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6592发布日期:2021-05-25 12:28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足下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



背景技术:

足下垂是骨外科体征之一,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如见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则为足下垂,本征可见于坐骨神经麻痹和腓总神经麻痹,前者所致本征,足趾既不能背屈,也不能跖屈;而后者所致本征,足趾可跖屈;据此可鉴别二者,另外本征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与下肢瘫痪等。

足下垂患者是由于神经根长期严重受压,造成关节屈曲畸形,进而增加了僵硬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结构发生活化而发生了生物力学变化,传统的预防足下垂是用软枕或者衣物垫在床尾与足底之间,足底移动会使软枕或者衣物移位,从而达不到预防足下垂的作用,传统的预防足下垂的固定器无法对脚掌的弯曲角度进行调节,需要定期对固定器进行更换,加大陪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加大了经济支出。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解决了传统预防足下垂固定器无法对脚掌的弯曲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底部右侧的正面和背面栓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相向的一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踏板,所述支架正面和背面的中心处均栓接有固定盒,所述固定盒的内腔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远离固定盒的一侧与踏板正面和背面的右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轴、旋柄、滚筒和钢丝绳,所述固定盒内腔正面和背面的中心处均嵌设有第一轴承,且第一轴承的内圈转动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远离支架的一侧贯穿轴承并栓接有旋柄,所述旋转轴的表面栓接有滚筒,所述滚筒的表面缠绕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远离滚筒的一侧贯穿固定盒并通过圆柱与踏板正面和背面的右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盒远离支架一侧的顶部栓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远离支架一侧的中心处嵌设有第二轴承,且第二轴承的内圈转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表面缠绕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相向的一侧与活动板的外侧栓接,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活动板的一侧与固定柱的内腔栓接,所述活动柱远离活动板的一侧贯穿固定柱并栓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相向一侧的底部栓接有定位柱,所述旋柄远离旋转轴一侧的四周均开设有配合定位柱使用的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正面和背面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第一松紧带,所述踏板正面和背面的中心处均栓接有第二松紧带。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底部从前至后均依次栓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与踏板顶部的左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内腔粘接有第一防护垫,所述踏板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且凹槽的内腔粘接有第二防护垫。

优选的,所述固定柱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相向的一侧贯穿滑槽并与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栓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

1、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轴、旋柄、滚筒和钢丝绳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踏板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对患者脚部的弯曲度进行调节,加强了患者脚部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强度,从而避免了患者长时间的卧床造成足下垂,同时第二弹簧辅助踏板进行角度调节,解决了传统预防足下垂固定器无法对脚掌的弯曲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轴、旋柄、滚筒和钢丝绳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患者脚部的弯曲度进行调节,防止患者脚部形成足下垂,通过固定柱、活动板、活动柱、第一弹簧、连接杆、定位柱和定位孔的配合,可对旋柄进行固定,防止旋柄回转,造成踏板与支架之间的角度发生改变,从而达不到预防足下垂的作用,通过第一松紧带和第二松紧带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患者的小腿和脚部进行固定,从而固定器增强预防足下垂的效果,通过第二弹簧的配合,辅助踏板进行角度调节,通过第一防滑垫、凹槽和第二防护垫的配合,可对患者的小腿和脚掌进行缓冲,增强患者的舒适度,通过滑槽和滑块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活动板进行限位固定,同时辅助活动板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固定盒的结构俯视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固定柱的结构左视剖面图;

图4为图1所述a区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标号:1、支架;2、连接板;3、踏板;4、固定盒;5、调节机构;51、旋转轴;52、旋柄;53、滚筒;54、钢丝绳;6、固定柱;7、活动板;8、活动柱;9、第一弹簧;10、定位柱;11、第一松紧带;12、第二松紧带;13、第二弹簧;14、滑槽;15、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固定盒的结构俯视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固定柱的结构左视剖面图;图4为图1所述a区的结构放大图,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底部右侧的正面和背面栓接有连接板2,所述连接板2相向的一侧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踏板3,所述支架1正面和背面的中心处均栓接有固定盒4,所述固定盒4的内腔设置有调节机构5,所述调节机构5远离固定盒4的一侧与踏板3正面和背面的右侧栓接。

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旋转轴51、旋柄52、滚筒53和钢丝绳54,所述固定盒4内腔正面和背面的中心处均嵌设有第一轴承,且第一轴承的内圈转动连接有旋转轴51,所述旋转轴51远离支架1的一侧贯穿轴承并栓接有旋柄52,所述旋转轴51的表面栓接有滚筒53,所述滚筒53的表面缠绕有钢丝绳54,所述钢丝绳54远离滚筒53的一侧贯穿固定盒4并通过圆柱与踏板3正面和背面的右侧栓接,通过旋转轴51、旋柄52、滚筒53和钢丝绳54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患者脚部的弯曲度进行调节,防止患者脚部形成足下垂。

所述固定盒4远离支架1一侧的顶部栓接有固定柱6,所述固定柱6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活动板7,所述活动板7远离支架1一侧的中心处嵌设有第二轴承,且第二轴承的内圈转动连接有活动柱8,所述活动柱8的表面缠绕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相向的一侧与活动板7的外侧栓接,所述第一弹簧9远离活动板7的一侧与固定柱6的内腔栓接,所述活动柱8远离活动板7的一侧贯穿固定柱6并栓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相向一侧的底部栓接有定位柱10,所述旋柄52远离旋转轴51一侧的四周均开设有配合定位柱10使用的定位孔,通过固定柱6、活动板7、活动柱8、第一弹簧9、连接杆、定位柱10和定位孔的配合,可对旋柄52进行固定,防止旋柄52回转,造成踏板3与支架1之间的角度发生改变,从而达不到预防足下垂的作用。

所述支架1的正面和背面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第一松紧带11,所述踏板3正面和背面的中心处均栓接有第二松紧带12,通过第一松紧带11和第二松紧带12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患者的小腿和脚部进行固定,从而固定器增强预防足下垂的效果。

所述支架1的底部从前至后均依次栓接有第二弹簧13,所述第二弹簧13的底部与踏板3顶部的左侧栓接,通过第二弹簧13的配合,辅助踏板3进行角度调节。

所述支架1的内腔粘接有第一防护垫,所述踏板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且凹槽的内腔粘接有第二防护垫,通过第一防滑垫、凹槽和第二防护垫的配合,可对患者的小腿和脚掌进行缓冲,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所述固定柱6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14,所述滑槽14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15,所述滑块15相向的一侧贯穿滑槽14并与活动板7的顶部和底部栓接,通过滑槽14和滑块15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活动板7进行限位固定,同时辅助活动板7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陪护人员将患者的脚掌依次穿过第一松紧带11和第二松紧带12,使患者的脚底位于凹槽内,同时第一松紧带11和第二松紧带12对患者的腿部和脚掌进行固定,随后使用者转动旋柄52,同时旋柄52带动旋转轴51转动,随后旋转轴51带动滚筒53转动,同时滚筒53带动钢丝绳54转动并与钢丝绳54进行收卷,随后钢丝绳54带动踏板3的右侧向上移动,同时踏板3带动患者的脚掌向上移动,随后使用者拉住连接杆,同时连接杆带动活动柱8向外移动,随后活动柱8带动活动板7向外侧移动,同时活动板7压缩第一弹簧9,随后使用者转动连接杆将定位柱10与定位孔卡接,此时对旋柄52进行固定,同时对患者的脚掌弯曲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预防足下垂的作用。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固定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轴51、旋柄52、滚筒53和钢丝绳54的配合,便于陪护人员对踏板3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对患者脚部的弯曲度进行调节,加强了患者脚部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强度,从而避免了患者长时间的卧床造成足下垂,同时第二弹簧13辅助踏板3进行角度调节,解决了传统预防足下垂固定器无法对脚掌的弯曲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