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肢撑开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11901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肢撑开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上肢撑开器。
【背景技术】
[0002]烧伤病人长期卧床,由于疼痛或者为了治疗恢复,身体很少活动。在恢复过程中产生疤痕,其挛缩会造成关节挛缩,不利于烧伤病人的后期恢复。上肢烧伤的病人康复过程中,腋窝疤痕挛缩,影响病人的肩关节外展功能,甚至有可能丧失手臂功能。保持肩关节的外展体位,有利于防止腋窝瘢痕增生。此外,在烧伤病人早期封闭创面的阶段,保持腋窝的外展,有利于创面的充分引流。
[0003]此外,针对烧伤病人,采用暴露疗法,合适的体位能有利于病人的恢复。针对烧伤病人的体位多采用大字型,当病人不能自觉维持该体型时,临床上常采用毛巾垫、枕头、矫形器,来维持上肢的正常位置。
[0004]采用毛巾垫、枕头维持上肢的正常位置,其效果不佳。首先,毛巾垫、枕头牵引力不足;其次,操作困难,很难调节到医生要求的位置。再次,使用此类器具容易引起创面引流不畅。
[0005]申请号为“200820226010.7”、授权公告号为“CN 201290787 Y”、名称为“上肢烧伤固定护肢架”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使患肢免于受压和碰触、增加睡眠时的安全性的上肢烧伤固定护肢架,包括一端相铰接的上层板与下层板,所述上层板与人体胳膊底部的弧度相适应,所述下层板为圆弧形。使用时,将烧伤、烫伤病人上肢放到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这个实用新型的缺陷在于,所述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为固定的容纳空间,对于不同患肢的贴合度差异较大,适用性不广,给患者带来不适感;患肢被固定在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相对密闭的空间内,空气不流通,易造成感染;没有考虑肘关节的保护,不利于患肢的治疗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保持肩关节外展功能效果的上肢撑开器。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肢撑开器,包括支撑杆、第一托杆及第二托杆,所述的支撑杆在其轴向开设有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 ;
[0008]所述第一托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后在支撑杆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托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
[0009]所述第二托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后在支撑杆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托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
[0010]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板为边沿向外侧下弯翻折的弧形片;
[0011]所述第二支撑板为边沿向外侧上弯翻折的弧形片。
[0012]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托杆为可伸缩结构,所述第二托杆为可伸缩结构。
[0013]优选地,第一限位螺栓穿过第二槽口后对第一托杆进行定位;
[0014]第二限位螺栓穿过第二槽口后对第二托杆进行定位。
[0015]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托杆与支撑杆形成的夹角α为40°?50° ;
[0016]所述第二托杆与支撑杆形成的夹角β为40°?50°。
[0017]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缓冲层。
[0018]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孔洞。
[0019]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托杆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铰接结构;
[0020]所述第二托杆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铰接结构。
[0021]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有约束带。
[0022]优选地,所述的支撑杆的长度为40mm?60mm ;
[0023]所述第一托杆的长度为30mm?40mm ;第二托杆的长度为60mm?80mm。
[00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有效解决腋窝处引流不畅问题,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2、将肩关节置于外展位,防止腋窝瘢痕挛缩。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
[0027]1-支撑杆11-第一槽口12-第二槽口
[0028]2-第一托杆3-第二托杆4-第一支撑板
[0029]5-第二支撑板6-第一限位螺栓7-第二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所示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包括支撑杆1、第一托杆2及第二托杆3,所述的支撑杆I在其轴向开设有第一槽口 11及第二槽口 12 ;
[0033]所述第一托杆2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 11后在支撑杆I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托杆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4 ;
[0034]所述第二托杆3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 11后在支撑杆I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托杆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5。
[0035]实施例2:
[0036]其余同实施例1,一种上肢撑开器,所述的第一支撑板4为边沿向外侧下弯翻折的弧形片,第一支撑板4上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的表面设置有孔洞。
[0037]所述第二支撑板5为边沿向外侧上弯翻折的弧形片,第二支撑板5上设置有缓冲层,缓冲层的表面设置有孔洞。
[0038]第一托杆2与第一支撑板4之间形成铰接结构,第二托杆3与第二支撑板5之间形成铰接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4及第二支撑板5上分别设有约束带。
[0039]所述第一托杆2为可伸缩结构,所述第二托杆3为可伸缩结构。
[0040]实施例3:
[0041]其余同实施例1,一种上肢撑开器,第一限位螺栓6穿过第二槽口 12后对第一托杆2进行定位;
[0042]第二限位螺栓7穿过第二槽口 12后对第二托杆3进行定位。
[0043]所述的第一托杆2与支撑杆I形成的夹角α为40°?50° ;
[0044]所述第二托杆3与支撑杆I形成的夹角β为40°?50°。
[0045]所述的支撑杆I的长度为40mm?60mm ;
[0046]所述第一托杆2的长度为30mm?40mm ;第二托杆3的长度为60mm?80mo
[0047]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上肢撑开器,包括支撑杆(I)、第一托杆(2)及第二托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I)在其轴向开设有第一槽口(11)及第二槽口(12); 所述第一托杆(2)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11)后在支撑杆(I)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托杆(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4); 所述第二托杆(3)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11)后在支撑杆(I)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托杆(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板(4)为边沿向外侧下弯翻折的弧形片; 所述第二支撑板(5)为边沿向外侧上弯翻折的弧形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托杆(2)为可伸缩结构,所述第二托杆(3)为可伸缩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螺栓(6)穿过第二槽口(12)后对第一托杆(2)进行定位; 第二限位螺栓(7)穿过第二槽口(12)后对第二托杆(3)进行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托杆(2)与支撑杆⑴形成的夹角α为40°?50° ; 所述第二托杆⑶与支撑杆⑴形成的夹角β为40°?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板(4)及第二支撑板(5)上分别设置有缓冲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板(4)及第二支撑板(5)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孔洞。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托杆(2)与第一支撑板(4)之间形成铰接结构; 所述第二托杆(3)与第二支撑板(5)之间形成铰接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板(4)及第二支撑板(5)上分别设有约束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肢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I)的长度为40mm ?60mm ; 所述第一托杆(2)的长度为30mm?40mm ;第二托杆(3)的长度为60mm?80mmo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上肢撑开器,包括支撑杆、第一托杆及第二托杆,所述的支撑杆在其轴向开设有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托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后在支撑杆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托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托杆的一端穿过该第一槽口后在支撑杆上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托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解决腋窝处引流不畅问题,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将肩关节置于外展位,防止腋窝瘢痕挛缩。
【IPC分类】A61G7-075, A61F5-01
【公开号】CN204521337
【申请号】CN201520033777
【发明人】朱世辉, 陈郑礼, 冯苹, 吴芳芳, 晏鹰, 刘晓彬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