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7741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尤其涉及吸收和存留妇女经血的卫生巾或月经垫、女失禁病人用的垫等吸湿用品。
特开平7-328060和特开平8-117277号文献公开了由热熔融性、疏水性上层片和位于该上层片内面上的热熔融性、亲水性下层片构成的一次性吸湿用品的表层结构。具体地说,前一篇文献公开了一种一体结构,该结构通过使上层片和下层片由沿着相对物品纵向倾斜延伸并互相交叉的线构成的假想格子图案的线上间隔地成点状压纹处理熔接。后一篇文献公开了两侧区之间的中央区在用品的横向方向断面上形成圆弧状隆起结构,该结构利用具有许多液体导入开口的材料片作为上层片,对上述上层片和下层片在用品的两侧区的部分进行压纹处理熔接的同时使该两侧区变薄。
特开平7-328060号文献中的上下层片在用品的上面作为整体平坦地沿用品的纵横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在下层片下面的垫构造体也同样平坦的沿该纵横方向延伸。因此,当物品在使用中变形时,在上层片上容易产生对吸收体液不利的皱折。特开平8-117277号文献中的上下层片虽然在中央区隆起成圆弧状,但由于中央区没有通过熔接形成一体,所以与特开平7-328060号文献一样,当物品在穿用中变形时,在上层片上也容易产生对吸收体液不利的皱折。
本发明的任务是通过不使物品制造麻烦又不增加成本的简单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涉及的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具有纵向、与纵向垂直的横向、与皮肤接触的面和不与皮肤接触的面的层叠片。上述层叠片由位于与皮肤接触的面上的透液顶片、位于不与皮肤接触的面上的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夹在上述两片之间的吸湿垫构成。上述顶片由具有许多导液开口部分的热熔性、疏水性上层片和位于该上层片的内面的热熔性、亲水性下层片构成。上述层叠片在其对向侧部分上具有大致沿纵向延伸的一对挤压槽,上述挤压槽与上述顶片一起深入到上述垫结构体上面,并形成在由上述挤压槽围成的中央区上的上述顶片和垫结构体的上部在沿上述横向的断面上隆起成圆弧状。至少上述中央区的上述上、下层片通过许多凹陷图案互相熔接。上述凹陷图案由各点状凹陷构成,所述点状凹陷由至少位于一个四边形的各角上的假想线上的各交点提供,所述的假想线是连续形成一对角基本对着纵向、而另一对角基本上对着横向的许多基本上为四边形的方块。
在本发明中,所谓“凹陷”是指通过具有压纹图案的部件(例如滚筒)对顶片加压,结果形成与上述压纹相对应并且在上面具有开口的凹陷或孔。另外,所谓“四边形”包括大致为正方形的图案和一对对角相等且另一对对角也相等,但两对对角不等并且大致为平行四边形或菱形的图案。
图1为从本发明涉及的体液处理用吸收性物品的与皮肤接触面看到的斜视图;图2是上述物品横向的中央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凹陷图案的排列状态的平面说明图;图4是图1中的顶片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凹陷的另一例的放大剖视图;图6的(A)-(C)各种形状的挤压槽的平面图。
图中符号说明1层叠片 4与皮肤接触面 5不与皮肤接触的面 6顶片 6a上层片6b下层片 7底片 8垫结构体 9a,9b挤压槽 12导液开口部13凹陷 14方块下面参照


本发明所涉及的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的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用品包括叠层1,叠层1有纵轴2、与纵轴垂直的横轴3、与皮肤接触的面4(图中的上面)、不与皮肤接触的面5(图中的下面)。叠层1由透液的顶片6,不透液体的底片7和夹在上述两片之间的吸湿被覆垫结构体8构成。顶片6在被覆垫结构体8上面的尺寸大,顶片由上层片6a、一体结合在上层片下面的下层片6b组成。底片7在被覆垫结构体8的下面并具有从其对向侧缘向外延伸出的大尺寸。沿纵向延伸的一对挤压槽9a、9b与顶片6和底片7一起在深入垫结构体8的上下面形成在层叠片1的对向侧上,位于比上述挤压槽更外侧位置上的层叠片1的两外侧区1B具有使由该挤压槽限定的中央区1A容易弯曲的功能。中央区1A部分的顶片6和垫结构体8的上部在横轴3方向的断面上隆起呈圆弧状。通过成形模可形成具有上述状态和功能的层叠片1,这种层叠片与穿用者的裆区之间,特别是与妇女阴部的适配性良好,在具有良好的穿着感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体液漏出。
在叠层片1的相对的侧部上配置有阻止体液漏出的护翼10,这种护翼能有效防止体液从层叠片1的相对侧部漏出。护翼10的横向折曲断面大致呈Z字形,并具有10a、10b和10c部分,护翼10在部分10b上通过粘接剂或熔融手段接合在底片7的延伸部分7a上,该护翼在部分10c上亦通过同样方式接合在顶片6的侧缘上。部分10a形成圆筒状,弹性部件11沿部分10a的外侧缘内面伸长状态下通过粘接剂固定在上述外侧缘内面,通过熔熔接合或粘接剂将部分在10a长度方向的相对端部固定在部分10b上,因此可以部分10b、10c为支点向上立起。
上层片6a由热融性(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或纤维无纺布构成。例如可选用低密度聚乙烯薄膜作为合成树脂薄膜,可选用聚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的熔喷、气流喷网、针孔接合、热结合、纺粘接合、化学结合的无纺布为上述无纺布,通常这类无纺布的基重为10-45g/m2,密度为0.15-1.5g/cm3,纤度为0.1-10旦尼尔,最好是极细纤维的熔喷纤维无纺布。上层片6a具有许多导液开口部分12,如图4所示,这些开口部12与下层片6b成一体,并沿下层片6b侧延伸,最好具有前端接触在下层片上的前段细的毛细管12a。毛细管12a通过毛细作用将体液导入层叠片1内,为防止体液返流到上层片6a的上面,最好使毛细管12a的底部开口直径为0.15-6.0mm,前端开口直径为0.1-2.5mm,毛细管12a的高度为0.05-1.5mm,为了不发生弯曲变形以致防碍体液导入,最好使毛细管与下层片6b接触。另外,为使体液迅速引入用品内部,开口部分12最好为5-150个/cm2。
下层片6b由热熔融性(热塑性)纤维无纺布制成,通常,下层片6b的纤度为1-12旦尼尔,基重8-35g/m2,密度为0.005-0.15g/cm3。最好是用经公知方法亲水处理的无纺布,这种无纺布的低融点树脂成分和高融点树脂成分的芯鞘型或并排型共轭纤维通过低融点树脂成分之间融熔维持形状,而上述下层片6b的密度必须比上层片6a的密度低。对于芯鞘型共轭纤维,可以将公知的亲水性活性剂渗入位于表面的低融点树脂成分中或涂敷到其表面以完成亲水处理;对于并排型共轭纤维,同样可以在低融点树脂成分和/或高融点树脂成分中加入亲水性活性剂以完成亲水处理。上述低融点树脂成分可以聚乙烯为代表,上述高融点树脂成分可以聚丙烯为代表。与上层片6a相比,下层片6b最好具有非常优良的湿润状态下的压缩复原弹性(缓冲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特性,最好对上述共轭纤维进行热处理以使其起皱。
在图3和图4中(参照图1和图2),上层片6a具有许多导液开口部12。上层片6a和下层片6b按在加热下形成点状凹陷13构成的凹陷图案互相融成一体。上述点状图案由点状凹陷13组成,所述点状凹陷图案由在许多基本上连续形成的四边形方块14的假想线(一点一划线)L上、并且在形成四边形各角的各线的各交点上和这些交点之间的凹陷13构成,所述的四边线的一对角大致沿纵轴2的方向相对,另一对角大致沿横轴3的方向相对,标号13(a),13(b)代表位于与纵轴2方向相对的对角上的凹陷,标号13(c)、13(d)代表位于与横轴3方向相对的对角上的凹陷。上述四边形也包括前面记载的正方形和菱形,在此引用了其中的相关内容。
层叠片1的两侧互相对置的挤压槽9a之间的中央区1A按如上所述隆起成圆弧状之后,至少在中央区1A按上所述配置许多凹陷13,由于下层片6b具有优良的压缩复原性能,所以至少在中央区1A上受到来自其下面的压力时,上层片6a仍能维持在张紧状态下。具体地说,上层片6a在每个方块14中都能如图4所示,通过隆起成圆弧状维持在张紧状态。因此,在维持上层片6a与下层片6b紧密接触的同时,也不致于因使用中层叠片1变形时的影响使导液开口12过度变形而阻碍体液导入。
为了获得本发明所期望的效果,凹陷13在上层片6a的上面的开口直径最好为0.5-2mm,在该上面的凹陷13之间的距离(节距)最好为2.5-25mm,方块14的各边长最好为2.5-25mm。如果凹陷13的开口直径不足0.5mm,则不能获得与下层片6b的一体化强度,如果超过2mm,导液开口部12被破坏的比例增加。如果凹陷13之间距离不足2.5mm,凹陷13排列接近线状相连的状态,顶片6的柔软性变差,如超过25mm,方块14的上述隆起不容易获得,液体开口部12容易变形。如果方块14的各边长不足2.5mm,则方块14增多,整个顶片6的柔软性变劣,如果超过25mm,难维持方块14的上述隆起。如图4所示,凹陷13具有前段细的形状,前端15熔接在下层6b上,其底面16可以是贯通的,也可如图5所示,底面16a封闭,在该底面处与下层6b熔接。在凹陷13的底面贯通的情况下,体液从凹陷导入层叠片1内。
如图6(A)-(C)所示,虽然挤压槽9a(9b一样)除图1所示的形状外,还可有其它各种情况,但在层叠片1的大致中央区的两侧上互相对置的最窄部位的相对间隔尺寸都为20-60mm,并且最好为25-40mm,如果达不到上述尺寸,顶片6的柔软性变差,若超过上述尺寸,顶片6难维持上述张紧状态。
垫结构体8主要由将木浆料和超吸湿性水凝胶颗粒的混合物形成片状再A整体地用绢纸等吸湿片包住构成。上述水凝胶例如可以是交联型丙烯酸碱金属盐聚合物、淀粉接枝聚合物、纤维素改性物、水溶性高分子交联物。由这类材料构成的垫构造体8虽然具有半刚性,但也具有适度的压缩复原弹性,有利于使顶片6保持张紧状态。垫构造体8在与下层片6b的熔接最好的情况下,可以含有不影响吸湿性范围的一定量的聚烯烃系等热融性纤维(例如高达30%重量百分比),这些纤维在垫构造体8内可互相熔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具有优良的保形性能。
护翼10由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制成,为了提高阻液流性能,往往用公知的疏水剂进行处理。在护翼10中,也可以用聚氨基甲酸乙酯等具有弹性伸缩性的坯料,在这种情况下则不需要弹性部件11。
在本发明的用品中,由于通过上面中央区隆起呈圆弧状使其上面维持张紧状态,所以能很好地与穿用者裆间适配,穿用中不会因导液开口部严重变形而防碍体液导入用品中。可有效地防止体液从用品中漏出。特别是因为顶片中的凹陷图案构成在形成用品的大致纵横向各一对角相对的四边形的假想线上,换句话说,由于在上述线上的凹陷排列成沿纵横方向倾斜延伸,所以即使用品在穿用中沿纵横方向变形,与凹陷只简单地沿纵横方向延伸的格子状图案的情况相比,不会使方块严重变形,可以有效地提高上述效果。
另外,因为适当设定由凹陷尺寸、凹陷的间隔、凹陷的图案形成的四边形边长尺寸,可以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在本发明的用品中,通过适当设定凹陷的大小、凹陷的间隔、四边形的边长,除了在顶片特别是在构成顶片的一部分的下层片的材料等方面要考虑之外,其它方面没有必要特别考虑,因此,与传统的这类制品相比,在不增加工序和成本的前提下可获得上述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它具有纵向、与纵向垂直的横向、与皮肤接触的面和不与皮肤接触的面的层叠片;上述层叠片由位于与皮肤接触的面上的透液体的顶片、位于不与皮肤接触的面上的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夹在这两片之间的吸液性垫结构体构成;上述顶片由具有许多导液开口部的热融性,疏水性上层片和位于该上层片内面上的热融性亲水性下层片构成。上述层叠片在其对向侧部具有大致沿纵向延伸的一对挤压槽,上述挤压槽与顶片一起深入到垫结构体上面,由上述两挤压槽围成的中央区上的上述顶片和垫结构体的上部在沿上述横向的断面上隆起成圆弧状;至少上述中央区内的上下层片通过多个凹陷互相熔接,上述凹陷图案由各点状凹陷构成,所述的点状凹陷由至少位于一个四边形的各角上的假想线上的各交点提供,所述的假想线是连续形成一对角基本对着纵向而另一对角基本对着横向的许多基本上为四边形的方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凹陷在上层片上面的开口直径为0.5-2mm,上述上面的各凹陷间的距离为2.5-25mm,上述各方块的各边长为2.5-2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层片由合成树脂薄膜制成,上述下层片由无纺纤维布制成,下层片的压缩复原弹性比上层片的压缩复原弹性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层片由纤维无纺布制成,下层片由纤维无纺布制成,下层片在湿润状态下的压缩复原弹性比上层片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下层片由低融点树脂成分和高融点树脂成分的共轭纤维构成。上述共轭纤维彼此通过上述低融点树脂成分熔接维持上述下层片的状态,上述共轭纤维经亲水处理。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下层片的密度比上述上层片的密度低。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共轭纤维是聚乙烯/聚丙烯的芯鞘型纤维,在位于上述纤维表面的聚乙烯中掺入亲水性活性剂或在其表面上涂敷亲水性活性剂。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共轭纤维是折皱的。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分为5-150个/cm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导液开口部与下层片形成一体并向下层片延伸,具有前端接触在下层片上的前段细的毛细管,上述毛细管的底部开口尺寸是0.15-6.0mm,上述毛细管的前端开口尺寸为0.1-2.5m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陷的前端有开口,上述上下层片至少在上述凹陷前端处互相熔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陷的前端是封闭的,上下层片至少在上述前端处互相熔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层片在上述挤压槽的底面互相熔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层叠片的下面,在与上述底片一起深入到垫结构体下面的状态下形成与上述挤压槽同形状的挤压槽。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除上述方块的各角部外,还在上述方块的形成线的各角部之间形成上述凹陷。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用品,其特征在于上述挤压槽在上述层叠片的两侧互相对置的最窄部位相对间隔的尺寸为20-60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生理用卫生巾等体液处理用吸湿用品中的顶片上的导液开口部即使在穿用中亦维持不变形的状态。顶片由上层片和下层片构成,上层片具有许多导液开口部(12),下层片比上层片具有更好的压缩复原弹性,这些片通过凹陷图案熔接成一体。凹陷图案由各点状凹陷(13)构成,上述点状凹陷(13)处在连续形成纵轴(2)方向的一对角和在横轴(3)方向的另一对角相对的许多四边形方块(14)的假想线L上的并且至少在形成这些角的所述各线的各交叉点上。
文档编号A61F13/15GK1203069SQ9810984
公开日1998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8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8日
发明者水谷聪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