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

文档序号:30924535发布日期:2022-07-29 23:3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

1.本发明属于脊柱康复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2.脊柱是人体骨骼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是连接人整体的骨骼架构,将头部、躯干、下肢连接在一起,为整个躯干和头颈部提供了垂直的稳定性,脊柱还能够保护整个脊髓、腹部神经、背部神经以及其所有的神经根。脊柱的结构特点使其能够缓冲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以及水平方向的剪切力,让人体尽量免受严重的损伤,还能够控制和完成躯干的活动,使人体变得更加灵活,从而完成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脊柱损伤经治疗后在恢复过程中通常需要穿戴贴合脊柱生理弯度的支具,以避免脊柱弯曲角度过大引起二次损伤。
3.现有的脊柱康复支具仅能够作为支撑结构,无法在康复过程中提供促进作用,对于脊柱损伤患者的康复帮助较小,且穿戴脊柱康复支具后患者腰部后侧无法向后施力,造成患者平躺状态时起身困难,需要双手向后支撑坐起或依靠外部人员辅助坐起,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在作为脊柱支具的背板后部两侧设置两组按摩架,该按摩架可跟随传动臂的前后摆动进而实现上下往复滑移按摩动作,并在传动臂后侧设置跟随双腿走动进而驱动传动臂摆动的受力臂,以在患者走动锻炼过程中自动实现后背位置脊柱边沿的按摩动作,提高受损区域血液流动速度,有助于脊柱损伤区域恢复,实用性强,详见下文阐述。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包括背板和两组按摩架,两组按摩架横向设置于所述背板后侧,所述背板为贴合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的矩形方框结构,该背板后两侧设置有两组支撑按摩架竖向滑移的约束框,所述背板底部两侧设置有两组纵向延伸的安装片,该安装片外侧前方设置有传动臂,且所述传动臂后方的所述安装片外侧设置有受力臂,所述按摩架后侧横向固定有传动杆。
6.所述传动臂中部横向设置有铰接所述安装片的前转轴,所述前转轴上方的所述传动臂上横向贯穿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传动槽,所述传动杆横向穿入所述传动槽内且滑动配合,所述受力臂顶端横向设置有铰接所述安装片的后转轴,两组所述受力臂中部相对侧均设置有束腿带,且所述受力臂前侧与所述传动臂底端后侧相平齐。
7.采用上述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将两组受力臂的束腿带分别套设箍紧到患者双腿上,并通过束腰带和束胸带将背板箍紧到患者躯干后侧,利用背板对患者后背进行抵紧支撑,在患者进行走动锻炼过程中,连接患者双腿的两组受力臂绕后转轴交替前后摆动,在受力臂向行走方向前侧摆动时,该受力臂顶推传动臂底端绕前转轴同步转动,传动臂顶端向后侧转动,利用传动臂内侧的传动槽滑动配合传动杆,进而驱动传动杆以及按摩架整体沿约束框向下滑移,当受力臂跟随腿部产生向后的旋转动作时,受力
臂对传动臂的支撑作用解除,按摩架下移过程中压缩状态的弹簧支撑该按摩架整体上移复位,进而实现按摩架跟随患者行走过程的上下往复按摩动作,按摩架前侧的辅助带贴附到患者后背表面,在按摩架上下往复滑移过程中,通过按摩架的辅助带外侧按摩凸起实现患者脊柱外侧皮肤的滚压按摩动作;当患者平躺在病床上需要坐起时,患者抓取两组受力臂底端前后侧的握把,通过拉动握把以带动受力臂绕后转轴向上转动,此时受力臂顶推传动臂同步转动,进而通过传动臂伸入背板后侧的辅助辊顶推到病床表面,利用该辅助辊跟随传动臂转动以撑起背板承托患者进行坐起,实现患者的自主起身动作。
8.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杆穿出所述传动槽一端设置有防脱环,所述防脱环外径大于所述传动槽宽度,且所述防脱环与所述传动杆转动配合。
9.作为优选,所述按摩架包括滑动配合所述约束框的滑块,所述约束框为矩形方框结构,所述滑块横截面为“工”字形,该滑块正面固定有开口朝前的c形承托杆,所述承托杆正面设置有矩形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后两侧分别与所述承托杆两端焊接固定。
10.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杆外侧转动设置有带状辅助带,所述辅助带两侧的所述转动杆上下部均设置有限制辅助带横向移动范围的挡环,该挡环与所述转动杆通过止推轴承转动配合。
11.作为优选,所述辅助带为医用橡胶材质,该辅助带外侧密布有弧面朝外的半球状按摩凸起,所述辅助带与所述按摩凸起一体成型,且多组按摩凸起之间的所述辅助带上均布有纵向贯通的透气孔,所述约束框中部竖向固定有贯穿滑块的光杆,所述光杆与所述滑块滑动配合,所述滑块下方的所述光杆外侧套设有弹簧。
12.作为优选,所述传动臂顶端横向转动设置有加固轴,所述加固轴外侧套设有辅助辊,该辅助辊为硬橡胶材质,且所述辅助辊外径大于所述传动臂宽度。
13.作为优选,所述受力臂底端正面设置有c形握把,所述受力臂底端横向贯穿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延伸槽,所述延伸槽内部滑动配合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中部横向设置有连接束腿带的横轴,所述横轴与所述定位块转动配合。
14.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块下方的所述受力臂底端设置有伸入延伸槽内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受力臂长度方向相互平行,该螺杆与所述受力臂螺纹配合,所述螺杆顶端与所述定位块底侧转动配合,且所述螺杆底部穿出所述受力臂一端设置有旋钮。
15.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片前侧横向贯穿有束槽,两组所述安装片之间连接有束腰带,所述束腰带两端分别穿入两组束槽内,所述束腰带端部设置有安装在该束腰带长度方向末端并可撕离地粘贴在该束腰带外侧任何位置上的魔术贴。
16.作为优选,所述背板正面顶部两侧对称设置有弧形凹槽状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前侧开口处设置有c形箍筋,两组箍筋之间连接有束胸带,所述束胸带两端分别通过两组锁扣与两组箍筋可拆卸连接。
17.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作为脊柱支具的背板后部两侧设置两组按摩架,该按摩架可跟随传动臂的前后摆动进而实现上下往复滑移按摩动作,并在传动臂后侧设置跟随双腿走动进而驱动传动臂摆动的受力臂,以在患者走动锻炼过程中自动实现后背位置脊柱边沿的按摩动作,提高受损区域血液流动速度,有助于脊柱损伤区域恢复;同时在传动臂顶端设置横向延伸的辅助辊,以在患者平躺状态需要起身时直接牵拉握把以通过受力臂顶推传动臂向后翻转,进而通过传动臂顶端辅助辊顶推病床表面以承
托背板支撑患者坐起,无需外部人员辅助患者起身,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右视结构图;图4是本发明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背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按摩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传动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受力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另一方向的局部结构拆分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背板;101、安装片;101a、束槽;102、容置槽;103、箍筋;2、按摩架;201、滑块;202、承托杆;203、转动杆;203a、挡环;204、辅助带;204a、按摩凸起;204b、透气孔;3、约束框;301、光杆;302、弹簧;4、传动杆;401、防脱环;5、传动臂;501、前转轴;502、传动槽;503、辅助辊;6、受力臂;601、后转轴;602、延伸槽;603、定位块;604、横轴;605、束腿带;606、握把;607、螺杆;607a、旋钮;7、束腰带;8、束胸带。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22.参见图1-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穿戴式脊柱康复装置,包括背板1和两组按摩架2,两组按摩架2横向设置于背板1后侧,背板1为贴合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的矩形方框结构,该背板1后两侧设置有两组支撑按摩架2竖向滑移的约束框3,背板1底部两侧设置有两组纵向延伸的安装片101,该安装片101外侧前方设置有传动臂5,且传动臂5后方的安装片101外侧设置有受力臂6,按摩架2后侧横向固定有传动杆4。
23.传动臂5中部横向设置有铰接安装片101的前转轴501,前转轴501上方的传动臂5上横向贯穿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传动槽502,传动杆4横向穿入传动槽502内且滑动配合,以便于通过传动臂5前后摆动进而顶推传动杆4带动按摩架2上下滑移,受力臂6顶端横向设置有铰接安装片101的后转轴601,两组受力臂6中部相对侧均设置有束腿带605,束腿带605用以套设箍紧到患者大腿中部外侧,以通过该束腿带605将受力臂6与大腿连接,且受力臂6前侧与传动臂5底端后侧相平齐,确保受力臂6跟随腿部走动产生摆动时可顶推传动臂5底
端向行走方向前侧摆动,当受力臂6在患者移动过程中产生向行走方向后侧的转动时,此时受力臂6与传动臂5分离,确保仅在受力臂6向行走方向前侧摆动时可顶推传动臂5产生转动。
24.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传动杆4穿出传动槽502一端设置有防脱环401,防脱环401外径大于传动槽502宽度,且防脱环401与传动杆4转动配合,确保防脱环401可在患者平躺状态下对传动杆4进行支撑,避免传动杆4直接接触床单进而影响传动杆4移动顺畅性,按摩架2包括滑动配合约束框3的滑块201,约束框3为矩形方框结构,滑块201横截面为“工”字形,该滑块201正面固定有开口朝前的c形承托杆202,承托杆202正面设置有矩形转动杆203,转动杆203后两侧分别与承托杆202两端焊接固定,转动杆203外侧转动设置有带状辅助带204,辅助带204两侧的转动杆203上下部均设置有限制辅助带204横向移动范围的挡环203a,该挡环203a与转动杆203通过止推轴承转动配合,辅助带204为医用橡胶材质,该辅助带204外侧密布有弧面朝外的半球状按摩凸起204a,辅助带204与按摩凸起204a一体成型,且多组按摩凸起204a之间的辅助带204上均布有纵向贯通的透气孔204b,利用辅助带204在患者背部上下往复滚压,进而利用辅助带204外侧按摩凸起204a对患者脊柱两侧进行滚压按摩,并通过透气孔204b增加滚压按摩过程中患者背部的透气舒适性,约束框3中部竖向固定有贯穿滑块201的光杆301,光杆301与滑块201滑动配合,滑块201下方的光杆301外侧套设有弹簧302,在按摩架2整体下移过程中,利用弹簧302压缩进而在按摩架2完成下移动作时支撑该按摩架2上移复位,进而实现按摩架2的上下往复滑移按摩动作。
25.传动臂5顶端横向转动设置有加固轴,加固轴外侧套设有辅助辊503,该辅助辊503为硬橡胶材质,且辅助辊503外径大于传动臂5宽度,受力臂6底端正面设置有c形握把606,以在患者平躺需要起身时,利用双手抓取握把606向上牵拉,进而通过受力臂6旋转带动传动臂5转动,通过传动臂5顶端辅助辊503抵紧床面以支撑背板1承托患者躯干坐起,完成起身动作,受力臂6底端横向贯穿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延伸槽602,延伸槽602内部滑动配合有定位块603,定位块603中部横向设置有连接束腿带605的横轴604,横轴604与定位块603转动配合,定位块603下方的受力臂6底端设置有伸入延伸槽602内的螺杆607,螺杆607与受力臂6长度方向相互平行,该螺杆607与受力臂6螺纹配合,螺杆607顶端与定位块603底侧转动配合,且螺杆607底部穿出受力臂6一端设置有旋钮607a,需要调整束腿带605在受力臂6上的不同高度位置以适配不同身高患者时,直接转动旋钮607a带动螺杆607旋转,利用螺杆607与受力臂6底端的螺纹配合作用,以改变螺杆607伸入延伸槽602内长度,从而调节定位块603在延伸槽602内高度,实现定位块603内侧束腿带605的高度位置调节过程。
26.安装片101前侧横向贯穿有束槽101a,两组安装片101之间连接有束腰带7,束腰带7两端分别穿入两组束槽101a内,束腰带7端部设置有安装在该束腰带7长度方向末端并可撕离地粘贴在该束腰带7外侧任何位置上的魔术贴,背板1正面顶部两侧对称设置有弧形凹槽状容置槽102,容置槽102前侧开口处设置有c形箍筋103,两组箍筋103之间连接有束胸带8,束胸带8两端分别通过两组锁扣与两组箍筋103可拆卸连接,通过束腰带7配合束胸带8将背板1箍紧到患者躯干后侧,以保持背板1对患者躯干形态的支撑作用。
27.采用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将两组受力臂6的束腿带605分别套设箍紧到患者双腿上,并通过束腰带7和束胸带8将背板1箍紧到患者躯干后侧,利用背板1对患者后背进行抵紧支撑,在患者进行走动锻炼过程中,连接患者双腿的两组受力臂6绕后转轴601交替
前后摆动,在受力臂6向行走方向前侧摆动时,该受力臂6顶推传动臂5底端绕前转轴501同步转动,传动臂5顶端向后侧转动,利用传动臂5内侧的传动槽502滑动配合传动杆4,进而驱动传动杆4以及按摩架2整体沿约束框3向下滑移,当受力臂6跟随腿部产生向后的旋转动作时,受力臂6对传动臂5的支撑作用解除,按摩架2下移过程中压缩状态的弹簧302支撑该按摩架2整体上移复位,进而实现按摩架2跟随患者行走过程的上下往复按摩动作,按摩架2前侧的辅助带204贴附到患者后背表面,在按摩架2上下往复滑移过程中,通过按摩架2的辅助带204外侧按摩凸起204a实现患者脊柱外侧皮肤的滚压按摩动作;当患者平躺在病床上需要坐起时,患者抓取两组受力臂6底端前后侧的握把606,通过拉动握把606以带动受力臂6绕后转轴601向上转动,此时受力臂6顶推传动臂5同步转动,进而通过传动臂5伸入背板1后侧的辅助辊503顶推到病床表面,利用该辅助辊503跟随传动臂5转动以撑起背板1承托患者进行坐起,实现患者的自主起身动作。
28.通过在作为脊柱支具的背板1后部两侧设置两组按摩架2,该按摩架2可跟随传动臂5的前后摆动进而实现上下往复滑移按摩动作,并在传动臂5后侧设置跟随双腿走动进而驱动传动臂5摆动的受力臂6,以在患者走动锻炼过程中自动实现后背位置脊柱边沿的按摩动作,提高受损区域血液流动速度,有助于脊柱损伤区域恢复。
29.同时在传动臂5顶端设置横向延伸的辅助辊503,以在患者平躺状态需要起身时直接牵拉握把606以通过受力臂6顶推传动臂5向后翻转,进而通过传动臂5顶端辅助辊503顶推病床表面以承托背板1支撑患者坐起,无需外部人员辅助患者起身,实用性强。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