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97779发布日期:2020-10-13 09:2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颅底凹陷症(basilarinvagination)是一种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表现为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向上陷入颅腔,迫使其下方的寰枢椎(齿状突)升高进入颅底,可合并部位的其他骨发育异常,并可合并神经结构异常。

患者常伴寰齿前间距增加,齿状突尖超出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连线,从而使枕骨大孔前后径相对狭窄,延髓及高位脊髓受压,产生相应脊髓损伤症状,严重者诱发呼吸功能障碍导致死亡。

临床上常采用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结合原位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或者,前路经口齿状突切除或寰枢侧块关节松解复位,再结合后路固定枕颈融合术来实现枕骨和寰枢椎复位,但是上述技术的创伤大,风险高。

目前有学者采用单纯后路复位进行寰枢椎侧块松解复位内固定来实现寰枢椎复位,纠正畸形,该技术创伤小,风险也相对降低,但缺乏方便有效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

因此,如何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以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和调节装置,

所述椎体矫形杆包括连接棒和枕骨板,

所述连接棒能够通过椎弓根钉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同侧的椎弓根连接;

所述枕骨板能够通过枕骨螺钉与枕骨连接,所述枕骨板沿所述连接棒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棒连接,所述枕骨板相对于所述连接棒倾斜布置;

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枕骨板相对于所述连接棒的倾斜角度,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基座组件、连接组件和微调组件,

所述基座组件与所述连接棒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拉钩、第二拉钩和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连接棒垂直,

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平行且与所述连接杆垂直,所述第一拉钩和所述第二拉钩的弯钩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枕骨螺钉连接,所述第一拉钩和所述第二拉钩的固定端通过转动块与所述连接杆的连接,所述转动块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用于锁紧转动块在所述连接杆上的第一锁紧螺栓;

所述微调组件包括第一线性驱动组件和第二线性驱动组件,

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沿垂直于所述连接棒的方向运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拉钩和所述第二拉钩与所述枕骨螺钉之间的角度,

第二线性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沿平行于所述连接棒的方向运动,用于调节所述枕骨板与所述连接棒之间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线性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基座组件上。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基座组件包括钩臂、支撑杆、滑动梁和第一滑块,

所述滑动梁与所述连接棒垂直,

所述第一滑块的个数为两个且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二锁紧螺栓,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所述第二锁紧螺栓锁紧在所述滑动梁上,所述第一滑块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段,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螺纹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能够与所述椎弓根钉的螺塞相抵,每个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至少两个所述钩臂,所述钩臂与所述支撑杆平行,所述钩臂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所述钩臂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设置有能够提拉所述连接棒的弯钩。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滑动梁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线性驱动组件的驱动方向;

所述第二线性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一丝杠和导杆,

所述导杆的个数为两个,所述第一丝杠位于两个所述导杆之间且与所述导杆平行,所述导杆和所述第一丝杠的轴线方向的第一端穿过所述滑孔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连接,所述导杆和所述第一丝杠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杠配合的第四螺纹孔。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第二线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块,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上开设有三个分别与所述导杆和所述第二丝杠位置对应的第一安装孔。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为直角三棱柱板,所述加强板的两个直角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和所述第二固定块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滑动梁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限位螺栓,用于对所述第一滑块进行限位。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块和第二丝杠,

所述第三固定块内开设有垂直于所述连接杆的滑道,所述滑道内横穿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三固定块上开设有与所述滑道同轴布置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侧壁与所述加强板的直角面连接;

所述第二丝杠的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插入所述滑道内且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杠配合的第五螺纹孔,所述第二丝杠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滑道外。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连接杆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上分别设置两个所述转动块,

所述第一线性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上开设所述第五螺纹孔,所述第二丝杠通过所述第五螺纹孔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滑道滑动。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限位螺栓,用于限位所述转动块。

优选的,在上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中,所述枕骨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枕骨螺钉配合的第三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沿所述枕骨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安装孔为长条形安装孔。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基座组件、连接组件和微调组件,微调组件包括第一线性驱动组件和第二线性驱动组件。具体操作时,步骤一,将两个椎体矫形杆的连接棒通过椎弓根钉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连接,枕骨板通过枕骨螺钉与枕骨连接,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与枕骨和椎体的连接;步骤二,将基座组件与靠近枕骨的椎弓根钉连接,连接组件与枕骨螺钉连接;步骤三,对枕骨板与连接棒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步骤三具体为,通过第一线性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杆运动,使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分别与枕骨上的两个枕骨螺钉连接,通过第二线性驱动组件驱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运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带动连接杆与连接杆上的第一拉钩和第二拉钩运动,对枕骨进行提拉牵引,使枕骨板与连接棒之间的倾斜角度至符合人体枕骨与颈椎的解剖结构,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椎体矫形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钩臂与第一滑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滑动梁与连接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拉钩与转动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块与第三固定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椎体矫形杆,11、连接棒,12、枕骨板,2、调节装置,21、基座组件,211、钩臂,212、支撑杆,213、滑动梁,214、第一滑块,215、第二锁紧螺栓,216、连接块,217、第一限位螺栓,22、连接组件,221、第一拉钩,222、第二拉钩,223、连接杆,224、转动块,225、第一锁紧螺栓,226、第二限位螺栓,23、微调组件,231、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1、第三固定块,2312、第二丝杠,2313、第二滑块,232、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1、第一固定块,2322、第一丝杠,2323、导杆,2324、第二固定块,2325、加强板,3、椎弓根钉,4、枕骨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以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进行单独后路复位内固定,实现枕骨或寰枢椎的提拉矫正复位,辅助单纯后路复位方法的进行。

本方案公开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1和调节装置2。

椎体矫形杆1位于脊椎的两侧,且能够与枕骨和椎体的椎弓根连接。

如图1和2所示,椎体矫形杆1包括连接棒11和枕骨板12。

连接棒11能够与椎体的椎弓根连接,两个椎体矫形杆1的两个连接棒11平行设置在脊椎的两侧。具体的,连接棒11通过椎弓根钉3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连接,且连接棒11与至少两个椎体的同侧的椎弓根连接。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的至少两个椎体上设置椎弓根钉3,也就是说,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上设置椎弓根钉3,至少两个的意思是,设置椎弓根钉3的椎体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的五个椎体上均可以设置椎弓根钉3。具体椎弓根钉3设置在哪个椎体上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枕骨板12能够通过枕骨螺钉4与枕骨连接,两个椎体矫形杆1的两个枕骨板12分别与枕骨的两端连接。如图2所示,枕骨板12沿连接棒11的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且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连接,枕骨板12相对于连接棒11倾斜布置。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需要符合人体枕骨与颈椎的解剖结构。

优选的,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一体成型。

调节装置2包括基座组件21、连接组件22和微调组件23,用于实现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可调。

基座组件21与连接棒11连接,微调组件23与基座组件21和连接组件22均连接,连接组件22与枕骨螺钉4连接。

优选的,基座组件21与靠近枕骨的椎弓根钉3连接且避开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连接位置的椎弓根钉3,如图1所示,基座组件21与连接棒11上的第二组的椎弓根钉3连接。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组件22包括第一拉钩221、第二拉钩222和连接杆223。连接杆223与连接棒11垂直且平行于两个连接棒11所在的平面即患者的脊背,连接杆223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

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平行,第一拉钩221的弯钩端和第二拉钩222的弯钩端分别与枕骨上的两个枕骨螺钉4连接,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的固定端通过转动块224与连接杆223连接。本方案中转动块224能够绕连接杆223的周向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枕骨螺钉4之间的角度,保证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枕骨螺钉4的角度一致。

通过连接杆223连接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使得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位于同一高度,保证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对枕骨的提拉力度和提拉角度相同。

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只在需要调整与枕骨螺钉4之间的角度时才发生转动,在不需要调整与枕骨螺钉4之间的角度时,不发生转动,以保证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本方案在转动块224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一锁紧螺栓225,在不需要调整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枕骨螺钉4之间的角度时,拧动第一锁紧螺栓225使第一锁紧螺栓225与连接杆223相抵,实现转动块224在连接杆223上的锁紧。

如图1、3、4、8和9所示,转动块224为立方体形转动块,转动块224与连接杆223同轴布置,转动块224与连接杆223的轴线平行的第一侧壁上连接第一拉钩221或第二拉钩222,转动块224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第一锁紧螺栓225。具体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螺栓孔,第一锁紧螺栓225位于第一螺栓孔内,第一锁紧螺栓225能够与连接杆223的杆壁相抵,阻止转动块224在连接杆223上的转动。本方案中连接杆223为圆柱形连接杆223。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微调组件23包括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和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

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与连接杆223连接,用于驱动连接杆223沿垂直于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用于调节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枕骨螺钉4之间的距离,实现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枕骨螺钉4的配合,

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与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连接,用于驱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沿平行于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调节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使枕骨板12能够对枕骨进行提拉牵引。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安装在基座组件21上。

本方案公开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椎体矫形杆1和调节装置2,调节装置2包括基座组件21、连接组件22和微调组件23,微调组件23包括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和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具体操作时,步骤一,将两个椎体矫形杆1的连接棒11通过椎弓根钉3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个椎体连接,枕骨板12通过枕骨螺钉4与枕骨连接,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与枕骨和椎体的连接;步骤二,将基座组件21与靠近枕骨的椎弓根钉3连接,连接组件22与枕骨螺钉4连接;步骤三,对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步骤三具体为,通过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驱动连接杆223运动,使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分别与枕骨上的两个枕骨螺钉4连接,通过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驱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运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带动连接杆223与连接杆223上的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运动,对枕骨进行提拉牵引,使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至符合人体枕骨与颈椎的解剖结构,实现后路复位内固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和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驱动的过程中,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连接杆223始终处于转动配合的状态,在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过程结束后,通过第一锁紧螺栓225锁紧转动块224在连接杆223上。

本方案通过与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中的至少两节椎体牵引枕骨,再利用枕骨对寰枢椎的联动作用,实现对寰椎的提拉矫正复位,此时使用相应的配套植入物即可安装可控的实现对枕骨和寰枢椎的提拉矫正复位,最后将调节装置2自椎体矫形杆1上拆除。本方案公开的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通过调节组件对枕骨板12和椎体矫形杆1之间的倾斜角度进行缓慢且柔和的调节,避免损伤人体,同时利用枕骨以及第三椎体至第七椎体的共同作用以及枕骨对寰椎的联动作用,通过牵动枕骨规避了对寰枢椎植入椎弓根钉3的手术难度和风险。

本方案中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1的弯钩端为球窝状弯钩。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基座组件21包括钩臂211、支撑杆212、滑动梁213和第一滑块214。

如图1所示,滑动梁213与连接棒11垂直,且平行于两个连接棒11所在的平面;第一滑块214的个数为两个且滑动设置在滑动梁21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滑块21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第二锁紧螺栓215,第一滑块214通过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第二螺栓锁紧在滑动梁213上,阻止第一滑块214在滑动梁213上滑动;

第一滑块214上还设置有第三螺纹孔,支撑杆212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设置有螺纹段,支撑杆212的第一端通过与第三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段连接在第一滑块214上,支撑杆212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能够与椎弓根钉3的螺塞相抵,具体的,旋转支撑杆212,支撑杆212的螺纹段在第三螺纹孔内旋转,实现支撑杆212在第一滑块214上沿自身轴线运动,实现支撑杆212的第二端与螺塞相抵或者不相抵;

每个第一滑块214上至少设置两个钩臂211,钩臂211与支撑杆212平行,且支撑杆212位于两个钩臂211之间,钩臂21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第一滑块214连接,钩臂2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设置有弯钩(也可是钩子),弯钩能够钩在连接棒11上,支撑杆212的螺纹段在第三螺纹孔内旋转,支撑杆212的第二端与螺塞相抵,此时继续旋转支撑杆212,支撑杆212将滑动梁213顶起,至钩臂211的第二端能够提拉连接棒11,此时完成基座组件21与连接棒11的连接。

本方案中基座组件21与连接棒11的连接为活动连接,能够方便基座组件21在连接棒11上的安装和拆卸,且连接强度能够根据需要实时进行调整,既可以调松也可以调紧,调节安全方便。

另外,支撑杆212与第一滑块214的连接类似丝杠与螺母的配合,通过支撑杆212的旋转实现钩臂211在连接棒11上的锁紧,调节精度高。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滑动梁213的中部设置有连接块216,连接块216上开设有滑孔,滑孔的轴线平行于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的驱动方向。

连接块216为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提供了安装基础。

本方案中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包括第一固定块2321、第一丝杠2322和导杆2323。

如图1、3、4和10所示,第一丝杠2322的个数为一个,导杆2323的个数为两个,第一丝杠2322与导杆2323平行,第一丝杠2322位于两个导杆2323之间,导杆2323与第一丝杠2322的轴线方向的第一端穿过滑孔与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连接,导杆2323和第一丝杠2322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端与第一固定块2321连接,第一固定块2321上开设有与第一丝杠2322配合的第四螺纹孔。

优选的,连接块216上滑孔的个数为三个,且分别与第一丝杠2322和导杆2323位置对应。

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的驱动过程如下:

第一丝杠2322在第一固定块2321的第四螺纹孔内旋转,使第一固定块2321沿着第一丝杠2322的轴线运动,进而第一固定块2321带动与之连接的导杆2323运动,导杆2323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运动,最终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带动连接杆223沿着连接棒11的轴线方向运动。

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既能够带动连接杆223向着靠近枕骨板12的方向运动,也能够带动连接杆223向着远离枕骨板12的方向运动,即既可以实现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加大,也可以实现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减小。

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采用第一丝杠2322驱动,使得枕骨板12与连接棒11之间的倾斜角度的调整精度高。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还包括第二固定块2324,第二固定块2324与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连接。

第二固定块2324的设计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上的安装提供了安装基础。为了实现对第一丝杠2322和导杆2323的固定,第二固定块2324上开设三个第一安装孔,三个第一安装孔的位置分别与第一丝杠2322和两个导杆2323的位置对应。

为了提高第二固定块2324与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的连接强度,本方案在第二固定块2324上设置有加强板2325。

本方案中第二线性驱动组件232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能够驱动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沿平行于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的结构,具体结构此处不做限定,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10和11所示,加强板2325为直角三棱柱板,加强板2325的两个直角面分别与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和第二固定块2324连接。

加强板2325的个数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第二固定块2324的两侧。

为了避免第一滑块214脱离滑动梁213,本方案在滑动梁213的端部设置第一限位螺栓217。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螺栓217与滑动梁213同轴布置,第一限位螺栓217的螺栓头的直径大于滑动梁213的直径。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滑动梁213为长方体形滑动梁213,长方体形滑动梁213使得第一滑块214能够沿着滑动梁213的轴线方向滑动,而不能绕着滑动梁213的周向转动。

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3、4和10所示,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包括第三固定块2311和第二丝杠2312。

第三固定块2311内开设有垂直于连接杆223的滑道,滑道内横穿连接杆223,连接杆223能够在滑道内做垂直于连接棒11方向的运动;

第三固定块2311的侧壁与加强板2325的直角面连接;

第三固定块2311上开设有与滑道同轴布置的第二安装孔,第二丝杠2312的轴线方向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安装孔插入滑道内且与连接杆223连接,连接杆223上开设有与第二丝杠2312配合的第五螺纹孔,第二丝杠2312的轴线方向的第二端位于滑道外。

第二丝杠2312在第五螺纹孔内转动,实现连接杆223沿第二丝杠2312的轴线方向运动,实现与连接杆223连接的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在垂直于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实现第一拉钩221和第二拉钩222与枕骨螺钉4的配合。

采用丝杠驱动连接杆223上下运动的方式,结构简单,调节精度高。

如图10所示,第三固定块2311为长方体形固定块,滑道沿长方体形固定块的长度延伸方向开设,且在长度方向上不贯穿长方体形固定块的端面,但是与轴线平行且相对布置的两个个侧面均开设有矩形通孔,方便观察连接杆223在第三固定块2311内的运动,第三固定块2311的另外两个与轴向平行且相对布置的两个侧面其中的一个与第二线性确定组件232连接。

为了提高连接杆223在滑道内运动的稳定性,本方案公开的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还包括第二滑块2313,第二滑块2313的形状与滑道的截面形状相同。

为了方便连接杆223与第二滑块2313的连接,本方案的连接杆223为分开设置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同轴布置。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拉钩221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其中一个转动块224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拉钩222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转动块224连接。优选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为圆柱形连接杆223。

连接时,第二滑块2313位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且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连接完成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同轴。

为了方便第二滑块2313与第二丝杠2312连接,第二滑块2313上开设第五螺纹孔,第二丝杠2312通过与第五螺纹孔与第二滑块2313连接,第二丝杠2312转动,驱动第二滑块2313沿滑道滑动。

本方案中第一线性驱动组件231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能够驱动连接杆223沿垂直于连接棒11的方向运动的结构,具体结构此处不做限定,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本方案中第一丝杠2322和第二丝杠2312的端部均设置有旋钮,方便拧动第一丝杠2322和第二丝杠2312旋转。

为了避免转动块224自连接杆223上滑脱,本方案在连接杆223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限位螺栓226,第二限位螺栓226与连接杆223同轴布置,第二限位螺栓226的螺栓头的直径大于连接杆223的直径,第二限位螺栓226的螺栓头对转动块224进行限位。

为了方便枕骨螺钉4的角度调节,本方案在枕骨板12上开设有多个与枕骨螺钉4配合的第三安装孔,多个第三安装孔沿枕骨的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手术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枕骨情况确定枕骨螺钉4安装在哪个第三安装孔,提高枕骨板12的通用性。

优选的,第三安装孔为长条形安装孔,在枕骨螺钉4与枕骨连接时,枕骨螺钉4可以在第三安装孔内的位置可以进行微调,进一步提高了枕骨板12的通用性,降低枕骨板12与枕骨螺钉4的配合难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