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735793发布日期:2021-07-06 18:4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及其操作方法,主要用于呼吸内科治疗中的给药作用。



背景技术:

呼吸道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病、慢性炎症、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胸膜疾病、呼吸道异物、先天畸形及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是现有社会中较常见的疾病,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到给药器来进行给药;

如现有公开文献cn107929929b-一种呼吸内科用给药器,公开了包括第一储药罐,第一储药罐上设有连接管,第一储药罐侧壁上设有把手和进药侧门,第一储药罐外侧设有充气泵,充气泵与第一储药罐之间通过充气管连通,第一储药罐内设有第一圆盘、第二圆盘和喷管,第二圆盘上设有第一通孔,连接管端部套设有罩体,第一储药罐底部设有底盖,底盖内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侧壁上设有凹槽和柱形孔,第二通孔内设有挡板,挡板侧壁上设有与凹槽配合的插块,挡板侧壁上还设有与柱形孔配合的柱体,第一储药罐下方设有第二储药罐;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的呼吸内科用给药器存在的给药不均,储药量不易调节的缺陷;

现有给药器的使用给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现有的给药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的不足:

1.现有的给药器一般采用气泵向储药筒中鼓入空气,通过气压将储药筒中的药液挤出,实现患处的上药,但是现有的气泵一般是直接鼓入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异物和有毒气体,在接触到药物之后,易导致药物的污染,严重的话会导致患处的感染;

2.现有的给药器只能进行浅部患处的给药,无法对深处进行直接给药,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吞咽来进行辅助给药,这就导致整体给药效果不好,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已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给药效果好、避免药物的污染及患处感染的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及其操作方法,解决了现有的给药器易导致药物的污染,严重的话会导致患处感染的问题和现有的给药器给药效果差,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包括储药筒、安装筒、输送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输送管固定套接在储药筒的顶面上,所述输送管的一端延伸至储药筒内部的下端位置处,同时输送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所述储药筒的下端位置活动配合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的内底面上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端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储药筒的底板和顶板固定连接在储药筒的顶板中部位置处,且第一输气管和储药筒的内部呈连通设置,所述安装筒的内底面中部还一体成型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中滑动套合有净化筒;

所述套筒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进气窗,同时净化筒下方的套筒中还设置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通过螺钉与套筒内壁上的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

所述净化筒的底面为贯穿设置,且净化筒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活性炭净化层、光催化板和紫外线杀菌灯;

所述套筒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固定盘,且紫外线杀菌灯固定连接在固定盘的底面上;

所述固定盘与套筒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盘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气泵的进气端上;

所述第一出液管的内部滑动套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离第一出液管较远的一端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第一喷嘴头,所述第一喷嘴头的倾斜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第一出液孔;

其中,相对于设置有第一喷嘴头的第二出液管另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喷嘴头靠近第二出液管的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

所述第一出液管离输送管较远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同时第一出液管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和第一外螺纹之间螺旋配合;

所述第二外螺纹和第三外螺纹均与第二喷嘴头一端内壁上的第二内螺纹螺旋配合;

所述第二喷嘴头的倾斜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第二出液孔。

进一步地,所述光催化板呈圆形板材设置,且光催化板呈同心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光催化板的下端均固定连接在圆形安装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安装架下方的净化筒内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和圆形安装架之间通过螺钉配合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光催化板的内外侧壁上均涂抹有纳米二氧化钛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筒的内底面上还固定安装有单片机和蓄电池,所述单片机通过传导线分别与蓄电池、气泵和紫外线杀菌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筒的外侧壁上还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的下方设置有电插孔,所述控制开关通过传导线与单片机电性连接,同时电插孔通过传导线与蓄电池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储药筒的底面上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外螺纹,所述安装筒的上端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与第四外螺纹螺旋配合的第三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储药筒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加药管,所述加药管的自由端上螺旋套接有密封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的操作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加药管将治疗药物加入储药筒中;

s2:通过电插孔外接市电,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s3: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单片机对气泵和紫外线杀菌灯进行控制;

s4:在气泵工作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窗进入套筒中,并进入净化筒中对空气进行净化;

s5:净化完成的空气通过气泵的抽取,依次通过第二输气管和第一输气管进入储药筒中,对储药筒中进行加压;

s6:加压之后的空气将储药筒中的治疗药物挤入输送管中,通过输送管的输送进入第一出液管中;

s7:将第二喷嘴头配合安装在第一出液管上之后,进入第一出液管中的治疗药物最终从第二喷嘴头上的第二出液孔喷出来对呼吸道浅部进行喷洒治疗;

s8:将第二喷嘴头拆卸下来,并将第一外螺纹和第一内螺纹配合安装之后,进入第一出液管中的治疗药物最终从第一喷嘴头上的第一出液孔喷出来对呼吸道深部进行喷洒治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防尘网的设置,可以对鼓入套筒中的空气杂质进行拦截过滤,通过活性炭净化层的设置可以对空气中的异味和有毒气体进行吸附净化,通过光催化板和紫外线杀菌灯的配合设置可以将空气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上述净化之后的空气再通过气泵鼓入储药筒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空气对药物的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患处的感染。

2、本发明通过第二喷嘴头与第一出液管配合的设置,通过输送管输送的药液,最终从第二喷嘴头上的第二出液孔排出,实现患者浅处的上药,将第二喷嘴头拆下,将第二出液管抽出,并将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螺旋配合固定之后,通过输送管输送的药液,最终从第一喷嘴头上的第一出液孔排出,实现患者深处的上药,该设置可以实现患者不同患处的上药,实用性强。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出液管、第二出液管、第一喷嘴头和第二喷嘴头连接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结构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中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储药筒和安装筒的待装配图;

图7为本发明中安装筒和净化筒连接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7的爆炸图;

图9为本发明中净化筒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安装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储药筒;2、安装筒;3、输送管;4、第一出液管;5、第二喷嘴头;6、第二出液管;7、第一喷嘴头;8、净化筒;101、加药管;102、密封盖;103、固定环;104、第四外螺纹;201、控制开关;202、电插孔;203、第三内螺纹;204、蓄电池;205、单片机;206、套筒;207、气泵;208、进气窗;401、第三外螺纹;402、第一内螺纹;501、第二出液孔;601、第一外螺纹;701、第二外螺纹;702、第一出液孔;801、固定盘;802、紫外线杀菌灯;803、光催化板;804、活性炭净化层;805、圆形安装架;806、第二连接环;2061、防尘网;2062、第一连接环;2071、第二输气管;2072、第一输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2、6、7、10和1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包括储药筒1、安装筒2、输送管3和第一出液管4,输送管3固定套接在储药筒1的顶面上,输送管3的一端延伸至储药筒1内部的下端位置处,同时输送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4,从附图可以看出上述构件组成了本装置的基本构成,在使用时,储药筒1中的药液在气压的作用下被挤出,并通过输送管3向第一出液管4输送,储药筒1的底面上设置有固定环103,固定环103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外螺纹104,安装筒2的上端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与第四外螺纹104螺旋配合的第三内螺纹203,该设置可以实现储药筒1和安装筒2之间的拆卸安装,便于工作人员的维修和耗件的更换,安装筒2的内底面上固定安装有气泵207,气泵207的出气端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输气管2072,第一输气管207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储药筒1的底板和顶板固定连接在储药筒1的顶板中部位置处,且第一输气管2072和储药筒1的内部呈连通设置,安装筒2的内底面中部还一体成型设置有套筒206,套筒206中滑动套合有净化筒8;安装筒2的内底面上还固定安装有单片机205和蓄电池204,单片机205通过传导线分别与蓄电池204、气泵207和紫外线杀菌灯802电性连接,单片机205用于对本装置中各电器元件进行智能化控制;

安装筒2的外侧壁上还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201,控制开关201的下方设置有电插孔202,控制开关201通过传导线与单片机205电性连接,同时电插孔202通过传导线与蓄电池20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电插孔202外接市电,方便对蓄电池204进行充电,控制开关201的社会可以控制电路的通断;

储药筒1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加药管101,加药管101的自由端上螺旋套接有密封盖102,加药管101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向储药筒1中添加药物,密封盖102的设置可以实现储药筒1内部的密封,便于对储药筒1内部的增压。

请参阅图7-11所示,套筒206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进气窗208,进气窗208的设置便于空气向套筒206中的进入,同时净化筒8下方的套筒206中还设置有防尘网2061,防尘网2061可以对空气中灰尘进行拦截,防尘网2061通过螺钉与套筒206内壁上的第一连接环2062固定连接,该设置便于防尘网2061的拆卸清洗;

净化筒8的底面为贯穿设置,且净化筒8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活性炭净化层804、光催化板803和紫外线杀菌灯802;

套筒206的顶面上一体成型设置有固定盘801,且紫外线杀菌灯802固定连接在固定盘801的底面上;

固定盘801与套筒206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固定盘801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输气管2071,第二输气管207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气泵207的进气端上,该设置便于固定盘801的拆卸安装;

光催化板803呈圆形板材设置,且光催化板803呈同心设置有多个,多个光催化板803的下端均固定连接在圆形安装架805上,光催化板803的内外侧壁上优选涂抹有纳米二氧化钛涂层,该设置的工作原理为,在紫外线杀菌灯802照射光催化板803的作用下,可以催化空气中的有机气体进行分解;

圆形安装架805下方的净化筒8内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环806,第二连接环806和圆形安装架805之间通过螺钉配合固定,该设置便于圆形安装架805的拆卸安装;

上述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气泵207工作可以在套筒206中产生吸力,产生的吸力可以从进气窗208将空气吸入套筒206中,吸入的空气通过净化筒8中的逐级净化,在向储药筒1中输送,可以避免空气中污染物对药物的污染。

请参阅图2-5所示,第一出液管4的内部滑动套接有第二出液管6,第二出液管6离第一出液管4较远的一端上一体成型设置有第一喷嘴头7,第一喷嘴头7的倾斜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第一出液孔702;

其中,相对于设置有第一喷嘴头7的第二出液管6另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601,第一喷嘴头7靠近第二出液管6的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701;

第一出液管4离输送管3较远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402,同时第一出液管4外壁上设置有第三外螺纹401,第一内螺纹402和第一外螺纹601之间螺旋配合;

第二外螺纹701和第三外螺纹401均与第二喷嘴头5一端内壁上的第二内螺纹螺旋配合;

第二喷嘴头5的倾斜面上沿周向均布设置有第二出液孔501;

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当需要对患者浅部进行上药时,将第二喷嘴头5安装在第一出液管4上,输送管3输送的药液最终从第二喷嘴头5上的第二出液孔501排出上药,当需要对患者深部进行上药时,将第二喷嘴头5拆下,并将第二出液管6抽出,旋转第二出液管6来实现第一出液管4和第二出液管6固定,输送管3输送的药液最终从第一喷嘴头7上的第一出液孔702排出上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临床应用的呼吸内科给药器的操作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加药管101将治疗药物加入储药筒1中;

s2:通过电插孔202外接市电,对蓄电池204进行充电;

s3:通过控制开关201控制单片机205对气泵207和紫外线杀菌灯802进行控制;

s4:在气泵207工作的作用下,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窗208进入套筒206中,并进入净化筒8中对空气进行净化;

s5:净化完成的空气通过气泵207的抽取,依次通过第二输气管2071和第一输气管2072进入储药筒1中,对储药筒1中进行加压;

s6:加压之后的空气将储药筒1中的治疗药物挤入输送管3中,通过输送管3的输送进入第一出液管4中;

s7:将第二喷嘴头5配合安装在第一出液管4上之后,进入第一出液管4中的治疗药物最终从第二喷嘴头5上的第二出液孔501喷出来对呼吸道浅部进行喷洒治疗;

s8:将第二喷嘴头5拆卸下来,并将第一外螺纹601和第一内螺纹402配合安装之后,进入第一出液管4中的治疗药物最终从第一喷嘴头7上的第一出液孔702喷出来对呼吸道深部进行喷洒治疗。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