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输液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2994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活动输液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是一种活动输液架的改进。
在本实用新型作出之前,临床上较常用的输液架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三脚式支架、升降杆、升降调节装置。其种类按输液架支脚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二种一、无轮三脚式输液架其特点是三脚式支架各脚无轮,因而在输液时稳定性能较好,但搬动时较费力,医护人员常拖着行走,脚架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在病房内形成噪音污染。
二、有轮三脚式输液架其特点是克服上述无轮三脚式输液架的缺点,在三脚式支架各脚安装一个万向小轮,因而在搬动时灵活,比无轮的省力,且无噪音。此种有轮输液架向前推拉时的作用力点是越往支架的下端越好,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移动输液架总是在架子离地面一米高以上的部位推或拉,由于作用力不合理,所以容易将输液架倾斜,且较费力。另外,因脚架上装有三个万向轮,在输液时稳定性能较差,不能满足少数需要高压补液的患者的要求(临床上为了提高补液压力,有时需要把输液架置放在凳子上,有轮式输液架很难置稳)。为了克服有轮三脚式输液架在医护人员推或/和拉的移动时所产生的不合理的用力现象,湖南省湘潭市永光电气厂生产的活动输液架在支架根部装有拖拉杆,这样,活动式输液架的推或/和拉是容易、合理,且不易倾斜了,但却要多加一个拖拉杆的部件。
在上述无轮或有轮三脚式输液架中,其输液架的中部一般均有升降调节装置,用以调节升降高低,在目前的输液架中调节升降的调节方法有以下几种一、镙杆紧固法即拧动镙杆以顶或拉紧的方法调好升降杆的高度。由于这种方法医护人员较难掌握镙杆是否已拧紧,加之镙杆与支架的接触面又小,所以当升降杆挂钩上挂上输液瓶时,如未能拧紧镙杆,升降杆便有可能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下滑,使输液瓶打破,其损失往往高于输液架本身的价值,另外这种调节装置容易生锈,导致整个输液架报废。
二、戒指式环状
紧法即支架上端呈喇叭状,与其对称的是在其上端套有一个大镙帽,内面亦呈喇叭状,两喇叭之间置有一为戒指式环状
(其材料可为塑料或其它),中间有一缺口,升降杆从上述三者中穿过,当拧紧上方大镙帽部件时,戒指式环状
就缩紧,升降杆即被卡紧,但输液架的升降杆一般仅有手指般粗细,摩擦面甚小,用此方法往往不易拧紧升降杆,而且拧到什么程度为固紧,不能直接看到,只能凭个人的手感,所以同样可发生拧固不紧,升降杆突然下降,打破输液瓶的现象。
三、环套紧固法即把升降杆做成竹节或榄形节状,支架调整装置的套筒内置一环套,一边装上弹簧,套筒外装一按键与环套连接,升降杆从环套中插入,当需调整升降杆的高低时,一手握住升降杆一手按键,使环套处于中间位置,升降杆便可随着握手升降,松开按键即达到紧固升降杆的目的。此方法较之镙杆紧固法有一定改进,但是一旦病人或其他人员不小心碰到按键,升降杆在重力作用下会自动下滑而打破输液瓶;另外,由于榄式升降杆是插在升降装置内的环套中,接触面小,稳定性较差,需要附加其它装置来加以稳固。
临床上对上述三种升降调节装置在发生锈死或产生其他故障后,常在升降杆上打洞穿销钉的方法予以补救,这样一来,造成使用时甚为不便,亦很不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克服上述活动式输液架的缺点,使输液架既方便移动,而且在输液时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调节升降杆高低的装置既安全、简便,又不易损坏,从而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满足临床上的需要。
解决上述任务的方案是(1)在三脚式输液架三个支撑脚的其中二个脚的相邻侧面,各装上一个塑胶小脚轮,两轮装在同一轴线上;(2)在升降杆的一侧每隔相当距离开一小槽,以卡紧或放松对小槽的制约来解决升降调节中的问题。
按照上述方案所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两个塑胶小脚轮分别装在三脚支架其中二个脚的相邻侧面外上方,(或可装在多脚支架其中相邻的二个脚上)。当输液架直立时,两个小轮脱离地面约3-15mm,由三个支脚完成稳定支撑作用;当输液架向有轮的一侧倾斜≥30°时,两个小轮便着地,同时三个支脚全部离地,输液架即可灵活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升降杆一定范围内,即每隔50-150mm在升降杆的一侧有一个弧形固定小槽或四方形、三角形、圆形、隋圆形。当要调节升降杆高度时,一只手将升降杆固定栓手柄拨成横位,此时固定栓上缺口正对升降杆,另一只手便可将升降杆自由上、下移动,调到要求的高度后,放松升降杆固定栓手柄,在升降杆固定栓的另一端弹簧的作用下,升降杆固定栓手柄向回旋转,使固定栓卡在所要求的升降杆小槽内,从而使升降杆固定。此时升降杆固定栓手柄呈纵位,以示升降装置锁紧。另外,固定栓也可为按键式,在栓上亦有一缺口,当按进时缺口正对升降杆,即可上下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升降杆上钻有与小槽相等距离的小孔。当肉眼观小孔与调节装置上方平面呈水平时,说明升降杆上的小槽正对固定栓,此时放松手柄恰为适时。设置小孔的另一意义在于当本输液架经久使用,调节装置损坏时(临床证明以往大多数输液架报废主要是由于调节升降装置损坏),还可用一与小孔相当直径的铁丝或铁钉制成插销,按所需要高度插入小孔,使输液架继续使用。在升降杆有小槽的一侧为一平面,以制约升降杆不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是,在支架的上端附置一个可放注射用品(如小止血夹、止血胶管、小铁夹、胶布、消毒用瓶等)的小盒;升降杆上方的挂钩呈圆环形结构,使挂输液瓶时不易脱落,亦较美观,另外,在支架管的底端置有缓冲弹簧,当升降杆完全落下时起缓冲作用,不产生撞击与撞击声。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的技术特征,优点和积极效果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活动输液架立体示意图图2、活动输液架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活动输液架升降杆固定栓升降状态及固定状态剖面图图4、活动输液架俯视图
图1所示的三脚支架(1)其中的两脚相邻侧各有一塑胶脚轮(2),当三脚支架直立时,三脚支架稳定支撑,两小轮离地3-15mm,在升降杆(3)的一侧每隔50-150mm处有一弧形固定小槽(4),并有与(4)相等距离的小孔(14),当调定所需高度时,位于(3)中部的升降杆调节装置(5)的升降杆固定栓(6)的手柄(7)呈纵位,在升降调节装置的下方,三脚支架(1)的上端有一附件盒(8),(8)的盒盖(9)可随意开关;(3)的顶端有一横杆(10);(10)的两端各有一圆环形挂钩(11),用以挂钩输液瓶(袋)等。
图2所示,当推或/和拉活动输液架,输液架应向有轮的一侧倾斜≥30°,此时,两个小轮便着地,输液架即可灵活移动,且无噪音。
图3所示,当调节升降杆高度时,应将升降杆固定栓(6)的手柄(7)拨成横位,此时固定栓缺口(12)正对升降杆(3),另一只手便可将升降杆(3)自由上下移动,调到所需高度后将(7)放松,在升降杆固定栓另端弹簧的作用下(7)向回旋转90度,使固定栓(6)卡在所需要的升降杆固定小槽(4)内,此时固定栓(6)的手柄(7)呈纵位,升降杆上的小孔(14)与(5)上方平面呈水平,表示升降杆(3)已固定。
图4、可看见两个小脚轮(2)的轴芯(13)连接在二个脚架的相邻侧上,小脚轮(2)可绕其轴芯转动,同时两个小脚轮装在同一轴线上。
权利要求1.一种活动输液架,它由三脚支架(1)、小脚轮(2)、升降杆(3)、升降杆调节装置(5)、附件盒(8)、挂钩(11)等构成;其特征在于,它有二个小脚轮,分别装置在三脚支架其中的两个脚的相邻侧的外上方,升降杆(3)的一侧每隔50-150mm处有一个弧形固定小槽(4),并钻有与小槽(4)相等距离的小孔(14),在升降杆调节装置(5)上有升降杆固定栓(6)及其手柄(7),当调节升降杆高度时,将升降杆固定栓(6)的手柄(7)拨成横位,调到所需高度后,放松手柄(7)使其呈纵位,以示升降杆(3)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二个小脚轮(2)分别装在二个支脚的同一轴线上,两脚轮的轴芯(13)连接在二个脚架的相邻侧的外上方,脚轮可绕其轴芯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两个小脚轮(2),当三脚支架(1)直立时,两个小脚轮离地3-15mm,使三脚支架稳定支撑在地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两个小脚轮(2),当移动输液架时,输液架向有脚轮的一侧倾斜≥30°,两脚轮便可着地,此时可推或/和拉,输液架即可灵活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升降杆(3)上与固定小槽(4)相等距离的小孔(14),当小孔与升降杆调节装置上方平面呈水平时,升降杆上的固定小槽(4)正对升降杆固定栓(6)。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升降杆固定栓(6)及其手柄(7),当固定栓手柄(7)拨成横位,固定栓缺口正对升降杆,当调定所需的高度后,放松(7),在弹簧的作用下(7)向回旋转90°,使固定栓卡在所要求的升降杆固定小槽(4)内,此时(7)呈纵位,以示升降杆(3)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附件盒(8),其盒盖可以任意开或关,盒内可装注射用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输液架,其特征在于挂钩呈圆环状结构,使挂输液瓶时不易脱落。
专利摘要一种活动输液架,由三脚支架(1)、小脚轮(2)、升降杆(3)、升降杆调节装置(5)、附件盒(8)、挂钩(11)等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两个小脚轮、分别置于三脚支架其中的两个脚的相邻侧的外上方,升降杆的一侧每隔50-150mm处有一固定小槽(4),在(5)上有升降杆固定杆栓(6)及其手柄(7),调定升降杆时,(7)呈横位,调定后(7)呈纵位,以示(3)固定,当三脚支架直立时,两脚轮离地,三脚支架稳定支撑在地面上,当移动输液架时,输液架向有脚轮的一侧倾斜≥30°,两脚轮着地,此时推或/和拉,输液架即可灵活移动,且无噪音。
文档编号A61M5/00GK2030872SQ8721178
公开日1989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1987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1987年8月12日
发明者王维平 申请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高要县金利金属制品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