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医用针头以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5580发布日期:2019-10-18 21:11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医用针头以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用针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新型医用针头以及使用方法,所述医用针头可用于采血和输液等操作中。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已经可以借助许多仪器进行人体健康检查或治疗,采血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输液是常用的临床手段。

目前已知有许多疾病通过血液感染,其中,戳到已经抽取过血液的针头或者完成输液的针头是常见的感染途径之一。因此,医护人员对已经使用过的采血针头和输液针头都必须谨慎处理,以避免戳伤自己或他人。

现在常用的采血针头和输液针头包括设置有液体通道的针头,所述针头的一端套设有针头套,所述针头的另一端与针筒或软管连接,使用时,将针头套拔下,将露出的针头刺入患者的血管内,使用完成后,医护人员将针头从患者的血管内拔出,然后使用一个针头套套在针头从患者血管内拔出的一端,并进行回收集中处理,然而,在针头拔出后以及套设针头套的时候往往有可能造成医护人员不小心戳伤自己或他人,而造成伤害,此外,医护人员使用时,拔下针头套后,很容易将针头套遗失,而造成已经使用过的针头裸露在外,而使自己或他人有受到危害的风险。这是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医用针头,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外管与内管脱离定位,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使得针尖自动进入外管的内部,避免针尖外露戳伤医护人员或他人。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新型医用针头,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有针尖,所述针尖内设置有液体通道ⅱ;所述内管上套设有外管,所述外管包括套筒,所述内管上设置有限位块ⅱ,所述套筒连接有挡板ⅰ,所述挡板ⅰ设置限位块ⅱ的前方,在所述限位块ⅱ和挡板ⅰ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连接有定位开关,当定位开关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针尖的前端位于外管的外部;当定位开关不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所述针尖的前端位于外管的内部。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定位开关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医护人员将针尖刺入患者的血管内,完成采血或输液操作后,医护人员先将针尖从患者的血管内抽出,然后再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与外管脱离定位,针尖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进入外管的内部;或者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与外管脱离定位,针尖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从患者的血管内自动抽出并进入外管的内部。本新型医用针头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有效的避免了抽血针尖或输液针尖外露戳伤医护人员或他人。

优选的,本针头的液体通道可为以下两种方式:

(一)所述针尖贯穿内管。

(二)所述内管内设置有与液体通道ⅱ连通的液体通道ⅰ。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定位开关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时,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内管和外管脱离定位后,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弹性部件的回复力能够向后推动内管;所述针尖进入外管的内部后,所述弹性部件依旧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针尖稳定的位于外管的内部,即便外管竖直放置(即外管的前端向下),所述针尖不能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因此,无论怎么放置本新型医用针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针尖均位于外管的内部,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ⅰ或弹性圈,所述弹簧ⅰ或弹性圈套设在内管上。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弹簧ⅰ和弹性圈的价格便宜,弹性变形较大,将弹簧ⅰ和弹性圈套设在内管上,有效的保证了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

(一)所述挡板ⅰ与套筒的前部连接,当定位开关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外管内的前部。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ⅱ与套筒滑动配合,所述套筒后端连接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在套筒内壁的限位凸起或与外管后端固定连接的限位板。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限位结构能够避免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内管从外管的后端滑出,当针尖进入外管内后,所述限位块ⅱ的后端顶在限位结构的前端。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的前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包括倒刺,所述倒刺的一端与套筒可转动连接,所述倒刺与套筒之间连接有弹簧ⅱ,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容纳倒刺结构的凹槽或通孔。采用本技术方案,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倒刺的一端在弹簧ⅱ的作用下伸入套筒内,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进行定位时,在弹簧ⅰ的作用下,所述内管向后移动,限位块ⅱ推动倒刺压缩弹簧ⅱ直至将倒刺压至套筒的凹槽或通孔内,当限位块ⅱ通过倒刺结构后,倒刺的一端在弹簧ⅱ的作用下复位至套筒内,即便向前推动内管,限位块ⅱ也不能通过倒刺结构向前运行。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块ⅱ的厚度。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内管和外管不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块ⅱ能够被限制在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进而将针尖限制在外管内。

(二)所述挡板ⅰ与套筒的中部连接,当定位开关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弹性部件全部设置在外管内的后部或者所述弹性部件一部分设置在外管内的后部、另一部分设置在外管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内管上设置有限位块ⅲ,所述限位块ⅲ设置在挡板ⅰ的前端,所述限位块ⅱ和/或限位块ⅲ与套筒滑动配合。采用本技术方案,当针尖进入外管内后,所述限位块ⅲ的后端顶在挡板ⅰ的前端,避免了内管从外管的后端滑出。

优选的,所述挡板ⅰ的前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包括倒刺,所述倒刺的一端与套筒可转动连接,所述倒刺与套筒之间连接有弹簧ⅱ,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容纳倒刺结构的凹槽或通孔。采用本技术方案,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倒刺的一端在弹簧ⅱ的作用下伸入套筒内,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进行定位时,在弹簧ⅰ的作用下,所述内管向后移动,所述限位块ⅲ推动倒刺并压缩弹簧ⅱ直至将倒刺压至套筒的凹槽或通孔内,当限位块ⅲ通过倒刺结构后,倒刺的一端在弹簧ⅱ的作用下复位至套筒内,即便向前推动内管,限位块ⅲ也不能通过倒刺结构向前运行。

优选的,所述挡板ⅰ与倒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块ⅲ的厚度。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内管和外管不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块ⅲ能够被限制在挡板ⅰ与倒刺结构之间,进而将针尖限制在外管内。

优选的,所述内管的后端设置有限位块ⅰ。

优选的,所述内管的后端连接有连接件。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为与内管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件用于该新型医用针头与采血器的采血软管连接或者输液器的输液软管连接,方便将该针头刺向身体的任何部位进行采血或输液操作。

优选的,所述外管的下端面为平面。采用本技术方案,将外管的下端面设置为平面,方便医护人员将针头固定。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柄。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手柄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将针尖刺入患者的血管内。

优选的,医用针头未使用时,所述针尖上套设有针帽。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针帽用于保护针尖以及避免针尖污染。

优选的,所述定位开关包括定位销,所述套筒上设置有与定位销匹配的定位孔ⅱ,所述内管上设置有与定位销匹配的定位孔ⅰ。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ⅰ设置在限位块ⅱ或限位块ⅲ上。

所述定位开关的结构形式包括以下两种:

(一)当定位销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的一端设置在定位孔ⅰ内,所述定位销的中部设置在定位孔ⅱ内,所述定位销的另一端设置在外管的外部,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定位时,将定位销从定位孔ⅰ和定位孔ⅱ内拔出。

(二)当定位销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一端位于定位孔ⅱ内,所述定位销的另一端位于定位孔ⅰ内,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定位时,所述定位销全部位于定位孔ⅰ内。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定位时,医护人员可通过佩戴在手指上的插钉通过定位孔ⅱ向内推动定位销将定位销完全推至定位孔ⅰ内。

一种新型医用针头,包括内管,所述内管固定连接有针尖,所述针尖内设置有液体通道ⅱ;所述内管上套设有外管,所述内管的后部设置有限位块ⅰ,所述外管的后端与限位块ⅰ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外管的外部,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连接有定位开关,当定位开关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针尖的前端位于外管的外部,当定位开关不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所述针尖的前端位于外管的内部。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定位开关对内管与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医护人员将针尖刺入患者的血管内,完成采血或输液操作后,医护人员先将针尖从患者的血管内抽出,然后再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与外管脱离定位,针尖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进入外管的内部;或者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与外管脱离定位,针尖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从患者的血管内自动抽出并进入外管的内部。本新型医用针头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有效的避免了抽血针尖或输液针尖外露戳伤医护人员或他人。

优选的,本针头的液体通道可为以下两种方式:

(一)所述针尖贯穿内管。

(二)所述内管内设置有与液体通道ⅱ连通的液体通道ⅰ。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定位开关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时,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内管和外管脱离定位后,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弹性部件的回复力能够向后推动内管;所述针尖进入外管的内部后,所述弹性部件依旧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针尖稳定的位于外管的内部,即便外管竖直放置(即外管的前端向下),所述针尖不能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因此,无论怎么放置本新型医用针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针尖均位于外管的内部,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ⅰ或弹性圈,所述弹簧ⅰ或弹性圈套设在内管上。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弹簧ⅰ和弹性圈的价格便宜,弹性变形较大,将弹簧ⅰ和弹性圈套设在内管上,有效的保证了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定位开关包括定位销,所述外管上设置有与定位销匹配的定位孔ⅱ,所述内管上设置有与定位销匹配的定位孔ⅲ。

所述定位开关的结构形式包括以下两种:

(一)当定位销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的一端设置在定位孔ⅲ内,所述定位销的中部设置在定位孔ⅱ内,所述定位销的另一端设置在外管的外部,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定位时,将定位销从定位孔ⅲ和定位孔ⅱ内拔出。

(二)当定位销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一端位于定位孔ⅱ内,所述定位销的另一端位于定位孔ⅲ内,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定位时,所述定位销全部位于定位孔ⅲ内。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定位时,医护人员可通过佩戴在手指上的插钉通过定位孔ⅱ向内推动定位销将定位销完全推至定位孔ⅲ内。

优选的,所述内管上设置有限位块ⅲ,所述限位块ⅲ可与套筒滑动配合。采用本技术方案,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内管在外管内滑动,所述限位块ⅲ可以对内管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内管移动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套筒后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在套筒内壁的限位凸起,或者所述限位结构为与套筒的后端连接的挡板ⅱ。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限位结构避免内管从外管内滑出。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挡板ⅱ与限位块ⅰ之间。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挡板ⅱ方便弹性部件的定位与安装。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的前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包括倒刺,所述倒刺的一端与套筒可转动连接,所述倒刺与套筒之间连接有弹簧ⅱ,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容纳倒刺结构的凹槽或通孔。采用本技术方案,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倒刺的一端在弹簧ⅱ的作用下伸入套筒内,当内管和外管不需要进行定位时,在弹簧ⅰ的作用下,所述内管向后移动,所述限位块ⅲ推动倒刺并压缩弹簧ⅱ直至将倒刺压至套筒的凹槽或通孔内,当限位块ⅲ通过倒刺结构后,倒刺的一端在弹簧ⅱ的作用下复位至套筒内,即便向前推动内管,限位块ⅲ也不能通过倒刺结构向前运行。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块ⅲ的厚度。采用本技术方案,当内管和外管不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块ⅲ能够被限制在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进而将针尖限制在外管内。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ⅰ连接有连接件。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为与内管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件用于该新型医用针头与采血器的采血软管连接或者输液器的输液软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管的下端面为平面。采用本技术方案,将外管的下端面设置为平面,方便医护人员将针头固定。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柄。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手柄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将针尖刺入患者的血管内。

优选的,医用针头未使用时,所述针尖上套设有针帽。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针帽用于保护针尖以及避免针尖污染。

所述新型医用针头可用在采血器和输液器上。

一种新型医用针头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所述定位开关对内管和外管进行定位,所述针尖位于外管的前端,医护人员将针尖刺入患者的血管内;

(2)完成采血或输液操作后,医护人员先将针尖从患者的血管内抽出,然后再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与外管脱离定位,针尖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进入外管的内部;或者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与外管脱离定位,针尖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从患者的血管内自动抽出并进入外管内。

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外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内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图7中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图9中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的外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的内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2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的e-e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3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3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4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4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5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5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6针尖露出外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6针尖回至外管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f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内管,1.1-限位块ⅰ,1.2-限位块ⅱ,1.2.1-定位孔ⅰ,1.3-限位块ⅲ,1.4-定位孔ⅲ,2-针尖,3-液体通道ⅰ,4-外管,4.1-套筒,4.1.1-手柄,4.1.2-定位孔ⅱ,4.1.3-限位凸起,5-连接件,6-定位销,7-挡板ⅰ,8-弹簧ⅰ,9-液体通道ⅱ,10-挡板ⅱ,11-倒刺,12-弹簧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10所示,一种新型医用针头,包括内管1,所述内管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针尖2,所述内管1内设置有液体通道ⅰ3,所述针尖1内设置有与液体通道ⅰ3连通的液体通道ⅱ9;所述内管1上套设有外管4,所述外管4包括套筒4.1,所述内管1的中部设置有限位块ⅱ1.2,所述限位块ⅱ1.2与内管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限位块ⅱ1.2与内管1一体成型,所述套筒4.1的前端设置有挡板ⅰ7,所述挡板ⅰ7与套筒4.1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ⅱ1.2和挡板ⅰ7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外管4内,所述内管1与外管4之间连接有定位开关,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与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针尖2的前端位于外管4的外部,当定位开关不对内管1与外管4进行定位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所述针尖2的前端位于外管4的内部。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与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内管1和外管4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医护人员将针尖2刺入患者的血管内,完成采血或输液操作后,医护人员先将针尖2从患者的血管内抽出,然后再按压住外管4,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1与外管4脱离定位,针尖2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进入外管4的内部;或者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4,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1与外管4脱离定位,针尖2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从患者的血管内自动抽出并进入外管4的内部。

所述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时,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内管1和外管4脱离定位后,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4,弹性部件的回复力能够向后推动内管1;所述针尖2进入外管4的内部后,所述弹性部件依旧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针尖2稳定的位于外管4的内部,即便外管4竖直放置(即外管4的前端向下),所述针尖2不能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因此,无论怎么放置本新型医用针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针尖2均位于外管4的内部,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ⅰ8或弹性圈,所述弹簧ⅰ8或弹性圈套设在内管1上。所述弹簧ⅰ8和弹性圈的价格便宜,弹性变形较大,将弹簧ⅰ8和弹性圈套设在内管1上,有效的保证了稳定性。

所述定位开关包括定位销6,所述外管4上设置有与定位销6匹配的定位孔ⅱ4.1.2,所述内管1上设置有与定位销6匹配的定位孔ⅰ1.2.1。当定位销6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6的一端设置在定位孔ⅰ1.2.1内,所述定位销6的中部设置在定位孔ⅱ4.1.2内,所述定位销6的另一端设置在外管4的外部,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定位时,医护人员可将定位销6从定位孔ⅰ1.2.1和定位孔ⅱ4.1.2内拔出。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孔ⅰ1.2.1设置在限位块ⅱ1.2上,当定位销6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6一端位于定位孔ⅱ4.1.2内,所述定位销6的另一端位于定位孔ⅰ1.2.1内,定位销6不外露,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定位时,所述定位销6全部位于定位孔ⅰ1.2.1内。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定位时,医护人员可通过佩戴在手指上的插钉通过定位孔ⅱ4.1.2向内推动定位销6将定位销6完全推至定位孔ⅰ1.2.1内。

所述限位块ⅱ1.2与套筒4.1滑动配合,所述外管4后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在套筒4.1内壁的限位凸起4.1.3或与套筒4.1后端固定连接的限位板,所述限位凸起4.1.3与套筒4.1内壁固定连接。设置有限位结构能够避免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内管1从外管4的后端滑出,当针尖2进入外管4内后,所述限位块ⅱ1.2的后端顶在限位结构的前端。

所述内管1的后端设置有限位块ⅰ1.1,所述限位块ⅰ1.1与内管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限位块ⅰ1.1与内管1一体成型。

所述内管1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为与内管1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件5用于该新型医用针头与采血器的采血软管连接或者输液器的输液软管连接。

所述外管4的下端面为平面,方便医护人员将针头固定。

所述套筒4.1的右端固定设置有手柄4.1.1,设置有手柄4.1.1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将针尖2刺入患者的血管内。

,医用针头未使用时,所述针尖2上套设有针帽(图中未示出)。所述针帽用于保护针尖2以及避免针尖2污染。

实施例2

如图11-16所示,一种新型医用针头,包括内管1,所述内管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针尖2,所述内管1内设置有液体通道ⅰ3,所述针尖2内设置有与液体通道ⅰ3连通的液体通道ⅱ9;所述内管1上套设有外管4,所述外管包括套筒4.1,所述内管1的后部设置有限位块ⅰ1.1,所述限位块ⅰ1.1与内管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限位块ⅰ1.1与内管1一体成型,所述外管4的后端与限位块ⅰ1.1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外管4的外部,所述套筒4.1的前端设置有挡板ⅰ7,所述挡板ⅰ7与套筒4.1固定连接,所述套筒4.1的后端设置有挡板ⅱ10,所述挡板ⅱ10与套筒4.1固定连接,所述内管1与外管4之间连接有定位开关,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与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针尖2的前端位于外管4的外部,当定位开关不对内管1与外管4进行定位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所述针尖2的前端位于外管4的内部。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与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内管1和外管4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医护人员将针尖2刺入患者的血管内,完成采血或输液操作后,医护人员先将针尖2从患者的血管内抽出,然后再按压住外管4,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1与外管4脱离定位,针尖2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进入外管4的内部;或者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4,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1与外管4脱离定位,针尖2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从患者的血管内自动抽出并进入外管4的内部。

所述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时,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内管1和外管4脱离定位后,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4,弹性部件的回复力能够向后推动内管1;所述针尖2进入外管4的内部后,所述弹性部件依旧处于压缩状态,能够保证针尖2稳定的位于外管4的内部,即便外管4竖直放置(即外管4的前端向下),所述针尖2不能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因此,无论怎么放置本新型医用针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针尖2均位于外管4的内部,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ⅰ8或弹性圈,所述弹簧ⅰ8或弹性圈套设在内管1上。所述弹簧ⅰ8和弹性圈的价格便宜,弹性变形较大,将弹簧ⅰ8和弹性圈套设在内管1上,有效的保证了稳定性。

所述定位开关包括定位销6,所述外管4上设置有与定位销6匹配的定位孔ⅱ4.1.2,所述内管1上设置有与定位销6匹配的定位孔ⅲ1.4。当定位销6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6的一端设置在定位孔ⅲ1.4内,所述定位销6的中部设置在定位孔ⅱ4.1.2内,所述定位销6的另一端设置在外管4的外部,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定位时,医护人员可将定位销6从定位孔ⅲ1.4和定位孔ⅱ4.1.2内拔出。

或者当定位销6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时,所述定位销6一端位于定位孔ⅱ4.1.2内,所述定位销6的另一端位于定位孔ⅲ1.4内,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定位时,所述定位销6全部位于定位孔ⅲ1.4内。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定位时,医护人员可通过佩戴在手指上的插钉通过定位孔ⅱ4.1.2向内推动定位销6将定位销6完全推至定位孔ⅲ1.4内。

所述内管1上设置有限位块ⅲ1.3,所述限位块ⅲ1.3与套筒4.1滑动配合。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所述内管1在套筒4.1内滑动,所述限位块ⅲ1.3可以对内管1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内管1移动时的稳定性。

所述套筒4.1后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限位板ⅱ10,设置有限位板ⅱ10能够避免内管1从外管4内滑出。

所述限位块ⅰ1.1连接有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为与内管1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件5用于该新型医用针头与采血器的采血软管连接或者输液器的输液软管连接。

所述外管4的下端面为平面,方便医护人员将针头固定。

所述套筒4.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柄4.1.1,设置有手柄4.1.1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将针尖2刺入患者的血管内。

医用针头未使用时,所述针尖2上套设有针帽(图中未示出)。所述针帽用于保护针尖2以及避免针尖2污染。

实施例3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一种新型医用针头,包括内管1,所述内管1的前端固定连接有针尖2,所述内管1内设置有液体通道ⅰ3,所述针尖1内设置有与液体通道ⅰ3连通的液体通道ⅱ9;所述内管1上套设有外管4,所述外管4包括套筒4.1,所述内管1上设置有限位块ⅱ1.2,所述限位块ⅱ1.2与内管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限位块1.2与内管1一体成型,所述套筒4.1连接有挡板ⅰ7,所述挡板ⅰ7设置限位块ⅱ1.2的前方,在所述限位块ⅱ1.2和挡板ⅰ7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内管1与外管3之间连接有定位开关,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与外管3进行定位时,所述针尖2的前端位于外管4的外部;当定位开关不对内管1与外管3进行定位时,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所述针尖2的前端位于外管4的内部;所述弹性部件始终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ⅰ8,所述弹簧ⅰ8套设在内管1上。

所述挡板ⅰ7与套筒4.1的中部连接,所述挡板ⅰ7与套筒4.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挡板ⅰ7与套筒4.1一体成型,当定位开关对内管1与外管3进行定位时,所述弹性部件全部设置在外管4内的后部或者所述弹性部件一部分设置在外管4内的后部、另一部分设置在外管4的外部。

所述内管1上设置有限位块ⅲ1.3,所述内管1与限位块ⅲ1.3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内管1与限位块ⅲ1.3一体成型,所述限位块1.3设置在挡板ⅰ7的前端,所述限位块ⅱ1.2和/或限位块ⅲ1.3与套筒4.1滑动配合。

所述内管1的后端设置有限位块ⅰ1.1;所述内管1与限位块ⅰ1.1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内管1与限位块ⅰ1.1一体成型。

所述内管1的后端连接有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为与内管1的后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管,所述连接件5用于该新型医用针头与采血器的采血软管连接或者输液器的输液软管连接。

所述外管4的下端面为平面,方便医护人员将针头固定。

所述套筒4.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手柄4.1.1,设置有手柄4.1.1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将针尖2刺入患者的血管内。

医用针头未使用时,所述针尖2上套设有针帽(图中未示出)。所述针帽用于保护针尖2以及避免针尖2污染。

实施例4

如图19-2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限位结构的前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包括倒刺11,所述倒刺11的一端与套筒4.1可转动连接,所述倒刺11与套筒4.1之间连接有弹簧ⅱ12,所述套筒4.1上设置有容纳倒刺结构的凹槽或通孔。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倒刺11的一端在弹簧ⅱ12的作用下伸入套筒4.1内,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进行定位时,在弹簧ⅰ8的作用下,所述内管1向后移动,所述限位块ⅱ1.2推动倒刺11压缩弹簧ⅱ12直至将倒刺11压至套筒4.1的凹槽或通孔内,当限位块ⅱ1.2通过倒刺结构后,倒刺11的一端在弹簧ⅱ12的作用下复位至套筒4.1内,即便向前推动内管1,限位块ⅱ1.2也不能通过倒刺结构向前运行。

所述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块ⅱ1.2的厚度。当内管1和外管4不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块ⅱ1.2能够被限制在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进而将针尖2限制在外管4内。

实施例5

如图23-2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限位结构的前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包括倒刺11,所述倒刺11的一端与套筒4.1可转动连接,所述倒刺11与套筒4.1之间连接有弹簧ⅱ12,所述套筒4.1上设置有容纳倒刺结构的凹槽或通孔。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倒刺11的一端在弹簧ⅱ12的作用下伸入套筒4.1内,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进行定位时,在弹簧ⅰ8的作用下,所述内管1向后移动,所述限位块ⅲ1.3推动倒刺并压缩弹簧ⅱ12直至将倒刺11压至套筒4.1的凹槽或通孔内,当限位块ⅲ1.3通过倒刺结构后,倒刺1的一端在弹簧ⅱ12的作用下复位至套筒4.1内,即便向前推动内管1,限位块ⅲ1.3也不能通过倒刺结构向前运行。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块ⅲ1.3的厚度。当内管1和外管4不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块ⅲ1.3能够被限制在限位结构与倒刺结构之间,进而将针尖2限制在外管4内。

实施例6

如图27-3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挡板ⅰ7的前端设置有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包括倒刺11,所述倒刺11的一端与套筒4.1可转动连接,所述倒刺11与套筒4.1之间连接有弹簧ⅱ12,所述套筒4.1上设置有容纳倒刺结构的凹槽或通孔。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倒刺11的一端在弹簧ⅱ12的作用下伸入套筒4.1内,当内管1和外管4不需要进行定位时,在弹簧ⅰ8的作用下,所述内管1向后移动,所述限位块ⅲ1.3推动倒刺11并压缩弹簧ⅱ12直至将倒刺11压至套筒4.1的凹槽或通孔内,当限位块ⅲ1.3通过倒刺结构后,倒刺11的一端在弹簧ⅱ12的作用下复位至套筒4.1内,即便向前推动内管1,限位块ⅲ1.3也不能通过倒刺结构向前运行。

所述挡板ⅰ7与倒刺结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块ⅲ1.3的厚度。当内管1和外管4不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块ⅲ1.3能够被限制在挡板ⅰ7与倒刺结构之间,进而将针尖2限制在外管内。

实施例7

如图3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针尖2贯穿内管1,所述针尖2内的液体通道9与连接件5连通。

实施例8

如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针尖2贯穿内管1,所述针尖2内的液体通道9与连接件5连通。

实施例9

如图3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针尖2贯穿内管1,所述针尖2内的液体通道9与连接件5连通。

实施例10

所述新型医用针头可用在采血器和输液器上。

实施例11

一种新型医用针头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所述定位开关对内管1和外管4进行定位(此时为本新型医用针头的起始状态),所述针尖2位于外管4的前端,医护人员将针尖2刺入患者的血管内;采血时,血液通过液体通道ⅱ9进入液体通道ⅰ3内,所述液体通道ⅰ3通过连接件5与采血管连接;输液时,输液管内的液体通过连接件5进入液体通道ⅰ3内,然后从液体通道ⅰ3进入液体通道ⅱ9内,液体从液体通道ⅱ9进入患者的血管内;

(2)完成采血或输液操作后,医护人员先将针尖2从患者的血管内抽出,然后再按压住外管4,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1与外管4脱离定位,针尖2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进入外管4的内部;或者医护人员按压住外管4,通过控制定位开关,使得内管1与外管4脱离定位,针尖2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从患者的血管内自动抽出并进入外管内。

本发明中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