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522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的外管内沿其轴向设有外管球囊通道,该外管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管球囊,所述外管球囊通道穿过外管的管壁后和该外管球囊连通,所述外管的外管管腔的尾端和外管球囊通道的尾端分别接至外管接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阻断病变部位血流的同时可向头端侧的血管进行供血,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充分处理,且能有效收集脱落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避免发生栓塞移位,且使用时不受操作时间限制,不受吸除量的限制,避免栓塞移位等并发症。
【专利说明】
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基于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原因,动脉硬化及血栓性疾病(包括心梗、脑梗、颈动脉闭塞,颈动脉,主动脉腔静脉等动、静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
[0003]目前,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血栓性疾病的治疗:1、内科治疗,即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2、外科治疗,即在血栓沉积部位的血管上开设切口,经该切口取出血栓;3、微创介入治疗,即经皮穿刺,通过该微小切口将微创介入手术器械引入血栓沉积部位,并进行除栓。
[0004]微创介入治疗的手术器械主要包括斑块旋磨设备、斑块剖切设备、血栓冲洗吸除设备、超声消融设备、支架取栓设备、溶栓导管设备等。但在使用上述设备过程中,会导致脱落的血栓、斑块发生飘移,从而引起远端栓塞;且由于操作时间的限制,脱落的血栓或斑块吸除往往不够彻底,若延长操作时间,又会出现丢失正常血液或破坏过多红细胞的情况。申请号为“201010238525.0”、授权公告号为“CN 102335022 B”、名称为“局部封堵式血栓刮除器”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局部封堵式血栓刮除器,包括:管芯、套管、第一球囊、第二球囊及刮栓丝球,该发明专利通过同时膨大两个球囊在静脉上有血栓沉积的位置封堵形成一段密闭空间,在该密闭空间内通过旋转刮栓丝球对血栓进行破碎和刮脱。所述刮栓丝球活动套装在芯管外并设置在套管的前方,该刮栓丝球包括由记忆合金丝编制而成的球体,在球体的头尾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定位导向套筒,两定位导向套筒分别与芯管卡套相连,芯管可带动刮栓丝球作轴向移动和径向转动。所述刮栓丝球通过芯管进行运动,但由于芯管上连接所述第一球囊,当转动芯管时,所述第一球囊也随之运动,可能引起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发生栓塞移位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在阻断病变部位血流的同时,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充分处理,且能有效收集脱落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避免发生栓塞移位的血管修复导管。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包括外管和内管,
[0007 ]所述的外管内沿其轴向设有外管球囊通道,该外管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管球囊,所述外管球囊通道穿过外管的管壁后和该外管球囊连通,所述外管的外管管腔的尾端和外管球囊通道的尾端分别接至外管接头;
[0008]所述内管套接在所述外管内,该内管内沿其轴向设有内管球囊通道,该内管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内管球囊,所述内管球囊通道穿过内管的管壁后和该内管球囊连通,所述内管的内管管腔的尾端和内管球囊通道的尾端分别接至内管接头;
[0009]所述内管的管壁上还开设开口,该开口位于所述内管球囊的尾端侧。治疗时,先用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即超过病变部位的头端后,将外管设置在未达到病变部位处,通过外管接头的开口经外管球囊通道对外管球囊进行充盈,使外管固定在血管内。然后从外管管腔内伸出所述内管,将内管沿着导丝前进,当内管球囊超过病变部位后,通过内接头的开口经内管球囊通道对内管球囊进行充盈,使内管固定在血管内。此时外管和内管分别完成定位。通过内管管腔的尾端口引入超声消融、动脉冲洗、斑块旋切、吸引器等装置,并从内管的开口伸出进行工作,从而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处理并将其吸除至体外。血管修复完成后,分别放空外管球囊及内管球囊,将内管撤回至外管内后,撤出所述血管修复导管。
[0010]优选地,所述的外管和内管间套接刷管,该刷管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刷毛,该刷管的刷管管腔的尾端接至刷管接头。所述外管的外管管腔内套设刷管,所述刷管的刷管管腔内套设内管。当将外管、刷管及内管进行配套使用时,待外管和内管分别定位完成后,从外管管腔内伸出所述刷管,通过刷管接头对刷管前后推拉、旋转,刷管的刷毛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打碎并使其脱落。刷管的工作完成后,将其回撤至外管管腔内。当造影提示清除或修复不彻底时,可再通过内管管腔的尾端口 F引入超声消融、动脉冲洗、斑块旋切、吸引器等装置,并从内管的开口伸出进行工作,从而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处理并将其吸除至体外。血管修复完成后,分别放空外管球囊及内管球囊,将内管撤回至外管内后,撤出所述血管修复导管。
[0011]优选地,所述的刷管接头接至转轴。
[0012]优选地,所述的外管头端处的外侧壁上环绕设有外管环形膜,该外管环形膜和所述外管球囊连通,该外管环形膜的自由端朝所述外管的头端弯曲;
[0013]所述内管头端处的外侧壁上环绕设有内管环形膜,该内管环形膜和所述内管球囊连通,该内管环形膜的自由端朝所述内管的尾端弯曲。外管上的外管环形膜和内管上的内管环形膜分别对外管和内管进一步进行了固定,同时,对从病变部位脱落下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了有效的阻隔。
[0014]优选地,所述的外管环形膜的个数为1-10个;
[0015]所述内管环形膜的个数为1-10个。
[0016]优选地,所述的内管内沿其轴向设有血流通道,该血流通道的一端穿过所述内管球囊头端侧的内管管壁后伸出,该血流通道的另一端穿过内管尾端处的管壁后伸出后接至血流通道接头。血流通道接头的开口分别接入供血及肝素盐水,用以供应病变部位头端侧的血管。
[0017]优选地,所述的外管球囊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外管标记点;
[0018]所述内管球囊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内管标记点;
[0019]所述刷管上刷毛段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刷管标记点。
[0020]优选地,所述的开口的径向长度与所述内管的径向长度的长度比为4/5。
[0021 ]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也可称为血管修复导管)还包括定位夹,该定位夹的一端安装在外管的尾端处,该定位夹的另一端安装在内管的尾端。
[00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阻断病变部位血流的同时可向头端侧的血管进行供血,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充分处理,且能有效收集脱落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避免发生栓塞移位的血管修复导管。使用时不受操作时间限制,不受吸除量的限制,避免栓塞移位等并发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0025]图3为图2头端处的剖视图;
[0026]图4为外管I的剖视示意图;
[0027]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不意图;
[0028]图6为内管2的剖视示意图;
[0029]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3°]图8为图6中D部分的放大不意图;
[0031]图9为刷管3的结构不意图;
[00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其中:
[0034]1-外管11-外管管腔12-外管球囊通道
[0035]13-外管球囊14-外管环形膜101-外管标记点
[0036]2-内管21-内管管腔22-内管球囊通道
[0037]23-内管球囊24-内管环形膜25-开口
[0038]26-血流通道201-内管标记点3_刷管
[0039]31-刷管管腔32-刷毛301-刷管标记点
[0040]4-定位夹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42]所述头端及尾端的定义为:所述头端是指离操作部位距离相对较远的一端,治疗时位于血管内部,也可称为病变治疗端或远端;所述尾端是指操作端,治疗时位于血管外部,也可称为操作端或近端。
[0043]实施例1:
[0044]如图1所示的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包括外管I和内管2,所述的外管I内沿其轴向设有外管球囊通道12,该外管I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管球囊13,所述外管球囊通道12穿过外管I的管壁后和该外管球囊13连通,所述外管I的外管管腔11的尾端和外管球囊通道12的尾端分别接至外管接头;
[0045]所述内管2套接在所述外管I内,该内管2内沿其轴向设有内管球囊通道22,该内管2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内管球囊23,所述内管球囊通道22穿过内管2的管壁后和该内管球囊23连通,所述内管2的内管管腔21的尾端和内管球囊通道22的尾端分别接至内管接头;
[0046]所述内管2的管壁上还开设开口 25,该开口 25位于所述内管球囊23的尾端侧。
[0047]治疗时,先用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即超过病变部位的头端后,将外管I设置在未达到病变部位处,通过外管接头的开口 B经外管球囊通道对外管球囊进行充盈,使外管I固定在血管内。然后从外管管腔11内伸出所述内管2,将内管2沿着导丝前进,当内管球囊23超过病变部位后,通过内接头的开口 E经内管球囊通道对内管球囊23进行充盈,使内管固定在血管内。此时外管I和内管2分别完成定位。通过内管管腔21的尾端口F引入超声消融、动脉冲洗、斑块旋切、吸引器等装置,并从内管2的开口 25伸出进行工作,从而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处理并将其吸除至体外。血管修复完成后,分别放空外管球囊13及内管球囊23,将内管2撤回至外管I后,撤出所述血管修复导管。
[0048]实施例2:
[0049]如图2所示的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包括外管I和内管2,所述的外管I和内管2间套接刷管3。图3为该血管修复导管头端处的剖视图。
[0050]图4为外管I的剖视示意图,所述的外管I内沿其轴向设有外管球囊通道12,该外管I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管球囊13,所述外管球囊通道12穿过外管I的管壁后和该外管球囊13连通,所述外管I的外管管腔11的尾端和外管球囊通道12的尾端分别接至外管接头。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51]图6为内管2的剖视示意图,所述内管2套接在所述外管I内,该内管2内沿其轴向设有内管球囊通道22,该内管2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内管球囊23,所述内管球囊通道22穿过内管2的管壁后和该内管球囊23连通,所述内管2的内管管腔21的尾端和内管球囊通道22的尾端分别接至内管接头;
[0052]所述内管2的管壁上还开设开口25,该开口 25位于所述内管球囊23的尾端侧,所述开口 25的径向长度与所述内管2的径向长度的长度比为4/5。所述的内管2内沿其轴向设有血流通道26,该血流通道26的一端穿过所述内管球囊23头端侧的内管2管壁后伸出,该血流通道26的另一端穿过内管2尾端处的管壁后伸出后接至血流通道接头。血流通道接头的开口 G、H分别接入供血及肝素盐水,用以供应病变部位头端侧的血管。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6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53]所述的外管I头端处的外侧壁上环绕设有5个外管环形膜14,该外管环形膜14和所述外管球囊13连通,所述外管环形膜14的自由端朝所述外管I的头端弯曲;
[0054]所述内管2头端处的外侧壁上环绕设有5个内管环形膜24,该内管环形膜24和所述内管球囊23连通,所述内管环形膜24的自由端朝所述内管2的尾端弯曲。外管I上的外管环形膜14和内管2上的内管环形膜24分别对外管I和内管2进一步进行了固定,同时,对从病变部位脱落下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了有效的阻隔。
[0055]图9为刷管3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刷管3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刷毛32,所述刷毛32的根部为硬质材料,刷毛32的尖部为软质复合或叠加材料。该刷管3的刷管管腔31的尾端接至刷管接头。
[0056]所述的外管球囊13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外管标记点101;
[0057]所述内管球囊23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内管标记点201;
[0058]所述刷管3上刷毛段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刷管标记点301。
[0059]进行介入治疗时,所述外管1、内管2及刷管3的位置关系为:所述外管I的外管管腔11内套设刷管3,所述刷管3的刷管管腔31内套设内管2。治疗时,先用导丝通过病变部位,SP超过病变部位的头端后,将外管I设置在未达到病变部位处,通过外管接头的开口 B经外管球囊通道对外管球囊进行充盈,使外管I固定在血管内。然后从外管管腔11内伸出所述内管2,将内管2沿着导丝前进,当内管球囊23超过病变部位后,通过内接头的开口 E经内管球囊通道对内管球囊23进行充盈,使内管固定在血管内。此时外管I和内管2分别完成定位。待外管I和内管2分别定位完成后,从外管管腔11内伸出所述刷管3,通过刷管接头对刷管3前后推拉、旋转,刷管3的刷毛32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打碎并使其脱落。刷管3的工作完成后,将其回撤至外管管腔11内。当造影提示清除或修复不彻底时,可再通过内管管腔21的尾端口 F引入超声消融、动脉冲洗、斑块旋切、吸引器等装置,并从内管2的开口 25伸出进行工作,从而对病变部位的血栓、斑块或赘生物进行处理并将其吸除至体外。血流通道接头的开口 G、H分别接入供血及肝素盐水,用以供应病变部位头端侧的血管。
[0060]血管修复完成后,分别放空外管球囊13及内管球囊23,将内管2撤回至外管I后,撤出所述血管修复导管。
[0061 ] 实施例3:
[0062]其余同实施例2,如图10所示的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所述的血管修复导管还包括定位夹4,该定位夹4的一端安装在外管I的尾端处,该定位夹4的另一端安装在内管2的尾端。定位夹4为外管I的尾端和内管2的尾端的相对位置进行了固定。
[0063]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包括外管(I)和内管(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管(I)内沿其轴向设有外管球囊通道(12),该外管(I)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外管球囊(13),所述外管球囊通道(12)穿过外管(I)的管壁后和该外管球囊(13)连通,所述外管(I)的外管管腔(11)的尾端和外管球囊通道(12)的尾端分别接至外管接头; 所述内管(2)套接在该外管(I)内,所述内管(2)内沿其轴向设有内管球囊通道(22),该内管(2)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内管球囊(23),所述内管球囊通道(22)穿过内管(2)的管壁后和该内管球囊(23)连通,所述内管(2)的内管管腔(21)的尾端和内管球囊通道(22)的尾端分别接至内管接头; 所述内管(2)的管壁上还开设开口(25),该开口(25)位于所述内管球囊(23)的尾端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I)和内管(2)间套接刷管(3),该刷管(3)头端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刷毛(32),该刷管(3)的刷管管腔(31)的尾端接至刷管接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刷管接头接至转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I)头端处的外侧壁上环绕设有外管环形膜(14),该外管环形膜(14)的自由端朝所述外管(I)的头端弯曲; 所述内管(2)头端处的外侧壁上环绕设有内管环形膜(24),该内管环形膜(24)的自由端朝所述内管(2)的尾端弯曲。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环形膜(14)的个数为1-1 O个; 所述内管环形膜(24)的个数为1-10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2)内沿其轴向设有血流通道(26),该血流通道(26)的一端穿过所述内管球囊(23)头端侧的内管(2)管壁后伸出,该血流通道(26)的另一端穿过内管(2)尾端处的管壁后伸出后接至血流通道接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球囊(13)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外管标记点(101); 所述内管球囊(23)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内管标记点(201); 所述刷管(3)上刷毛段的头端及尾端分别设有刷管标记点(30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25)的径向长度与所述内管(2)的径向长度的长度比为4/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血管腔内血栓收集系统还包括定位夹(4),该定位夹(4)的一端安装在外管(I)的尾端处,该定位夹(4)的另一端安装在内管(2)的尾端。
【文档编号】A61B17/22GK205612521SQ201520966161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7日
【发明人】王宏飞, 景在平, 聂知宜, 王怡然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