槽孔,卡爪分别卡入所述坐垫外框卡槽内,所述内板折边上表面贴合于所述坐垫外框底面,实现所述坐垫底壳与所述坐垫外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坐垫外框两侧呈圆弧状,所述坐垫外框两侧设有侧软垫,所述侧软垫与所述坐垫外框两侧贴合设置,每个所述侧软垫通过胶粘与所述坐垫外框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棉垫槽孔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棉垫槽孔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坐垫底壳卡槽长度、形状与所述卡爪长度、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棉垫的形状、大小、厚度与所述棉垫槽形状、大小、深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内板固定孔形状、大小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内板折边截面呈倒“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机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机设置位置与所述坐垫壳体通孔位置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固定架包括调角器、调角器固定片、手柄转动结构、连接底板;所述调角器固定片设置于所述调角器一端,与所述调角器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调角器固定片一端设有调角器固定孔;所述手柄转动结构包括调角杆和手柄;所述调角杆设置于所述调角器一端,通过轴与所述调角器转动连接;所述手柄一端伸入所述调角杆内,并与所述调角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底板设置于所述手柄一端表面,所述连接底板下表面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调角器采用发明专利号为cn201620044897.2,由江苏忠明祥和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66-16-手动调角器。

进一步的,所述调角器固定孔数量为两个,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呈圆柱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底板呈方形薄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前轮连接结构包括前横杆、前轮螺母、立轴套管、前轮立轴,所述前横杆为中空的结构,两端与所述折叠支架底端连接;前横杆顶部呈拱形结构,所述前横杆顶部开设有前横杆凹口,所述立柱套管通过所述前横杆凹口纵向设置在前横杆的内腔中;所述前轮立轴下端与前轮活动连接,且前轮立轴的中部固定设置有限位环,所述前轮立轴的上端垂直贯穿所述前横杆的底部从而进入到前横杆的内腔中,并贯穿所述立轴套管,所述前轮立轴一端通过所述限位环抵靠在前横杆的底部进行限位,前轮立轴上端与所述前轮螺母螺纹连接,并通过所述前轮螺母对立柱套管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前轮立轴与前横杆之间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杆凹口一端设置有卡口,且所述前横杆凹口处通过所述卡口设置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尺寸与所述前横杆凹口尺寸相适配,所述安装盖底部一端连接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为水平设置,且卡接板一端延伸至安装盖的外侧,所述安装盖底部另一端设有卡扣板,所述卡扣板呈u型结构,且卡扣板具有弹性,在受力时可发生形变,卡扣板一端连接安装板的底部,卡扣板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水平连接设有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呈上下分布,通过将安装盖一端的卡接板嵌入到前横杆凹口一端底部,安装盖另一端的卡扣板嵌入到所述卡口,并通过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卡接在所述卡口的上下两端进行限位,使得所述安装盖固定在所述前横杆凹口处,并与所述前横杆形成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卡口呈矩形结构。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限位之间的间距与前横杆的侧壁厚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套的尺寸与前横杆的内腔尺寸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前轮立轴长度大于前横杆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后轮、电机控制板实现电电连接,所说电机控制板通过导线与所述通风机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转轴、螺栓、螺母、螺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各组成结构的使用原理是:

折叠支架折叠时,将限位块与连杆轴松开连接;将靠背杆向坐垫外框侧翻折,靠背杆底端向外转动,带动后斜杆转动,后斜杆底端向坐垫外框侧侧翻折,前后桥拉杆抵住前斜杆转动,前斜杆贴合于坐垫外框两侧底端,下连杆与坐垫外框自适应转动;同时扶手杆转动向坐垫外框贴近,上前连杆顶端转动,带动中连杆和上后连杆向坐垫外框两侧转动,扶手杆高度经转动下降至与坐垫外框贴合;完成对本折叠结构的收折。

坐垫使用时,对其先进行安装,将内板嵌入内板固定孔中,内板折边固定于底壳固定片表面,将坐垫底壳的两侧夹爪贯穿棉垫槽孔中,并卡入坐垫外框卡槽内,将坐垫底壳和坐垫外框实现固定,将棉垫嵌入棉垫槽内,完成坐垫的安装。坐垫使用时,打开通风机,坐垫底侧的风通过坐垫壳体通孔进入坐垫壳体内,与电机控制板换热后,接着通过通风机进入坐垫空腔内,经多个通气孔排出,最后通过棉垫中缝隙溢出,完成换热过程。

把手管使用时,通过放置槽的凹口将把手管取出,同时连接座在把手管的带动下向上移动,直至限位螺栓移动至滑孔底端,此时转动连接座使其放置在凹槽中,当连接座进行转动时,连接座底部,连接座底部对限位块上端施加作用力,使其完全嵌入到固定槽中,当连接座通过所述固定槽时,限位块在弹簧作用重新复位,并对凹槽中的连接座进行限位,在收回连接座和把手管时,通过按压限位座,同时弹簧压缩,此时限位块完全嵌入到固定槽中,从而使得限位块不再对连接座进行限位。

控制器固定架调节时,通过紧固件贯穿调角器固定孔,实现与轮椅车的扶手杆固定连接;通过调节调角器的角度,实现手柄角度的调节。

前轮连接结构安装时,前轮立轴上端贯穿前横杆底部和立柱套管,并通过限位环配合前轮螺母进行固定。在安装安装盖时,先将安装盖一端的卡接板嵌入到前横杆凹口一端底部,安装盖另一端的卡扣板嵌入到卡口处,并通过两个限位板分别卡接在卡口的上下两端进行限位,从而使安装盖固定在所述前横杆凹口处,在拆卸安装盖时,向安装盖一侧推动卡扣板,使得两个限位板不再与卡口的进行卡接,并取出安装盖。

实施例2

结合附图17-19可见,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手柄转动结构;所述手柄转动结构包括调角块、固定板、调节桶、手柄、固定螺柱;所述调角块设置于所述调角器一端,通过轴与所述调角器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调角块一端,所述固定板一端与所述调角块垂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桶设置于所述所述固定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调节桶贯通;所述手柄一端呈通孔状,形成手柄通孔,所述手柄通孔内呈内螺纹状,所述手柄插入所述调节桶内;所述固定螺柱一端贯穿所述调节桶底端并伸入所述手柄通孔内,通过螺纹实现所述固定螺柱与所述手柄固定;所述连接底板设置于所述手柄一端,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外径大小与所述调节桶内径大小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手柄通孔数量为四个,每个所述手柄通孔内径大小与所述固定螺柱外径大小相适应。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是:

通过紧固件将调角器与轮椅车扶手杆固定连接后;接着将手柄伸入所述调节桶内,将固定螺柱伸入手柄通孔内,实现螺纹连接;通过调节手柄在调节桶内伸长量,并通过固定螺柱与不同手柄通孔固定,实现对手柄长度调节。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可对手柄进行角度调节的同时,可对手柄进行横向长度调节,适应使用人员不同手臂长度的要求,手柄调节结构的调节范围更大,进一步的提升使用人员的使用舒适性。

实施例3

结合附图20-21可见,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调角器;所述调角器包括调角器壳体、调角片、调角转轴、内夹片、外夹片、调角桶、弹块、弹块弹簧,所述调角器壳体呈圆柱状,呈为中空结构;所述调角器壳体两侧中心呈通孔状,形成调角器轴孔,所述调角器壳体两侧外部呈通孔状,形成调角器调节孔,所述调角片设置于所述调角器壳体内,所述调角转轴设置于所述调角片中心,与所述调角片垂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转轴两端伸入所述调角器轴孔内,与所述调剂器壳体实现转动;所述内夹片设置于所述调节器壳体内侧,所述外夹片设置于所述调节器壳体外侧,所述内夹片与所述外夹片与所述调角转轴实现固定,所述调角转轴通过内夹片和外夹片实现与所述调角器壳体横向限位;所述调角桶设置于所述调角片两侧一端,与所述调角片垂直固定连接,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调角桶内部呈中空状,形成调角桶空腔,所述调角桶空腔底端直径大于所述调角桶空腔顶端直径;所述弹块设置于所述调角桶空腔顶端,与所述调角桶滑动连接,所述弹块一端呈凸起状,形成弹块凸块,所述弹块凸块与所述调角桶空腔实现卡接;所述弹块弹簧设置于所述调角桶空腔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调角器调节孔数量为六个,所述调角器调节孔呈扇形设置。

进一步的,弹块外径与所述调角桶空腔顶端内径、调角器调节孔内径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弹块凸块外径与所述调角桶空腔底端内径相适应。

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是:

通过紧固件将调角器与轮椅车扶手杆固定连接后;用双手按下弹块,弹块压缩弹块弹簧,弹块向调角桶空腔内滑动,接着转动调角片,调角片通过调角转轴与调角器壳体相对转动,当调角片转动到合适位置时,弹块弹簧弹动弹块,弹块凸块抵住调角桶空腔内壁,调角片两侧的弹块弹入对应的调角器调节孔中,实现调角片与调角器壳体固定,完成对手柄角度调节。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简易的调角器结构形式,通过对调角器进行简单的操作便可对手柄进行角度调节,操作便利,调节器的结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