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氧舱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129199阅读:来源:国知局
卡槽407向上移到入口 408即可实现第一安装座4021和支架300。其中卡止口 409可以有卡槽407的下端部形成,也可以对下端部进行扩大加工,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0080]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悬吊件400的两个安装座402均可以实现可拆卸的连接,具体地,安装座402还包括连接到氧舱本体100上第二安装座4012,其中第二安装座4012上形成由第一螺纹结构410,氧舱本体100上固定有与该第一螺纹结构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结构411。具体地,第一螺纹结构410形成为具有内螺纹的螺孔结构,第二螺纹结构411则可以形成为固定在氧舱本体100上的螺栓等具有外螺纹的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第一螺纹结构410形成为外螺纹结构,第二螺纹结构411形成为内螺纹结构,对于此类变形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81][手动泄压阀500]
[0082]上述介绍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氧舱本体100的支撑和密封,下面介绍软体氧舱的安全配置。其中,如图4所示,氧舱本体100上设置有自动泄压阀507,该自动泄压阀具有压力阈值,当氧舱本体100内的压力大于该压力阈值时,则该自动泄压阀507自动开启从而避免氧舱本体100内的压力过大而对人体和氧舱本体199造成危害。该自动泄压阀可以具有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可以为机械阀,即通过弹簧的弹力设置该压力阈值,当氧舱本体100的压力推动弹簧变形后,阀门开启。另外还可以为电控阀,即通过压力检测装置检测舱内压力后反馈到控制器,然后有控制器和压力阈值比较,从而控制自动泄压阀开启或关闭。对于这些实施方式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83]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自动泄压阀故障或其压力阈值不能应对不同人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氧舱本体100上设置有手动泄压阀500,该手动泄压阀500可以通过人手动进行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通用性。具体地,如图6所示,该手动泄压阀500具有分别操作该手动泄压阀500工作的内操作部501和外操作部502,其中内操作部501位于氧舱本体100内侧,外操作部501位于氧舱本体100外侧。这样,不仅使用者可以在内部对该手动泄压阀进行操作,外部人员也可以对该手动泄压阀进行操作,进一步提升了手动泄压阀的实用性。
[0084]为了实现内外同时对手动泄压阀500进行操作,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手动泄压阀500包括固定在氧舱本体100上的阀座503以及相对于该阀座503可移动的阀芯504,该阀芯504上具有与氧舱本体100连通的通气孔505,内操作部501和外操作部502设置在阀芯504的两端,以通过驱动该阀芯504相对于阀座503移动而使得通气孔505露出或收回到氧舱本体100。当通气孔505露出氧舱本体100时,则可以对氧舱本体100进行泄压,反之则手动泄压阀关闭。
[0085]为了方便操作,优选地,阀芯502形成为螺柱结构,该螺柱结构与阀座503螺纹配合,即通过内、外操作部的分别旋钮操作,即可实现阀芯502相对于阀座503的移动,操作方便。具体地,螺柱结构为中空结构,并且通气孔505形成在螺柱结构的侧壁上。这样可以在螺柱结构上建立气体流通路径,只需通过内、外操作部选择是否将通气孔505露出即可。进一步地,通气孔505为多个并且沿螺柱结构的轴向间隔布置。这样,通过选择外露通气孔505的个数,即可调节手动泄压阀的气体流量,使得手动泄压阀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0086]为了方便操作和简化结构,内操作部501和外操作部502分别形成为连接在螺柱结构的螺帽结构即可。进一步地,内操作部501的螺帽结构上形成有与螺柱结构的中空结构连通的进气孔,以保证气体可以通过螺柱结构的端部进入螺柱结构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气孔也可以设置在螺纹结构靠近内端的侧壁上,对于此类变形方式也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087]为了方便且牢固地在氧舱本体100上组装该手动泄压阀500,优选地,阀座503包括固定在氧舱本体100上的底座508以及位于氧舱本体100外侧的扣盖509,该扣盖螺纹紧固到底座508上。其中如图6所示,底座508可以以预埋的方式镶嵌到氧舱本体100中,更优选地底座508具有径向凸缘从而能与氧舱本体100牢固结合,从而提高手动泄压阀500安装的牢固度。另外,也可以位于氧舱本体100的内侧而通过与外侧的扣盖509相配合而紧固,对于此类变形也应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中。其中,扣盖509上形成有与阀芯502螺纹配合的螺孔,从而可以实现与形成为螺柱结构的阀芯502相配合。而底座508上可以形成光孔供阀芯502通孔即可,零件加工和组装方便。
[0088][透明窗体600]
[0089]下面,介绍舱内外的沟通交互。首先,较为常用的方式为在氧舱本体100上形成有透视窗口 600,并且在氧舱本体100上密封连接有遮盖该透视窗口 600的透明窗体601,从而保证外部人员可以观察舱内情况。该透明窗体601可以采用透明塑料制成。其中,由于舱内压力较大,为了避免透明窗体601受压而破损或变形过大,在本实用新型中,透明窗体601上设置有相对于氧舱本体100固定的加强筋条602。因此,通过该加强筋条602的固定,使得透明窗体601的承压能力大大提升,安全性好。并且同时对透明窗体601的材质要求不高,加工方便成本较低。
[0090]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加强筋条602设置在透明窗体601的外表面上。这样,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位于透明窗体601外部的加强筋条602可以更好地加强该透明窗体601,并且不需将加强筋条602连接到透明窗体601上或加工到透明窗体601内部,从而方便布置。进一步地,加强筋条602与氧舱本体100 —体成型,这样可以省略加强筋条602与氧舱本体100的连接步骤,并且同时不需考虑二者连接的连接结构受压损坏,从而在制造上、布置上以及安全性上更好。另外,也可以使得加强筋条602采用与氧舱本体100同样的材质,具体地为PVC夹网布条,从而获得更大的强度。
[0091]另外,考虑到加强作用和透视窗口 600的透视性,优选地,加强筋条602形成为X型结构,以将透视窗口 600分隔为四个窗口。X型结构兼具结构稳定性和较高的透视性能,实用性更好。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X型结构包括位于主加强筋6021和四个分加强筋6022,该四个分加强筋6022两两一组地从该主加强筋6021的两端延伸到氧舱本体100,并且每组中的两个分加强筋6022关于主加强筋6021对称布置。从而通过对称结构使得加强筋条602的受力更加均匀,对透明窗体601的加强效果更好。更进一步地,加强筋条602的边缘为弧形结构。从而避免在拐角区域形成应力集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加强筋条602的整体强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透视窗口 600为长轴沿周向延伸的椭圆形结构,主加强筋6021沿该椭圆结构的长轴布置。从而更好地利用氧舱主体在周向上空间,避免对沿长度方向布置的开口 101所在区域的影响。拓展透视窗口 600的透视区域。此时,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形成的四个窗口的边缘为弧形边缘,透视性和强度更好。
[009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构思还可以设计出多个透视窗口,每个透视窗口具有不同样式的加强筋条的变形实施方式,对于此类变形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中。
[0093][冷却系统700]
[0094]出于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考虑,氧舱本体100内设置有冷却系统700,由于氧舱本体100内的空间有限,如果设置在冷却系统700布置方式较为传统,例如在氧舱本体100的内壁上布置冷却介质管道或者换热器都会对氧舱本体100内的空间造成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冷却系统700包括冷却垫701,该冷却垫701位于氧舱本体100的底部并且具有热交换区。这样,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将冷却系统的热交换功能区设置为垫子结构,可以方便地布置在氧舱本体100的底部,而不占用较多的氧舱本体100内的空间。具体地,为了方便实现热交换,优选地,冷却垫701上设置有冷却液管路702以形成热交换区。为了避免人体在躺下后对铺设与底部的冷却液管路702造成较大的压迫,同时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舒服的凹凸感。优选地,冷却垫701为高分子聚合材料形成,冷却液管路702热合到该高分子聚合材料中。这样,冷却垫本身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设计为平整表面,并且利用高分子聚合材料,例如橡胶、树脂等材料的弹性或者硬质塑料的刚度保护冷却液管路702。
[0095]为了实现对冷却液管路702提供冷却液回路,优选地,如图9所示,冷却系统700还包括与冷却液管路702连通的进液管703和回液管704,该进液管703和出液管704用于与外置于氧舱本体100的冷却液源连通。从而通过进液管703和回液管704在能够实时为冷却垫701提供热交换介质的同时,还能够建立冷却液循环流动系统,从而节约资源并且效果更佳。
[0096]为了取得较好的热交换效果,优选地,冷却液管路702在冷却垫701上以S型结构布置。因此能够得到在冷却垫701上得到较大的换热区域,冷却效果更好。其中,优选地,S型结构为多个并首尾相接。从而在冷却垫701上形成为波纹状结构,大大增强热交换面积。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例中,S型结构包括三个相互平行的横向管段705和连接相邻两个横向管段705且相互平行的纵向管段706,该两个纵向管段706分别连接在位于中间的横向管段705的相反两端,并垂直于横向管段705。其中,冷却垫701为沿氧舱本体100延伸的矩形结构,横向管段705垂直于该矩形结构的长度方向布置,即沿宽度方向延伸。这样将使得冷却液管路702发生较多的转折,因此,冷却液将在冷却液管路702受阻力较大而流动较为缓慢,换热充分。另外,优选地,两个纵向管段706的长度之比为1:1.5?1:2。即在每个S型结构中,中间的横向管段距离两侧的横向管段的距离并不相同,通过较大距离中较多的冷却垫701的材料,有利于对冷却液管路702的固定,并且不会影响到换热效果。
[0097]进一步地,进液管704和回液管704位于冷却垫701的同一侧,这样可以更好地在氧舱本体100上布置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