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4107发布日期:2020-12-29 09:4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



背景技术:

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伤病。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四肢在进行骨科术后,往往需要使用护具进行固定;防止四肢的动作对患处造成二次伤害;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很大,通用型的护具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四肢在进行骨科术后,往往需要使用护具进行固定;防止四肢的动作对患处造成二次伤害;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很大,通用型的护具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单独调节每个连接部和活动单元的角度,使的上护板与患处贴合度更高,同时配合充气的气腔对患处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包括上护板和下护板;

上护板和下护板均设置成圆弧状;上护板的边缘和下护板的边缘均设置有磁吸板,上护板和下护板上安装的磁吸板磁性相吸;上护板上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单元和多个配重块,连接单元与配重块一一对应;配重块设置在连接单元的底部;相邻设置的连接单元之间互不接触;

下护板上设置有通槽,配重块从通槽中穿过;上护板上设置有第一粘贴层,第一粘贴层通过胶水粘贴在上护板上;下护板上设置有第二粘贴层;第二粘贴层通过胶水粘贴在下护板上;连接单元与第一粘贴层和第二粘贴层均为粘贴连接;上护板和下护板均由多个活动单元构成,相邻设置的活动单元之间设置有转轴,活动单元与转轴转动连接;一个连接单元与一个活动单元相对应;

任意一个活动单元的中部均设置有固定部,上护板和下护板上均设置有填充层,填充层包括气腔和橡胶垫;橡胶垫位于气腔的底部;填充层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与固定部通过子母扣可拆卸连接;上护板和下护板上均设置有气嘴;填充层的内部设置有气管,气管位于气腔内部;气管的输入端设置有连接软管,连接软管与气嘴导通连接;气管上等间距设置多个出气孔。

优选的,相邻设置的配重块之间磁性相吸;多个配重块吸附在一起形成杆体。

优选的,连接部为魔术贴的勾面;第一粘贴层和第二粘贴层均为魔术贴的毛面。

优选的,连接部为魔术贴的毛面;第一粘贴层和第二粘贴层均为魔术贴的钩面。

优选的,上护板和下护板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缓冲垫。

优选的,缓冲垫为抗过敏橡胶垫。

优选的,气腔设置成水滴状。

优选的,磁吸板为柔性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先将下护板托在患处的下方;之后将上护板盖在患处上,并将连接部上的配重块从下护板的通槽中穿过,穿过后的连接部向上拉,将上护板与下护板拉紧,上护板和下护板上的磁吸板磁性相吸;再将连接部与上护板上的第一粘贴层粘接;之后可根据患处的具体情况,对连接部上的连接单元单独进行调节,拉动连接单元相对应的上护板上的活动单元,对应的活动单元会绕着转轴转动,上护板上设置多个活动单元,通过拉动不同的连接单元使的每个活动单元进行调节,从而使的整个上护板与病人的患处更加贴合;之后通过气嘴向气管内注入气体,气管上设置多个出气孔,气管中的气体向气腔内均匀排出,气腔逐渐膨胀并将橡胶垫向下顶,橡胶垫与患处接触后发生形变;对患处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单独调节每个连接部和活动单元的角度,使的上护板与患处贴合度更高,同时配合充气的气腔对患处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中上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中活动单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中填充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中连接部与活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连接部;101、连接单元;102、配重块;2、上护板;3、第一粘贴层;4、磁吸板;5、下护板;6、通槽;7、第二粘贴层;8、气嘴;9、填充层;10、固定部;11、活动单元;12、转轴;13、缓冲垫;14、固定板;15、气管;16、气腔;17、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骨科四肢术后恢复装置,包括上护板2和下护板5;

上护板2和下护板5均设置成圆弧状;上护板2的边缘和下护板5的边缘均设置有磁吸板4,上护板2和下护板5上安装的磁吸板4磁性相吸;上护板2上设置有连接部1,连接部1包括多个连接单元101和多个配重块102,连接单元101与配重块102一一对应;配重块102设置在连接单元101的底部;相邻设置的连接单元101之间互不接触;

下护板5上设置有通槽6,配重块102从通槽6中穿过;上护板2上设置有第一粘贴层3,第一粘贴层3通过胶水粘贴在上护板2上;下护板5上设置有第二粘贴层7;第二粘贴层7通过胶水粘贴在下护板5上;连接单元101与第一粘贴层3和第二粘贴层7均为粘贴连接;上护板2和下护板5均由多个活动单元11构成,相邻设置的活动单元11之间设置有转轴12,活动单元11与转轴12转动连接;一个连接单元101与一个活动单元11相对应;

任意一个活动单元11的中部均设置有固定部10,上护板2和下护板5上均设置有填充层9,填充层9包括气腔16和橡胶垫17;橡胶垫17位于气腔16的底部;填充层9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与固定部10通过子母扣可拆卸连接;上护板2和下护板5上均设置有气嘴8;填充层9的内部设置有气管15,气管15位于气腔16内部;气管15的输入端设置有连接软管,连接软管与气嘴8导通连接;气管15上等间距设置多个出气孔。

本实用新型中,先将下护板5托在患处的下方;之后将上护板2盖在患处上,并将连接部1上的配重块102从下护板5的通槽6中穿过,穿过后的连接部1向上拉,将上护板2与下护板5拉紧,上护板2和下护板5上的磁吸板4磁性相吸;再将连接部1与上护板2上的第一粘贴层3粘接;之后可根据患处的具体情况,对连接部1上的连接单元101单独进行调节,拉动连接单元101相对应的上护板2上的活动单元11,对应的活动单元11会绕着转轴12转动,上护板2上设置多个活动单元11,通过拉动不同的连接单元101使的每个活动单元11进行调节,从而使的整个上护板2与病人的患处更加贴合;之后通过气嘴8向气管15内注入气体,气管15上设置多个出气孔,气管15中的气体向气腔16内均匀排出,气腔16逐渐膨胀并将橡胶垫13向下顶,橡胶垫13与患处接触后发生形变;对患处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单独调节每个连接单元101和活动单元11的角度,使的上护板2与患处贴合度更高,同时配合充气的气腔16对患处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相邻设置的配重块102之间磁性相吸;多个配重块102吸附在一起形成杆体。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配重块102吸附在一起,穿过通槽6时更加方便;而需要单独调整时可以轻松的与其他配重块102脱离,使用更加方便。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1为魔术贴的勾面;第一粘贴层3和第二粘贴层7均为魔术贴的毛面。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1为魔术贴的毛面;第一粘贴层3和第二粘贴层7均为魔术贴的钩面。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护板2和下护板5的内壁上均设置有缓冲垫13。

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垫13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上护板2和下护板5合体后,缓冲垫13包裹在患处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垫13为抗过敏橡胶垫。

需要说明的是,抗过敏橡胶垫能够减少患者使用出现过敏的现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气腔16设置成水滴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磁吸板4为柔性板。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板在使用时能够根据实际状况手动弯曲至合适的形状,使用更加方便。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