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4193发布日期:2022-06-29 16:1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辅助出行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


背景技术:

2.脊髓损伤指的是在由于例如交通事故或从高处跌落引起的脊椎脱臼骨折等外伤对脊髓实质造成损伤的部位以下呈现末梢的运动、感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麻痹的临床状态。随着近年医疗的进步,损伤后的存活率升高,为了抑制障碍的发展而进行的脊髓损伤的重建手术的方法也取得显著进步。因此,在抑制继发性神经学恶化方面开始取得成功。进一步地,由于康复技术的进步和支持装置(电动轮椅等)的开发,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得到改善。
3.而当患者利用轮椅出行时主治医师不能及时监控和报警,而在院外出行过程中复杂的环境往往带来突发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的心电图等信息不能及时解读,造成疾病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对患者出行时进行心电图监控,便于对脊椎损伤患者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护理。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包括轮椅本体和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电动车架,还包括信息采集模块、转换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
6.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用于采集患者脉搏信息的感应贴片,感应贴片将脉搏跳动的信号传递至转换模块,转换模块将信号转化后传递至处理模块;
7.处理模块内置有阈值参数,用于接收转换模块传递的电信号随后将电信号对比于存储模块内置有的常规信号量;
8.存储模块用于生成处理模块接收的信号日志,且存储模块导入存储常规信号量。
9.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1、相对于采用电力驱动的轮椅,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信息采集模块采集患者的脉搏信息,便于对脊椎损伤患者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护理。
10.2、相对于日常监测护理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利用处理模块中的阈值参数对比监测的实时参数从而判断患者当前健康情况,以生成信号日志便于医师诊断和监测患者日常。
11.进一步,还包括报警模块、gps模块和蓝牙模块;
12.所述处理模块对报警模块信号传递的规则在于接收的电信号与常规信号量误差大于预定的阈值参数时,处理模块将信号发送至报警模块,报警模块进行报警并促使gps发送位置信息;
13.蓝牙模块用于连接外置有的信号接收装置,信号接收装置显示gps的定位信号和报警的异常情况。
14.有益效果:相对于便于诊断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报警装置对信号接收装置进行警报作用,从而在患者产生异常情况时得到及时救治,并且gps信号输出患者所在的位置便于找寻。
15.进一步,还包括覆盖患者下肢的按摩仪和位于患者足底的按摩踏板,按摩仪包括带有开口的覆盖壳和圆形的按摩球,按摩踏板铰接于轮椅本体,且按摩踏板的转动行程沿轮椅的中垂线呈-45
°
至90
°

16.有益效果:1、相对于传统的轮椅本体,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按摩仪对脊椎功能障碍患者的腿部进行按摩,此时仅需患者将小腿放置入按摩仪中,此时通过按摩仪对患者的小腿进行按摩,以便于在患者轮椅助行时,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17.2、相对于采用按摩仪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按摩踏板进行足底按摩以及足底的衬托,衬托位移的过程如下,由于脊椎功能障碍患者腿部不灵活,因此患者的腿部进行抬举操作困难,往往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损害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本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先将按摩踏板转至-45
°
,避免患者抬腿落座,同时在极端情况下患者可以贴行按摩踏板拖行双脚至座位处。
18.3、相对于带有踏板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按摩踏板不仅仅有助行效果,还带有防尘效果,例如在闲置轮椅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将按摩踏板转动至90
°
,从而遮盖按摩仪,避免粉尘类污染物落入按摩仪中。
19.进一步,按摩踏板的表面带有按摩组,按摩组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按摩组包括围成圆形矩阵的三角形的按摩凸起,按摩仪包括半包围式壳体,壳体的内表面连接按摩球,按摩凸起和按摩球的内部都带有用于驱动的微型马达,其中一个按摩球内带有第一转速感应器,其中一个按摩凸起内带有第二转速感应器。
20.有益效果:1、相对于采用遮盖防尘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按摩凸起对患者足底进行按摩,同时按摩凸起对患者足底的不同区域进行按摩,实现中医中的足底刺激效果。
21.2、本技术方案中的按摩凸起和按摩球包括但不限于采用cn201624979u技术方案中的按摩头结构,同时转速感应器将转速参数传递。
22.3、通过智能触控,便于实现按摩档位频率调节,触控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tk6071iq型号,数控板包括但不限于采用8g raspberry pi 4b,信号转换器包括但不限于采用pcf8591 型号。
23.进一步,还包括数控板和连接于轮椅本体的扶手,扶手表面带有触控屏,触控屏、按摩踏板和按摩仪都电连接于数控板,所述数控板和触控屏之间连接有信号转换器,数控板位于轮椅本体的下方,第一转速感应器和第二转速感应器依次连接数控板、信号转换器和触控屏。
24.有益效果:第一转速感应器和第二转速感应器包括但不限于使用tm5641。
25.进一步,还包括位于轮椅本体表面的坐垫,坐垫包括遮盖层、橡胶层和垫板层;橡胶层包括带有空腔的立柱和带有空腔的拱板,拱板沿橡胶层的边缘处围成矩形矩阵,立柱位于矩形矩阵内部,且立柱和拱板之间相互连通,立柱包括顶部和身部,立柱沿顶部至身部
逐渐加宽,立柱的顶部为平口,身部与顶部之间连接有斜拉的筋条,任意立柱之间的间隔小于立柱中部的直径。
26.有益效果:1、相对于采用布料或者皮料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橡胶层代替海绵填充物,在保持坐垫的膨胀性和柔软性时提升透气性和使用寿命,以减少褥疮的产生。
27.2、相对于延长使用寿命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立柱作为支撑结构,当支撑结构受到患者坐下的压力时,立柱进行变形,此时竖向的立柱受到压力后立柱变为扁平化,此时扁平化的立柱相互接触(由于任意立柱之间的间隔小于立柱中部的直径),扁平后的立柱形成兜状结构,此时兜状结构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承托,而扁平后的兜状结构与臀部之间形成负压,保持患者坐姿的稳定性以及通过气压进行减震。
28.3、相对于提升稳定性和减震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立柱沿顶部至身部逐渐加宽,而任意立柱之间的间隔仅仅小于立柱中部的直径,所以位于立柱下方的气流受负压作用向兜状结构引导,因此进行兜状结构的换气以及气流运行过程中带走热量,降低褥疮的产生。
29.4、相对于降低褥疮产生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筋条对立柱进行加固,避免立柱产生偏移。
30.进一步,位于最外侧的拱板带有充气管道,充气管道远离拱板处设置有气门芯,轮椅与遮盖层之间带有用于放置充气管道的放置间隙,所述遮盖层表面带有透气孔。
31.有益效果:相对于降低偏移量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气门芯(实质是机械单向阀)进行充气和气体的存储,相对于单向进气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利用放置间隙收纳充气管道,降低充气管道对出行的影响,相对于降低出行影响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透气孔增加舒适性。
32.进一步,所述遮盖层的侧边带有开口,开口之间带有魔术贴,橡胶层粘接于垫板层表面,遮盖层缝合于垫板层且遮盖层包裹橡胶层,橡胶层的立柱表面带有通孔,通孔位于橡胶层的中部。
33.有益效果:相对于带有透气孔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魔术贴的撕开和粘贴,进行橡胶层的置换,相对于便于置换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垫板层进行加固,相对于进行加固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通孔结构限定立柱的变形情况,以实现立柱仅仅上半部分变化。
34.进一步,所述电动车架的中间位置上固定安装有工字框架,且所述电动车架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底托板,所述工字框架下侧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腰部护板,且所述工字框架上侧位置上设置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一侧设置有旋转台,所述腰部护板上设置有魔术贴带,所述旋转台两侧外壁上铰接有背部固定板,所述背部固定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推块,两个所述推块上呈对称分布铰接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末端与背部固定板之间铰接;
35.所述旋转台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第四螺纹杆,所述第四螺纹杆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位于推块两侧位置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片;
36.其中一个所述背部固定板上铰接有前胸板,所述前胸板的一端与另一个背部固定板之间匹配,所述背部固定板沿靠近前胸板的方向呈弯曲状,且所述背部固定板弯曲位置的上侧和下侧呈圆弧状。
37.有益效果:整体结构在轮椅上端位置上分别设置腰部护板和背部固定板,对患者的腰部和背部位置进行初步过程,以此来限制患者的坐姿,在腰部位置上,通过魔术贴带进行固定,而在背部位置上,通过两个以铰接的方式连接的背部固定板对患者的前胸位置进行固定。
38.进一步,所述工字框架位于腰部护板的位置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位于腰部护板内部位置的末端上转动安装有腰部顶板,所述第三螺纹杆的内部中心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位于背部固定板内部位置的末端上转动安装有背部顶板。
39.有益效果:在限制好患者的坐姿时,通过转动第一螺纹杆,使腰部顶板顶住患者的腰部,对患者腰部进行顶位,此处是用来限制尾椎部分,在通过背部顶板顶住患者上部分的脊椎尾椎,再配合腰部顶板,从而调节患者脊椎在侧向位置上的弯曲状态,患者坐在轮椅上之后,会因为腿部的运动,而带动腿部神经牵动脊椎,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所以通过腿部固定带来限制患者的腿部运动。
40.进一步,所述电动车架的下端位置上呈均匀分布固定安装有腿部固定带,所述旋转台和第四螺纹杆与滑动座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四螺纹杆位于滑动座外部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调节按钮,所述滑动座外表面上开设有与调节按钮匹配的角度标线,所述滑动座与工字框架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座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螺丝,所述工字框架上呈均匀分布开设有与固定螺丝匹配的安装孔。
41.有益效果:患者坐在轮椅上之后,会因为腿部的运动,而带动腿部神经牵动脊椎,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所以通过腿部固定带来限制患者的腿部运动,在使用过程中,完成背部和腰部的限制调节之后,再通过调节按钮来调节背部固定板的弯曲角度,该位置是用来限制患者在正向位置的弯曲状态,并通过角度标线,大致模拟出最佳调节弯曲角度。整体的滑动座以固定螺丝安装在工作框架上,从而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身高,来调节背部固定板的最佳设置位置。
42.综上所述,整体结构针对患者的腰部和背部进行初步过程,并限制患者的腿部活动,防止出现因为腿部神经牵动脊椎神经而造成的不适感,而在调节坐姿过程中,在人体侧向位置上,分别调节腰部顶板和背部顶板的最佳位置,以此来调节人体侧向位置上的脊椎弯曲角度,并设置有调节按钮,以此来调节人体正向位置上的脊椎弯曲角度,对术前或术后患者起到了较高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4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路连接关系图;
44.图2为实施例二的电路连接关系图;
4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轴测图;
4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轮椅缓冲坐垫与轮椅位置关系示意图;
47.图5为图4中轮椅缓冲坐垫的结构图;
48.图6为图4中立柱的结构图;
49.图7为实施例五中立柱的结构图;
50.图8为实施例六中的结构示意图;
51.图9为图8中的工字框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0为图8的腰部护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1为图8的背部固定板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5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轮椅本体1、按摩仪2、按摩踏板3、覆盖壳4、按摩球 5、按摩凸起6、触控屏7、数控板8、电源9、轮椅缓冲坐垫10、遮盖层101、橡胶层102、垫板103、立柱11、拱板12、顶部13、身部14、筋条15、充气管道16、气门芯17、放置间隙18、透气孔19、开口20、魔术贴21、通孔22、工字框架23、底托板24、腿部固定带 25、背部固定板26、腰部顶板27、腰部护板28、魔术贴带29、第一螺纹杆30、第二螺纹杆 31、第三螺纹杆32、背部顶板33、滑动座34、旋转台35、推块36、活动架37、角度标线 38、调节按钮39、第四螺纹杆40、固定螺丝41、连接片42、前胸板43。
56.实施例一
57.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一种带有脊髓损伤患者信息监测系统的轮椅,包括轮椅本体1和两个呈对称分布的电动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息采集模块、转换模块、处理模块和存储模块;
58.信息采集模块包括用于采集患者脉搏信息的感应贴片,感应贴片将脉搏跳动的信号传递至转换模块,转换模块将信号转化后传递至处理模块;
59.处理模块内置有阈值参数,用于接收转换模块传递的电信号随后将电信号对比于存储模块内置有的常规信号量;
60.存储模块用于生成处理模块接收的信号日志,且存储模块导入存储常规信号量。
61.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信息采集模块采集患者的脉搏信息,便于对脊椎损伤患者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护理,利用处理模块中的阈值参数对比监测的实时参数从而判断患者当前健康情况,以生成信号日志便于医师诊断和监测患者日常。
62.当患者产生异常时,利用报警装置对信号接收装置进行警报作用,从而在患者产生异常情况时得到及时救治,并且gps信号输出患者所在的位置便于找寻。
63.实施例二
64.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还包括覆盖患者下肢的按摩仪 2和位于患者足底的按摩踏板3,按摩仪2包括带有开口20的覆盖壳4和圆形的按摩球5,按摩踏板3铰接于轮椅本体1,且按摩踏板3的转动行程沿轮椅的中垂线呈-45
°
至90
°

65.按摩踏板3的表面带有按摩组,按摩组分别位于左侧和右侧,按摩组包括围成圆形矩阵的三角形的按摩凸起6,按摩仪2包括半包围式壳体,壳体的内表面连接按摩球5,按摩凸起6和按摩球5的内部都带有用于驱动的微型马达,其中一个按摩球5内带有第一转速感应器,其中一个按摩凸起6内带有第二转速感应器。
66.还包括数控板8和连接于轮椅本体1的扶手,扶手表面带有触控屏7,触控屏7、按摩踏板3和按摩仪2都电连接于数控板8,所述数控板8和触控屏7之间连接有信号转换器,数控板8位于轮椅本体1的下方,第一转速感应器和第二转速感应器依次连接数控板8、信号转换器和触控屏7,还包括充电式的电源9,电源9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货号llcgf的 jf-24v12ah锂
电池。
67.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由于脊椎功能障碍患者腿部不灵活,因此患者的腿部进行抬举操作困难,往往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损害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本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先将按摩踏板3转至-45
°
,避免患者抬腿落座,同时在极端情况下患者可以贴行按摩踏板3拖行双脚至座位处。
68.随后,仅需患者将小腿放置入按摩仪2中,此时通过按摩仪2对患者的小腿进行按摩,以便于在患者轮椅助行时,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对于患者足底而言,按摩凸起6对患者足底进行按摩,同时按摩凸起6对患者足底的不同区域进行按摩,实现中医中的足底刺激效果。
69.在闲置轮椅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将按摩踏板3转动至90
°
,从而遮盖按摩仪2,避免粉尘类污染物落入按摩仪2中。而通过触控屏7以实现按摩力度的调节,便于适应不同需求的患者。
70.实施例三
71.请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包括轮椅缓冲坐垫10,轮椅缓冲坐垫10由上到下依次包括遮盖层101、橡胶层102和垫板103层;橡胶层102包括带有空腔的立柱11和带有空腔的拱板12,拱板12沿橡胶层102的边缘处围成矩形矩阵,立柱11位于矩形矩阵内部,且立柱11和拱板12之间相互连通,立柱11包括顶部13和身部14,立柱 11沿顶部13至身部14逐渐加宽,立柱11的顶部13为平口,身部14与顶部13之间连接有斜拉的筋条15,任意立柱11之间的间隔小于立柱11中部的直径。
72.位于最外侧的拱板12带有充气管道16,充气管道16远离拱板12处设置有气门芯17,轮椅与遮盖层101之间带有用于放置充气管道16的放置间隙18。
73.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利用放置间隙18收纳充气管道16,降低充气管道16对出行的影响,随后利用气门芯17进行充气和气体的存储。
74.当患者坐下时立柱11作为支撑结构,当支撑结构受到患者坐下的压力时,立柱11进行变形,此时竖向的立柱11受到压力后立柱11变为扁平化,此时扁平化的立柱11相互接触(由于任意立柱11之间的间隔小于立柱11中部的直径),扁平后的立柱11形成兜状结构,此时兜状结构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承托,而扁平后的兜状结构与臀部之间形成负压,保持患者坐姿的稳定性以及通过气压进行减震。
75.由于立柱11沿顶部13至身部14逐渐加宽,而任意立柱11之间的间隔仅仅小于立柱11 中部的直径,所以位于立柱11下方的气流受负压作用向兜状结构引导,此时兜状结构的沿中部往下闭合,而兜状结构的上方紧贴患者的臀部,当患者感到不适臀部位置偏移时,便于气流进入与流出,因此进行兜状结构的换气以及气流运行过程中带走热量,降低褥疮的产生。
76.实施例四
77.请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遮盖层101表面带有透气孔19,遮盖层101的侧边带有开口20,开口20之间带有魔术贴21,橡胶层102粘接于垫板103层表面,遮盖层101缝合于垫板103层且遮盖层101包裹橡胶层102。
78.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本技术方案中通过魔术贴21的撕开和粘贴,进行橡胶层102的置换。
79.实施例五
80.请参考图7,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橡胶层102的立柱11表面带有通孔 22,通孔22位于橡胶层102的中部。
81.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利用通孔22结构实现通气,当立柱11形成兜状时,通孔22转化为扁平状态,气流从通孔22中进入流出。
82.实施例六
83.请参考图8-图11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电动车架的中间位置上固定安装有工字框架23,且电动车架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底托板24,工字框架23下侧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腰部护板28,且工字框架23上侧位置上设置有滑动座34,滑动座34一侧设置有旋转台35,腰部护板28上设置有魔术贴带29,旋转台35两侧外壁上铰接有背部固定板26,背部固定板26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推块36,两个推块36上呈对称分布铰接有活动架37,活动架37末端与背部固定板26之间铰接;
84.旋转台35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第四螺纹杆40,第四螺纹杆40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32,第三螺纹杆32位于推块36两侧位置上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片42;
85.其中一个背部固定板26上铰接有前胸板43,前胸板43的一端与另一个背部固定板26 之间匹配,背部固定板26沿靠近前胸板43的方向呈弯曲状,且背部固定板26弯曲位置的上侧和下侧均呈圆弧状。
86.优选的,工字框架23位于腰部护板28的位置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0,第一螺纹杆 30位于腰部护板28内部位置的末端上转动安装有腰部顶板27。
87.优选的,第三螺纹杆32的内部中心位置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31,第二螺纹杆31位于背部固定板26内部位置的末端上转动安装有背部顶板33。
88.优选的,电动车架的下端位置上呈均匀分布固定安装有腿部固定带25。
89.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患者坐在底托板24上时,患者的腰部正好对应在腰部护板28上,通过魔术贴带29将患者的腰部固定在腰部护板28上,完成对腰部的初固定;
90.然后转动第三螺纹杆32,带动推块36沿第三螺纹杆32的法向进行移动,例如当推块 36向靠近背部固定板26的方向移动时,两个背部固定板26向外部扩张,当推块36向远离背部固定板26的方向移动时,两个背部固定板26向内部收缩,从而完成对患者背部的固定或松开,在固定好患者背部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前胸板43贴敷在患者的前胸部位,并通过另外一个背部固定板26固定前胸板43,并且前胸板43采用柔性材料,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
91.最后分别转动第一螺纹杆30,使腰部顶板27贴合在患者的腰部,随着持续旋转第一螺纹杆30,使腰部顶板27持续顶住患者腰部,而在转动第二螺纹杆31的过程中,背部顶板 33顶住患者的背部,从而调节人体侧向位置上的脊椎弯曲角度。
92.实施例七
93.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旋转台35和第四螺纹杆40与滑动座34之间转动连接,且第四螺纹杆40位于滑动座34外部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调节按钮39,滑动座34外表面上开设有与调节按钮39匹配的角度标线38。
94.优选的,滑动座34与工字框架23之间滑动连接,且滑动座34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螺丝41,工字框架23上呈均匀分布开设有与固定螺丝41匹配的安装孔。
95.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固定患者背部的过程中,首先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节滑动座34 的设置高度,并通过固定螺丝41进行安装;
96.而在完成固定患者腰部和背部之后,轻轻转动调节按钮39,使旋转台35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带动背部固定板26的角度,所以可以调节人体正向位置上的脊椎弯曲角度。
97.综上所述,整体结构针对患者的腰部和背部进行初步过程,并限制患者的腿部活动,防止出现因为腿部神经牵动脊椎神经而造成的不适感,而在调节坐姿过程中,在人体侧向位置上,分别调节腰部顶板27和背部顶板33的最佳位置,以此来调节人体侧向位置上的脊椎弯曲角度,并设置有调节按钮39,以此来调节人体正向位置上的脊椎弯曲角度,对术前或术后患者起到了较高的保护作用。
9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9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