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咬合板及分体式差动牙颌整形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72545阅读:来源:国知局
进行设置。信号可以通过无线、蓝牙或红外线等方式发送。
[0031]就正畸治疗而言,差动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不同区域的牙齿定向地施加振动;另一方面是指对同一区域的牙齿在不同时间段施加不同的频率或力值,或者对不同区域的牙齿施加不同的频率或力值。例如,在前牙段和左侧后牙段装上增厚件,同时拆除右侧后牙段的增厚件,启动口外机的振动马达时,右侧后牙段作用于牙齿的力值与前牙段和左侧后牙段不同。
[0032]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这种分体式咬合板具有一个骨架结构的本体,本体不可拆卸,保证咬合板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安装或者拆卸增厚件改变咬合板的厚度。本发明的分体式差动牙颂整形装置,能够定向地对口腔内的局部牙齿进行振动,通过安装或者拆除部分增厚件,将振动分段定向地传递给牙齿。
【附图说明】
[0033]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体式咬合板的立体图;
[0034]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体式咬合板的爆炸图;
[0035]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体式咬合板的主视图;
[0036]图4示出了图3的俯视图;
[0037]图5不出了图4的A-A#lj视图;
[0038]图6示出了图3的B-B剖视图;
[0039]图7示出了图3的C-C剖视图;
[0040]图8示出了图3中拆卸了前增厚段的示意图;
[0041]图9示出了图3中拆卸了前增厚段和左增厚段的示意图;
[0042]图10示出了图3中拆卸了左增厚段和右增厚段的示意图;
[0043]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体式差动牙颂整形装置的示意图;
[0044]图12示出了图11中去掉了口外机的部分壳体后的示意图;
[0045]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2的分体式咬合板的剖视图;
[0046]图1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3的分体式咬合板的示意图;
[0047]图1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4的分体式咬合板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0048]图16不出了本发明实施例4的分体式咬合板的另一种结构不意图;
[0049]图1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5的分体式咬合板的立体图;
[0050]图1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5的分体式咬合板的爆炸图;
[0051 ]图1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5的分体式咬合板的仰视图;
[0052]图20示出了图19的D-D剖视图。
[0053]其中,图1?图20的附图标记为:
[0054]咬合板100、100a、100b、100c、10d;本体 101、500;第一增厚部102;第二增厚部103;第一凸起缘104、104&、504;第二凸起缘105、105&、505;第一插接孔106;第一插接头107;第二插接孔108;第二插接头109;第一防脱凸缘110;第二防脱凸缘111;第三凸起缘112、502;第四凸起缘113;前牙段114、513;左侧后牙段115、514;右侧后牙段116、515;左增厚段117、11713、511;前增厚段118、11813;右增厚段119、11%、512;凸起120;连接端头121、521; 口外机122,壳体123;振动马达124;可充式电池125;Micro-USB接头126;第一半包围结构127;第二半包围结构128。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5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5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0059]实施例1,参见图1?图12。
[006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咬合板100,具有用于与上牙接触的上咬合面和用于与下牙接触的下咬合面,包括基本上呈“U”字形的本体101和用于增加本体101厚度的增厚件,增厚件与本体101可拆卸连接。增厚件包括三段(左增厚段117、前增厚段118和右增厚段119),三段增厚段设置在本体101的不同部位用以对本体101的不同部位进行增厚。这种分体式咬合板100具有一个作为骨架本体101,本体101不可拆卸,保证咬合板10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安装或者拆卸增厚件改变咬合板100的厚度。增厚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自身具有可变形性,当牙齿与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增厚件接触时,增厚件与牙齿的接触面积较大,更有利于将咬合板100的振动传递给牙齿,达到更好的振动效果。增厚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可以是硅胶、橡胶、乳胶或类似的材料。
[0061]参见图6和图7,增厚件的纵向截面基本上呈“U”字形,增厚件具有与本体101的上表面贴合的第一增厚部102和具有与本体101的下表面贴合的第二增厚部103。增厚件还具有连接第一增厚部102和第二增厚部103的连接部,连接部与本体101的内侧边缘贴合。第一增厚部102的上表面为上咬合面,第二增厚部103的下表面为下咬合面。
[0062]增厚件对咬合板100的上下两侧都进行了加厚,而且第一增厚部102和第二增厚部103通过位于本体101内侧的连接部连接,连接部能够使第一增厚部102和第二增厚部103相互牵制,提高第一增厚部102和第二增厚部103的稳定性,防止使用时第一增厚部102和第二增厚部103脱落。
[0063]本体101的纵向截面呈“T”字形,本体10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接触上牙的唇面或颊面的第一凸起缘104,本体10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接触下牙的唇面或颊面的第二凸起缘105。第一凸起缘104具有横向贯通的第一插接孔106,第一增厚部102具有穿过第一插接孔106并与第一凸起缘104保持锁定的第一插接头107。第二凸起缘105具有横向贯通的第二插接孔108,第二增厚部103具有穿过第二插接孔108并与第二凸起缘105保持锁定的第二插接头109。
[0064]参见图2和图5,为了方便安装和拆卸,第一插接头107和第二插接头109均呈“T”字形,第一插接头107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防脱凸缘110,第二插接头109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防脱凸缘111。进一步,第一插接头107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引导斜面,第二插接头109的端部设置第二引导斜面。引导斜面用于引导插接头插入插接孔内,使用更方便、快捷。
[0065]人类的牙齿可以分为上牙和下牙,根据牙齿在口中的位置分布,又可以将牙齿分为前牙、左侧后牙和右侧后牙。前牙、左侧后牙和右侧后牙的内侧面均贴近舌头,所以前牙、左侧后牙和右侧后牙的内侧面称为舌面;前牙的外侧贴近嘴唇,所以前牙的外侧面称为唇面,左侧后牙和右侧后牙的外侧面均贴近脸部,左侧后牙和右侧后牙的外侧面称为颊面。综合来说,上牙和下牙的内侧面均为舌面,而外侧面包括唇面和颊面。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