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引流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53064发布日期:2020-03-06 05:51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扩张引流套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扩张引流套件。
背景技术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它在全球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仍有15-20%,而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患者病死率达30%。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是指胰腺坏死组织或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传统的干预治疗是开腹清创术,但手术引起明显组织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十几年来,涌现了各种微创清创引流技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目前,微创升阶梯式疗法被认为是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标准治疗法。经皮腹膜后微创升阶梯式疗法较为常用。第一步先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如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再用扩张管在患者皮肤上扩张进入胰腺坏死腔内的窦道,然后把双套引流管插入窦道,持续排出胰腺坏死腔中的脓液,最后用内镜经窦道进入坏死腔,取出残余的固体坏死组织。目前市场上的扩张管和引流管套件外径较小,最大外径不超过1cm,其扩张管和双套管建立窦道过小,导致后续内镜难以通过狭小的窦道进入胰腺坏死腔,大块的坏死组织也容易卡在窦道,难于取出体外,降低了内镜下坏死清创术的效率。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扩张引流套件,以解决现有扩张管和双套管建立窦道过小的技术问题。一种扩张引流套件,包括:一扩张管,其至少一端设有锥形尖头,所述扩张管的外径位于1.15cm至1.2cm之间;以及一双套引流管,其包括内管、可套设于所述内管外的外管、以及设于所述外管的内壁上的注液管,所述外管的外径与所述扩张管的外径相对应,所述外管的前端封闭且端面处设有中央通孔,所述外管的前端管壁上设有贯穿所述外管的若干引流孔,所述注液管的前端封闭,且前端管壁上设有贯穿所述注液管和所述外管的若干出液孔。上述扩张引流套件,通过将扩张管的外径扩大至1.15cm至1.25cm之间,使扩张管和双套管扩张的窦道变大,解决了坏死组织取出困难的技术问题。此外,通过在双套管的外管的内壁上嵌入一注液管,这样在排出胰腺坏死腔中的脓液时,可通过注液管向胰腺坏死腔中注入清洗液,以稀释和冲刷胰腺坏死腔中的脓液,使脓液更容易进入外管当中,从而能够顺利的排出,解决了脓液排出困难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注液管嵌入在外管的内壁上,这样在经皮置入双套管时,注液管不与窦道组织摩擦,使双套管更易置入坏死腔内。进一步地,所述注液管与所述外管的内壁融为一体,且所述注液管的后端超出所述外管的后端10cm。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引流孔分布在距离所述外管的前端端点8cm的区域内,且所述引流孔直径为0.2cm。进一步地,所述注液管的外径位于0.25cm至0.35c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长度均为20cm,所述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前端端面为一半球面,所述中央通孔设于球面顶点处,且直径为0.1cm。进一步地,所述注液管的前端管壁上设有三个所述出液孔,且三个所述出液孔并排布置,且分布在距离所述注液管的前端端点2cm的区域内。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外径位于0.45cm至0.55c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尖头的外壁上涂覆有一层厚度在0.15mm至0.25mm之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层。进一步地,所述扩张引流套件的各部件均由硅胶材质制作而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扩张引流套件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外管的截面结构图;图3为图1当中a-a向的截面结构图;图4为图1当中i处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扩张引流套件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扩张管10双套引流管20锥形尖头11内管21外管22注液管23中央通孔221引流孔222出液孔231聚乙烯吡咯烷酮层11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扩张引流套件,包括配套使用的扩张管10和双套引流管20。所述扩张管10的一端设有锥形尖头11,所述扩张管10的外径为1.2cm。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扩张管10还可以在两端上分别设置一锥形尖头11,同时所述扩张管10的外径还可以为1.15cm至1.25cm之间的任意值,优选为1.15cm和1.25cm。所述双套引流管20包括内管21、可套设于所述内管21外的外管22、以及设于所述外管22的内壁上的注液管23。所述外管22的外径与所述扩张管10的外径相对应,使得经所述扩张管10扩张出的窦道刚好满足所述外管22插入。所述外管22的前端(需插入胰腺坏死腔内的一端)封闭且端面处设有中央通孔221,所述外管22的前端管壁上设有贯穿所述外管22的若干引流孔222。所述注液管23与所述外管22的内壁融为一体,所述注液管23的前端(收容在外管22内的一端)封闭,且前端管壁上设有贯穿所述注液管23和所述外管22的若干出液孔231,且所述注液管23的后端超出所述外管22的后端10cm。其中,所述外管22的前端端面为一半球面,所述中央通孔221设于球面顶点处,且直径为0.1cm,所述中央通孔221用于导丝引导将双套管送入坏死腔。所述若干引流孔222分布在距离所述外管22的前端端点8cm的区域内,且所述引流孔直径为0.2cm。此外,所述注液管23的前端管壁上设有三个所述出液孔231,且三个所述出液孔231并排布置,且分布在距离所述注液管23的前端端点2cm的区域内。所述外管22和所述内管21的长度均为20cm,所述内管21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22的内径,使得所述内管21可深入所述外管22内,并可在所述外管22内活动调节。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内管21的外径为0.5cm,所述注液管23的直径为0.3cm。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内管21的外径为还可以为0.45cm至0.55cm之间的任意值,所述注液管23的外径还可以为0.25cm至0.35cm之间的任意值。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扩张引流套件的各部件均由硅胶材质制作而成,硅胶材质可以提高管路植入的舒适感。在其他实施例当中,所述扩张引流套件的各部件还可以采用医用塑料材质制作而成。使用时,首先可利用扩张管10在患者皮肤上扩张一个窦道进入胰腺坏死腔内,然后拔出扩张管10,然后把双套引流管20的外管22插入窦道,由于注液管23嵌装在外管22的内壁上,且外管22的外径与扩张管10的外径相对应,此时外管22能够恰好插入窦道当中,以敞开窦道,使该过程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二次损伤,然后利用注液管23向胰腺坏死腔内注入清洗水,清洗水将从出液孔231进入胰腺坏死腔内,清洗水将冲洗和稀释坏死腔内脓液,使脓液利用引流孔222顺利进入外管22中,然后将双套引流管20的内管22插入外管22内,并给内管21一个吸力,以使内管21持续将进入外管22中的脓液引流出来,待脓液排完后,拔出双套引流管20,最后由内镜再经窦道进入坏死腔,取出残余的固体坏死组织。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当中的扩张引流套件,不仅仅适用于治疗胰腺坏死,在实际运用当中,还可以运用在其它经皮内镜清创术当中。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扩张引流套件,通过将扩张管10的外径扩大至1.2cm,约35f(目前市场上最大的扩张管外径只有28f),使扩张管10扩张的窦道变大,解决了坏死组织取出困难的技术问题,通过在双套管20的外管22的内壁上嵌入一注液管23,这样在排出胰腺坏死腔中的脓液时,可通过注液管23向胰腺坏死腔中注入清洗液,以稀释和冲刷胰腺坏死腔中的脓液,使脓液更容易进入外管当中,从而能够顺利的排出,解决了脓液排出困难的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注液管23嵌入在外管22的内壁上,这样在经皮置入双套管20时,注液管23不与窦道组织的摩擦,使双套管20更易置入坏死腔内。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扩张引流套件,本实施例当中的扩张引流套件与第一实施例当中的扩张引流套件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锥形尖头11的外壁上涂覆有一层厚度在0.15mm至0.25mm之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层111,由于聚乙烯吡咯烷酮层经生理盐水湿润后,有极好的润滑性和生物相容性,有效降低扩张管10置入时摩擦力,使置入更加顺畅,并减小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