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温针的灸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3982发布日期:2020-09-23 01:2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方便温针的灸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生保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便温针的灸具。



背景技术: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段,又称针柄灸。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在留针阶段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传入穴位。艾针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传统的温针灸操作相对繁琐,医师不仅需要确认留针位置和留针深度,同时还需要点燃艾绒并将艾绒固定在针上,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烫伤患者的情况。当患者需要同时对多个穴位进行温针灸治疗时,医师难以兼顾操作。因此,市场上急需开发出一种使用更加方便的温针灸用灸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方便温针的灸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温针灸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温针的灸具,包括:

艾柱,所述艾柱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豁口,所述豁口能供针穿设在所述艾柱上;

底托,所述底托为两端贯穿的套筒结构,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底托侧部设置有连通上下两端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底托的侧面上且连接所述中空结构和外界环境,所述艾柱经所述中空结构固定在所述底托上。

由于艾柱上设置有供针穿设的豁口,且底托的侧部也设置有开口,在使用时只需将豁口和开口相对设置,即能方便的将该灸具与插入人体的针具固定在一起,此时艾柱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经针具传导至皮下,从而实现温针灸治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开口的宽度不大于所述艾柱的直径。

避免出现艾柱固定不牢或艾柱倾斜的情况,以免影响温针灸的疗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艾柱插入所述底托的一端周侧包裹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相对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豁口外。

当艾柱燃烧至底托内时,为了避免艾柱燃烧产生的高温对底托产生影响,设置艾柱插入底托的一端包裹有保温层;同时为了避免保温层影响该装置的使用,豁口所在处没有保温层覆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底托上端向下延伸形成一沿垂直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下端朝向所述底托的轴线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一台阶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底托中部朝向所述中空结构处延伸并形成一沿垂直方向分布的曲面置物件,所述置物件的截面结构为l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底托的下端向外延伸从而形成环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环形板下方,用于将所述底托固定在相应位置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固定件为双面胶。

通过固定件可以将该底托固定在相应的皮肤上,从而解放人力,避免操作人员在艾灸过程中持续手持艾灸,降低工作强度;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艾灸移位影响治疗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底托的下端周侧设置有连通所述底托内部与外界环境的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底托下端开口的直径大于上端开口直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底托的外周侧从上到下为向外凸起的曲线形结构。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温针的灸具,包括底托、艾柱和固定件,其中固定件为粘贴在底托下端的双面胶,用于将底托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如针具所在位置),艾柱上设置有豁口,底托正对豁口处设置有开口,在使用时,通过该开口可以将针具固定在艾柱内,从而使艾柱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能够顺利的经针具传导到皮下,从而方便的进行温针灸治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方便温针的灸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1的侧视图;

图2b是图1的另一侧视图;

图3是图1中底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底托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底托的俯视图;

图6是图1中底托的仰视图;

图7是图1中艾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方便温针的灸具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底托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艾柱;11、豁口;2、底托;21、开口;22、环形板;23、通孔;3、保温层;4、弧形结构;41、台阶结构;5、置物件;6、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方便温针的灸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针具通过底托上的开口以及艾柱上的豁口穿设在该装置的中部,艾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可以通过针具传导到皮肤下;艾柱为带有豁口的中空管状结构,豁口沿艾柱的长度方向设置,另外,艾柱的下端周侧包裹有保温层,其中豁口处没有保温层包裹;底托为上下相同的中空柱状结构,其下端设置有便于通风的通孔,底托通过固定件固定设置在皮肤上。

附图2a和附图2b是图1的侧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装置由上至下分别为相互套接的艾柱、保温层和底托,且艾柱的豁口与底托的开口位于同一侧且相对设置;图2a和图2b的区别在于底托的外周侧结构不同。

附图3是图1中底托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该底托中部设置有置物件,该置物件的一侧由开口隔断,从而形成一弧形结构;底托下端向外延伸形成一环形板,环形板与底托侧壁相交处分散设置有多个通孔。

附图4是图1中底托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从图中能够清楚的看出,该置物件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

附图5是图1中底托的俯视图;该图中通孔的位置未标出,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位于底托中部的置物件以及沿底托侧壁设置的开口,该开口连通底托内部和外界环境。

附图6是图1中底托的仰视图;该图中通孔的位置未标出,从图中能够清楚的看到,此时的底托外侧壁向外延伸从而形成环形板结构,其内部设置有置物件。

附图7是图1中艾柱的结构示意图;该艾柱为带有豁口的柱状结构或带有豁口的环形柱结构。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方便温针的灸具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与图1相比,此时该装置中的底托结构不同,其中底托的上端沿水平方向朝向底托轴线方向延伸一定距离后沿轴线朝向底托内侧延伸从而形成一弧形结构,此时底托的上表面为光滑平面。

附图9是图8中底托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该弧形结构沿轴线方向延伸,其下端朝向轴线处延伸从而形成一台阶结构。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温针的灸具,包括:艾柱1,艾柱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豁口11,豁口11能供针穿设在艾柱1上;底托2,底托2为两端贯穿的套筒结构,其内部为中空结构,底托2侧部设置有连通上下两端的开口21,开口21位于底托2的侧面上且连接中空结构和外界环境,艾柱1经中空结构固定在底托2上。

由于艾柱1上设置有供针穿设的豁口11,且底托2的侧部也设置有开口21,在使用时只需将豁口11和开口21相对,即能方便的将该灸具与插入人体的针具固定在一起,此时艾柱1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经针具传导至皮下,从而实现温针灸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开口21的宽度不大于艾柱1的直径,最好远远小于艾柱1直径,避免出现艾柱1固定不牢或艾柱1倾斜的情况,以免影响温针灸的疗效。

例如,当艾柱1的直径为1cm时,开口21的宽度可以是2-4mm。

该带有豁口11的艾柱1可以通过模具挤压法加工而成:将艾绒、艾粉以及粘合剂充分搅拌均匀,随后通过挤压机挤压成型,随后进行烘干或晾晒处理得到固定形态的艾柱1,此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艾柱1进行切段处理并分装干燥。使用时直接取出即可。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艾柱1插入底托2的一端周侧包裹有保温层3,保温层3相对的两端分别位于豁口11外。一般,可以选择锡纸作为保温层3材料。

当艾柱1燃烧至底托2内时,为了避免艾柱1燃烧产生的高温对底托2产生影响,设置艾柱1插入底托2的一端包裹有保温层3;同时为了避免保温层3影响该装置的使用,豁口11所在处没有保温层3覆盖。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底托2中部朝向中空结构处延伸并形成一沿垂直方向分布的曲面置物件5,置物件5的截面结构为l形。艾柱1通过该l形置物件5固定在底托2上。

具体的,该置物件5的上端可以相对于底托2突出,也可以位于底托2内甚至底托2内侧中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底托2的下端向外延伸从而形成环形板22。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固定件6,固定件6位于环形板22下方,用于将底托2固定在相应位置上。

通过固定件6可以将该底托2固定在相应的皮肤上,从而解放人力,避免操作人员在艾灸过程中持续手持艾灸,降低工作强度;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艾灸移位影响治疗效果。

该固定件6可以是双面胶或其他具有粘性的产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底托2的下端周侧设置有连通底托2内部与外界环境的通孔23。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底托2下端开口21的直径大于上端开口21直径,便于该底托2重心下移,保持稳定。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底托2的外周侧从上到下为向外凸起的曲线形结构。

实施例2:

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此时底托2的上表面为带有豁口11的环形板22状结构,其内侧向下延伸从而形成一沿垂直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4,弧形结构4下端朝向底托2的轴线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一台阶结构41,如图9所示。艾柱1通过该台阶结构41固定放置在底托2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