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73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烹饪用的锅具,特别涉及烹饪用锅具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烹饪用锅具产品,其内表面一般都喷涂有不粘涂料,但是使用时间长了,不粘涂料会有掉的现象,而普通不锈钢内锅却粘锅严重。为此以陶瓷等玻璃质非金属材料作为锅具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例如陶瓷是一种天然的环保材料,陶瓷内锅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但是陶瓷锅具容易破碎,而且也不能直接用在利用电磁加热的电磁炉、电磁电饭煲或电磁灶上面。现有技术中,也披露了一种复合锅的结构,如中国专利ZL201010164048.8所披露的“一种无油烟不粘锅”,披露了一种无油烟不粘锅,包括内锅和外锅,在所述内锅与外锅之间设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内设有用于将外锅的热量传递给内锅的导热系数高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内锅内壁,以及外锅内壁呈点接触或线接触,并且导热件的接触点数或接触线数从锅底到锅缘逐渐由稀到密变化。本发明具有能使锅底的高温能够快速地传递到锅缘,从而达到锅底与锅 缘的温度基本一致的目的,控制锅内温度在240摄氏度以下,可以实现不粘锅,并且无油烟的优点。但是该种结构的锅体,采用固连在所述内锅与外锅上的翼片状金属作为导热件,翼片之间的间隙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所述内锅与外锅之间以辐射方式传到热量的数量,从而使其传导热效率比较低。另外中国专利ZL200710091727.5所披露的“电饭煲”,具有可放入取出地将非金属制锅子(I)收容的本体(2);以及对本体(2)及非金属制锅子(I)进行开闭的盖体(33),在非金属制锅子(I)的外表面、内表面或内部设置通过电磁感应产生发热的发热体(4bl、4b2),并利用来自本体(2)侧的加热线圈(4al、4a2)的电磁感应而使该发热体(4bl、4b2)发热,利用所述热量的反射对非金属制锅子(I)进行二次加热,与非金属制锅子(I)的容易封闭热量的特性结合来实现与本发明目的对应的、以均匀而充分的加热进行良好的做饭。但是,该技术所设计的方案,其发热体(4bl、4b2)是位于锅子(I)的局部位置,容易造成局部位置过热。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复合锅,包括内外设置的内层锅胆和外层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锅壳是金属壳层,所述内层锅胆是陶瓷或玻璃类的非金属层,所述外层锅壳与所述内层锅胆之间设置有液态或无确定形状的固态导热层。其中,所述陶瓷或玻璃类的非金属层,是指所述内层锅胆主要是由高岭土或硅酸盐类的无机材料烧制而成,这些材料主要包括玻璃、陶或陶瓷锅胆等适合于生活日用的材料。其中,所述无确定形状的固态导热层,是指所述导热层所用材料本身呈泥状而其形成导热层的集合体不能自我建立确定的形状,或者是虽然不呈泥状并且单位材料本身具有确定的固态形状但单位材料形成导热层的集合体却不具有确定的形状,如单位材料是小颗粒的球体材料、粉末状的材料或纤维状的导热材料,单位材料本身虽然具有确定的形状但它们形成导热层的集合体却不具有确定的形状。为此,所述导热层的材料可以是纤维材料如导热碳纤维,也可以是导热的耐高温液体材料,还可以是泥状的耐高温导热材料如导热硅油层,甚至还可以是小颗粒的金属球或粉末状的金属粉层材料所形成的,或者是所述导热层是纤维状、小颗粒状、粉末状、液状或泥状导热材料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所形成的导热层。所述导热碳纤维层所使用的导热型的碳纤维,肉眼看是颗粒状但实际上是纤维状,不仅容易滑动而且导热性能非常好。而所述导热硅油一般呈泥状,其在270°以下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外层锅壳是金属层,为此所述外层锅壳不仅能够保护所述内层锅胆使其不易受冲击破碎,而且还可以向所述内层锅胆传递热量;由于所述内层锅胆是非金属层,为此不仅环保节省金属材料而且具有不粘锅的特性,也能够充分提高内锅的涵热性能,提高对食物加热的均匀性;由于所述外层锅壳与所述内层锅胆之间设置有液态或无确定形状的固态导热层,为此,不仅可以通过所述导热层将所述外层锅壳的热能传递给所述内层锅胆,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所述外层锅壳与所述内层锅胆之间的传递受热的面积;其次,所述导热层又能缓冲内外层两种不同材料的热变形。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外层锅壳是导磁性金属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外层锅壳的锅沿位置与所述内层锅胆的锅沿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下内凹槽,所述外层锅壳的锅沿伸入到所述下内凹槽中。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上内凹槽,所述内层锅胆的锅沿伸入到所述上内凹槽中。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锅具产品中。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复合锅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的B部放大图;图4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复合锅的锅沿位置的所述外层锅壳1、所述内层锅胆2与密封件4的另一种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复合锅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锅5,包括内外设置在一起的外层锅壳I和内层锅胆2。其中,所述外层锅壳I是导磁的不锈钢金属层。所述导磁的不锈钢金属层可以导热也可以保护所述内层锅胆2,还可以感应磁场加热。当然,如果不考虑导磁性能,所述外层锅壳I还可以使用铝金属层,所述铝金属层可以导热也可以保护所述内层锅胆2。其中,所述内层锅胆2是陶瓷的非金属层,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陶类或玻璃的非金属并适合生活日用的材料。其中,所述外层锅壳I与所述内层锅胆2之间设置有导热层3,并且所述导热层3设置在所述复合锅5的底部受热位置和位于底部一定高度以下的侧壁受热位置。所述导热层3是呈泥状的导热硅油或导热硅油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在制造时,首先将呈泥状的所述导热娃油或掺杂有金属粉末的泥状娃油涂覆在述外层锅壳I的内侧底部和侧壁下部的内表面,再将所述内层锅胆2压紧在所述外层锅壳I中。如果所述导热硅油呈液态时,直接将所述导热硅油灌封在所述外层锅壳I与所述内层锅胆2之间的间隙内。当然所述导热层3还可以是碳纤维、金属粉末或小颗粒的金属球,直接将它们灌封在所述外层锅壳I与所述内层锅胆2之间的间隙内。还有一种实施方案是,所述导热层3还可以是纤维状、小颗粒状、粉末状、液状或泥状导热材料中的至少两种材料的混合体。由于所述导热层3能够同时与所述外层锅壳I与所述内层锅胆2大面积接触,为此,所述导热层3不仅可以将所述外层锅壳I的热能传递给所述内层锅胆2,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所述外层锅壳I与所述内层锅胆2之间的传递受热的面积;其次,所述导热层3又能缓冲内外层两种不同材料的热变形。如图3所示,在所述外层锅壳I的锅沿位置与所述内层锅胆2的锅沿位置之间没有设置所述导热层3而是设置有密封件4。所述密封件4上具有上内凹槽41和下内凹槽42,所述外层锅壳I的锅沿伸入到所述下内凹槽42中,而所述内层锅胆2的锅沿伸入到所述上内凹槽41中。从而通过所述密封件4将位于所述外层锅壳I与所述内层锅胆2之间的导热层3材料封闭起来。所述外层锅壳1、所述内层锅胆2与密封件4的另一种组合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内层锅胆2的锅沿具有折弯边21,所述外层锅壳I的外沿顶对在所述折弯边21的内侧,所述密封件4位于所述内层锅胆2、折弯边21及所述外层锅壳I所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导热层3密封在所述密封件4 的内侧。
权利要求1.复合锅,包括内外设置的内层锅胆和外层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锅壳是金属壳层,所述内层锅胆是陶瓷或玻璃类的非金属层,所述外层锅壳与所述内层锅胆之间设置有液态或无确定形状的固态导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呈纤维状材料所形成的导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材料所形成的导热层。
4.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呈液状或泥状材料所形成的导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锅壳是导磁性金属层。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锅壳的锅沿位置与所述内层锅胆的锅沿位置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下内凹槽,所述外层锅壳的锅沿伸入到所述下内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上内凹槽,所述内层锅胆的锅沿伸入到所述上内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导热碳纤维层。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金属层。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导热硅油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是纤维状、小颗粒状、粉末状、液状或泥状导热材料中的至少两种材料混合所形成的导热层。
专利摘要复合锅,包括内外设置的内层锅胆和外层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锅壳是金属壳层,所述内层锅胆是陶瓷或玻璃类的非金属层,所述外层锅壳与所述内层锅胆之间设置有液态或无确定形状的固态导热层。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外层锅壳不仅能够保护所述内层锅胆使其不易受冲击破碎,而且还可以向内层锅胆传递热量,充分提高内锅的涵热性能,提高对食物加热的均匀性,增加了外层锅壳与内层锅胆之间的传递受热的面积;其次,导热层又能缓冲内外层两种不同材料的热变形。为此可以应用到锅具产品中。
文档编号A47J36/04GK203122062SQ20132010874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1日
发明者简伟文, 阳恩贵 申请人: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