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386824发布日期:2020-12-22 13:5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涉及干扰电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干扰电治疗的原理是运用两组或三组频率不同的中频电流,交叉进入人体内,进入人体后发生互相干扰,进而产生一个低频的电流,低频电流可深入人体产生治疗效果。使用干扰电治疗主要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镇痛效果持久,也可以用来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骨折、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能够有效的缓解症状,并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技术中,干扰电疗仪在治疗使用时,患者将电极片固定在患病部位,静坐或静卧在设备旁才可进行有效治疗,如果患者活动电极片易掉落,导致治疗效果明显降低,且电极片松动后治疗电流会对于患者表皮产生灼热感并损伤患者表皮;

2、现有技术中,对一些干扰电治疗仪使用时来说需将不同的电极片分别对称固定在病患处的两侧,但电极片固定位置不易准确把握,进而达不到准确对准患病处进行治疗的使用初衷,该干扰电治疗仪的适用性变差,因此需要进行结构创新来解决具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其中一种目的是为了具备患者便于随身携带干扰电治疗仪进行治疗的功能,解决干扰电疗仪在治疗使用时,患者将电极片固定在患病部位,静坐或静卧在设备旁才可进行有效治疗,如果患者活动电极片易掉落,导致治疗效果明显降低,且电极片松动后治疗电流会对于患者表皮产生灼热感并损伤患者表皮的问题;其中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解决对一些干扰电治疗仪使用时来说需将不同的电极片分别对称固定在病患处的两侧,但电极片固定位置不易准确把握,进而达不到准确对准患病处进行治疗的使用初衷,该干扰电治疗仪的适用性变差问题,以达到可简易并准确固定电极片对患病部位进行治疗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

第一方面,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操控面板、卡扣、弹力棉带、电极模块、护腰模块、转轴连接模块、中频发生模块和功能模块,所述操控面板的两侧均与弹力棉带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弹力棉带的前端一侧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弹力棉带的后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极模块,所述弹力棉带的后端与转轴连接模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轴连接模块的一侧与功能模块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功能模块的顶部设置有中频发生模块,所述功能模块的前端设置有护腰模块。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操控面板的顶部设置有显示屏幕,所述操控面板的顶部两侧设置有操控按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扣包括前卡件、后卡件和扭转件,所述前卡件的一侧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的前端开设有卡孔,所述后卡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的后端设置有内插孔,所述内插孔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后卡件的前端开设有插孔,所述扭转件的后端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卡件,所述前卡件的外壁与第一插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扭转件的后端外壁与插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卡块的外壁与第二插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插杆的外壁与内插孔的内壁活动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护腰模块包括海绵垫和按摩件,所述海绵垫的前端设置有按摩件,所述按摩件包括半球按摩头、前封盖、偏心轮、旋转驱动、后封盖和驱动连接件,所述前封盖的后端插接有旋转驱动的前端,所述旋转驱动的前端与偏心轮的后端活动连接,所述偏心轮的前端设置有半球按摩头,所述半球按摩头的后端与前封盖的前端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旋转驱动的后端与后封盖的前端卡接,所述后封盖的后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连接件,所述前封盖的后端与后封盖的后端螺纹连接,所述驱动连接件的后端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源线。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轴连接模块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筒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侧开设有内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件,所述插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插件、卡块的外壁均与内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侧与连接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筒的内壁插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上、下两端与弹力棉带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侧与功能模块的一侧固定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后端底部均匀开设有散热孔,所述外壳的底部内壁卡接有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中频发生模块,所述中频发生模块包括中频发生器,所述中频发生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接头,所述电路板的顶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散热器,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电路板的顶部焊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极模块包括电极盒、电极片和电极接头,所述电极盒的前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电极盒的顶部开设有接头孔,所述电极片的顶部后端设置有插头,所述电极片的后端与安装槽的内壁卡接,所述插头的外壁与接头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插头的后端与电极接头的前端插接,所述电极插头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导线的一端,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转接头插接。

第二方面,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扭动件转动,使卡件与内插孔平齐,再握住扭动件前端将其拔出,从而后卡件一侧固定的凸块可从前卡件内设置的第一插槽内脱离,前卡件与后卡件分离,接着将此装置缠在患者腰间,握住扭动件将卡件与内插孔平齐放入,最后转动扭动件使卡件在第二插槽内垂直与内插孔,前卡件与后卡件锁死,将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固定在患者腰间。

s2、上述s1步骤中的装置固定在患者腰部,需调整电极片位置时,可将导线从电极接头拔出,握住电极盒在其套接的弹力棉带上移动至合适位置,再将导线插入电极接头内。

s3、上述s1步骤中的装置进行脊椎按摩时,可通过调节操控面板上的操控按钮,控制按摩件开始工作,当供电装置通过电路板、电源线向旋转驱动通电,偏心轮随着旋转驱动的旋转而产生振动,患者的背部紧贴海绵垫,振动效果通过前端的半球按摩头传递至患者后背。

s4、当需进行干扰电治疗时,通过s1步骤将上述装置和电极片固定在患者腰部后,通过调节操控按钮控制供电装置和电路板的前后作用,对中频发生器供电,当中频发生器开始工作后,会依次通过转接头、电极插头、导线和电极片对患者的腰部肌肉产生治疗作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通过设计精妙,采用卡扣、弹力棉带、护腰模块和中频发生模块结合,方便患者在治疗时可自由活动,治疗场地、时间都将变得自由,且患者治疗自由活动时电极片不会松动,避免干扰电疗仪在治疗使用时,患者将电极片固定在患病部位,静坐或静卧在设备旁才可进行有效治疗,如果患者活动电极片易掉落,导致治疗效果明显降低,且电极片松动后治疗电流会对于患者表皮产生灼热感并损伤患者表皮的问题。

2、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及其方法,通过采用弹力棉带、海绵垫和按摩件组合设置,可以实现在患者进行干扰电治疗时,按摩件可对患者背部脊椎进行振动按摩,缓解患者腰部、脊椎和背部肌肉,增强治疗效果,且在不需进行干扰电治疗时,可选择单一的按摩功能,进行肌肉放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主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体结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卡扣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卡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电极模块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主体后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主体后端结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按摩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1、操控面板;2、卡扣;3、弹力棉带;4、电极模块;5、护腰模块;7、转轴连接模块;8、中频发生模块;9、功能模块;10、显示屏幕;11、操控按钮;20、前卡件;21、后卡件;22、扭转件;201、凸块;202、卡孔;212、第一插槽;214、内插孔;213、第二插槽;214、内插孔;221、插杆;223、卡件;50、海绵垫;51、按摩件;512、半球按摩头;513、前封盖;516、偏心轮;517、旋转驱动;514、后封盖;515、驱动连接件;511、电源线;70、第一连接件;71、第二连接件;72、连接筒;73、连接轴;701、内孔;711、插件;712、卡块;90、外壳;91、供电装置;92、电路板;93、中频发生器;931、转接头;94、散热器;41、电极盒;40、电极片;42、电极接头;413、接头孔;401、插头;411、安装槽;43、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第一方面,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操控面板1、卡扣2、弹力棉带3、电极模块4、护腰模块5、转轴连接模块7、中频发生模块8和功能模块9,操控面板1的两侧均与弹力棉带3的前端固定连接,弹力棉带3的前端一侧固定连接有卡扣2,弹力棉带3的后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极模块4,电极模块4设置在腰部位置,弹力棉带3的后端与转轴连接模块7的一侧固定连接,转轴连接模块7的一侧与功能模块9的一侧活动连接,通过转轴连接模块7将功能模块9与弹力棉带3连接,方便佩戴使用,功能模块9的顶部设置有中频发生模块8,功能模块9的前端设置有护腰模块5,操控面板1的顶部设置有显示屏幕10,操控面板1的顶部两侧设置有操控按钮11,将操作按钮11和显示屏幕10设置在前端,目的在于方便使用调节功能,快速获取使用信息。

其中,请参阅图1、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护腰模块5包括海绵垫50和按摩件51,海绵垫50的前端设置有按摩件51,按摩件51包括半球按摩头512、前封盖513、偏心轮516、旋转驱动517、后封盖514和驱动连接件515,前封盖513的后端插接有旋转驱动517的前端,固定旋转驱动517,防止旋转驱动517在工作时因振动掉落,旋转驱动517的前端与偏心轮516的后端活动连接,通过旋转驱动517带动旋转偏心轮516产生振动效果,偏心轮516的前端设置有半球按摩头512,半球按摩头512的后端与前封盖513的前端外壁固定连接,紧固半球按摩头512,防止其松动,旋转驱动517的后端与后封盖514的前端卡接,后封盖514的后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连接件515,前封盖513的后端与后封盖514的后端螺纹连接,保护并固定旋转驱动517,连接件515的后端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源线511,方便电源线511与后端的电路板92连接。

另外,请参阅图1、图2、图3、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功能模块9包括外壳90,外壳90的后端底部均匀开设有散热孔,散热孔方便将装置内因部件工作产生的热量排除,外壳90的底部内壁卡接有供电装置91,供电装置9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路板92,电路板92的顶部两侧固定连接有中频发生模块8,中频发生模块8包括中频发生器93,中频发生器9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接头931,电路板92的顶部前端固定连接有散热器94,散热器94与散热孔的配合使用,防止装置内部件因高温烧毁,电源线511的一端与电路板92的顶部焊接,防止电源线511松动脱落。

同时,请参阅图1、图2、图6、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模块4包括电极盒41、电极片40和电极接头42,电极盒41的前端开设有安装槽411,方便卡接电极片40,固定电极片40位置,防止与皮肤接触不良,电极盒41的顶部开设有接头孔413,电极片40的顶部后端设置有插头401,电极片40的后端与安装槽411的内壁卡接,插头401的外壁与接头孔413的内壁活动连接,插头401的后端与电极接头42的前端插接,电极接头4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导线43的一端,导线43的另一端与转接头931插接,简化导线43的拆卸、安装,方便更换电极片40。

实施例2

第二方面,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扭动件22转动,使卡件223与内插孔214平齐,再握住扭动件22前端将其拔出,从而后卡件21一侧固定的凸块201可从前卡件20内设置的第一插槽212内脱离,前卡件20与后卡件21分离,接着将本发明缠在患者腰间,握住扭动件22将卡件223与内插孔214平齐放入,最后转动扭动件22使卡件223在第二插槽213内垂直与内插孔214,前卡件20与后卡件21锁死,将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固定在患者腰间。

s2、上述s1步骤中的装置固定在患者腰部,需调整电极片40位置时,可将导线43从电极接头413拔出,握住电极盒41在其套接的弹力棉带3上移动至合适位置,再将导线43插入电极接头413内。

s3、上述s1步骤中的装置进行脊椎按摩时,可通过调节操控面板1上的操控按钮11,控制按摩件51开始工作,当供电装置91通过电路板92、电源线511向旋转驱动517通电,偏心轮516随着旋转驱动517的旋转而产生振动,患者的背部紧贴海绵垫50,振动效果通过前端的半球按摩头512传递至患者后背。

s4、当需进行干扰电治疗时,通过s1步骤将上述装置和电极片40固定在患者腰部后,通过调节操控按钮11控制供电装置91和电路板92的前后作用,对中频发生器93供电,当中频发生器93开始工作后,会依次通过转接头931、电极插头42、导线43和电极片40对患者的腰部肌肉产生治疗作用。

下面具体说一下该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的工作原理。

如图1-9,根据s1上述步骤将本基于干扰电治疗仪的腰肌劳损辅助治疗装置紧绑在腰部,后端柔软的海绵垫50与脊椎紧密接触,将脊椎两侧衬托支撑,起到保护患者脊椎目的,当需要进行振动按摩时,可通过s3中的步骤,按摩件51的振动效果通过前端的半球按摩头512传递至患者后背,按摩件51也可实现在不需干扰电治疗时单独使用的功能,起到放松肌肉、舒张腰部血管的作用,当需进行干扰电治疗时,先通过s2中的步骤,将电极片40对准需进行治疗的部位,再进行s4步骤中的利用干扰电治疗,在干扰电治疗同时也可通过前端的操控按钮11控制使用按摩件51的按摩功能,对腰部进行按摩放松辅助干扰电治疗,有利于加快腰部损伤的恢复。

上文一般性的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于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精神的修改或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