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6910发布日期:2020-06-26 22:0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系统疾病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治疗中除药物治疗外,呼吸道护理是临床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排痰则是呼吸道护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时排出肺部呼吸道积痰可以避免因肺部感染等症状的加重而引起其他疾病的产生。

目前市面上所熟知的呼吸道排痰装置,基本都是采用液体稀释再由排痰管配合毛细管将稀释后的痰液吸出,以达到排痰效果,例如我国公开专利:“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公告号:cn208726377u,公告日:2019.04.12;以及公开专利:“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公告号:cn206355363u,公告日:2017.07.28。而采用液体稀释痰液再配合毛细管以及吸痰管进行排痰处理,该方法中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一、采用液体稀释痰液过程中,输液用量难以把握,输液用量少则痰液稀释程度不够无法顺利吸出,甚至会使得稀释一部分的痰液在无法被吸痰管吸出的情况下向呼吸道内部出现挂流,导致呼吸道感染扩大,严重一些可能会导致肺管堵塞,输液用量多容易使的患者在排痰时出现呛咳,为患者带来痛苦,并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其肺部呼吸道的痰液粘稠度不同,因此所需要的输液量只能凭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来判断,这样的护理操作对医护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二、采用排痰管配合毛细管吸痰过程中,由于人体器官敏感度极高,而毛细管在呼吸道气管内展开后,毛细管与呼吸道气管内壁接触,极容易使得呼吸道气管出现瘙痒,使得患者忍不住咳嗽,从而影响排痰工作的正常进行;三、采用输液稀释痰液,终究是以外物加以辅助,对于极容易出现感染的人体内部器官来讲,极容易使得人体内部器官出现二次感染,从而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四、现目前用于肺部排痰的装置,并不具备上药功能,药物辅助治疗只能以静脉注射,导致药物辅助治疗效果见效慢,效率低。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排痰效率高、二次感染几率低以及具备给药功能的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具备使用方便、排痰效率高、二次感染几率低以及具备给药功能的优点,解决了目前肺部排痰护理装置在使用时排痰操作难度高、排痰效率低、二次感染几率大从而导致患者康复护理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包括机身和机身前端内部开设的元器件安装区,所述元器件安装区内部分别安装有抽吸气泵、锂电池和微型声波发生器;所述机身的顶部固定有一针筒固定框架,针筒固定框架的内部插接有一注射针筒,针筒固定框架的顶端螺纹固定有一用于固定注射针筒的旋拧螺栓,机身前端的底部螺纹旋拧有一痰杯,所述机身前端旋拧有一连接筒,连接筒内侧的前端水平卡接有一定位固定盘,该定位固定盘的中部一体成型有一对接筒,连接筒内侧的尾端卡合有一限位垫圈,限位垫圈与定位固定盘之间夹持有第一管圈和第二管圈,第一管圈靠近定位固定盘的一侧绕圆周等距离水平一体成型有第二对接管,第二管圈靠近定位固定盘的一侧绕圆周等距离水平一体成型有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的前端均穿过定位固定盘并延伸至定位固定盘前端的外部,所述连接筒前端的内侧插接有一插管。

所述插管的中心位置设有声波传递通道,声波传递通道的外围一体成型有一空腔,所述空腔的外围以声波传递通道为中心绕圆周等距离开设有抽吸通道,所述抽吸通道的外侧以声波传递通道为中心绕圆周等距离开设有上药通道,上药通道的前端固定有雾化喷头,所述插管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端头部。

所述连接筒外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管圈和第二管圈均通过一管道分别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连通,所述针筒固定框架的前端设有一接口,该接口与第一接头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痰杯靠近顶端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管与第二接头连通,痰杯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抽吸气泵的抽吸端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微型声波发生器的声波喷射端口延伸出机身外部并与对接筒的一端对接,且微型声波发生器为低频声波发生器,其发生频率为16-25赫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空腔呈筒状结构,且空腔内部为真空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声波传递通道、抽吸通道和上药通道靠近连接筒的一端分别对应套接在对接筒、第一对接管和第二对接管前端的外侧,所述插管的外侧套设有一旋拧套环,插管的外部位于连接筒和旋拧套环之间一体成型有一环形的凸环,插管通过旋拧套环固定在连接筒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注射针筒前端的出液端口与针筒固定框架前端的接口紧密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机身的尾端一体成型有一便于医师手持的握柄,且握柄上固定有一用于控制抽吸气泵和微型声波发生器启闭的开关按钮,开关按钮、抽吸气泵、锂电池和微型声波发生器之间呈串联连接,所述机身的一侧设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与锂电池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端头部包括一橡皮筒,橡皮筒的外围包裹有一层医用橡胶头,医用橡胶头的内部开设有便于吸痰的蜂窝状网孔,橡皮筒和医用橡胶头均为软橡胶,且医用橡胶头的端头呈弧形结构设计,所述医用橡胶头的底端绕橡皮筒外围等距离开设有一开槽,开槽的位置与雾化喷头的位置相对应,且雾化喷头的前端位于开槽内,所述声波传递通道的前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状的扩音口,扩音口的前端与橡皮筒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其中,抽吸气泵采用配备有无刷电机的微型抽吸气泵,其型号为fky8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采用锂电池配合微型声波发生器,以及插管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该排痰装置中的痰液抽吸的前处理以声波代替传统的输液稀释,其操作简单对于医护人员临床经验要求较低,并且还能有效防止痰液出现挂流,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呼吸道出现二次感染几率,同时也对患者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并且,采用16-25赫兹的低频声波作为痰液的前处理源,以低频声波震动传入肺部或呼吸道时,能够与人体呼吸道内部或肺部的纤毛产生共振,使分泌物(积痰)变的稀薄,使其松动,再配合插管内部的抽吸通道,以及设置的抽吸气泵,使得该清肺排痰装置具有较好的排痰效果,并且,该类操作处理方法,是以声波促进及增强人体本身粘液清理系统,使人体器官本身自动对痰液进行松动以及使其稀薄处理,便于后续的抽吸排痰效果,同时也能避免患者呼吸道气管受到刺激而出现不适。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带有蜂窝状通孔的医用橡胶头代替传统的医用棉,不仅能够增加痰液吸附的效率,避免痰液过大无法被吸入的现象出现,配合低频声波持续带动肺部呼吸道内的纤毛共振,震松积痰,以此使得该清肺排痰装置能够持续而有效的对呼吸道内部实施排痰,能够有效的提高排痰效率。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针筒固定框架、上药通道和雾化喷头,再借助端头部上的开槽设计,能够使得该清肺排痰装置具备上药效果,有利于医师将药物直接在患者呼吸管道的感染部位实施上药,以此提高药物辅助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端头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身;2、元器件安装区;3、抽吸气泵;4、锂电池;5、针筒固定框架;6、注射针筒;7、旋拧螺栓;8、痰杯;9、微型声波发生器;10、连接筒;11、定位固定盘;12、对接筒;13、限位垫圈;14、第一管圈;15、第二管圈;16、第一对接管;17、第二对接管;18、第一接头;19、第二接头;20、插管;21、旋拧套环;22、声波传递通道;23、扩音口;24、空腔;25、抽吸通道;26、上药通道;27、雾化喷头;28、端头部;281、橡皮筒;282、医用橡胶头;283、开槽;29、第一连接管;30、第二连接管;31、第三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清肺排痰装置,包括机身1和机身1前端内部开设的元器件安装区2,元器件安装区2内部分别安装有抽吸气泵3、锂电池4和微型声波发生器9;抽吸气泵3采用配备有无刷电机的微型抽吸气泵,其型号为fky8006,机身1的顶部固定有一针筒固定框架5,针筒固定框架5的内部插接有一注射针筒6,针筒固定框架5的顶端螺纹固定有一用于固定注射针筒6的旋拧螺栓7,机身1前端的底部螺纹旋拧有一痰杯8,机身1前端旋拧有一连接筒10,连接筒10内侧的前端水平卡接有一定位固定盘11,该定位固定盘11的中部一体成型有一对接筒12,连接筒10内侧的尾端卡合有一限位垫圈13,限位垫圈13与定位固定盘11之间夹持有第一管圈14和第二管圈15,第一管圈14靠近定位固定盘11的一侧绕圆周等距离水平一体成型有第二对接管17,第二管圈15靠近定位固定盘11的一侧绕圆周等距离水平一体成型有第一对接管16,第一对接管16和第二对接管17的前端均穿过定位固定盘11并延伸至定位固定盘11前端的外部,连接筒10前端的内侧插接有一插管20。

插管20的中心位置设有声波传递通道22,声波传递通道22的外围一体成型有一空腔24,空腔24呈筒状结构,且空腔24内部为真空设计,该结构设计能够避免声波从插管20中段具备良好的隔音效果,避免低频率声波从插管20中段传出到外界,空腔24的外围以声波传递通道22为中心绕圆周等距离开设有抽吸通道25,抽吸通道25的外侧以声波传递通道22为中心绕圆周等距离开设有上药通道26,上药通道26的前端固定有雾化喷头27,插管2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端头部28。

连接筒10外侧分别一体成型有第一接头18和第二接头19,第一管圈14和第二管圈15均通过一管道分别与第一接头18和第二接头19连通,针筒固定框架5的前端设有一接口,该接口与第一接头18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29连通,痰杯8靠近顶端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管30与第二接头19连通,痰杯8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连接管31与抽吸气泵3的抽吸端口连通,声波传递通道22、抽吸通道25和上药通道26靠近连接筒10的一端分别对应套接在对接筒12、第一对接管16和第二对接管17前端的外侧,插管20的外侧套设有一旋拧套环21,插管20的外部位于连接筒10和旋拧套环21之间一体成型有一环形的凸环,插管20通过旋拧套环21固定在连接筒10的内侧。

微型声波发生器9的声波喷射端口延伸出机身1外部并与对接筒12的一端对接,且微型声波发生器9为低频声波发生器,其发生频率为16-25赫兹,采用16-25赫兹的低频声波作为痰液的前处理源,以低频声波震动传入肺部或呼吸道时,能够与人体呼吸道内部或肺部的纤毛产生共振,使分泌物(积痰)变的稀薄,使其松动,再配合插管20内部的抽吸通道25,以及设置的抽吸气泵3,使得该清肺排痰装置具有较好的排痰效果,并且,该类操作处理方法,是以声波促进及增强人体本身粘液清理系统,使人体器官本身自动对痰液进行松动以及使其稀薄处理,便于后续的抽吸排痰效果,同时也能避免患者呼吸道气管受到刺激而出现不适。

注射针筒6前端的出液端口与针筒固定框架5前端的接口紧密对接,该结构设计能够方便医师将注射针筒6内部的药液推入上药通道26内,并最终在压力的作用下从雾化喷头27喷出,实现上药操作。

机身1的尾端一体成型有一便于医师手持的握柄,且握柄上固定有一用于控制抽吸气泵3和微型声波发生器9启闭的开关按钮,开关按钮、抽吸气泵3、锂电池4和微型声波发生器9之间呈串联连接,机身1的一侧设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与锂电池4电连接,该结构设计能够方便医师对该装置的使用及控制。

端头部28包括一橡皮筒281,橡皮筒281的外围包裹有一层医用橡胶头282,医用橡胶头282的内部开设有便于吸痰的蜂窝状网孔,该结构设计能够使得医用橡胶头282有效的对痰液进行吸附,橡皮筒281和医用橡胶头282均为软橡胶,且医用橡胶头282的端头呈弧形结构设计,该结构设计能够避免插管20伸入呼吸道气管内时,避免对呼吸道气管带来损伤,医用橡胶头282的底端绕橡皮筒281外围等距离开设有一开槽283,开槽283的位置与雾化喷头27的位置相对应,且雾化喷头27的前端位于开槽283内,该结构设计能够方便从雾化喷头27内喷出的雾状药液顺利进入气管内部,声波传递通道22的前端一体成型有喇叭状的扩音口23,扩音口23的前端与橡皮筒281对接。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医护人员手持机身1,将插管20插入患者喉部气管内,通过开关按钮开启抽吸气泵3和微型声波发生器9,微型声波发生器9通过声波传递通道22以及橡皮筒281进入患者肺部气管,低频声波震动传入肺部或呼吸道时,能够与人体呼吸道内部或肺部的纤毛产生共振,使分泌物(积痰)变的稀薄,使其松动(类似改变凝胶转化成液体的效果),再配合插管20内部的抽吸通道25,以及设置的抽吸气泵3,将松动和变得稀薄的痰液通过医用橡胶头282上蜂窝状吸痰通孔,吸入抽吸通道25内,并最终转移至痰杯8内储存即可,当排痰完成后,医护人员将装有药液的注射针筒6固定在针筒固定框架5上,并推动注射针筒6,药液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连接管29、上药通道26和雾化喷头27喷到呼吸道气管上,达到上药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