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退融合器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0829发布日期:2021-04-06 12:10阅读:82来源:国知局
防退融合器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防退融合器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常见外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的椎间盘对脊髓或神经的压迫,伴有疼痛或下肢麻木甚至瘫痪,椎体减压融合是目前椎间手术的主要方法之一。椎体减压融合的目的是恢复椎间高度,同时加强脊柱前柱的支撑作用,增加节段稳定性。椎体减压融合一般采用融合器辅助椎体植骨融合。

现有的融合器产品一般包括在上下表面排布的防滑齿,并辅助斜向螺钉/斜向插板固定、竖向可撑开式结构固定、沿前后方向的转轴上设置旋转刀片固定,有些甚至配合后路钉板/钉棒系统进行固定等多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止融合器在固定初期移位,保持稳定。然而,这些辅助固定方式,大多结构复杂,会额外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的防退融合器及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防退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上设置有销钉,其中:

所述销钉包括钉体和钉头,所述钉体为圆柱体且末端带有尖头,所述钉头至少部分为球面;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销钉的凹陷,所述凹陷内设置有用于引导销钉在与融合器本体后端面相平行的竖向平面内移动的销钉通道,所述销钉通道的一端设置有穿透融合器本体后部表面且用于使钉体通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钉体的直径且小于所述钉头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钉头为设置在所述钉体头部的球环。

进一步的,所述销钉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穿透融合器本体后部表面且用于使钉头通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钉头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等于所述钉体的直径;

所述销钉通道内在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球面台阶,所述球面台阶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球面凹槽,当销钉的钉头位于第一球面凹槽中时,销钉的钉体上的尖头低于融合器表面的凸齿;

所述球面台阶的直径小于所述钉头的直径,所述第一球面凹槽的直径等于所述钉头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球面台阶和第一球面凹槽的球心均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销钉通道内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球面凹槽,所述销钉通道内在所述第一球面凹槽和第二球面凹槽之间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球面凹槽的球面相切,所述斜面沿着第一球面凹槽至第二球面凹槽的方向逐渐向第一通孔的中轴线内收,当销钉的钉头位于第二球面凹槽中时,销钉的钉体上的尖头超出融合器表面的凸齿并插入至椎体中;

所述第二球面凹槽的直径等于所述钉头的直径,所述第二球面凹槽的球心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中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斜面的倾斜角度为5-45度。

进一步的,所述销钉和凹陷均为两个,设置在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两侧,并且两个销钉相互平行但方向相反;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器械操作孔。

进一步的,所述器械操作孔与所述中空植骨窗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销钉为显影钉,和/或,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部内嵌有显影金属棒。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器及专用器械,所述融合器为上述的防退融合器,所述专用器械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前端为用于插入所述器械操作孔的定位引导段,所述转动杆的前端两侧设置有一对翼板,所述翼板的前端开设有用于顶住销钉钉头的半圆形槽,所述转动杆的后部设置有操作手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退融合器及其系统,融合器后部设置有销钉,通过专有工具能带动销钉向外侧移动,使销钉通过椎体终板插入上下椎体并保持该状态,从而使融合器稳定在椎体之间,防止融合器退出,固定性更好,术后不易在椎体之间发生松动或滑出,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退融合器初始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融合器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融合器使用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融合器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融合器去除销钉后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融合器植入人体后采用专用器械对销钉操作示意图,其中(a)为后视图,(b)为立体图;

图7为图1所示融合器需要从人体取出时采用专用器械对销钉操作示意图,其中(a)为后视图,(b)为立体图且额外示出了专用器械的前端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退融合器100,如图1-5所示,包括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的中部可以具有中空植骨窗2,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分别具有多个凸齿3,融合器本体1上设置有销钉4,其中:

销钉4包括钉体41和钉头42,钉体41为圆柱体且末端带有尖头411(即圆锥形头),尖头411能够方便钉体41受力后扎入椎体内,钉头42至少部分为球面,以与稍后描述的销钉通道6相配合,钉头42优选为安装在钉体41头部的球环,可以理解是,既然球环安装在圆柱体上,则说明球环(钉头42)的直径(外径)大于圆柱体(钉体41)的直径;钉体41主要用于扎入椎体起固定作用,钉头42尺寸大于钉体41,主要起推动和限位固定钉体41的作用;

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容纳销钉4的凹陷5,凹陷5可以为各种形状,例如图中所示的方孔形,用以防止销钉4露出融合器本体1后端面;凹陷5内设置有用于引导销钉4在与融合器本体1后端面相平行的竖向平面内移动的销钉通道6,销钉通道6类似于滑槽,便于控制销钉4方向;销钉通道6的一端设置有穿透融合器本体1后部表面且用于使钉体41通过的第一通孔7,第一通孔7的直径大于等于钉体41的直径且小于钉头42的直径。

如图1-2所示,初始时,销钉4的钉体41隐没在第一通孔7内,钉体41末端的尖头411低于融合器本体1表面的凸齿3,这样销钉4在融合器植入过程中藏于融合器内,不影响融合器的正常植入。

如图3-4所示,融合器植入至合适位置后,可通过器械推动销钉4的钉头42进而带动钉体41移动,从而使销钉4的钉体41受力伸出融合器表面,扎入椎体,使融合器位置保持固定,达到术后初期稳定的功能。

当融合器需要取出时,可用器械反向推动销钉4的钉头42至初始位置,进而带动钉体41退回,从而使销钉4的钉体41沉入融合器内部,即可取出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挤压销钉实现融合器固定/松动,销钉可锁定、可退回,操作简单;

2、加工简单,无多余零件,销钉固定稳定,抗旋转能力强;

3、销钉在与融合器本体后端面相平行的竖向平面内移动,而非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融合器斜前方(与融合器本体后端面相垂直的竖向平面内斜向上或斜向下),考虑到日常生活中人体更多前后弯腰而非左右弯腰,故如此设置更能防止销钉松动,提高融合器稳固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挤压销钉能使融合器稳定在椎体之间,防止融合器退出,固定性更好,术后不易在椎体之间发生松动或滑出,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为方便装配,销钉通道6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穿透融合器本体1后部表面且用于使钉头42通过的第二通孔8,第二通孔8的直径大于等于钉头42的直径,这样装配时可将销钉4的钉体41和钉头42依次穿过第二通孔8,使销钉4进入凹陷5中销钉通道6内,继续推进使钉体41前端进入并停留在第一通孔7内,从而完成装配。

本实用新型中,销钉通道6内可有不同高度设计,以使销钉4到达预定位置后锁定,具体的,为使销钉4锁定在图1-2所示的初始状态,融合器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5所示,第一通孔7的直径等于钉体41的直径,两者直径相等能够使钉体41稳定的前进或后退,避免晃动;

销钉通道6内在远离第一通孔7的位置设置有球面台阶61(即台阶的正前方表面为球面),球面台阶61在靠近第一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球面凹槽62,球面台阶61和第一球面凹槽62的位置设计为:当销钉4的钉头42位于第一球面凹槽62中时,销钉4的钉体41上的尖头411低于融合器表面的凸齿,从而可使销钉4藏于融合器内;

球面台阶61的直径小于钉头42的直径,第一球面凹槽62的直径等于钉头42的直径,球面台阶61和第一球面凹槽62的球心优选均位于第一通孔7的中轴线71上,尺寸如此选择可使钉头42被球面台阶61阻挡而较好的限位在第一球面凹槽62中,进而使销钉4锁定在当前位置。

进一步的,为使销钉4锁定在图3-4所示的使用状态,融合器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销钉通道6内在靠近第一通孔7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球面凹槽64,销钉通道6内在第一球面凹槽62和第二球面凹槽64之间设置有斜面63,斜面63与第一球面凹槽62的球面相切,斜面63沿着第一球面凹槽62至第二球面凹槽64的方向逐渐向第一通孔7的中轴线71内收(即与中轴线71的距离越来越近),第二球面凹槽64的位置设计为:当销钉4的钉头42位于第二球面凹槽64中时,销钉4的钉体41上的尖头411超出融合器表面的凸齿并扎入至椎体中,即销钉4伸出至融合器外部;

优选的,斜面63的倾斜角度α为5-45度,具体可随第一球面凹槽62、第二球面凹槽64之间的距离变化,需确保第一球面凹槽62到第二球面凹槽64之间有斜面,以方便钉头42在销钉通道6内滑动;

第二球面凹槽64的直径等于钉头42的直径,第二球面凹槽64的球心优选位于第一通孔7的中轴线71上,尺寸如此选择可使钉头42被斜面63阻挡而较好的限位在第二球面凹槽64中,进而使销钉4锁定在当前位置。

本实用新型中,销钉和凹陷可以均为1个,设置在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中间部位,然而,为提高固定牢固性,销钉4和凹陷5优选均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两侧,并且两个销钉4优选相互平行但方向相反,分别用于扎入上、下椎体,这样销钉交错布置,牢固性更好;此时,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中间可以设置有器械操作孔9,以便于通过器械(如持取器)持取该融合器进行植入,器械操作孔9具体可以为螺纹孔。进一步的,器械操作孔9可以与中空植骨窗2相连通,这样后续骨生长可连接中空植骨窗2和器械操作孔9,建立一个更牢固的连接,促进前后方向的植骨融合。

销钉4优选为显影钉,以方便在植入过程中通过x光片确认融合器在人体内的位置。融合器本体1的前部也可以内嵌有显影金属棒10,这样融合器前部后部都进行显影,能提高定位效率和准确度。

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均为弧形,以与椎体端面形状相适应,提高植入稳定性;凸齿3的方向可以均为朝向尾部倾斜,以方便融合器植入,防止退出。为便于区分融合器上表面和下表面,融合器本体1的下表面的凸齿可以为等间距布置,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的凸齿可以为从头部至尾部间距递增布置(未图示),这种布置方式同时能确保下表面受力均匀,上表面易植入难退出,稳定性更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融合器系统,如图6-7所示,包括融合器及专用器械,融合器为图1-5所示实施例中的防退融合器100,由于结构前面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专用器械200包括转动杆20,其中:

转动杆20的前端为用于插入器械操作孔9的定位引导段201;

转动杆20的前端两侧设置有一对翼板202,翼板202的前端开设有用于顶住销钉钉头42的半圆形槽203,可以理解的是,半圆形槽203的直径需小于钉头42的直径才能将其顶住,具体优选等于钉体41的直径;

转动杆20的后部可以参考本领域常规技术设置操作手柄(未图示),以便于驱动转动杆20转动。

使用时,销钉装配至融合器后,术中先将融合器植入至椎体合适位置,再通过专用器械上的半圆形槽对销钉钉头施加压力(图6),同时使两销钉钉头沿斜面从第一球面凹槽位置滑动至第二球面凹槽位置,钉体尖头受力扎入椎体表面,完成固定。

当融合器需要取出时,可用专用器械上的半圆形槽卡在销钉钉头和钉体之间(图7),对钉头施加压力,反向扭转使钉头退回至第一球面凹槽位置,然后用持取器连接器械操作孔后,取出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融合器系统,融合器后部设置有销钉,通过专有工具能带动销钉向外侧移动,使销钉通过椎体终板插入上下椎体并保持该状态,从而使融合器稳定在椎体之间,防止融合器退出,固定性更好,术后不易在椎体之间发生松动或滑出,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