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护理擦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85269发布日期:2020-05-08 18:4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护理擦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护理擦洗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卧床病人的医疗护理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病人身体进行擦洗,以防止褥疮的出现,同时减少病房内异味的出现。操作时,多是护理人员手持湿毛巾进行,需要不断的清洗毛巾、拧干毛巾,步骤麻烦。cn203059525,一种内科护理用擦洗装置,该装置包括海绵层和擦洗壳,利用海绵层吸取水分,通过不断挤压其内部的水分对病人进行擦洗能够极大提高操作效率。但在时候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擦洗头,即装置中的海绵层最好在擦洗的过程中能够更换擦洗面,即保证擦洗头在擦洗时能够保持固定,以方便护理人员的施力,当一个擦洗面完成擦洗动作后擦洗头能够转动以更换到下一个擦洗面;二、擦洗头在吸饱水或其他清洗液后,擦洗时不可能完全将其内部的液体消耗干净,应该在擦洗完成后能够自动挤出其中的残余液体,利用反复的挤出、吸液操作同时也能够达到清洗擦洗头的效果;三、擦洗头应该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更换,保证擦洗操作的不间断进行。上述三点在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体现,因此需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护理擦洗装置,利用该装置达到方便更换擦洗头、保持擦洗过程中擦洗头稳定,同时能够对擦洗头进行清洗的技术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用护理擦洗装置,包括擦洗棒、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顶壳板及顶壳板两端的端板;所述擦洗棒为弹性棒体,棒体内部设有贯穿两端的中心轴孔;还包括穿过轴孔的转轴,转轴与棒体之间卡紧不发生相对转动,转轴的两端通过支撑装置与壳体两端的端板活动支撑连接;还包括旋转装置,通过旋转装置能够带动转轴转动;还包括挤出装置,所述的挤出装置能够将擦洗棒内的残余液体挤出。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直径略大于擦洗棒的轴孔直径,擦洗棒箍紧在转轴上。

进一步的,擦洗棒棒体的表面设有轴向凸条,所述转轴的轴体上设有与凸条匹配的轴向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弹性支撑装置及固定支撑装置,所述弹性支撑装置是指一端的端板包括外端板及内端板,内外端板之间留有间距,在内外端板之间设有活动板,活动板的一面与外端板的内表面之间设有支撑弹簧,在内端板上设有转轴支撑孔;所述固定支撑装置是指在另一端的端板上设有转轴支撑孔,两端端板上的转轴支撑孔位于同一水平轴线上,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端端板上的转轴支撑孔,其中转轴的一端与活动板的表面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位于其中一端端板内表面上的驱动轮,驱动轮的轮轴穿过端板;与驱动轮啮合的从动轮,从动轮位于靠近转轴端部的转轴体上,在端板外侧的轮轴轴体上设有弹性棘杆,在端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圆形布置的棘轮齿,所述弹性棘杆的端部位于棘轮齿的轮齿之间,转动轮轴时,弹性棘杆能够发生变形以使棘杆端部位于不同位置的两两棘轮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挤出装置包括开设在顶壳板上的轴向透槽,在顶壳板的内部设有两根平行的轴向挤压杆,在顶壳板的上方设有按压装置,按压装置设有可上下活动的活塞杆,所述挤压杆与活塞杆的端部之间设有连接杆,连接杆穿过轴向透槽将挤压杆与活塞杆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杆上设有可自由转动的挤压套管。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装置包括与顶壳板顶部固定的把手,把手为框架结构,在把手的框架内部设有与其顶部固定的缸体,活塞杆穿过缸体,活塞杆底端伸出缸体的底部,活塞杆的顶端伸出把手框架的顶部框板;在缸体内部的活塞杆上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底端与缸体内底部相抵,复位弹簧的顶端与活塞杆上的弹簧抵盘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顶壳板体为弧板结构,弧板两侧侧边设有向上弯曲的弧形引导板。

进一步的,所述擦洗棒包括圆柱形海绵体,在海绵体的外表面设有医用棉纱层;在擦洗棒中心轴孔的孔壁设有橡胶套,所述海绵体与橡胶套复合为一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装置能够在擦洗的过程中灵活变换擦洗棒的擦洗面,同时保证擦洗过程擦洗面的固定,擦洗棒的更换快捷方面,擦洗过程中能够随时对擦洗棒内的液体进行挤出,通过挤出、洗液达到清洗擦洗棒的效果,该擦洗棒能够充分满足医用护理的擦洗需要。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附图3为附图1中e-e向结构剖视图。

附图4为顶壳板的结构俯视图。

附图5为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1中c-c向结构剖视图。

附图8为附图5中d-d向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医用护理擦洗装置做详细描述。

如附图1、附图2及附图3所示,一种医用护理擦洗装置,包括擦洗棒1,该擦洗棒1为弹性棒体,主体采用圆柱形海绵体制成,在海绵体的外表面包裹一层或多层医用面纱或吸水性能较好的其他布料,利用海绵体吸取足量的洗涤液体,以保证连续擦洗的需要。

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顶壳板2及顶壳板两端的端板3,在顶壳板2的上方固定把手4以方便操作,把手4采用框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顶壳板2采用弧形板结构以和擦洗棒1的表面形成较好的贴合,方便擦洗棒1的转动。

如附图1、附图3及附图7所示,还包括转轴5,根据图中示意可知,擦洗棒1的棒体内部设有与转轴5匹配的中心轴孔,中心轴孔贯穿擦洗棒1的两端。转轴5两端支撑在顶壳板两端的端板3上。

如附图3及附图7所示,为保证转轴5与擦洗棒1之间的相对固定,保证擦洗棒1与转轴5同步转动,在擦洗棒1棒体的表面设有轴向凸条6,相应的,在转轴5的轴体上设有与凸条6匹配的轴向凹槽,通过凸条6与凹槽的配合保证转轴5与擦洗棒1之间的相对固定。

还可以不设置凸条6及凹槽,将转轴5的直径制作的大于中心轴孔的直径,利用擦洗棒1的弹性将擦洗棒1箍紧在转轴5上,通过增大摩擦力来保证两者之间位置的固定。

另外,还可以在擦洗棒中心轴孔的孔壁设置橡胶套(附图中未示出),将海绵体与橡胶套复合为一体。在橡胶套上制作凸条6保证凸条具有一定的硬度,或者即使不设置凸条6及凹槽,橡胶套具有足够的弹性及摩擦力从而保证其与转轴5之间不发生滑动。

更换擦洗棒1时只需将转轴5连同擦洗棒1由壳体上取下,将转轴5抽出,然后将转轴5穿过一只新的擦洗棒再次进行安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5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安装也做了特别的设计,以保证转轴5能够快捷方便的安装与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转轴5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包括弹性支撑装置及固定支撑装置。如附图6所示,弹性支撑装置是将壳体一端的端板3设置成外端板32及内端板31结合的双板结构,内外端板之间留有间距,在内外端板之间设有活动板7,活动板7的一面与外端板32的内表面之间设有支撑弹簧8,在内端板上设有转轴支撑孔9,转轴5的一端穿过转轴支撑孔9与活动板7的表面相抵。

如附图5所示,固定支撑装置是指在另一端的端板3上设有转轴支撑孔9,该端的转轴支撑孔9可采用沉孔结构,不必设置为通孔,转轴5的另一端伸进转轴支撑孔9内,转轴5两端在转轴支撑孔9内形成支撑。

结合附图1所示,转轴5由壳体上取下时,将转轴5向弹性支撑装置一侧顶动,先将固定支撑装置一端转轴5的端部脱离转轴支撑孔,然后再将转轴另一端取下即可。安装时,同样先将转轴的一端伸进弹性支撑装置一侧的转轴支撑孔9内部后,向该侧顶动转轴5使活动板7受压移动,然后将转轴5另一端伸进相应端的转轴支撑孔后,松开转轴,在支撑弹簧8的作用下将转轴5进行支撑固定。

如附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撑装置一侧的端板3也设置成内端板31及外端板32的双层板结构,这是为了遮挡旋转装置,起到美观的作用,同时也为了两侧对称,如果采用单层板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一侧的转轴支撑孔9设置在内端板31的内表面上,如果采用单层端板,设置在端板的内表面上即可。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在进行擦洗操作时,转轴5有可能发生转动,实际操作中,利用其中的一个擦洗面对某一部位进行擦洗,当该部位擦洗完成后,变换擦洗面然后对下一部位进行擦洗,尽量防止一个擦洗面对多部位进行擦洗,或者一个部位接受已经对其他多部位擦洗的擦洗面的再次擦洗。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擦洗棒固定及转动装置,即本实施例中的旋转装置。

该装置见附图5及附图8所示,在固定支撑装置一侧的端板内表面上设置驱动轮10,驱动轮的轮轴11穿过端板3;与驱动轮啮合的从动轮12,从动轮12位于靠近转轴5端部的转轴体上,在端板外侧的轮轴11轴体上设有弹性棘杆13,在端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圆形布置的棘轮齿14,弹性棘杆13的端部位于棘轮齿14的轮齿之间,在轮轴11的外端设有旋钮15。

根据上述结构描述可知,当不转动旋钮15时,棘杆13与棘轮齿14之间的配合限制了驱动轮10的转动,驱动轮10与从动轮12的啮合限制了从动轮12的转动,通过上述限制即可防止转轴5发生转动,保证在涂抹过程中,擦洗棒1的涂抹面不发生变化。当需要变换擦洗面时,转动旋钮15,弹性棘杆13发生变形,强迫轮轴11转动,棘杆13的端部因变形切换到不同位置的棘轮齿14的两两轮齿之间,轮轴11转动带动驱动轮10及从动轮12转动,从而擦洗棒1发生转动实现擦洗面的变换,操作结束,棘杆13与棘轮齿14之间的配合又限制了擦洗棒1的随机转动。

如附图1、附图3及附图7所示,该装置还设有挤出装置,结合附图4所示,该挤出装置包括开设在顶壳板上的轴向透槽15,在弧形顶壳板2的内部设有两根平行的轴向挤压杆16,两根挤压杆16位于擦洗棒1顶部两侧,挤压杆16之间的间距小于擦洗棒1的直径对擦洗棒1的顶部形成夹持。

如附图1所示,在顶壳板2的上方设有按压装置,按压装置包括与顶壳板顶部固定的把手4,把手为框架结构,在把手的框架内部设有与其顶部固定的缸体17,活塞杆18穿过缸体17,活塞杆17底端伸出缸体17的底部,活塞杆18的顶端伸出把手框架的顶部框板。

如附图1所示,在缸体内部的活塞杆18上设有复位弹簧19,复位弹簧19底端与缸体17内底部相抵,复位弹簧19的顶端与活塞杆上的弹簧抵盘20相抵。结合附图3及附图7所示,挤压杆16与活塞杆17的底端部之间设有连接杆21,连接杆21穿过轴向透槽15将挤压杆16与活塞杆17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挤压杆16的稳定挤压,每根挤压杆16上设有两根连接杆21,两根连接杆与挤压杆16形成三角形连接,两根连接杆的端部与活塞杆18的底端连接固定。

通过附图7所示可知,顶壳板2上的轴向透槽15的长度只要大于同一挤压杆上的连接杆之间的宽度即可,挤压杆16位于顶壳板2的下方,其长度可设置成与擦洗棒1的长度一致。当按压活塞杆18顶端后,活塞杆18下行推动挤压杆16向下运动,擦洗棒1被挤压收缩,两根挤压杆16对擦洗棒1形成挤压从而将擦洗棒1内的残余液体挤出,松开活塞杆18,活塞杆18在复位弹簧19的作用下自动上行,带动挤压杆16上行。通过对擦洗棒1反复的吸水、挤出操作,利用挤压杆16对擦洗棒1形成清洗操作,保证擦洗棒1表面的干净。

为保证挤压杆16与擦洗棒1之间顺利的进行相对滑动,在挤压杆16上可设置自由转动的挤压套管(附图中未示出),当挤压杆16上下动作时,挤压套管与擦洗棒1之间形成相对转动。

同时,如附图2、附图3、附图4及附图7所示,顶壳板2为弧板结构,弧板两侧侧边设有向上弯曲的弧形引导板22,利用该弧形引导板22对挤压杆16回缩时进行导向,防止挤压杆16在回缩时受到顶壳板2边缘的阻挡,保证挤压杆16顺利回缩至擦洗棒1的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