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3433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自然重力条件下的输液装置领域中的一种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疗领域内的重力液体输入过程中所安装的液体过滤和气泡拦截脱除的关联技术,解决液体输入和气泡脱除过程中液体内颗粒对脱除气泡所用的拦气材料产生不同程度的堵塞和流速骤变等问题。
技术背景
[0002]至今为止,输液器的液体过滤与脱气都是使用同样的一个膜片完成,或是直通孔形的过滤膜或是无纺(海绵)的过滤膜,由于液体过滤膜的面积大,对于液体的过滤功能与无气泡脱气功能不能兼顾解决,特别是要求自由姿态脱气时,任何大面积的膜都不能实现,即在液体过滤膜下游仍然存在一个腔室,在腔室内的某一个位置设计有出液口,因此在液体经过过滤膜进入过滤膜后腔室内时,液体产生涡流,会形成气液混合流体进入下游管路内,至今为止,没有将输液的颗粒过滤功能与输液的脱气功能分开考虑和各个单独设计。
[0003]本人2013年5月23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310193579.3的发明专利《输液安全脱气保险体系结构》尚没有明确地研究出来上下2层膜的内在结构和彼此关系,只是解决在脱气后不再产生二次气泡的问题,未涉及到对颗粒通过时造成的堵塞的解决方案,当前涉及到的选择具有拦截气泡功能的拦气膜的通常标准是更小的孔隙和更高的泡压点,对此一般选择的是海绵结构的膜材(例如,PES聚醚砜材料),因此在输入颗粒药物时,造成“无差另IJ”过滤,无论颗粒大小均形成拦截,最终在实际测试中造成积累性堵塞和流速骤变等问题出现,在液体过滤膜的结构上也没有明确,也导致颗粒药物输入时产生积累性堵塞和流速改变。
[0004]因此本发明进一步深入地提出了精细化创新方案,在输入颗粒药物时既要选择性拦截杂质性颗粒又要放过有效成分颗粒,因此不仅要明确研究颗粒药物的粒径分布,还要使得颗粒药物绝大部分可以通过液体过滤膜和全部通过气泡拦截网膜,同时还要拦截规定了粒径的杂质颗粒以及拦截和排除可见的气泡。

【发明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以前申报的专利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新结构搭配的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主要包括:上游液体过滤单元、下游脱气单元和输液管路,其中,上游液体过滤单元包括液体过滤膜和过滤器壳体以及壳体上或有或无的排气膜或排气柱形装置,其中,下游脱气单元包括贯通孔拦气网膜、脱气排气膜和脱气壳体,贯通孔拦气网膜直接封盖在脱气壳体内部的出液管内口上,上游液体过滤单元和下游脱气单元之间的连接包括软硬两种连通方式,即软管连接和结构融合连接,另外贯通孔拦气网膜的孔径大于等于液体过滤膜的孔径。其中贯通孔拦气网膜上设计有两面直接贯通的直通孔道结构,直通孔道的形状为四边形或近似圆形,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直通孔道彼此的形态和大小基本一致,对于输入颗粒性药物的系统设计是在直通孔道的贯通孔拦气网膜的上游同样安装带有直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直通孔道的平均孔径大于液体过滤膜上的直通孔道的平均孔径,即液体中的可以漏过液体过滤膜的颗粒要小于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直通孔道的孔隙,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直通孔道的形状为四边形或近似圆形,其中所述的四边形孔隙是由经玮线编织合围形成,其中所述的近似圆形孔隙是在单层膜上打孔或/和腐蚀形成的近似圆形通孔,上述两种形状的通孔,对于水的泡点压力的设计是在2至20千帕。在带有直通孔道的贯通孔拦气网膜的上游既可以安装带有直通孔道的液体过滤膜也可以安装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以及两种过滤膜的混合搭配,即三种组合模式,(I)贯通孔拦气网膜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的组合模式、(2)贯通孔拦气网膜与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的组合模式、(3)贯通孔拦气网膜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混装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等三种模式。
[0006]。另外,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贯通孔道的孔径大于液体过滤膜可通过的颗粒外径,即液体中的可以漏过液体过滤膜的颗粒外径要小于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贯通孔道的孔径。为了保证气泡排出没有“死角”,设计上采用贯通孔拦气网膜的工作面积小于脱气排气膜的工作面积,并将排气膜的工作区域对正覆盖在贯通孔拦气网膜的上方。所述的带有直通孔道的贯通孔拦气网膜也可以单独使用,而不与上游的液体过滤膜联合使用,最终仅仅实现对液体内气泡的拦截和排除功能,所述的带有直通孔道的贯通孔拦气网膜平均孔径范围设计在5微米至30微米之间,针对含有不同粒径的颗粒性液体,单独使用贯通孔拦气网膜而不带有上游液体过滤膜时,要使贯通孔拦气网膜平均孔径大于液体内的大多数颗粒的粒径。
【附图说明】
[000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08]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提出的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原理结构示意图,
[0010]主要包括:上游液体过滤单元1、下游脱气单元2和输液管路3,其中,上游液体过滤单元I包括液体过滤膜4和过滤器壳体17以及过滤器壳体17上或有或无的排气膜或排气柱形装置5,其中,下游脱气单元2包括贯通孔拦气网膜6、脱气排气膜7和脱气壳体13,贯通孔拦气网膜6直接封盖在脱气壳体13内部的出液管内口 11上,周边热合焊接密封,液体过滤膜4安装在液体过滤器壳体17内,液体过滤器壳体17可分为滴瓶式过滤器或盒式过滤器,上游液体过滤单元I和下游脱气单元2之间的连接包括软硬两种连通方式,即软性的输液管路3连接和一体化结构融合连接,另外贯通孔拦气网膜6的孔径大于等于液体过滤膜4的孔径。贯通孔拦气网膜6的上游所安装的液体过滤膜4包括贯通孔道形式的过滤膜和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即两种组合模式,贯通孔拦气网膜6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4的组合模式和贯通孔拦气网膜6与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4的组合模式。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的贯通孔道的孔径大于液体过滤膜可通过的颗粒外径,即液体中的可以漏过液体过滤膜4的颗粒外径要小于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的贯通孔道的孔径。贯通孔拦气网膜6的工作面积小于脱气排气膜7的工作面积。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设计有两面直接贯通的直通孔道9,直通孔道9的形状为四边形或近似圆形,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的直通孔道9彼此的形态和大小基本一致,对于输入颗粒性药物的系统设计是在带有直通孔道9的贯通孔拦气网膜6的上游同样安装带有直通微孔12的液体过滤膜4,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的直通孔道9的平均孔径大于液体过滤膜4上的直通微孔12的平均孔径,即液体中的可以漏过液体过滤膜4的直通微孔12的颗粒要小于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的直通孔道9的孔隙,贯通孔拦气网膜6上的直通孔道9的形状为四边形或近似圆形,其中所述的四边形孔隙是由经玮线编织合围形成,其中所述的近似圆形孔隙是在单层膜上打孔或/和腐蚀形成的近似圆形通孔,上述两种形状的通孔,对于水的泡压点压力的设计是在2至20千帕。在带有直通孔道9的贯通孔拦气网膜6的上游既可以安装带有直通微孔12的液体过滤膜4也可以安装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4,以及上述两种液体过滤膜的混合搭配使用,即三种组合模式,(I)贯通孔拦气网膜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的组合模式、(2)贯通孔拦气网膜与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的组合模式、(3)贯通孔拦气网膜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混装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等三种模式。
[0011]本发明不仅将液体过滤和万向自由姿态脱气两个功能分开设计,同时也考虑到了颗粒药物在输液时必要的选择性过滤以及脱气环节上保持通畅的液体无堵塞性通过和对气泡的有效拦截。
【主权项】
1.一种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主要包括:上游液体过滤单元、下游脱气单元和输液管路,其中,上游液体过滤单元包括液体过滤膜和过滤器壳体以及壳体上或有或无的排气膜或排气柱形装置,其中,下游脱气单元包括贯通孔拦气网膜、脱气排气膜和脱气壳体,贯通孔拦气网膜直接封盖在脱气壳体内部的出液管内口上,上游液体过滤单元和下游脱气单元之间的连接包括软硬两种连通方式,即软管连接和结构融合连接,另外贯通孔拦气网膜的孔径大于等于液体过滤膜的孔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贯通孔拦气网膜的上游所安装的液体过滤膜包括贯通孔道形式的过滤膜和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以及两种过滤膜混合使用,即三种组合模式,(I)贯通孔拦气网膜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的组合模式、(2)贯通孔拦气网膜与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的组合模式、(3)贯通孔拦气网膜与贯通孔道形式的液体过滤膜混装无规则(无纺或海绵)孔隙的液体过滤膜等三种模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贯通孔道的孔径大于液体过滤膜可通过的颗粒外径,即液体中的可以漏过液体过滤膜的颗粒外径要小于贯通孔拦气网膜上的贯通孔道的孔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贯通孔拦气网膜的工作面积小于脱气排气膜的工作面积。
【专利摘要】一种全新结构搭配的无堵塞自由脱气输液器,主要包括:上游液体过滤单元、下游脱气单元和输液管路,其中,上游液体过滤单元包括液体过滤膜和过滤器壳体以及壳体上或有或无的排气膜或排气柱形装置,其中,下游脱气单元包括贯通孔拦气网膜、脱气排气膜和脱气壳体,贯通孔拦气网膜直接封盖在脱气壳体内部的出液管内口上,本发明不仅将液体过滤和万向自由姿态脱气两个功能分开设计,同时也考虑到了颗粒药物在输液时必要的选择性过滤以及脱气环节上保持通畅的液体无堵塞性通过和对气泡的有效拦截。
【IPC分类】A61M5/14, A61M5/36
【公开号】CN105056335
【申请号】CN201510562465
【发明人】贾宇东
【申请人】贾宇东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9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