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5779发布日期:2020-09-15 19:23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的老年化,这类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脏瓣膜病是不可逆的,只会逐渐加重,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治疗重度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机械瓣还是生物瓣在临床应用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体外测试、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体外测试是人工心脏瓣膜性能评价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得到瓣膜的性能参数,评价瓣膜的质量优劣,为瓣膜的性能优化提供依据。其中,人工心脏瓣膜体外功能测试是评价瓣膜流体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心脏瓣膜体外功能测试系统针对性测试某一种瓣膜,不具有普适性,造成测试系统利用率低,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测试多种类型瓣膜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所述模拟心脏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模拟心脏瓣膜释放的穿刺口,所述模拟心脏为动物离体心脏;

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和储液设备,所述动力设备与所述模拟心脏的左心室心尖部或/和右心室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所述模拟心脏提供动力;所述储液设备用于为所述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所述循环装置与所述模拟心脏连接构成左心循环体系和/或右心循环体系,所述左心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二尖瓣瓣膜和/或主动脉瓣瓣膜,所述右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三尖瓣瓣膜和/或肺动脉瓣瓣膜;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所述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可以同时进行左心循环和右心循环体,可以用于测试二尖瓣瓣膜、主动脉瓣瓣膜、三尖瓣瓣膜、肺动脉瓣瓣膜的任意一种或同时测几种,具有普适性,适用范围广,本申请的测试系统可以观察评估介入心脏瓣膜的释放性能,同时还可以评估介入瓣膜返流和介入瓣周漏性能,便于指导心脏瓣膜的设计改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心脏瓣膜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心脏瓣膜结构示意图,图5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100、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其中模拟心脏100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介入心脏瓣膜释放的穿刺口(图未示),模拟心脏100为动物离体心脏;

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和储液设备220,动力设备与模拟心脏100的左心室108心尖部或和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模拟心脏100提供动力;储液设备220用于为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循环装置与模拟心脏100连接构成左心循环体系和或右心循环体系,左心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二尖瓣瓣膜和或主动脉瓣瓣膜,右心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三尖瓣瓣膜和或肺动脉瓣瓣膜;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

本申请的模拟心脏100采用动物离体心脏,且动物离体心脏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介入心脏瓣膜释放的穿刺口,循环装置与动物离体可构成左心循环体系、或右心循环体系,或同时形成具有左心循环体系和右心循环体系,本申请的测试系统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用于测试二尖瓣瓣膜、主动脉瓣瓣膜、三尖瓣瓣膜、肺动脉瓣瓣膜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具有普适性,适用范围广,本申请的模拟心脏100设置介入心脏瓣膜释放的穿刺口,本申请的测试系统可以观察评估介入心脏瓣膜的释放性能,便于指导心脏瓣膜的设计改进。

具体地,左心循环体系包括动力设备与模拟心脏100的左心室108心尖部连接,模拟心脏100的主动脉113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连接,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与模拟心脏100的肺静脉111连接;左心循环体系的路径为肺静脉111-左心房110-二尖瓣109-左心室108-主动脉瓣107-主动脉113-储液设备220-肺静脉111的循环路径。

右心循环体系包括动力设备与模拟心脏100的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模拟心脏100的肺动脉112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连接,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与模拟心脏100的上腔静脉101和下腔静脉104连接;右心循环体系的路径为上、下腔静脉101、104-右心房102-三尖瓣103-右心室106-肺动脉瓣105-肺动脉112-储液设备220-上、下腔静脉101、104的循环路径。

作为其中一优选方案,模拟心脏100设置第一穿刺口(图未示),第一穿刺口根据二尖瓣瓣膜的位置设置,用于释放介入二尖瓣瓣膜401;压力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和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12,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用于监测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前后左心室108压力变化,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12用于监测介入二尖瓣瓣膜401见图2释放前后肺静脉111压力变化。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模拟心脏100设置第二穿刺口,第二穿刺口根据主动脉瓣瓣膜的位置设置,用于释放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压力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和第三压力监测装置313,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用于监测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释放前后左心室108压力变化,第三压力监测装置313用于监测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见图3释放前后主动脉113压力变化。

作为优选方案,模拟心脏100设置第三穿刺口,第三穿刺口根据三尖瓣瓣膜的位置设置,用于释放介入三尖瓣瓣膜403;压力监测装置包括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和第五压力监测装置315,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用于监测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前后右心室106压力变化,第五压力监测装置315用于监测介入三尖瓣瓣膜403见图4释放前后上腔静脉101压力变化;或和

作为优选方案,模拟心脏100设置第四穿刺口,第四穿刺口根据肺动脉瓣瓣膜的位置设置,用于释放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压力监测装置包括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和第六压力监测装置316,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用于监测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见图5释放前后右心室106压力变化,第六压力监测装置316用于监测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前后肺动脉112压力变化。

进一步地,循环装置包括阻尼装置240和温控装置230,阻尼装置240用于调节测试系统的顺应性,模拟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温控装置230与储液设备220连接,用于控制测试系统内的液体温度。

具体地,监测装置包括成像装置,成像装置观察介入瓣膜释放位置及状态。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成像装置包括内窥镜、心超装置330或x光设备350中第一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监测装置包括流量计340,流量计340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流量变化。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用于测试二尖瓣瓣膜,如图1和2所示,具体地,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100、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其中,模拟心脏100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的穿刺口,模拟心脏100为动物离体心脏。

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储液设备220、阻尼装置240和温控装置230,本实施例中动力设备为第一动力设备211,第一动力设备211与模拟心脏100的左心室108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模拟心脏100提供动力;储液设备220用于为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循环装置与模拟心脏100连接构成左心循环体系;阻尼装置240用于调节测试系统的顺应性,模拟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温控装置230与储液设备220连接,用于控制测试系统内的液体温度。模拟心脏100的主动脉113作为出液口,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连接,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与模拟心脏100的肺静脉111连接,肺静脉111作为进液体口,本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设置在主动脉113与储液设备220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肺静脉111之间;左心循环体系的路径为肺静脉111-左心房110-二尖瓣109-左心室108-主动脉瓣107-主动脉113-储液设备220-肺静脉111的循环路径。左心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二尖瓣瓣膜的性能。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流量计340和成像装置,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本实施例中,压力监测装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和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12,在肺静脉111处放置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12,在左心室108处放置一个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分别用于检测介入二瓣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流量计340与肺静脉111连接,用来测试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前后的返流量变化。

成像装置包括内窥镜和x光设备350,内窥镜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内窥镜321和第二内窥镜322,第一内窥镜321通过左心室108心尖部进入观察二尖瓣109瓣下的情况,第二内窥镜322通过肺静脉111进入观察二尖瓣109瓣上的情况,实时观察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性能。x光设备350进行观察介入二尖瓣瓣膜401的影响观察。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可以实时观察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位置、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性能、是否移位以及是否会压迫周围血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可以不设置x光设备350,x光设备350也可以替换为心脏超声装置。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采用上述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第一动力设备211,使得左心循环体系处于循环状态,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从左心室108心尖处通过连接管道进入或者在模拟心脏100上通过穿刺口进入,从而输送介入二尖瓣瓣膜401。

通过成像装置实时观察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所在位置;释放介入二尖瓣瓣膜401于二尖瓣109位置处,观察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位置及状态,并通过流量计340观察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前后肺静脉111处流量变化,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观察介入二尖瓣瓣膜401释放前后左心室108和肺静脉111处压力变化。

评估介入二尖瓣瓣膜401返流和介入二尖瓣109瓣周漏性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与实施例1均采用左心循环体系,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用于测试主动脉瓣瓣膜。

具体地,参阅图2,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100、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其中,模拟心脏100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介入主动脉瓣瓣膜释放的穿刺口,模拟心脏100为动物离体心脏。

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储液设备220、阻尼装置240和温控装置230,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设备为第一动力设备211,第一动力设备211与模拟心脏100的左心室108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模拟心脏100提供动力;储液设备220用于为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循环装置与模拟心脏100连接构成左心循环体系;阻尼装置240用于调节测试系统的顺应性,模拟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温控装置230与储液设备220连接,用于控制测试系统内的液体温度。第一动力设备211与模拟心脏100的左心室108心尖部连接,模拟心脏100的主动脉113作为出液口,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连接,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与模拟心脏100的肺静脉111连接,肺静脉111作为进液体口,本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肺静脉11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主动脉113之间;左心循环体系的路径为肺静脉111-左心房110-二尖瓣109-左心室108-主动脉瓣107-主动脉113-储液设备220-肺静脉111的循环路径。左心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主动脉瓣瓣膜的性能。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流量计340和成像装置,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本实施例中,压力监测装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和第三压力监测装置313,在主动脉113处放置第三压力监测装置313,第三压力监测装置313用于监测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释放前后主动脉113压力变化,在左心室108处放置一个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11用于监测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释放前后左心室108压力变化。流量计340与主动脉113连接,用来测试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释放前后的返流量变化。

成像装置包括内窥镜、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内窥镜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内窥镜321和第二内窥镜322,第一内窥镜321通过左心室108心尖部进入观察二尖瓣109瓣下的情况,第二内窥镜322通过肺静脉111进入观察主动脉瓣107瓣上的情况,实时观察介入主动脉瓣瓣膜释放性能。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进行观察介入主动脉瓣瓣膜的影响观察。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可以实时观察介入主动脉瓣瓣膜释放位置、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释放性能、是否移位以及是否会压迫周围血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可以仅设置内窥镜、x光设备350或心超装置330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用于测试主动脉瓣瓣膜,在其他实施例中,模拟心脏100也可以设置介入主动脉瓣瓣膜和二尖瓣瓣膜释放的穿刺口,在主动脉113和肺静脉111处分别设置一个流量计340,进一步地,压力监测装置还包括事儿压力监测装置,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12设置于肺静脉111处,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也有用于同时测试主动脉瓣瓣膜和二尖瓣瓣膜的体外性能测试。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采用上述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该方法用于测试主动瓣瓣膜的体外性能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第一动力设备211,使得左心循环体系处于循环状态,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从左心室108心尖处进入或者在模拟心脏100上通过穿刺口进入,从而输送介入主动脉瓣瓣膜。

通过成像装置实时观察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所在位置;释放介入主动脉瓣瓣膜于主动脉瓣107位置处,观察介入主动脉瓣瓣膜402释放位置及状态,并通过流量计340观察介入主动脉瓣瓣膜释放前后肺静脉111处流量变化,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观察介入主动脉瓣瓣膜释放前后左心室108和肺静脉111处压力变化。

评估介入主动脉瓣瓣膜返流和介入主动脉瓣107瓣周漏性能。

实施例3

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100、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其中,模拟心脏100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第三穿刺口,第三穿刺口根据三尖瓣瓣膜的位置设置,用于释放介入三尖瓣瓣膜403,模拟心脏100为动物离体心脏。

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储液设备220、阻尼装置240和温控装置230,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设备为第二动力设备212,第二动力设备212与模拟心脏100的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模拟心脏100提供动力;储液设备220用于为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循环装置与模拟心脏100连接构成右心循环体系;阻尼装置240用于调节测试系统的顺应性,模拟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温控装置230与储液设备220连接,用于控制测试系统内的液体温度。第二动力设备212与模拟心脏100的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模拟心脏100的肺动脉112作为出液口,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连接,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与模拟心脏100的上腔静脉101和下腔静脉104连接,上腔静脉101和下腔静脉104作为进液体口,本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肺动脉11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上、下腔静脉101、104之间;右心循环体系的路径为上、下腔静脉101、104-右心房102-三尖瓣103-右心室106-肺动脉瓣105-肺动脉112-储液设备220-上、下腔静脉101、104的循环路径。右心循环体系用于测试介入三尖瓣瓣膜403的性能。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流量计340和成像装置,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本实施例中,压力监测装置为两个,分别为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和第五压力监测装置315,在右心室106处放置一个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用于监测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前后右心室106压力变化;在上腔静脉101处放置第五压力监测装置315,第五压力监测装置315用于监测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前后上腔静脉101压力变化。流量计340与上腔静脉101连接,用来测试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前后的返流量变化。

成像装置包括内窥镜、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内窥镜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内窥镜321和第二内窥镜322,第一内窥镜321通过右心室106心尖部进入观察三尖瓣103瓣下的情况,第二内窥镜322通过上腔静脉101进入观察三尖瓣103瓣上的情况,实时观察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性能。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进行观察介入三尖瓣瓣膜403的影响观察。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可以实时观察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位置、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性能、是否移位以及是否会压迫周围血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可以仅设置内窥镜、x光设备350或心超装置330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采用上述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该方法用于测试三尖瓣瓣膜的体外性能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第二动力设备212,使得右心循环体系处于循环状态,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从右心室106心尖处进入或者在模拟心脏100上通过第三穿刺口进入,从而输送介入三尖瓣瓣膜403。

通过成像装置实时观察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所在位置;释放介入三尖瓣瓣膜403于三尖瓣103瓣位置处,观察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位置及状态,并通过流量计340观察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前后上腔静脉101处流量变化,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观察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前后右心室106和上腔静脉101处压力变化。

评估介入三尖瓣瓣膜403返流和介入三尖瓣瓣周漏性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与实施例3均采用右心循环体系,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用于测试肺动脉瓣瓣膜。

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100、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其中,模拟心脏100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第四穿刺口(图未示),第四穿刺口根据肺动脉瓣瓣膜的位置设置,用于释放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模拟心脏100为动物离体心脏。

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储液设备220、阻尼装置240和温控装置230,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设备为第二动力设备212,第二动力设备212与模拟心脏100的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模拟心脏100提供动力;储液设备220用于为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循环装置与模拟心脏100连接构成右心循环体系;阻尼装置240用于调节测试系统的顺应性,模拟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温控装置230与储液设备220连接,用于控制测试系统内的液体温度。第二动力设备212与模拟心脏100的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模拟心脏100的肺动脉112作为出液口,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连接,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与模拟心脏100的上腔静脉101和下腔静脉104连接,上腔静脉101和下腔静脉104作为进液体口,本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上、下腔静脉101、104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阻尼装置240也可以设置在储液设备220与肺动脉112之间;右心循环体系的路径为上、下腔静脉101、104-右心房102-三尖瓣103-右心室106-肺动脉瓣105-肺动脉112-储液设备220-上、下腔静脉101、104的循环路径。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流量计340和成像装置,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本实施例中,压力监测装置为两个,分别为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和第六压力监测装置316,在右心室106处放置一个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第四压力监测装置314用于监测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前后右心室106压力变化;在上肺动脉112处放置第六压力监测装置316,第六压力监测装置316用于监测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前后肺动脉112压力变化。流量计340与肺动脉112连接,用来测试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3释放前后的返流量变化。

成像装置包括内窥镜、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内窥镜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内窥镜321和第二内窥镜322,第一内窥镜321通过右心室106心尖部进入观察肺动脉瓣105瓣下的情况,第二内窥镜322通过上腔静脉101进入观察肺动脉瓣105瓣上的情况,实时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性能。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进行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的影响观察。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可以实时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位置、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性能、是否移位以及是否会压迫周围血管。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可以仅设置内窥镜、x光设备350或心超装置330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用于测试肺动脉瓣瓣膜,在其他实施例中,模拟心脏100也可以同时设置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的第四穿刺口和介入三尖瓣瓣膜403释放的第三穿刺口,在肺动脉瓣和上腔静脉101处分别设置一个流量计340,进一步还在上腔静脉101处设置第五压力监测装置315;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也有用于同时测试肺动脉瓣瓣膜和三尖瓣瓣膜的体外性能测试。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采用上述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该方法用于测试主动瓣瓣膜的体外性能测试,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第二动力设备212,使得右心循环体系处于循环状态,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从右心室106心尖处进入或者在模拟心脏100上通过第四穿刺口进入,从而输送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

通过成像装置实时观察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所在位置;释放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于肺动脉瓣瓣位置处,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位置及状态,并通过流量计340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前后上腔静脉101处流量变化,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释放前后右心室106和肺动脉112处压力变化。

评估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返流和介入肺动脉瓣瓣周漏性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为左心循环和右心循环同时循环的体外测试系统。

具体参见图1和6,本实施例的心脏瓣膜的体外测试系统包括模拟心脏100、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其中,模拟心脏100具有完整的心脏结构、循环通路和模拟心脏100瓣膜释放的穿刺口,模拟心脏100为动物离体心脏。

循环装置包括动力设备、储液设备220、阻尼装置240和温控装置230,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设备包括第一动力设备211和第二动力设备212,第一动力设备211与模拟心脏100的左心室108心尖部连接,第二动力设备212与模拟心脏100的右心室106心尖部连接,用于为模拟心脏100提供动力;储液设备220用于为测试系统提供循环液;循环装置与模拟心脏100连接构成右心循环体系和左心循环体系;阻尼装置240设置在主动脉113和肺动脉112与储液设备220之间,阻尼装置240用于调节测试系统的顺应性,模拟真实的人体生理环境;温控装置230与储液设备220连接,用于控制测试系统内的液体温度。

模拟心脏100的上腔静脉101、下腔静脉104和肺静脉111与储液设备220的出液口连接,主动脉113和肺动脉112与储液设备220的进液口相连,上腔静脉101、下腔静脉104和肺静脉111作为进液口,主动脉113和肺动脉112作为出液口;构成上、下腔静脉101、104-右心房102-三尖瓣103-右心室106-肺动脉瓣105-肺动脉112-储液设备220-上下腔静脉104的右心循环和肺静脉111-左心房110-二尖瓣109-左心室108-主动脉瓣107-主动脉113-储液设备220-肺静脉111的左心循环系统。模拟心脏100可根据心脏瓣膜的位置预留用于释放的穿刺口。

所监测装置包括压力监测装置、流量计340和成像装置,压力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介入瓣膜释放前后的压力变化。本实施例中,压力监测装置为四个,分别在左心房110、右心房102、左心室108和右心室106处放置一个压力监测装置,为了便于区别,本实施例中,左心室108处设置的为第七压力监测装置317,右心室106处设置的为第八压力监测装置318、左心房110处设置的为第九压力监测装置319,右心房102处设置的为第十压力监测装置310。

流量计340用于测试介入瓣膜释放前后流量变化,具体地,当测试主动脉瓣瓣膜时,流量计340放置于主动脉113处;测试二尖瓣瓣膜时,流量计340放置于肺静脉111处;测试三尖瓣瓣膜时,流量计340放置于上下腔静脉104处;测试肺动脉瓣瓣膜时,流量计340放置于肺动脉112处。

成像装置可实时观察心脏瓣膜释放位置、心脏瓣膜释放性能、是否移位以及是否会压迫周围血管。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包括内窥镜,内窥镜为四个,分别为第一内窥镜321、第二内窥镜322、第三内窥镜323和第四内窥镜324,第一内窥镜321通过左室心尖部进入观察主动脉瓣107和二尖瓣109瓣下的情况;第二内窥镜322通过右室心尖部进入观察肺动脉瓣105和三尖瓣103瓣下的情况;第三内窥镜323通过主动脉113进入观察主动脉瓣107情况或者通过肺静脉111进入观察二尖瓣109瓣上情况;第四内窥镜324通过上、下腔静脉101、104进入观察三尖瓣103情况或者通过肺动脉112进入观察肺动脉瓣瓣上情况。

在其他实施例中,成像装置还可以包括x光设备350和心超装置330任意一种或两种,进行观察介入肺动脉瓣瓣膜404的影响观察。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种技术方案,采用上述心脏瓣膜体外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第一动力设备211和第二动力设备212,使得右心循环体系和左心循环体系处于循环状态,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从右心室106心尖处进入或和右心室106心尖处进入,或者在模拟心脏100上的穿刺口进入,从而输送介入瓣瓣膜。

通过成像装置实时观察心脏瓣膜输送系统所在位置;释放介入瓣膜,观察介入瓣膜释放位置及状态,并通过流量计340观察介入瓣膜释放前后流量变化,通过压力监测装置观察介入瓣膜释放前后压力变化。

评估介入瓣膜返流和介入瓣周漏性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