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3976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中药外敷用药袋,具体的讲是一种通过多味中药配制而成,用来治疗小儿腹泻、疳积的中药袋。
小儿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气虚等诸多原因引起小儿急慢性腹泻,亦可用于因乳食不节、喂养不当、脾胃虚损引起的消化不良、营养障碍的小儿疳病。中医治腹泻及疳积的主要方法是内服汤剂,众所周知,中药汤剂味苦,小儿服用相当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敷药,以解决小儿服中药难的问题,内病外治、方便无痛。
本发明的实现由以下方式完成本发明由一透气性良好的衬布形成一个袋,袋内封装中草药粉构成,中药粉成份是指吴萸、丁香、干姜、五倍子按等量混合,或接近于等量,中药粉的粒度为60目~80目,药袋的外型并不特定但药袋的尺寸在5~8CM2范围,每个药袋的装药量6~10g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取药袋,用白酒或陈醋充分浸润后,对准患儿肚脐穴,用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再浸入再敷贴,一昼夜一贴。小儿腹泻一疗程为三贴,一般一、二贴即愈,小儿疳病一贴敷贴三天,三贴为一疗程。
本发明中药袋的用药机理是通过皮肤、穴位和经络吸收传导药物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药中的吴萸有温脾止泻之功;丁香有温胃暖肾之妙;干姜温中散寒更助吴萸、丁香有温脾助阳燥湿之效;五倍子酸涩收敛,有厚肠止泻之用。诸药合用,温胃健脾、燥湿之泻,使俾阳得补,胃气得健、大肠得固,则泄泻自除。经酒浸润,敷贴于患儿肚脐穴,这一“具有独有的经皮吸收构造和敏感的神经纤维分布”的贴敷要穴上,使药物随穴入经归脏而发挥疗效,药穴兼彰、脾阳振,命火旺,清升浊降则泄泻自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使用药袋贴敷,内病外治比口服中药有明显的优点。用药合理,制愈率高,使用方便,无副作用,价格相对低廉。
实施例取中草药吴萸、丁香、干姜、五倍子各1.75g混合,用研磨装置研磨过80目筛,用透气性良好的网衬制成6CM×6CM的袋,取药5.8g放入上述袋中,再用塑料袋封装备用。
曲型病例之一周虎旦、男2岁,家住五原城关乡永强刘四拉村。该患儿腹泻月余,每日腹泻10~15次,频繁呕吐,低热烦燥,精神不振,面黄肌瘦,指纹青紫。曾打针输液及中药治疗多次无效,来我外诊所在患儿脐穴敷贴上述中药袋(浸渍白酒),第二日晨起拉出腐卵样便一次,伴有奇臭,午后又排便一次,便略见形,次日又敷贴上述药袋一贴,大便如常而愈。
典型病例之二徐丹、性别女,年龄3岁,该患儿一年前因感冒,复又因其母少奶后,症见形体消瘦、体重不增、毛发焦枯,发结如穗,食不消化,大便溏泻,头大颈细,腹凹如舟,睡卧不宁,时时腹痛,唇舌色淡,苔濡无力,指纹色淡。将上述中药芯(用米醋浸渍),敷贴于患儿肚脐穴,敷贴三个疗程后,诸恙均和。
发明人30多年来,精心研制,屡试用上述中药袋治疗小儿腹泻及小儿疳病,疗效显著,仅就94年元月至九月二十日,治疗小儿腹泻患儿94例,小儿疳病患儿34例。在腹泻患儿中男45例、如49例,年龄3个月至5岁之间,大便次数每日4~6次24例,7~9次48例,10次以上22例。用药后临床观察全部治愈,其中敷贴1贴的治愈31例,两次敷贴的治愈40例,三次以上敷贴的治愈23例。在小儿疳病患儿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5岁之间,用药后,临床观察全部好转,大便凋、食欲增,毛发荣,肤色华。用药一个疗程好转者8例,两个疗程好转者11例,三个疗程以上好转者15例。本病治疗不能急求全功,宜缓图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由一透气性良好的衬布形成一个袋,袋内封装中草药粉构成,其特征在于中草药粉成份是指吴萸、丁香、干姜、五倍子按等量(或接近于等量)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其特征在于中草药粉的粒度60目~8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其特征在于每个药袋的装药量是6~10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其特征在于药袋的尺寸应当是5~8cm2范围。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涉及中药外敷用药袋,具体的讲是一种通过多味药配制而成,用来治疗小儿腹泻、疳积中药袋。本发明是由中草药吴萸、丁香、干姜、五倍子组成,将上述中药混合研细,并用透气性良好的衬布制作的袋封装而构成。发明人经30余年的临床反复试验,效果显著。
文档编号A61P1/12GK1122228SQ9411158
公开日1996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31日
发明者刘兴汉, 郭恩怀 申请人:刘兴汉, 郭恩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