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3287发布日期:2021-07-23 21:0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



背景技术: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咳嗽也不仅仅见于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或者异物。但是咳嗽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咳嗽可以使呼吸道感染扩散,剧烈咳嗽可诱发咯血以及自发性气胸。

临床上可以根据咳嗽咳出的痰液性状对疾病进行鉴别。如黏液性痰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大叶性肺炎的初期。浆液性痰见于肺水肿,肺泡细胞癌等。明代名医张景岳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并认为本证均属肺系受病所致,《景岳全书·咳嗽》篇谓:“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这一辨证方法较切合实际,至今为临床采用。

然而,中医对于咳嗽的诊治集中于成人,关于中药贴敷治疗小儿咳嗽的文献涉及较少,目前大多是采用西医西药等治疗方法。久治不愈的咳嗽则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西医尚无特异性治疗,多以止咳祛痰药、抗炎抗过敏等对症为主,但疗效欠佳,甚至还存在滥用抗菌素及止咳药之弊,潜在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申请人曾与2016年提出专利申请201610943919.3,它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及其制作方法,包括炒白芥子10—15重量份、射干10—12重量份、延胡索8—10重量份、细辛6—8重量份和甘草6—8重量份。本发明运用中医中药的整体观念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加之配合咳嗽的特定腧穴贴敷治疗,患儿易接受,操作便捷,疗效确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损伤体质,以克服了西药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

然而,上述方法以中药结合特定的治疗手段才能实现,往往受到应用的局限,患者遭受病痛折磨,需要强身健体才能具有更好的效率,因此上述的配方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本发明运用中医中药的整体观念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患儿易接受,操作便捷,疗效确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损伤体质,避免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克服了西药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按照重量份数,包括炒白芥子10—15、射干10—12、茯苓5-8,延胡索8—10,陈皮8-10,细辛6—8,川贝粉12-15,甘草6—8,紫苏8-10,生姜汁13-25。

其中,炒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瘀散结。主咽喉肿痛;咳壅咳喘;瘰疬结核;疟母癓瘕;痈肿疮毒。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用于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细辛,散结消肿;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下气祛痰,通窍,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川贝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用于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干咳少痰、咯痰带血、肺痈、瘰疬、痈肿、乳痈。

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本发明将疏风解表、止咳化痰的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疏风解表、止咳平喘、健脾化痰的效果,且不伤身,适合于儿童的使用。且温补结合,不伤身,又结合紫苏和生姜汁进行祛湿,扶气固中,满足儿童的生长发育周期,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

进一步,所述中药制成膏剂。

进一步,所述中药,优先用药剂量为:炒白芥子12—15、射干10—12、茯苓6-8,延胡索8—9、陈皮8-10,细辛6—8,川贝粉12-15,甘草6—8,紫苏8-10,生姜汁13-25。

一种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中药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炒白芥子10—15、射干10—12、茯苓5-8,延胡索8—10、陈皮8-10,细辛6—8,川贝粉12-15,甘草6—8,紫苏8-10,生姜汁13-25。

将上述中药打粉混合,再调制成膏剂。

总之,本发明按照中药的治病理论,依据君臣佐使的规则将止咳化痰的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止咳化痰的效果,且不伤身,适合于儿童的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所实现的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中药,按照重量份数,包括炒白芥子10—15、射干10—12、茯苓5-8,延胡索8—10、陈皮8-10,细辛6—8,川贝粉12-15,甘草6—8,紫苏8-10,生姜汁13-25。

本发明所实施的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中药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取如下重量份的中药:炒白芥子10—15、射干10—12、茯苓5-8,延胡索8—10、陈皮8-10,细辛6—8,川贝粉12-15,甘草6—8,紫苏8-10,生姜汁13-25,将上述中药打粉混合,再调制成膏剂。

实施例一。

取如下重量的中药:炒白芥子10g、射干10g、茯苓5g,延胡索8g、陈皮8g,细辛6g,川贝粉12g,甘草6g,紫苏8g,生姜汁13g,中药打粉混合,然后调制成膏剂。

实施例二。

取如下重量的中药:炒白芥子15g、射干12g、茯苓8g,延胡索10g、陈皮10g,细辛8g,川贝粉15g,甘草8g,紫苏10g,生姜汁25g,中药打粉混合,再调制成膏剂。

实施例三。

取如下重量的中药:炒白芥子12g、射干11g、茯苓7g,延胡索9g、陈皮9g,细辛7g,川贝粉13g,甘草7g,紫苏8g,生姜汁15g,中药打粉混合后,调制成膏剂。

实施例四。

取如下重量的中药:炒白芥子12g、射干11g、茯苓7g,延胡索9g、陈皮9g,细辛7g,川贝粉13g,甘草7g,紫苏8g,生姜汁20g,将上述中药打粉混合,再调制成膏剂。

实施例五。

取如下重量的中药:炒白芥子13g、射干11g、茯苓7g,延胡索9g、陈皮8g,细辛8g,川贝粉14g,甘草8g,紫苏9g,生姜汁20g,将上述中药打粉混合,再调制成膏剂。

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⑴病例收集:收集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小儿推拿科门诊病例。

⑵纳入标准:①采集病史后经中医诊断判定疾病,符合咳嗽的诊断标准。②年龄:7岁以下儿童。③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⑶本发明人对65例外感咳嗽患儿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在3-7岁之间。

⑷治疗方法:选取两组腧穴,轮换贴敷,一组:肺腧(双侧)、膻中、足三里(双侧);二组:创新(双侧)、定喘(双侧)、天突。贴敷以上药物,一日一次,每次3-5g,根据病症轻重计算治疗时间,轻度患儿贴敷一周左右,重度患儿贴敷两周左右即可治愈。

⑸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10月拟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

治愈:咳嗽消失,喉间无痰声,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好转:咳嗽减轻,痰减少。

无效:咳嗽症状未见改善。

⑹临床结果:临床治愈53例(81.5%),好转9例(13.8%),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

典型病例:

病例1.

王某某,男,7岁,花垣县伍家坡村建模。患者于2018年5月20日前来就诊。主诉:咳嗽3天。头晕恶寒,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曾用多种西药未效。舌淡苔薄白,脉细数,双肺音稍粗,未闻罗音。

辩证:外感风寒咳嗽。

治疗:用本发明3日好转,哆嗽大减,偶而活动时阵咳1~2次。再治疗4日,病情痊愈。

病例2.

刘某某,男,4岁,吉首市馨苑小区居住。患者于2019年4月22日前来就诊。主诉:咳嗽一天,加剧一天。咳嗽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呈阵发性咳嗽,每日7-8次、痰多时现气促,舌淡红苔白,脉浮数,曾用多种西药未效。

辩证:外感风寒咳嗽。

治疗:用本发明3日好转,哆嗽基本停止,偶而晚间阵咳。再治疗2日,病情痊愈。

病例3.

王某某,女,6岁,凤凰县沱江镇大坳村居民。患者于2019年5月4日前来就诊。主诉:发热、咳嗽2天。经输液治疗3天多,虽发热已除,但咳喘、气急、痰鸣仍然未减,呼吸急促,咳嗽时面部红胀。无明显口渴,舌红苔白,指纹直抵气关,色紫,脉数。

辩证:风寒袭肺。

治疗:用本发明治疗,第3晚痰喘平息,连续治疗两周后无明显痰喘,精神尚可,痊愈。

本发明配制简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见效快,有利于患儿及时减轻病症。

总之,本发明的中医中药能运用整体观念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配合人们的使用药物习惯,患儿易接受,操作便捷,疗效确切,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损伤体质,避免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