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25520发布日期:2021-05-11 16:5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包括水下实验支架(1)、动物固定支具(2)和水下呼吸系统(3);水下实验支架(1)包括内固定圈(4)、外固定圈(5)、辐条(6)和方梁(7);动物固定支具(2)由钢管(8)和下方的固定件(9)焊接而成;水下呼吸系统(3)由压缩空气罐(10)、通气管(11)、钢管(8)和水下呼吸面罩(12)依次连接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固定圈(4)和外固定圈(5)呈同心圆排列,直径分别为900mm和2900mm,均由直径10mm的钢筋围成,用于稳定水下实验支架(1)的结构;辐条(6)由钢板制成,长1100mm,宽28mm,厚8mm,共16根,沿外固定圈(5)直径方向均匀分布,相邻两根辐条(6)之间成22.5度角,每根辐条(6)两端分别与内固定圈(4)和外固定圈(5)焊接相连;在每根辐条(6)上设置三个圆孔(13),分别位于辐条(6)中心、两端内侧50mm处,直径均为22mm,用于固定动物固定支具(2);方梁(7)为正方形结构,边长2140mm,由矩形钢围成,与辐条(6)焊接相连,用于实验过程中吊装和定位水下实验支架(1);矩形钢宽60mm,厚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物固定支具(2)共48套,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所需数量并组装;钢管(8)内部中空,用于输送压缩空气至水下呼吸面罩(12),长290mm,外径20mm,内径12mm,通体外螺纹(14),在辐条(6)的三个圆孔(13)处,使用螺母(15)、垫片(16)与辐条(6)固定连接,螺纹规格为m20*2.5;固定件(9)为工字形,包括上横杆(17)、下横杆(18)和竖杆(19),上、下横杆均长200mm,竖杆(19)高180mm,均由直径为5mm的钢筋制成,在钢管(8)内部与钢管(8)垂直焊接相连,用于固定实验动物四肢,如大鼠;固定件(9)位于钢管(8)下端,上横杆(17)与钢管(8)下端间距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罐(10)置于地面,容积12.3l,公称工作压力20mpa,水压试验压力30mpa,高0.7m,外径0.3m,壁厚12.2mm,采用铝合金材料,重量15.3kg,通过减压阀(20)、通气管(11)、钢管(8)与水下呼吸面罩(12)相连接;通气管(11)长2m,内径8mm,外径16mm,采用橡胶制成,内有编织钢丝支撑,一端通过螺纹与压缩空气罐(10)上减压阀(20)相连接,另一端置入钢管(8)内10cm处,二者之间的空隙使用热熔胶枪密封;根据实验对动物数量的要求,通气管(11)由四通快速接头(21)、三通快速接头连接组成供气管路,1个压缩空气罐(10)可供应16只大鼠在水下1m处呼吸2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呼吸面罩(12)为漏斗形,高70mm,壁厚3mm,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材料拉伸强度3-3.5gpa;面罩(12)上端设内螺纹(22),与钢管(8)外螺纹(14)相匹配,螺纹规格m20*2.5,长度20mm,下端为圆形,直径为50mm,稍伸出外沿10mm,采用橡胶圈包裹,与动物嘴部皮毛紧密接触,保证面罩(12)密闭,同时降低动物不适感;本装置采用正压通气,在保证呼吸的同时,可以保持水下呼吸面罩(12)内有一定压力,可将意外漏进面罩(12)内的水排出;面罩(12)侧面安装有单向通气阀(23),水进入面罩(12)时,可因气压作用通过单向通气阀(23)及时排出;使用时,水下呼吸面罩(12)通过内螺纹(22)旋转至钢管(8)下端、上横杆(17)上方5cm处,保证动物固定后头部在面罩(12)内,压缩空气罐(10)输出的空气经通气管(11)至钢管(8),再通过钢管(8)下端输出至水下呼吸面罩(12),排出面罩(12)内部的水,供给动物呼吸。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包括水下实验支架、动物固定支具和水下呼吸系统。水下实验支架包括内固定圈、外固定圈、辐条和方梁;内固定圈和外固定圈用于稳定水下实验支架的结构;辐条共16根,沿外固定圈直径方向均匀分布,用于固定动物固定支具;方梁用于吊装水下实验支架。动物固定支具由钢管和固定件焊接而成;钢管内部中空,用于输送压缩空气至面罩,固定件用于固定实验动物。水下呼吸系统由压缩空气罐、通气管、钢管和水下呼吸面罩依次连接而成。本发明的这种水下冲击伤实验模拟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而且模型可控、安全性高,适用于水下冲击伤等潜水医学科研试验中。

技术研发人员:张丹枫;朱开鑫;陈吉钢;侯立军;张孝凤;李振兴;王君玉;韩凯伟;朱一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丹枫;朱开鑫;陈吉钢
技术研发日:2019.11.09
技术公布日:2021.05.1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