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穴位注射多功能仪器。
背景技术:
三叉神经痛就是通常所说的“脸痛”,一般发生在面部,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内、外科病。这种病的特点是在人体的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闪电样、烧灼样、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注射等,由于针灸针细软,进针时不好操作,极易导致进针位置偏差、针体弯曲、进针后针体易晃动的问题。此外,现有技术中针灸和穴位注射通常是分开操作的,当患者需要针灸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更换治疗器械,操作不便,也影响治疗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穴位注射多功能仪器,以减轻现有技术中针灸针进针后针体晃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穴位注射多功能仪器,包括针体,针体上套设有底端开口的固定套,固定套的内部空间形成吸附腔,吸附腔内滑动设置有活塞,活塞连接有手柄,手柄延伸至固定套顶端外。
本发明的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固定套用于在进针后套设在针头上,并固定在患者皮肤上,从而固定针体,解决进针后针体不稳的问题。具体的,通过拉动活塞使得固定套内形成负压,从而将固定套吸附在患者皮肤上,由此实现固定套的固定。本发明针灸后通过在针体上套设固定套固定在皮肤上,利用固定套稳定针体,解决了针体不稳的问题。此外,针体在不使用时也可以将固定套套设在针头处,利用固定套防护针头,避免其污染。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引导针体进针的引导机构。引导机构用于引导针体进针,能够避免进针位置偏差。
进一步,引导机构包套设在针体上的螺纹套,固定套内壁上设置有与螺纹套配合的螺纹。利用螺纹套和螺纹槽配合使得针体沿着固定套旋转的向下移动,一方面符合现有针灸旋转进针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固定套引导针体,能够避免进针位置偏差。
进一步,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套内壁上的螺旋槽,螺旋槽的两端分别位于固定套的两端,针体上设置有可在螺旋槽内滑动的导向珠。通过导向珠沿着螺旋槽滑动也能够带动针体沿着固定套旋转的向下移动,以达到引导针体移动的目的。
进一步,固定套顶端设置有带有弹性的夹紧圈。夹紧圈用于在针体不使用时夹紧螺纹套或导向珠,从而使得针体与固定套连接,一方面便于收纳针体和固定套,另一方面使用时无需临时组装针体和固定套,操作更加方便。使用时用力向下按压针体,带有弹性的夹紧圈能够在螺纹套或导向珠的挤压下发生形变从而释放螺纹套和导向珠,由此释放针体,故使用时不会影响针体移动。
进一步,针体内部中空,针体针尾处连通有内部中空的储药柱,储药柱侧壁带有弹性。储药柱用于盛装需要注射的药液,通过挤压储药柱的侧壁即可将其内的药液挤压至针体内,通过针体进行穴位注射。
进一步,储药柱连通有进药管。进药管用于往储药柱内添加药物。
进一步,储药柱内设置有用于密封针体的密封机构。密封机构用于密封针体,避免在不需要药物注射时储药柱内的药液溢流至针体内,此时针体即可单纯用于针灸之用。
进一步,密封机构包括滑动设置的密封板,密封板一端与储药柱内壁连接,密封板上设置有可与针体连通的通孔。挤压储药柱的侧壁时能够带动密封板移动,从而使得密封板上的通孔与针体连通,由此使得药液能够进入针体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储药柱侧壁上设置有防滑纹。不挤压时储药柱还可以作为转动针体的把持部,便于操作针体,防滑纹能够增加储药柱与使用者手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针体操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进药管1、储药柱2、针体3、手柄4、固定套5、通孔6、密封板7、螺纹套8、夹紧圈9、吸附腔10、活塞11。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穴位注射多功能仪器,包括空心的针体3,附图中针体3针头朝下,针尾朝上。针体3针尾处连通有储药柱2,储药柱2外壁上侵蚀有防滑纹。储药柱2内部中空形成用于盛装药液的储药腔,储液腔连通有用于添加药液的进药管1。储药柱2侧壁采用橡胶等带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以便使用者挤压储药柱2的侧壁将其内的药液挤压至针体3内。
为了在不实施穴位注射的时候防止储药柱2内的药液溢流到针体3内,储药柱2内设置有用于密封针体3顶端的密封机构。密封机构包括水平设置在储药柱2内的密封板7,密封板7右端胶接在储药柱2的右侧内壁上。密封板7上开设有能够与针体3连通的通孔6,挤压储药柱2的侧壁时能够带动密封板7在水平方向上向左滑动,从而使得通孔6与针体3连通。具体的,可在储药柱2底壁上横向开设滑槽,同时在密封板7底部竖直胶接滑杆连接在滑槽内,通过滑杆沿着滑槽滑动来实现密封板7的滑动(图中未示出)。利用滑杆和滑槽的方式实现密封板7的滑动,能够提高密封板7滑动的稳定性。
针体3的针头处套设有固定套5,本发明还包括用于引导针体3进针的引导机构。引导机构包括胶接针体3上的螺纹套8,螺纹套8的外壁上侵蚀有螺纹,固定套5内壁上侵蚀有与螺纹套8配合的螺纹。固定套5内壁的顶端处胶接有带有弹性的夹紧圈9用于在不使用针体3时夹紧螺纹套8,从而固定针体3,本实施例中夹紧圈9采用橡胶等带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固定套5底端开口,固定套5内部中空形成吸附腔10,吸附腔10与开口连通,吸附腔10内竖直滑动连接有环形的活塞11,活塞11顶部连接有手柄4,手柄4延伸至固定套5顶端外。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本发明不使用时,针体3上的螺纹套8被夹紧圈9夹紧,由此使得固定套5与针体3连接,即如图2所示的状态。由于有固定套5套设在针体3的针头处,因此能够防止针头被污染。
使用本发明时,先将固定套5固定在需要针灸和注射的穴位处,具体的操作为:将固定套5放置在患者穴位的皮肤上,向上拉动手柄4,手柄4带动活塞11在吸附腔10内向上滑动,从而在吸附腔10内形成负压,由此将固定套5吸附在患者皮肤上。
固定套5固定完成后,用力向下按压针体3,使得针体3上的螺纹套8挤压夹紧圈9,迫使夹紧圈9发生形变从而释放螺纹套8,使得螺纹套8移动至夹紧圈9下方。螺纹套8移动至夹紧圈9的下方后,握持储药柱2转动针体3,使得螺纹套8与固定套5内壁上的螺纹配合,从而使得针体3在螺纹套8和固定套5的作用下旋转的向下移动。由此利用固定套5对针体3的进针进行了导向,能够避免进针位置偏差;此外,有了固定套5的固定,针体3也不容易发生弯曲。进针完成后,因为固定套5吸附在患者皮肤上,能够稳定针体3,减少针灸过程中针体3的晃动,减少了由于针体3晃动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
握持储药柱2转动针体3,相比直接握持针体3,操作更加方便。储药柱2上设置有防滑纹,能够增加其与使用者手部之间的摩擦力,由此增加针体3操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针灸后需要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时,使用者可挤压储药柱2的侧壁,密封板7自由状态下密封着针体3的顶端,即如图2所示的状态。挤压储药柱2的侧壁时能够带动密封板7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密封板7上的通孔6与针体3的顶端连通,由此使得储药柱2内的药液流动至针体3内,最终进入患者的穴位中,由此实现了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导机构的结构为:在固定套5内壁上开设螺旋槽,螺旋槽的两端分别位于固定套5的上、下两端,针体3上胶接可在螺旋槽内滑动的导向珠。通过导向珠沿着螺旋槽移动来使得针体3旋转的向下移动。本实施例不使用时依旧通过夹紧圈9夹紧导向珠,实现针体3与固定套5的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