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药胶囊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36378阅读:来源:国知局
颗针1g、
寒水石2g、石菖蒲10g、代赭石3g、仙鹤草10g、
梅花草lg、望江南lg、赶风柴2g、倒生莲lg、
花蕊石Ig、岩青兰2g、慕荷2g、螺厣草Ig、
白茅根10g、隔山香10g、橹罟子lg、山海螺3g、
白花映山红2g; 制备方法如下:
(1)、按照配方比例将小红藤、鬼针草、公英、破布草、半枝莲、皂角刺、槐花、五灵脂、散血莲、大腹皮、麦芽、三颗针、寒水石、代赭石、花蕊石浸入800份水中40分钟,煎煮I小时,过滤后药渣加入300份水煎煮15分钟,滤液弃渣,将两次滤液合并煎熬,浓缩至稠膏后烘干粉碎至300目细粉;
(2)、按配方比例将石菖蒲、仙鹤草、梅花草、望江南、赶风柴、倒生莲、岩青兰、慕荷、螺厣草、白茅根、隔山香、橹罟子、山海螺、白花映山红筛选,放入高压锅于150°C内蒸20分钟,冷却至室温,摊放在竹席上用黑布覆盖置于阳光下晒干,粉碎成300目的细粉备用;
(3)、将制备方法(I)、(2)得到的原料药细粉混合均匀,密封72小时后按0.5g/粒装入胶囊,即为成品。
[0064]实施例2
小红藤10g、鬼针草10g、公英20g、破布草8g、
半枝莲20g、皂角刺20g、槐花10g、五灵脂10g、
散血莲6g、大腹皮1g、麦芽Sg、三颗针20g、
寒水石Sg、石菖蒲20g、代赭石1g、仙鹤草20g、
梅花草6g、望江南6g、赶风柴Sg、倒生莲6g、
花蕊石6g、岩青兰8g、慕荷8g、螺厣草6g、
白茅根20g、隔山香20g、橹罟子6g、山海螺1g、
白花映山红8g;
制备方法如下:
(1)、按照配方比例将小红藤、鬼针草、公英、破布草、半枝莲、皂角刺、槐花、五灵脂、散血莲、大腹皮、麦芽、三颗针、寒水石、代赭石、花蕊石浸入1200份水中60分钟,煎煮1-2小时,过滤后药渣加入500份水煎煮15分钟,滤液弃渣,将两次滤液合并煎熬,浓缩至稠膏后烘干粉碎至400目细粉;
(2)、按配方比例将石菖蒲、仙鹤草、梅花草、望江南、赶风柴、倒生莲、岩青兰、慕荷、螺厣草、白茅根、隔山香、橹罟子、山海螺、白花映山红筛选,放入高压锅于180°C内蒸40分钟,冷却至室温,摊放在竹席上用黑布覆盖置于阳光下晒干,粉碎成400目的细粉备用;
(3)、将制备方法(I)、(2)得到的原料药细粉混合均匀,密封72小时后按0.5g/粒装入胶囊,即为成品。
[0065]实施例3
小红藤4g、鬼针草4g、公英12g、破布草3g、
半枝莲12g、皂角刺12g、槐花4g、五灵脂4g、
散血莲2g、大腹皮4g、麦芽3g、三颗针12g、
寒水石3g、石菖蒲12g、代赭石4g、仙鹤草12g、
梅花草2g、望江南2g、赶风柴3g、倒生莲2g、
花蕊石2g、岩青兰3g、慕荷3g、螺厣草2g、
白茅根12g、隔山香12g、橹罟子2g、山海螺4g、
白花映山红3g。
[0066]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0067]实施例4
小红藤8g、鬼针草8g、公英18g、破布草6g、
半枝莲18g、皂角刺18g、槐花8g、五灵脂8g、
散血莲5g、大腹皮Sg、麦芽6g、三颗针18g、
寒水石6g、石菖蒲18g、代赭石Sg、仙鹤草18g、
梅花草5g、望江南5g、赶风柴6g、倒生莲5g、
花蕊石5g、岩青兰6g、慕荷6g、螺厣草5g、
白茅根18g、隔山香18g、橹苦子5g、山海螺8g、
白花映山红6g。
[0068]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69]实施例5
小红藤6g、鬼针草6g、公英15g、破布草4g、
半枝莲15g、阜角刺15g、槐花6g、五灵脂6g、
散血莲3g、大腹皮6g、麦芽4g、三颗针15g、
寒水石4g、石菖蒲15g、代赭石6g、仙鹤草15g、
梅花草3g、望江南3g、赶风柴4g、倒生莲3g、
花蕊石3g、岩青兰4g、慕荷4g、螺厣草3g、
白茅根15g、隔山香15g、橹罟子3g、山海螺6g、
白花映山红4g。
[0070]制备方法如下:
按照上述配方取药,按常规方法分别加工成药粉,过300目筛,搅拌混匀;70° C烘干40分钟,然后紫外线照射灭菌35分钟备用;按0.5g/粒装入胶囊,即为成品。
[0071]服用过本中药胶囊的129名患者,用药后3天内体温下降恢复正常体温,一周即感觉右下腹疼痛减轻或消失,两周内患者白细胞计数基本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右下腹肿块缩小。患者治疗过程或治疗结束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对于治疗结果都较为满意。
[0072]典型病例:
病例1:
田某某,男,37岁,出现右下腹痛且反复发作,伴有呕吐、不欲食的症状,在家休息一天疼痛无缓解。经检查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开始服用本中药胶囊,每天三次,每次5粒,服药一周后疼痛消失,继续服药一周后脓肿消失,患者痊愈。一年后随访患者无复发。
[0073]病例2:
张某,女,47岁,患者出现腹痛的症状,并伴有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输液治疗7天后效果不明显。经朋友介绍开始服用本中药胶囊,每天三次,每次4粒,服药三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继续服药一周后,患者腹痛症状消失,巩固治疗三天后停药。经检查患者痊愈,身体恢复正常。
[0074]病例3,:
高某某,男,55岁,患者出现右下腹痛的症状,伴有发热,恶心等症状,精神萎靡不振,B超提示出现包块,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开始服用本中药胶囊,每天三次,每次5粒,服药三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继续服药一周后,患者右下腹疼痛消失,继续巩固治疗一周后停药,经检查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值范围,B超提示包块消散。
[0075]病例4:
王某某,女,51岁,患者半月前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确诊后的半月期间曾用抗菌素及镇痛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服用本中药胶囊,每天三次,每次4粒,服药一周后,患者疼痛感消失,继续服药一周后,患者痊愈,精神饱满。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0076]病例5:
林某,男,62岁,患者出现右下腹痛的症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开始服用本中药胶囊,每天三次,每次4粒,服药两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继续服药五天后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患者右下腹无疼痛感,继续巩固治疗一周后停药,患者痊愈,对于治疗结果患者非常满意。
【主权项】
1.一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药胶囊,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小红藤3-10份、鬼针草3-10份、公英10-20份、破布草2-8份、 半枝莲10-20份、皂角刺10-20份、槐花3-10份、五灵脂3-10份、 散血莲1-6份、大腹皮3-10份、麦芽2-8份、三颗针10-20份、 寒水石2-8份、石菖蒲10-20份、代赭石3-10份、仙鹤草10-20份、 梅花草1-6份、望江南1-6份、赶风柴2-8份、倒生莲1-6份、 花蕊石1-6份、岩青兰2_8份、暴荷2_8份、螺庵草1-6份、 白茅根10-20份、隔山香10-20份、橹罟子1-6份、山海螺3-10份、 白花映山红2-8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药胶囊,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小红藤4-8份、鬼针草4-8份、公英12-18份、破布草3_6份、 半枝莲12_ 18份、阜角刺12-18份、槐花4-8份、五灵脂4_8份、 散血莲2-5份、大腹皮4-8份、麦芽3-6份、三颗针12-18份、 寒水石3-6份、石菖蒲12-18份、代赭石4-8份、仙鹤草12-18份、 梅花草2-5份、望江南2-5份、赶风柴3-6份、倒生莲2-5份、 花蕊石2_5份、岩青兰3_6份、暴荷3_6份、螺庵草2_5份、 白茅根12-18份、隔山香12-18份、橹罟子2-5份、山海螺4-8份、 白花映山红3-6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药胶囊,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 小红藤6份、鬼针草6份、公英15份、破布草4份、 半枝莲15份、阜角刺15份、槐花6份、五灵脂6份、 散血莲3份、大腹皮6份、麦芽4份、三颗针15份、 寒水石4份、石菖蒲15份、代赭石6份、仙鹤草15份、 梅花草3份、望江南3份、赶风柴4份、倒生莲3份、 花蕊石3份、岩青兰4份、慕荷4份、螺厣草3份、 白茅根15份、隔山香15份、橹罟子3份、山海螺6份、 白花映山红4份。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药胶囊,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如下: (1)、按照配方比例将小红藤、鬼针草、公英、破布草、半枝莲、皂角刺、槐花、五灵脂、散血莲、大腹皮、麦芽、三颗针、寒水石、代赭石、花蕊石浸入800-1200份水中40-60分钟,煎煮1-2小时,过滤后药渣加入300-500份水煎煮15分钟,滤液弃渣,将两次滤液合并煎熬,浓缩至稠霄后烘干粉碎至300-400目细粉; (2)、按配方比例将石菖蒲、仙鹤草、梅花草、望江南、赶风柴、倒生莲、岩青兰、慕荷、螺厣草、白茅根、隔山香、橹罟子、山海螺、白花映山红筛选,放入高压锅于150-180°C内蒸20-40分钟,冷却至室温,摊放在竹席上用黑布覆盖置于阳光下晒干,粉碎成300-400目的细粉备用;(3 )、将制备方法(I)、( 2 )得到的原料药细粉混合均匀,密封72小时后分装胶囊。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中药胶囊,?是由以下中药原料制成,小红藤、鬼针草、公英、破布草、半枝莲、皂角刺、槐花、五灵脂、散血莲、大腹皮、麦芽、三颗针、寒水石、石菖蒲、代赭石、仙鹤草、梅花草、望江南、赶风柴、倒生莲、花蕊石、岩青兰、慕荷、螺厣草、白茅根、隔山香、橹罟子、山海螺、白花映山红;本发明药物是使用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科学组方,并通过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配制而成的,符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本中药胶囊具有药力强大,切中病机,充分体现了清热解毒,排脓消肿,软坚通便的治疗原则;同时兼有活血散瘀、健脾燥湿、泻热通肠的作用,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
【IPC分类】A61K9/48, A61K33/26, A61K35/24, A61K33/06, A61P1/00, A61K33/10, A61K36/8998
【公开号】CN105497688
【申请号】CN201610019718
【发明人】李树年
【申请人】李树年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