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用图

文档序号:10497671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用图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作为吸油面纸/膜的用途。实验表明:采用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作为吸油面纸/膜,具有仅吸收油脂不吸收水分、吸油性强、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显著及柔软且强度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吸油面纸/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专利说明】
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新用途,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 膜作为吸油面纸/膜的用途,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人的脸部容易分泌出油脂,特别是对于女性,由于生成的油脂使化妆的材料很容 易脱落下来。另一方面,在油性表面化妆时,化妆材料也很难长期贴附到皮肤上达到好的化 妆效果。因此在化妆前通常需用吸油面纸/膜先除去脸上的油脂,以提高化妆的效果。
[0003] 早期在日本有人使用一种在制作金箱过程中经过锤打的纸作为吸油面纸,由于该 纸具有较高的光滑度和吸油性,作为吸油面纸曾经引起广泛的注意,但是由于生产成本高, 难于大规模生产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0004] 在众多的吸油面纸/膜中较普遍使用的是麻类,合成纸浆等植物性纤维为原料的 吸油面纸。这种面纸虽然具有吸油效果好的特点,但是由于纤维材料较硬,表面粗糙,使用 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公开专利H6-319664在制造技术上进行了 很多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另外,此类的吸油面纸在吸油前后的表面形态变化不大,也就 是说透明性变化不明显,使用者很难知道有多少油脂被吸出来,不能明了吸油效果,以致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在化妆时的满足度。
[0005]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课题,CN201110436623.X公开了一种多孔膜片,所述膜片 的正表面和内部均为细小的孔状结构,孔径大小为梯度变化分布,正表面的孔径较大,为 1. 00~3. 30 y m,反面较光滑没有孔状结构,多孔膜片的厚度为90~600 y m ;所述多孔膜 片是由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的聚乳酸和聚3-羟基丁酸戊酸酯的混合物制备得到,其 中,聚3-羟基丁酸戊酸酯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0-90%。虽然该专利报道所述多孔膜片可使 吸油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所述多孔膜片的孔径在1. 〇〇~3. 30 ym微米范围,厚度为 90~600 ym,使达到完全用油脂充满微孔以提高光的透过率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从而 使得吸油前后透明度的变化很不明显,以致仍然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吸油效果的清晰了解需 求。
[0006] 而由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可知,理想的吸油面纸/膜应该具有3个特点:1)吸油量 大并且速度快;2)吸油前后透明度变化明显,能使使用者对吸油效果一目了然;3)使皮肤 感觉柔软并且具有较高强度,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坏。但至今未见能完全满足上述 3个特点的吸油面纸/膜的报道和使用。

【发明内容】

[0007]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和需求,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满足吸油性 强、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显著及柔软且强度高的吸油面纸/膜。
[0008] 本发明所述的吸油面纸/膜,就是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而所述的纳米级微 孔聚烯烃膜作为电池隔膜已经被广泛利用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但至今未见关于纳米级微孔 聚烯烃膜可作为吸油面纸/膜的用途报道。
[0009] 本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当使用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 在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就可满足吸油面纸/膜的性能要求。
[0010] 进一步说,当所述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空孔率在20~65%,膜厚度在 5~30微米时,具有较佳吸油性能;当空孔率在30~40%,膜厚度在10~20微米时,具有 最佳吸油性能。
[0011] 进一步说,当所述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针刺强度多280gf时,具有较佳 使用性能,当针刺强度在300~600gf,具有最佳使用性能。
[0012] 本发明所述的聚烯烃为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
[0013]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制备,可采用用作电池隔膜的单层纳米级微 孔聚烯烃膜的制备技术,例如:以超高分子量聚烯烃与流动增塑剂混合成均一浆液后,进 行熔融混炼、挤出,得到聚烯烃/增塑剂双相存在的膜片,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双向同时拉 伸,得到拉伸膜,再除去拉伸膜中的增塑剂,经过干燥,热定型后,即得到所述的纳米级微孔 聚烯烃膜。
[0014] 实验表明:采用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作为吸油面纸/膜,具有仅吸收油脂不吸收 水分、吸油性强、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显著及柔软且强度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吸油面纸 /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和效果。
[0016] 实施例1
[0017] 使重均分子量为1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熔点为138°c ) 20重量%与流动增 塑剂80重量%混合成均一浆液后,加入到160°C双杆螺旋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混炼,然后在 190°C通过挤出机前端的模头挤出厚度为1. 7mm的聚乙烯/增塑剂双相存在的膜片,再将该 膜片在120°C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双向同时拉伸,得到拉伸膜,除去该拉伸膜中的增塑剂,进 行干燥,热定型,即得到厚度为12微米,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在40~80 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
[0018] 将得到的上述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切成6cmX4cm的长方形,测定样品的如 下特性:①空孔率,②吸油率,③吸油前后的光透过率,④针刺强度,以进行质量评价。
[0019] ①空孔率的评价
[0020] 微孔聚烯烃膜的空孔率(体积% )按如下公式计算:
[0021 ] 空孔率(% )=(体积一重量/密度)X 100/体积
[0022] ②吸油率的评价
[0023] 称量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后,将其放入油中,放置1分钟后,取出样品,用软 纸将微孔聚烯烃膜表面的油擦净,称量吸油后微孔聚烯烃膜样品重量,按如下公式计算出 微孔聚烯烃膜的吸油率:
[0024] 吸油率(% )=(含油样品增加的重量V (不含油样品的重量)X 100
[0025] ③吸油前后的光透过率的变化评价
[0026] 使用上海精科WGT-S透光率/雾度测定仪器,测定微孔聚烯烃膜的透过率。首先 测定吸油前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然后测定在油中放置1分钟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 品的透过率,得到吸油前后微孔聚烯烃膜透过率差。通过比较吸油前后光透过率差,可以定 量确定微孔聚烯烃膜的吸油效果。
[0027] ④针刺强度
[0028] 使用Kato Tech (株)压缩试验机(KES-G5),用直径1mm,曲率半径为0? 5mm的针, 以2cm/秒的速度对样品进行针刺试验,取负荷曲线的最大值计算微孔聚烯烃膜的针刺强 度。
[0029] 上述的评价结果如下:
[0030] 1)厚度:12微米
[0031] 2)空孔率:39%
[0032] 3)吸油率:112 %
[0033]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17毫克
[0034]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36毫克
[0035] 4)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差:40. 4%
[0036]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48. 9%
[0037]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89. 3%
[0038] 5)针刺强度:338gf (克力)。
[0039] 实施例2
[0040] 除了模头挤出厚度为1. 9mm的聚乙烯/增塑剂双相存在的膜片以外,其它制膜条 件均与实施例1中所述相同,得到厚度是16微米,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 在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使用在实施例1中记述的同样质量评价方法 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0041] 1)厚度:16微米
[0042] 2)空孔率:40%
[0043] 3)吸油率:92.3%
[0044]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22. 1毫克
[0045]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42. 5毫克
[0046] 4)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差:45. 9%
[0047]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42. 6 %
[0048]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88. 5%
[0049] 5)针刺强度:502gf (克力)。
[0050] 实施例3
[0051] 除了模头挤出厚度为2. 1mm的聚乙烯/增塑剂双相存在的膜片以外,其它制膜条 件均与实施例1中所述相同,得到厚度是20微米,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 在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使用在实施例1中记述的同样质量评价方法 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0052] 1)厚度:20微米
[0053] 2)空孔率:40%
[0054] 3)吸油率:84 %
[0055]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27. 5毫克
[0056]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50. 7毫克
[0057] 4)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差:55 %
[0058]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33 %
[0059]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88%
[0060] 5)针刺强度:565gf (克力)。
[0061] 比较例1
[0062] 除了模头挤出厚度为4. 0mm的聚乙烯/增塑剂双相存在的膜片以外,其它制膜条 件均与实施例1中所述相同,得到厚度是40微米,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 在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使用在实施例1中记述的同样质量评价方法 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0063] 1)厚度:40微米
[0064] 2)空孔率:37 %
[0065] 3)吸油率:50 %
[0066]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60. 6毫克
[0067]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90. 8毫克
[0068] 4)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差:35 %
[0069]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48%
[0070]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83%
[0071] 5)针刺强度:630gf (克力)。
[0072] 比较例2
[0073] 除了使用重均分子量为100万的超尚分子量聚乙稀(恪点为137°C ) 10重量% 与流动增塑剂90重量%混合成均一浆液及模头挤出厚度为4. 5mm的聚乙烯/增塑剂双 相存在的膜片以外,其它制膜条件均与实施例1中所述相同,得到厚度是50微米,孔径在 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在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稀经膜,使用在实施例 1中记述的同样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0074] 1)厚度:50微米
[0075] 2)空孔率:65%
[0076] 3)吸油率:55%
[0077]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58毫克
[0078]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重量为89. 9毫克
[0079] 4)吸油前后透明性变化差:50 %
[0080] 吸油前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35%
[0081] 吸油后的微孔聚烯烃膜样品的透过率为85%
[0082] 5)针刺强度:630gf (克力)。
[0083] 上述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实验结果的对比见表1所示。
[0084] 表1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实验结果
[0085]
[0086] ^由表1结果可见:因实施例1-3所
得微孔聚烯烃膜是膜厚度在12~20微米、空 孔率在38~40%的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在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 微孔聚烯烃膜,因此不仅吸油率高(达84%以上),吸油效果容易判断(吸油后透光率增加 40%以上),而且使用不易损坏(针刺强度高达338克力以上),具有理想吸油面纸/膜的 性能要求。由于比较例1的膜厚度超过40微米,虽然针刺强度高,但是吸油后透光率变化 不明显、且吸油率下降;虽然比较例2的膜厚度达50微米,但空孔率大,以致其相对于比较 例1的吸油后透光率的变化及吸油率均稍有提高,但针刺强度很小,使用易破损。
[0087] 表2是参照实施例1记述的同样质量评价方法对目前市售的2种吸油面纸的质量 评价结果,其中:参考例1 :A公司化妆用吸油面纸(由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参考例2 :B公 司化妆用吸油面纸(由微米级丙烯_ a -烯烃共聚物制成)。
[0088] 表 2
[0089]
[0090] 由表2结果可见:现有的市售吸油面纸虽然可以使用,但相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0091] 最后有必要在此说明的是: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 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 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所要求的 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作为吸油面纸/膜的用途。2. 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是孔径在0. 01~1. 0微米范围、平均孔径在 40~80纳米的单层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3. 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空孔率在20~65%,膜厚度在5~30微 米。4. 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空孔率在30~40%,膜厚度在10~20 微米。5. 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针刺强度多280gf。6. 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的针刺强度在300~600gf。7. 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级微孔聚烯烃膜为纳米级微孔聚乙烯膜或纳米级 微孔聚丙烯膜。
【文档编号】A61K8/02GK105853242SQ20151002855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0日
【发明人】胡思汉
【申请人】东电化(上海)电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