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容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7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容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折叠好的片材多个重叠容纳在包装体中,从前述包装体的取出口依次取出前述片材的片材容纳体。
在这种片材容纳体中的所谓上托型中,把个个片材以相互组合的状态折叠起来,再把折叠后的片材折叠体多个重叠,容纳在前述包装体中。
作为以往的上托型片材容纳体中片材折叠体组合结构,如图9(A)所示,展开呈长方形的片材S按一条折叠线61折叠成V状,形成的片材折叠体具有片材部S1和S2。这种情况下,相邻一侧的片材折叠体片材部S1被组合成夹在位于其上部的片材折叠体的片材部S1与片材部S2之间的形式。
并且,如图9(B)所示,把前述片材S按二条折叠线62和63折叠成Z状,形成具有片材部S3、S4、S5的折叠体。并且,相邻一侧的片材折叠体的片材部S3夹在位于其上部的片材折叠体的片材部S4与片材部S5之间。
另外,对于日本特开平10-174663号公报中记载的发明,如图9(C)所示,通过把前述片材S沿一条折叠线64对折后,再沿与前述折叠线64垂直的二条折叠线65、66折叠成Z状。在这种片材折叠体中,分别形成有由对折片材部S6、S7、S8。在相邻片材折叠体中,对折的片材折叠体片材部S6夹在位于其上部片材折叠体的对折部S7和S8之间。
在这种上托型片材容纳体中,当把面对取出口的片材从前述取出口拉出时,下一片材的一部分跟随先行的片材从前述取出口被拉引伸出。以现有实施例为例,如图9(A)所示,下一片材折叠体的片材部S1从取出口伸出,在图9(B)中下一片材折叠体的片材部S3从取出口伸出。另外,图9(C)也类似,下一片材折叠体的对折片材部S6从取出口伸出。
特别是在前述片材是湿片材的情况下,先行片材与下一片材在通过液膜紧贴一起的状态下,拉出先行片材,很容易使下一片材折叠体的前述片材部S1或S3或S6从取出口伸出。并且,因下一片材在前述取出口受阻,使被取出的片材与下一片材分离,下一片材的前述片材部以伸出取出口的状态保留在包装体内。由于下一片材的一部分从前述取出口伸出,再次从包装体内取出片材时,就能捏住从取出口伸出的片材部分,易于取出。
如图9(A)所示,在片材S折叠为V状的情况下,片材折叠体的面积约为展开片材S时面积的1/2,如图9(B)所示,在片材S折叠为Z状的情况下,片材折叠体的面积约为展开片材S时面积的1/3,因此,片材折叠体的面积大,在把前述片材折叠体按重叠状容纳在包装体内时,前述包装体的面积会变大,携带不方便。
另外,在图9(C)所示的以往实施例中,片材折叠体的面积基本为展开片材S面积的1/6,包装体小,适于携带。但是,在这个发明中,片材S用折叠线64对折后形成对折片材部S6,并把该对折片材部S6夹在其上部片材部S7和片材部S8之间。所以,在从取出口取出上位片材时,片材部S6以对折原样从取出口伸出。因此,从取出口把前述片材部S6拉出时,片材S是按折叠线64对折状原样被拉出的。
当取出的片材S是对折状时,擦用面积变小,使用不方便。要扩大擦用使用面积时,需要把对折状取出的片材用手打开折叠部,展开使用,很不方便。
本发明的片材容纳体,折叠展开时为四角形的片材,再把折叠后的片材折叠体多个重叠并容纳在具有取出口的硬质或软质包装体内其特征在于把前述片材沿着平行于前述四角形一边的至少一个X轴折叠线折叠后,再沿着与前述X轴折叠线垂直或基本垂直的至少一个Y轴折叠线折叠形成片材折叠体,在前述折叠体两面上,呈现出由前述X轴折叠线和Y轴折叠线及处于自由状态的二个边缘围成的表面片材部分;相邻的前述片材折叠体彼此以前述X轴折叠线相互反向地组合,在一片材折叠体的前述表面片材部分与位于其内侧的内侧片材部分之间,夹着另一片材折叠体的前述表面片材部。
在本发明中,因片材是沿X轴折叠线和Y轴折叠线折叠的,所以能减小片材折叠体面积。因此,片材折叠体重叠的层积体平面面积小,容纳该折叠体的包装体也变小。通过从取出口拉出前述表面片材部,就能把各片材按解除折叠状的展开状取出。从而,不必进行展开就能解除被取出片材的折叠状,能擦拭使用原展开面积的片材。
例如,在前述片材折叠体中,把片材沿一条前述X轴折叠线折叠后,再沿一条或二条以上的前述Y轴折叠线进行折叠。
通过如前所述用一条X轴线进行折叠,能简化片材折叠体的折叠结构,再通过设定一条或二条以上Y轴折叠线,能把片材折叠体面积变小。
另外,还可以在前述片材中浸有液体,在相邻的前述片材折叠体中,前述表面片材部分彼此的面因前述液体的存在以可分离的强度粘贴在一起。
在含浸有液体的湿片材中,因表面片材部分彼此之间靠液体粘贴在一起,即使是以X轴折叠线和Y轴折叠线折叠的紧凑型片材折叠体,也能确保在拉出先行片材时使下一片材的前述表面片材部分从取出口伸出。
因此,把一片材从前述取出口拉出时,位于包装体内的下一片材的前述表面片材部分,在前述一片材的拉出时从前述取出口伸出。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这种片材容纳体,平面形状小,并能以解除片材折叠的状态从取出口取出片材,不必在取出后展开折叠,能使用面积展开的片材。
图4及图5所示的片材层积体1,是把由第一片材10折叠而成的第一片材折叠体100和第二片材20折叠而成的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相互反向组合层积而成。


图1中示出了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被展开的状态。折叠前展开的前述第一片材10是四角形(长方形),沿X轴方向伸展的短边11和12的长度为Lx,沿轴Y方向伸展的长边13和14的长度为Ly。
前述第二片材20折叠前的展开状态也是长方形,沿X轴方向伸展的短边21和22的长度为Lx,沿轴Y方向伸展的长边23和24的长度为Ly。在这个实施形式中,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的大小相同,并且,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是相同材料制成的,具有相同厚度。
对于本发明中展开状的片材(实施形式中的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来说,并不限定为分别仅由四角形的1片片材形成的,可以包括把四角形片材多片重叠形成的Lx×Ly大小的四角形,或者把面积大的片材数片重叠折叠成Lx×Ly大小的四角形。以下对片材的折叠线、长边、短边、缘部、片材局部等的说明,并不限定为分别仅由1片片材形成的形式,也包括对前述数片重叠或数片重叠后再折叠的大小为Lx×Ly的四角形片材中,数片片材折叠的折叠线、数片片材形成的长边、短边、缘部及数片片材重叠而成片材局部。
形成前述两片材10、20的材料为纸浆等天然纤维或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或者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合成纤维,或者聚乙烯与聚丙烯、聚乙烯与聚酯的复合纤维等,或者由这些种类的纤维组合形成。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是对前述纤维形成的纤维网实施喷水而不纺织的无纺布或用其他工艺制成的无纺布;或者,是由前述天然纤维或前述再生人造丝纤维或前述两种纤维抄纸制成的纸。
前述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也可以是水解性的,在赋予多量水时纤维彼此会分散。例如,水解性无纺面或纸具有纤维会分散的组合结构,并且,含有水溶性或水膨润性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等粘合剂。或者利用纤维长度短的人造丝纤维经喷水法使纤维交络成无纺布也可以构成不含前述水溶性或水膨润性粘合剂。这种水解性无纺布在赋予多量水时,这种纤维长度短的前述从造丝纤维等任一纤维的交络极缓慢地进行水解。这种情况下,前述人造丝纤维等的纤维长度优选低于10mm,更优选低于7mm。或者,作为前述水解性片材,也可以是这样的纸或无纺布,其中在人造丝纤维或纸浆中含有原纤维化人造丝,使前述原维纤化人造丝具有粘合剂功能。
在形成图4所示片材层积体1时,首先如图1所示,使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在X方向并列,第一片材10的长边13、14以及第二片材20的长边23、24平行。这时,把第二片材20设置为按位于其两侧的二片第一片材10和10双方相同程度重合面积进行重叠。如果把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重合区X轴方向长度设定La,Y轴方向长度设定Lb,则La×Lb的面积基本是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展开状态下的面积Lx×Ly的1/4或低于其1/4。
当把前述Lb设定为前述Ly的1/2时,第二片材20的短边22与把第一片材10的长边13和14二分的中心线OX1一致,第一片材10的短边12与把第二片材20的长边23和24二分的中心线OX2一致。进而,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相接第一片材10彼此的长边13和长边14间无间隙,且同样邻接的第二片材20彼此的长边23和长边24间无间隙,则La为Lx的1/2,重合区的面积La×Lb为片材面积Lx×Ly的1/4。
例如,在两片材10、20的长边长度Ly为200mm、短边长度Lx为150mm的情况下,重合部长边长度Lb可以为80-100mm(Ly/2的80-100%),重合部短边长度La可以为60-75mm(Lx/2的80-100%)。
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按图1的状态组合后,如图2所示,把第一片材10沿与前述中心轴线OX1一致的X轴折叠线Xa对折,以第一片材10的短边11和短边12基本一致的形式折叠使其平面面积基本变为1/2。这时,第一片材10长边13被一分为二的缘部13a和13b夹着第二片材20被重叠,同样,长边14被一分为二的缘部14a和14b夹着第二片材20被重叠。
接着,如图3所示,把第二片材20沿与前述中心轴线OX2一致的X轴折叠线Xb进行折叠,以第二片材20的短边21和短边22基本一致的形式折叠成其平面面积基本变为1/2。这时,第二片材20长边23被一分为二的缘部23a和23b夹着第一片材10被重叠,同样,长边24被一分为二的缘部24a和24b夹着第一片材10被重叠。
在图3中,把第一片材10的短边11和12二分的中心线是Oy1,把第二片材20的短边21和22二分的中心线是Oy2。把图3右端中心线Oy1与第一片材10右端缘部13a、13b夹着的部分定为区域(i),把中心线Oy1和中心线Oy2夹着的部分分别定为区域(ii)、(iii)、(iv)、(v),把图中左端中心线Oy1和第一片材10左端缘部14a、14b夹着的部分定为区域(vi)。
从图3的状态开始,在区域(i)和区域(ii)中按照沿中心线Oy1的第一Y轴折叠线Ya折叠,把区域(ii)重叠在区域(i)的下侧。随后,在区域(ii)和区域(iii)中按照沿中心线Oy2的第二Y轴折叠线Yb折叠,把区域(iii)重叠在区域(ii)下侧。再在区域(iii)和(iv)中沿前述第一Y轴折叠线Ya折叠,把区域(iv)重叠在区域(iii)的下侧。依次反复进行这种折叠,通过把图3所示带状片材组合体折叠成锯齿状,就能把第一片材10四折而成第一折叠体100和第二片材20四折而成的第二片材折叠体200交互层积,形成图4所示的前述片材层积体1。
图5表示两片材折叠体100和200分离,用于说明图4所示第一片材折叠体100和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组合状态。
如图5所示,第一片材折叠体100是沿前述第一Y轴折叠线Ya折叠把第一片材10的长边11和12一分为二的形式。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中,把长边11二分形成缘部11a和11b,把长边12一分为二形成缘部12a和12b。
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上侧面是表面片材部分101。该表面片材部分101是由X轴折叠线Xa的一部分、第一Y轴折叠线Ya和自由状态边缘部11a及缘部13b围成的四角形,也就是说,是以X轴折叠线Xa的一部分、第一Y轴折叠线Ya、缘部11a及缘部13b为四边而成的四角形。同样,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下面是表面片材部分103。其下侧面的表面片材部分103是由X轴折叠线Xa的一部分、第一Y轴折叠线Ya、自由态缘部11b及缘部14b围成的四角形。
并且,在上侧前述表面片材部分101的内侧是内侧片材部分102。该内侧片材部分102是由X轴折叠线Xa的一部分、第一Y轴折叠线Ya、自由态缘部12a及缘部13a围成的四角形。在下侧表面片材部分103内侧是内侧片材部分104,该内侧片材部分104是由X轴折叠线Xa的一部分、第一Y轴折叠线Ya、自由态缘部12b及缘部14a围成的四角形。
同样,在第二片材折叠体200上侧面是表面片材部分201。该表面片材部分201是由X轴折叠线Xb的一部分、第二Y轴折叠线Yb和自由态缘部22a及缘部23a围成的四角形。在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下面是表面片材部分203。该表面片材部分203是由X轴折叠线Xb的一部分、第二Y轴折叠线Yb、自由态缘部22b及缘部24a围成的四角形。
并且,在上侧前述表面片材部分201的内侧是内侧片材部分202。该内侧片材部分202是由X轴折叠线Xb的一部分、第二Y轴折叠线Yb、自由态缘部21a及缘部23b围成的四角形。在下侧表面片材部分203内侧是内侧片材部分204,该内侧片材部分204是由X轴折叠线Xb的一部分、第二Y轴折叠线Yb、自由态缘部21b及缘部24b围成的四角形。
如图4和图5所示,在片材层积体1中,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X轴折叠线Xa和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X轴折叠线Xb是相互反向的,并且,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第一Y轴折叠线Ya和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第二Y轴折叠线Yb是相互反向组合着的。
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和位于其下部的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组合中,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103和位于其上部的内侧片材部分104之间,夹入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上侧表面片材部分201。从而,把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103夹在第二片材折叠体200中上侧表面片材部分201与内侧片材部分202之间。
在第二片材折叠体200和位于其下部的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组合中,把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203,夹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中上侧表面片材部分101和内侧片材部分102之间。从而,把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上侧表面片材部分101夹在第二片材折叠体200中下侧表面片材部分203与内侧片材部分204之间。
另外,在图1至图3中,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合计数为五片,在图3中前述分区为六个区域。但在实际片材包装体中,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合计的片数通常在三十片以上,一百片以下。不过,片数并非限定在前述范围内。
图4所示的片材层积体1容纳在图6所示的包装体30内。前述包装体30如可以用软质包装材料制成枕头状。前述包装材料是用使前述第一片材10和前述第二片材20中浸有的液体不蒸发的气密性材料制成,最好是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等树脂膜上层压上铝箔等金属箔,再在其内面上设置上作为密封层的聚乙烯膜层。在枕头状包装中,在用前述包装材料把前述片材层积体1包装上的状态下,把前述包装材料都通过前述密封层热封形成纵封部和横封部,形成能把片材层积体1密封在内部的袋状包装体30。
在前述包装体30上设置有取出口31,该取出口31是把前述包装材料的一部分切口形成的。在包装体30的外面,利用感压胶粘层装上可返复剥离的软质盖32,覆盖取出口31。前述盖32也可以是,用使位于包装体30内部片材10、20中含浸的液体难以蒸发且容易保持密封性的材料制成的,例如,以聚丙烯膜等为主体的层积片等。
前述包装体30也可以是由板材或厚纸等形成的硬质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在取出口31上设置上由相同板材或厚纸形成可开闭自由的盖体。
在容纳进包装体30内构成前述片材层积体1的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中含浸上液体。这种液体例如是由重量百分比为6%的丙二醇、重量百分比为0.2%的对羟苯甲酸甲酯、重量百分比为0.1%的对羟苯甲酸乙酯、其余为离子交换水构成的,以片材层积体1的重量的200-300%的重量百分比施加。
在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含浸液体的状态下,在第一折叠体100下侧表面片材部分103和第二片材折叠体200上侧表面片材部分201的相互对置部存在液体,利用这种液体膜的表面张力或两面间的液体毛细管作用,把表面片材部分103和表面片材部分201可分离地粘贴在一起。同样,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203和位于其下部的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上侧表面片材部分101的面与面之间也呈现通过液体粘贴在一起的状态。
如图6所示,在把片材层积体1容纳在包装体30内部的片材容纳体2中,位于片材层积体1最上部的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表面片材部分101对置在包装体30的取出口31内侧。在最上部为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情况下,其表面片材部分201对置在取出口31内侧。
最初使用片材容纳体2时,揭去盖32时,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表面片材部分101对置在取出口31处,从取出口31伸入手指,就能捏住最上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表面片材部分101。当捏住该表面片材部分101把构成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第一片材10拉出时,由于在该第一片材折叠体100下侧表面片材部分103上的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表面片材部分201是浸有液体贴着的,所以,在拉出要取出的第一片材10时,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表面片材部分201也一起从取出口31伸出。
接着,当把第一片材10拉向外部时,包装体30内存在的第二片材折叠体200因取出口31的缘部而受阻。利用这种阻力,使被取出的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表面片材部分103和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表面片材部分201分离。其结果是当把第一片材10完全拉出到包装体30外部后,如图7所示,位于包装体31内部的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表面片材部分201或前述表面片材部分201及内侧片材部分202的一部分以解除折叠的状态从取出口31伸出。
当下次使用时,用手指捏住从取出口31伸出着的前述表面片材部分201进行拉出。这时,由于表面片材部分201是与内侧片材部分202不重叠状用手指捏住拉出的,所以,第二片材折叠体200在解除其折叠展开第二片材20的状态下被拉出到包装体30的外部。因被取出的第二片材20处于非折叠状,不必进行用手打开折叠部分的作业,就能擦用使用原展开面积的片材20。
另外,在把构成前述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第二片材20取出后,位于其下位的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表面片材部分101或表面片材部分101与内侧片材部分102的一部分从取出口31被拉引伸出,成为待下次取出的状态。这种操作反复进行,在片材层积体1中,在取出口31近侧片材被取出的程度变成把下一片材折叠体的表面片材部分从取出口31伸出的状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式中片材层积体1A的片材组合结构透视图。
在图8中,折叠四角形的第一片材40形成第一片材折叠体400,同样,折叠四角形的第二片材50形成第二片材折叠体500。前述第一片材40和第二片材50相互间的尺寸大小相同,且材质相同,厚度也相同。该实施形式中的第一片材40和第二片材50大小同前述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第一片材10和第二片材20的大小相同,材质相同,厚度也相同。
图8所示片材层积体1A中第一片材折叠体400是在沿一个X轴折叠线X1对折后,再沿二个Y轴折叠线Y1和Y2折叠,从侧方观看为Z状。其结果是,在片材折叠体400的上侧面中,是由X轴折叠线X1一部分、Y轴折叠线Y2、二自由状态边缘部42c及42d围成的表面片材部分403。
在上部表面片材部分401的内侧是内侧片材部分402,该内侧片材部分402是由X轴折叠线X1的一部分、Y轴折叠线Y1、自由状态边缘部42a及42b围成的四角形。同样下侧表面片材部分403内侧是内侧片材部分404。该内侧片材部分404是由X轴折叠线X1的一部分、Y轴折叠线Y2、二个自由状态边缘部41c及41d围成的四角形。
在第二片材折叠体500中,把第二片材50沿X轴折叠线X2对折后,再沿二个Y轴折叠线Y3和Y4折叠,从侧方观看为Z状。并且,在上侧面中,是由X轴折叠线X2的一部分、Y轴折叠线Y3、自由状态边缘部51a及51b围成的四角形表面片材部分501,在其内侧,是由X轴折叠线X2的一部分、Y轴折叠线Y3、自由状态边缘部52a及52b围成的内侧片材部分502。
在第二片材折叠体500下侧面,同样是由X轴折叠线X2的一部分、Y轴折叠线Y4和自由状态边缘部围成的四角形表面片材部分503,在其更内侧,是同样方式形成的内侧片材部分504。
第一片材折叠体400和第二片材折叠体500是沿X轴折叠线X1相互反向、沿Y轴折叠线Y2及Y3相互反向状组合而成的。这时,第一片材折叠体4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403夹在第二片材折叠体500的上侧表面片材部分501与内侧片材部分502之间。并且,第二片材折叠体500上侧的表面片材部分501夹在第一片材折叠体400下侧的表面片材部分403和内侧片材部分404之间。
在第二片材折叠体500和位于其下侧的第一片材折叠体400间的关系中,把第一片材折叠体400的上侧表面片材部分401夹在第二片材折叠体500下的表面片材部分503与内侧片材部分504之间。
图8所示第一片材折叠体400和第二片材折叠体500的组合,可以经过图1至图3所示相同的行程而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片材40和第二片材50如图1所示并置时,把第一片材40每个的X轴方向间隔及第二片材50每个的X轴方向间隔扩大,把第一片材40和第二片材50重叠部的X轴方向长度(图1中的La)定为两片材40和50X轴方向长度(图1中的Lx)的1/3,或比该值更小。从而,把两片材40和50重叠区的面积(图1中的La×Lb)变成展开的两片材40和50面积的1/6,或比该值更小。
并且,与图2相同折叠第一片材40,随后,与图3相同折叠第二片材50。在片材40和50重叠部以外的部分中,通过把第一片材40沿二条Y轴折叠线Y1和Y2折叠,并把第二片材50沿二条Y轴折叠线Y3和Y4折叠,就能形成图8所示使第一片材折叠体400与第二片材折叠体500组合的片材层积体1A。
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包装体30的取出口31取出第一片材40时,其下位的第二片材折叠体500的表面片材部分501从取出口31伸出。当把该伸出的表面片材部分501拉出时,就能把第二片材50以解除折叠状拉出到包装体30的外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为第一和第二实施形式,第一片材折叠体和第二片材折叠体也可以是这样的折叠结构,在其两面中出现由X轴折叠线、Y轴折叠线、二个自由状态边缘部围成的表面片材部分的任何形式。
例如,在形成第一片材折叠体和第二片材折叠体时,把第一片材与第二片材分别沿二条X轴折叠线折叠成Z状,随后,即使再沿一条或二条Y轴折叠线折叠,也能形成第一片材折叠体和第二片材折叠体表面片材部分都相互反向的组合。
这样,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能把片材层积体1的面积制成两片材展开状面积的1/4,或比该值稍大的面积,在图8所示的实施形式中,能把片材层积体1A面积制成两片材展开状面积的1/6,或比该值稍大的面积,能把用包装体30包装的部分小型化。
另外,在取出个个片材时,能在解除片材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拉出,以其原始展开面积的片材用于去污。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为湿巾片材,也可以以上抬的方式在干燥状态下装入的片材组合起来。
权利要求
1.一种片材容纳体,折叠展开时为四角形的片材,再把折叠后的片材折叠体多个重叠并容纳在具有取出口的硬质或软质包装体内,其特征在于把前述片材沿着平行于前述四角形一边的至少一个X轴折叠线折叠后,再沿着与前述X轴折叠线垂直或基本垂直的至少一个Y轴折叠线折叠形成片材折叠体,在前述折叠体两面上,呈现出由前述X轴折叠线和Y轴折叠线及处于自由状态的二个缘部围成的表面片材部分;相邻的前述片材折叠体彼此以前述X轴折叠线相互反向地组合,在一片材折叠体的前述表面片材部分与位于其内侧的内侧片材部分之间,夹着另一片材折叠体的前述表面片材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片材折叠体中,把片材沿一条前述X轴折叠线折叠后,沿一条或两条以上的前述Y轴折叠线进行折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片材中浸有液体,在相邻的前述片材折叠体中,前述表面片材部分彼此的面因前述液体的存在以可分离的强度粘贴在一起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容纳体,其特征在于,把一片材从前述取出口拉出时,位于包装体内的下一片材的前述表面片材部分,随着前述一片材的拉出,从前述取出口伸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在取出连续片材的片材容纳体中,如果片材是折叠成V状、Z状组合的,片材折叠体面积大,不能放进紧凑型包装体中。如果把对折片材相互组合,因从包装体中取出时仍处于对折状,必须要打开折进行使用,不方便。把第一片材折叠体(100)与第二片材折叠体(200)分别沿X轴折叠线和Y轴折叠线折叠使面积变小,并在第一片材折叠体(1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103)上,夹上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下侧表面片材部分(201)。当把第一片材10拉出时,第二片材折叠体(200)的表面片材部分(201)从取出口伸出,随后再拉出时,能使第二片材以解除折叠的状态被取出。
文档编号A47K7/00GK1386469SQ0214134
公开日2002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10日
发明者小山泰裕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