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75209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11贯穿插入于处置工具贯穿插入通道16中,且连接部12连接于主体装置50a的连接部79时,通过外置检测光纤10检测的返回光被引导至主体装置50a的合流部15。此外,合流部15还被引导来自检测光纤14的返回光。合流部15使来自检测光纤14的返回光与来自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返回光合流,并将其引导至分波器76。其他的结构和作用都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
[0077]根据本变形例,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防止内窥镜I的插入部2的外径的粗径化,而且无需照射必要程度以上的高级别的激光,能够确保到达目的部位所需的亮度。
[0078](第2实施方式)
[0079]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6中,对于与图1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
[0080]图6所示的内窥镜Ib相比图1的内窥镜1,追加了钩状的多个卡止部80a、80b和80c。卡止部80a设置于操作部4,卡止部80b设置于挠性管部5,卡止部80c设置于连接器
6。另外,内窥镜Ib是具有3个卡止部80a?80c的结构,但是,只要是具有至少I个以上卡止部的结构即可。
[0081]这些卡止部80a?80c将未完全贯穿插入于处置工具贯穿插入通道16中的外置检测光纤10的插入部11固定为与内窥镜主体部3平行延伸。
[0082]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lb,未完全贯穿插入于处置工具贯穿插入通道16中的外置检测光纤10的插入部11不会妨碍操作者的操作。
[0083](第3实施方式)
[0084]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
[0085]图7是用于说明外置检测光纤连接部与连接器的连接部的连接结构的剖面图。另夕卜,在图7中,对于与图3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
[0086]例如,在图3的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连接于连接器6的连接部8时,由于对连接部12的冲击,可能导致检测光纤24由于弯折等而发生破损。
[0087]鉴于此,图7所示的外置检测光纤10具有沿着内窥镜主体部3的L字型的连接部12a。通过这种结构,从而在将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a连接于连接器6的连接部8时,检测光纤24不会由于对连接部12a的冲击而发生破损。
[0088]另外,为了防止扭转造成的检测光纤24的弯折等的破损,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a可以构成为能够转动。
[0089]此外,为了防止自由转动的机构的过渡扭转,可以设置对转动角度在从O度到360度的范围内施加转动限制的机构。
[0090]图8A和图SB是用于说明外置检测光纤连接部与连接器的连接部的其他连接结构的图。
[0091 ] 图8A是从上方观察连接器6的连接部8a的图,连接部8a具有将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a的转动限制在180度的范围内的转动限制部81。
[0092]此外,如图8B所示,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b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合于转动限制部81的转动限制用的突起82。在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b连接于连接器6的连接部8a时,突起82嵌合于转动限制部81,连接部12b在连接部8a的周方向上的180度的范围内转动。
[0093]通过这种转动限制部81和突起82,可防止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过渡扭转,能够防止检测光纤24的弯折。
[0094](第4实施方式)
[0095]接着,说明第4实施方式。
[0096]图9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连接部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9中,对于与图3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
[0097]例如,图3的连接器6的连接部8形成为凹形状,因此尘埃等会进入连接部8,从而污物易于附着并滞留于玻璃罩27。如上,如果污物附着于玻璃罩27,则来自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返回光被遮挡,成为亮度减少的原因。即,可能导致在到达目的部位之前所需的亮度不足。
[0098]鉴于此,如图9所示,连接器6的连接部Sb在前端部设置朝连接器6的外侧凸出的玻璃罩框83,以固定玻璃罩27。连接器6的连接部8b构成第I连接部,该第I连接部供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第2连接部)连接。由此,尘埃等不易附着于玻璃罩27。
[0099]其结果,连接器6的连接部8b能够通过玻璃罩框83防止尘埃等附着而积攒的情况,因此污物不会附着于玻璃罩27,能够确保到达目的部位所需的亮度。
[0100]图1OA和图1OB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连接部的其他结构的图。
[0101]如图1OA所示,连接器6的连接部Sc在前端部设有用于防止尘埃等的进入的关闭器84。而且,如图1OB所示,在将外置检测光纤10的连接部12连接于连接部8c时,关闭器84在连接部8c的内侧打开,使得连接部12连接于连接器6的连接部8c。
[0102]其结果,连接器6的连接部8c与上述连接部8b同样地,能够通过关闭器84防止尘埃等的进入,因此污物不会附着于玻璃罩27,能够确保在到达目的部位之前所需的亮度。
[0103]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改变等。
[0104]本申请以2013年9月27日在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01899号公报作为优先权基础提交申请,上述公开的内容在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中进行引用。
【主权项】
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具有: 长形的插入部,其被插入到被观察部内,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 第I受光部,其设置于所述前端部,能够接收来自被观察体的光; 第I光传递部,其被贯穿插入于所述插入部内,传递通过所述第I受光部接收到的光; 前端侧开口部,其在所述第I受光部附近开口 ; 管路,其与所述前端侧开口部连通,被贯穿插入于所述插入部内; 基端侧主体部,其设置于比所述基端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与所述插入部连续设置; 基端侧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侧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管路连通的开口 ; 导光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侧主体部,能够在所述基端侧主体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导光;以及 合流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侧主体部的内侧,并且使通过所述第I光传递部传递的光与通过所述导光部引导的光合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端侧主体部具有:操作部,其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连续设置;长形的挠性管部,其与所述操作部的基端侧连续设置;以及连接器部,其与所述挠性管部的基端侧连续设置,并且能够拆装于被传递由所述合流部合流后的光的主体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部具有第I连接部,该第I连接部能够引导由第2光传递部传递的光,并且能够在该第I连接部上拆装所述第2光传递部,其中,该第2光传递部能够经由所述基端侧开口部而插入到所述管路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光传递部在前端具有第2受光部,通过将所述第2受光部插入至所述前端侧开口部附近,从而能够接收来自所述被观察部的光。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光传递部的基端部具有连接所述第I连接部的第2连接部,所述第2连接部在前端设有玻璃罩。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连接部在与所述第2光传递部的基端部对置的位置设有玻璃罩。7.一种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内窥镜,其具有:长形的插入部,其被插入到被观察部内,具有前端部和基端部;第I受光部,其设置于所述前端部,能够接收来自被观察体的光;第I光传递部,其被贯穿插入于所述插入部内,传递通过所述第I受光部接收到的光;前端侧开口部,其在所述第I受光部附近开口 ;管路,其与所述前端侧开口部连通,被贯穿插入于所述插入部内;基端侧主体部,其设置于比所述基端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与所述插入部连续设置;基端侧开口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侧主体部,具有与所述管路连通的开口 ;以及导光部,其设置于所述基端侧主体部,能够在所述基端侧主体部的外侧与内侧之间导光;以及 主体装置,其具有合流部,该合流部使通过所述第I光传递部传递的光与通过所述导光部引导的光合流。
【专利摘要】内窥镜(1)具有:插入部(2);前端面(14a),其能够接收来自被观察体的光;检测光纤(14),其传递通过前端面(14a)接收的光;开口部(17),其在前端面(14a)的附近开口;处置工具贯穿插入通道(16),其贯穿插入于插入部(2)内;内窥镜主体部(3),其与插入部(2)连续设置;处置工具贯穿插入口(7),其设置于内窥镜主体部(3),具有与处置工具贯穿插入通道(16)连通的开口;外置检测光纤(10),其设置于内窥镜主体部(3),能够在内窥镜主体部(3)的外侧与内侧之间导光;以及合流部(15),其设置于内窥镜主体部(3)的内侧,用于使通过检测光纤(14)传递的光与通过外置检测光纤(10)引导的光合流。
【IPC分类】A61B1/00, A61B1/06
【公开号】CN105228499
【申请号】CN201480016472
【发明人】中岛翔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3日
【公告号】EP2949260A1, US20160007843, WO2015045463A1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