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及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0034发布日期:2020-10-28 12:05阅读:97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及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注射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及注射器。



背景技术: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注射用针头是一种常见普通的医疗器械用品。传统的注射用针头均是单孔一针尖注射孔,正是由于这种单孔针头机械构造的不合理性,在临床应用时,这种传统的注射用针头,存在着以下不可避免的缺陷:

1,疼痛感较重(主要是胀痛感),这种疼痛的感受虽有药物及注射速度的影响,但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注射时,这种单孔针头在皮肤组织中只能形成单一的药液吸收面,此种吸收面不利于药液的迅速均匀吸收,从而在皮肤组织中形成药液储留,压迫皮下感觉神经末梢而致。

2,在对单一皮肤组织针对不同皮层进行注射时,由于传统针头的单一性,需要反复不同深度进行注射,针头对单一皮肤组织面会压迫损伤,影响对药液的吸收,并且针孔在皮下部位反复穿透就会造成淤青或错入血管栓塞等,进而降低注射的安全性和精准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鉴于以上原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注射时能提高药液注射渗透性便于吸收,并且注射靶向性好、提高疗效的注射用九孔针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及注射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对单一皮肤组织针对不同皮层进行注射时,由于传统针头的单一性,需要反复不同深度进行注射,针头对单一皮肤组织面会压迫损伤,影响对药液的吸收,并且针孔在皮下部位反复穿透就会造成淤青或错入血管栓塞等,进而降低注射的安全性和精准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包括针尖、针梗和针栓,所述针梗上设置有第一针孔组和第二针孔组,所述第一针孔组和第二针孔组均包括四个针孔,所述每个针孔组的四个针孔在针梗左右两侧各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针孔组相距针尖0.5cm,所述第二针孔组相距针尖1cm。

本针头适用于注射渗透技术或者靶向细胞受体激活技术,采用本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在进行注射时,和传统针头的操作方式相同,将针头长度的2/3左右斜向刺进皮肤,这时第二针孔组大致处于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第一针孔组位于皮下组织层和真皮层之间,针尖位于皮下组织层内,就可以一次性针对主要皮层同时进行药物注射,并且两组多孔针组结构,每个包含了四个针孔,算上针尖一共是九个孔,其注射药物的渗透注射效果更佳明显,药物的吸收效果好,而且可以靶向性地针对不同皮层进行注射,注射精确度高,协同提高了注射药物的药效。

可选地,针孔的直径大小不小于0.005mm。针孔的大小一般为0.1-0.01mm大小,直径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药液的排释。

可选地,针梗的长度为1.5cm。

可选地,针梗的长度为2-9cm,所述针梗上还包括第三针孔组、...、第n针孔组,n≤10。多数麻醉针的针梗都长于皮下注射类针梗,当本针头用于麻醉注射时,其长度采用2-9cm,并且在针梗上等间距设置多组针孔组,针孔组的个数随着针梗长度的增大而增多,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设计不同规格的针头。

可选地,针孔内设置有缓释微孔网。本针孔中设置的缓释微孔网结构,可以对针孔排出的药物进行缓释以及扩散,帮助药物更大范围的排出,来减少扩散不均匀的情况,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可选的,缓释微孔网的材质为可注射性凝胶。本缓释微孔网的材质选择可注射性凝胶,其可以为胶原凝胶或蛋白纤维凝胶,具有一定的可溶性,可以在药物注射过程中发生溶解,并随着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并且属于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可注射性凝胶产品,在随着药物溶解的过程中,凝胶分子会对药物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将其吸引的药物缓慢释放,进而减缓药物的浓度衰减,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提高对局部部位以及特定部位的治疗效果。

可选的,针梗在每个针孔组的位置均设置有环形凹槽,对应针孔组的四个针孔均位于环形凹槽底部,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相对环形凹槽转动的调节环,所述调节环上设有四个通孔并且所述四个通孔与环形凹槽内的四个针孔位置对应,所述调节环与环形凹槽贴合设置并且调节环的外壁与针梗外壁平滑对接。设置的调节环,主要针对针梗较长的针头,为了方便适用于多种场景,长针头上可以设置多组针孔组,但有时不需要刺入很深的深度,就会出现部分针孔组暴露在外面的情况,这时进行注射会出现药液外流的情况;因此设置的调节环的作用在于,选择关闭部分不使用的针孔组,来提高针头的适用范围;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比如第三针孔组不需要使用,就转动第三针孔组上的调节环,在调节环转动过程中会有通孔与针孔对准以及不对准的情况,在对准时即为该针孔组为使用状态,不对准时即为封闭状态,由此来调整针孔组的使用状态,并且调节环的外壁与针梗外壁平滑对接,不会影响针头的正常刺入过程,并且值得说明的是,设置调节环的情况更适用于针梗以及针孔都比较粗的情况。

可选的,针梗表面设有针孔标识涂层,所述调节环的表面设有通孔标识涂层。由于针梗本身就很细,为了方便辨识调节环转动过程中针孔组的状态,设置的涂层可以对应每个通孔以及每个针孔的位置设置,这样就容易分辨针孔和通孔是否对准。

可选地,调节环和环形凹槽接触两个端面上设有软胶层。为了防止调节环处在使用时出现药液外流的情况,设置的软胶层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密封性,还可以减少在刺入针头时,调节环相对环形凹槽转动的情况。

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包括注射器外壳、橡胶塞推杆和上述的针头,所述针头通过针栓连接在注射器外壳的乳头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及注射器,其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在进行注射时,可以同时针对不同皮肤组织进行注射,其注射药物的渗透注射效果更佳明显,药物的吸收效果好,而且可以靶向性地针对不同皮层进行注射,注射精确度高,协同提高了注射药物的药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注射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针孔内设置缓释微孔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针梗上设置调节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针梗上设置调节环后的爆炸图。

图中1-针尖,2-针梗,3-针栓,4-第一针孔组,5-第二针孔组,6-针孔,7-缓释微孔网,8-环形凹槽,9-调节环,10-通孔,11-针孔标识涂层,12-通孔标识涂层,13-软胶层,14-注射器外壳,15-橡胶塞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包括针尖1、针梗2和针栓3,针梗2上设置有第一针孔6组4和第二针孔6组5,第一针孔6组4和第二针孔6组5均包括四个针孔6,每个针孔6组的四个针孔6在针梗2左右两侧各设置两个,第一针孔6组4相距针尖10.5cm,所述第二针孔6组5相距针尖11cm。

本针头适用于注射渗透技术或者靶向细胞受体激活技术,针头在注射时需要刺进皮肤内,而皮肤主要包括了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以及肌肉层,而在医学临床的多学科应用,如妇产科生殖系统松弛预防、乳腺科松弛治疗、皮肤松弛预防治疗、色素沉着治疗、疤痕疙瘩治疗、手术后皮肤并发症治疗、皮肤囊肿瘤治疗、皮肤软组织肿瘤治疗以及皮肤麻醉注射(吸脂前给药)、皮肤科疾病治疗、皮肤科手术治疗、皮肤再生等诸多学科中,在注射时都需要考虑在不同皮层来注射药物,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对于皮肤美容来说,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都对皮肤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分别对每层皮肤组织进行药物注射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皮肤的状态得到充分的改善,但如果用传统针头就需要针对不同深度的皮肤组织反复注射,而采用本一次性九孔注射针头,在进行注射时,和传统针头的操作方式相同,将针头长度的2/3左右斜向刺进皮肤,这时第二针孔6组5大致处于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第一针孔6组4位于皮下组织层和真皮层之间,针尖1位于皮下组织层内,就可以一次性针对主要皮层同时进行药物注射,并且两组多孔针组结构,每个包含了四个针孔6,算上针尖1一共是九个孔,其注射药物的渗透注射效果更佳明显,药物的吸收效果好,而且可以靶向性地针对不同皮层进行注射,注射精确度高,协同提高了注射药物的药效。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1、图3所示,针孔6的直径大小不小于0.005mm。针孔6的大小一般为0.1-0.01mm大小,直径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药液的排释;针梗2的长度为1.5cm。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1、图2所示,针梗2的长度为2-9cm,所述针梗2上还包括第三针孔6组、...、第n针孔6组,n≤10。多数麻醉针的针梗2都长于皮下注射类针梗2,当本针头用于麻醉注射时,其长度采用2-9cm,并且在针梗2上等间距设置多组针孔6组,针孔6组的个数随着针梗2长度的增大而增多,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设计不同规格的针头。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针孔6内设置有缓释微孔网7。药物从针孔6排出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且高浓度集中的排出药物,尤其是在表皮层附近时,容易在针口处出现皮肤隆起和红肿,本针孔6中设置的缓释微孔网7结构,可以对针孔6排出的药物进行缓释以及扩散,帮助药物更大范围的排出,来减少扩散不均匀的情况,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3所示,缓释微孔网7的材质为可注射性凝胶。在把药物一次性注射到体内时,药物在的浓度会迅速上升到最高峰,然后又快速的浓度衰减,因此,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持续时间基本上都限制在几个小时内,它们对生物体的药效就可能出现过早的丧失药效,本缓释微孔网7的材质选择可注射性凝胶,其可以为胶原凝胶或蛋白纤维凝胶,具有一定的可溶性,可以在药物注射过程中发生溶解,并随着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并且属于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可注射性凝胶产品,在随着药物溶解的过程中,凝胶分子会对药物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将其吸引的药物缓慢释放,进而减缓药物的浓度衰减,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提高对局部部位以及特定部位的治疗效果。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4、图5所示,针梗2在每个针孔6组的位置均设置有环形凹槽8,对应针孔6组的四个针孔6均位于环形凹槽8底部,所述环形凹槽8内设有相对环形凹槽8转动的调节环9,所述调节环9上设有四个通孔10并且所述四个通孔10与环形凹槽8内的四个针孔6位置对应,所述调节环9与环形凹槽8贴合设置并且调节环9的外壁与针梗2外壁平滑对接。设置的调节环9,主要针对针梗2较长的针头,为了方便适用于多种场景,长针头上可以设置多组针孔6组,但有时不需要刺入很深的深度,就会出现部分针孔6组暴露在外面的情况,这时进行注射会出现药液外流的情况;因此设置的调节环9的作用在于,选择关闭部分不使用的针孔6组,来提高针头的适用范围;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比如第三针孔6组不需要使用,就转动第三针孔6组上的调节环9,在调节环9转动过程中会有通孔10与针孔6对准以及不对准的情况,在对准时即为该针孔6组为使用状态,不对准时即为封闭状态,由此来调整针孔6组的使用状态,并且调节环9的外壁与针梗2外壁平滑对接,不会影响针头的正常刺入过程;并且值得说明的是,设置调节环9的情况更适用于针梗2以及针孔6都比较粗的情况。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4、图5所示,针梗2表面设有针孔6标识涂层,所述调节环9的表面设有通孔10标识涂层。由于针梗2本身就很细,为了方便辨识调节环9转动过程中针孔6组的状态,设置的涂层可以对应每个通孔10以及每个针孔6的位置设置,这样就容易分辨针孔6和通孔10是否对准。

实施例8: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如图4、图5所示,调节环9和环形凹槽8接触两个端面上设有软胶层13。为了防止调节环9处在使用时出现药液外流的情况,设置的软胶层13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密封性,还可以减少在刺入针头时,调节环9相对环形凹槽8转动的情况。

实施例9:

一种一次性注射器,如图1所示,包括注射器外壳14、橡胶塞推杆15和上述的针头,所述针头通过针栓3连接在注射器外壳14的乳头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