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797825阅读:来源:国知局
除湿;散瘀;止血。主痢疾;泄泻;乳蛾;疟疾;风 湿痹痛;跌打肿痛;崩漏;痈肿疔疮;瘰疬;毒蛇咬伤;湿疹;脚癣;外伤出血。【各家论述】1. 《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治痢疾。2 .《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 烦渴,小儿痢疾,蛇犬咬伤。3.《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去风湿,通关窍,散瘀,解毒,杀虫,止 血。【摘录】《中华本草》
[0028] 水苦荬:【别名】半边山、谢婆菜、水对叶莲、水泽兰、蚊子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玄 参科植物北水苦荬、水苦荬的带虫癭果实的全草。【性味】味苦;性凉。【归经】归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感冒;咽痛;劳伤咯血;痢疾;血淋;月经不调;疮肿;跌打 损伤。【摘录】《中华本草》
[0029]雾水葛:【别名】地消散、脓见消、山参、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 荨麻科植物雾水甚的带根全革。【性味】甘;淡;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肿排脓;利水 通淋。主疮疡痈疽;乳痈;风火牙痛;痢疾;腹泻;小便淋痛;白浊。【各家论述】《岭南采药录》: 取茎叶搅汁,敷疮疽及火疮,消肿散毒排脓。又能治白浊,湿热痢,取其根煎服。【摘录】《中华 本草》
[0030]鹿耳翎:【别名】鹿耳苓、鹿耳草、四方艾、三面风、六耳棱。【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 植物六棱菊的全草。【性味】味辛;苦;性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解毒。主感冒发 热;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炎;腹与;肾炎水肿;经闭;跌打损伤;疗疮痛肿;療痛;毒蛇B父伤;湿 疹瘙痒。【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驱风止痛。治风湿骨痛,痢疾,眼痒痛。2.《闽东本草》:发 表驱风,宣肺理脾,通经法瘀。治外感头痛,骨节疼痛,腹胀腹痛,积滞泄泻,妇人经闭。【摘 录】《中华本草》
[0031]全叶青兰:【别名】青兰。【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全缘叶青兰的全草。【性 味】味苦;辛;性微湿。【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各家 论述】《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平喘,镇咳,消炎。治老年慢性气管炎。【摘录】《中华本草》
[0032]黄刺皮:【别名】黄三刺、黄檗、吉尕尔、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直 穗小檗、鲜黄小檗和甘肃小檗的根和枝内皮。【性味】苦;性寒。【归经】肺;胃;大肠经。【功能 主治】清湿热;解热毒。主湿热痢疾;黄疸;带下;热毒痈肿。【摘录】《中华本草》
[0033]止泻木皮:【别名】止泻树。【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性 味】苦;性凉。【归经】大肠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痢;杀虫。主痢疾;肠胃胀气。【各家论述】1. 《中国经济植物志》:降血压,治痢疾。2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止泻。3 .《广西植物名 录》:治痢疾,肠胃气胀,发热。【摘录】《中华本草》
[0034]地八角:【别名】球花紫云英、土牛膝、旱皂角、地皂角、八角花、野落地松、黄鳝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不丹黄芪的全草。【性味】苦涩;凉。【归经】肝;肾经。【功能主 治】清热解毒,利尿止泻。主咽喉肿痛,咳嗽,麻疹,浮肿,泄泻,痢疾牙痛,口鼻出血。【摘录】 《中华本草》
[0035]檻花根:【别名】檻花根、土降香。【来源】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檻木的根。【性 味】味苦;涩;性微温。【归经】肝;脾;大肠经。【功能主治】止血;活血;收敛固涩。主咯血;吐 血;便血;外伤出血;崩漏;广后恶露不尽;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泄与;病疾;白带脱肛。 【摘录】《中华本草》
[0036] 分心木:【别名】胡桃衣、胡桃夹、胡桃隔、核桃隔。【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 胡桃果核内的木质隔膜。【性味】苦;涩;性平。【归经】脾;肾经。【功能主治】涩精缩尿;止血止 带;止泻痢。主遗精滑泄;尿频遗尿;崩漏;带下,泄泻;痢疾。【各家论述】1.《本草再新》:健脾 固肾。2.《山西中药志》:利尿清热。治淋病尿血,暑热泻痢。3.《天津中草药》:固涩收敛。治遗 精,尿频,带下。【摘录】《中华本草》
[0037] 金樱根:【别名】金樱藤、脱骨丹。【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根或根 皮。【性味】酸湿;甘;平;无毒。【归经】肾;大肠经。【功能主治】收敛固涩,止血敛疮,祛内活 血,止痛,杀虫。主滑精;遗尿;痢疾;泄泻;咳血;便血;崩漏;带下;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 痛;跌打损伤;疮疡;烫伤;牙痛;胃痛;蛔虫症;诸骨哽喉;乳糜尿。【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 草》:治寸白虫,金樱根,锉,二两,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须臾泻下;又,金 樱根皮、炒,止泻血及崩中带下。2.《本草纲目》:止滑痢,煎醋服化骨哽。【摘录】《中华本草》
[0038] 枸骨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果实。【性味】苦;涩;微温。【归经】 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活络;固涩下焦。主休虚低热;筋骨疼痛;崩漏;带下;泄 泻。【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活血散瘀,坚强筋骨,填补髓脏,固敛精血。【摘录】《中华本草》
[0039] 滇五味:【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红花五味子的成熟果实。【性味】酸;甘; 性温。【归经】肺;心;肾经。【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主久嗽虚喘;梦遗滑 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摘录】《中 华本草》
[0040] 土丁桂:【别名】毛辣花、银丝草、白毛将、白鸽草、白头妹、暴臭蛇、烟油花。【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土丁桂的全草。【性味】甘苦;凉。【归经】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黄疸;痢疾;淋浊;带下;疗肿;疥疮。【各家论述】1.《福建民 间草药》:清热泻火,涩精益阴。2.《广东中药》:清湿热。治赤白痢疾,湿热肚痛。【摘录】《中华 本草》
[0041 ]大叶马尾连:【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大叶唐松草、尖叶唐松草和华东唐松 草的根及根茎。【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归大肠;肝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解毒。主主 治痢疾;腹泻;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摘录】《中华本草》
[0042] 刺黄柏:【别名】老鼠刺、木黄连、刺黄芩、山黄芩、野黄芩。【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 科植物密叶十大功劳、细梗十大功劳、滇刺黄柏和长阳十大功劳的根和茎。【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肾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腹泻;目赤肿痛;除;劳热骨 蒸;咯血;头晕;风湿痹痛;痈肿疮疡。【各家论述】《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湿热痢疾,目 赤肿痛,痈肿疮毒及风湿红肿。【摘录】《中华本草》
[0043] 所述中药制剂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福参15~25份、散血 草10~20份、青丝龙5~15份、金樱花20~30份、千年艾15~30份、人参芦10~25份、红辣寥 30~40份、水苦荬5~15份、雾水葛10~20份、鹿耳翎15~25份、全叶青兰20~30份、黄刺皮5 ~15份、止泻木皮30~40份、地八角25~35份、檻花根10~20份、分心木25~35份、金樱根20 ~35份、枸骨子10~20份、滇五味15~30份、土丁桂20~35份、大叶马尾连15~25份和刺黄 柏20~30份。
[0044]所述中药制剂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进一步优选为:福参20~25 份、散血草15~20份、青丝龙10~15份、金樱花25~30份、千年艾20~25份、人参芦15~20 份、红辣寥35~40份、水苦荬5~10份、雾水葛10~15份、鹿耳翎15~20份、全叶青兰25~30 份、黄刺皮10~15份、止泻木皮30~35份、地八角25~30份、檻花根15~20份、分心木30~35 份、金樱根25~30份、枸骨子15~20份、滇五味25~30份、土丁桂30~35份、大叶马尾连20~ 25份和刺黄柏25~30份。
[0045] 所述中药制剂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进一步优选为:福参21份、 散血草20份、青丝龙12份、金樱花28份、千年艾21份、人参芦20份、红辣寥36份、水苦荬10份、 雾水葛12份、鹿耳翎19份、全叶青兰26份、黄刺皮15份、止泻木皮31份、地八角28份、檻花根 16份、分心木35份、金樱根26份、枸骨子20份、滇五味26份、土丁桂35份、大叶马尾连21份和 刺黄柏29份。
[0046] 当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其包括以下步骤:
[0047]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6倍的醇浓度为 80%~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4~6小时,过滤,以回流液为溶剂,以滤渣为溶质,采用 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8Mpa下减压 浓缩至50~60°C时相对密度为1.05~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