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5989发布日期:2020-04-07 21:3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医疗介入科监护用的医疗设施,具体为一种介入手术后的检测和辅助治疗的动脉导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介入手术后基本上都需要在动脉留置导管进行后期的检测和辅助治疗,但因患者的个人情况不同,留置的长度会有变化,为防止导管脱落,必须进行固定。现有的介入科术后用导管固定方法多使用3m透明贴整体覆盖式固定,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缺乏舒适感,摘除时比较疼,而且不透气,在时间久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出汗、渗液等情况,导管容易发生脱管,为患者带来风险,并且增加护士工作量。因此,如果有一种导管可以收放的装置,将会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对介入手术后留置的动脉导管采用盘旋式进行固定,达到可以使导管的长度收放自如的器械。主要包括5部分:收纳盒主体;盒盖;导管;锁紧旋钮;固定胶布,其中收纳盒主体和盒盖可采用透明塑料制备,可达到轻便易于观察的目的。收纳盒主体从中心向外带有多圈的沟槽用于放置动脉导管,盒盖上从中心到边缘设置一条长条口,用于导管牵引,宽度略大于动脉导管直径即可,在收纳盒主体和盒盖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锁紧旋钮通过螺旋的方式控制盒盖与收纳盒之间的松紧。使用过程中收纳盒内侧的导管用于连接患部,介入时先将导管拉出,术后通过旋转将导管回收至合适的长度,然后旋紧锁紧旋钮将导管固定,同时将本固定装置粘贴到患者身体合适的地方,完成介入导管的固定,再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本实用新型的通用规格是固定胶布的直径为50毫米,收纳盒主体的直径为45毫米,但根据临床应用要求规格可以调整。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解决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的固定;减少外漏导管长度,避免打折;增加透气性和舒适度;应用防过敏胶贴减少部分因过敏引起的皮肤不适;避免反复直接粘贴导管而滞留在导管上胶带的痕迹。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动脉导管固定装置的平面图。

图2为动脉导管固定装置的分解图。

图中1-收纳盒主体、2-盒盖、3-导管、4-锁紧旋钮、5-固定胶布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介入治疗留置动脉导管术时,首先将介入导管(3)拉出合适长度,收纳盒内侧的导管用于连接患部,介入后通过旋转盒盖(2)将导管回收至合适的长度(小于10cm),然后旋紧锁紧旋钮(4)将导管固定,同时将本固定装置(1)粘贴到患者贴于穿刺口旁的地方,完成介入导管的固定,收纳盒的外侧导管做为外漏导管的末端。



技术特征:

1.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包括5部分,收纳盒主体(1);盒盖(2);导管(3);锁紧旋钮(4);固定胶布(5),其特征在于:在收纳盒主体和盒盖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锁紧旋钮,收纳盒主体从中心向外带有多圈的沟槽,盒盖上从中心到边缘设置一条长条口,使用时转动盒盖以卷绕的方式将介入导管多出的部分进行收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介入导管外径在1-2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盘由收纳盒主体、盒盖、锁紧旋钮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整个装置的固定胶布直径在50mm以下,盒盖直径在45mm以下,螺旋间距1.5-2.5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锁紧旋钮通过螺纹方式控制松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介入科用盘旋式动脉导管固定装置,具体为一种介入手术后的检测和辅助治疗的动脉导管固定装置。使用过程中收纳盒内侧的导管用于连接患部,介入时先将导管拉出,术后通过旋转将导管回收至合适的长度,然后旋紧锁紧旋钮将导管固定,同时将本固定装置粘贴到患者身体合适的地方,完成介入导管的固定,再进行其他护理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范钰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4.29
技术公布日:2020.04.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