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99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包括有外锅、设置于外锅内的隔热罩、自由放置于隔热罩内的内锅、及开合罩设于内锅上部的盖体,其中,所述盖体设置有电动搅拌翻炒机构,所述电动搅拌翻炒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盖体通孔位置的电机固定架、设置于电机固定架内的电机、与电机转轴传动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及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装卸式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其中,搅拌耙本体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旋接卡扣锁紧方向与电机工作的转动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耙本体通过特殊的装卸结构,与搅拌耙本体固定架可以实现快速装卸;改进搅拌耙片和内锅结构,使得翻炒更为均匀顺畅;采用新型防溢结构,使得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更高。
【专利说明】 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菜锅,属于厨具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
【背景技术】
[0002]在中式烹调中,炒菜或炒饭等是比较常见的烹调方式,而为了避免锅内的菜或饭被烧焦,必须有专人不断的以锅铲搅拌,这种传统的烹调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常常因临时处理某些紧急事情而遗忘了锅上菜或饭,极易发生火灾等灾害。于是,近年来有些企业研发生产了 一类自动炒菜锅,通过设置由电机驱动转动的搅拌装置来不断的搅动锅内的菜或饭,以避免烧焦,同时通过防溢结构来防止锅内的液体溢出。但是,现有的这些自动炒菜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某些问题,例如结构复杂、清洗不便、翻炒不均匀等,进而限制了这类自动炒菜锅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该炒菜锅的结构紧凑,搅拌耙装卸方便,清洗容易,翻炒均匀顺畅,同时具有双重防溢控制电路,安全实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包括有外锅、设置于外锅内的隔热罩、自由放置于隔热罩内的内锅、及开合罩设于内锅上部的盖体,其中,所述盖体设置有电动搅拌翻炒机构,所述电动搅拌翻炒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盖体通孔位置的电机固定架、设置于电机固定架内的电机、与电机转轴传动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及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装卸式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其中,搅拌耙本体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旋接卡扣锁紧方向与电机工作的转动方向相反。
[0006]进一步,所述搅拌耙本体包括有搅拌连轴和至少两片设置于搅拌连轴下端的搅拌耙片,搅拌耙片沿搅拌连轴的轴线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每一搅拌耙片的形状弯曲方向一致,且所述搅拌耙片的宽度从其边端向连接端逐步收窄。
[0007]进一步,所述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包括有旋接卡扣配合的固定架和卡套,其中,固定架与电机转轴紧固连接,卡套与搅拌连轴的上端紧固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翻转“J”型卡勾,及所述卡套的侧壁设置有与上述翻转“J”型卡勾旋接卡扣配合的卡凸。
[0009]进一步,所述固定架和卡套顶部之间夹装有弹性密封块,该弹性密封块的一端与设置于卡套顶部的卡环装卸式卡接配合,另一端与固定架的内底顶抵接触配合。
[0010]进一步,所述内锅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内锅内侧凹陷的凸起,该凸起与内锅一体成型。
[0011]进一步,所述电机固定架设置有向下延伸进入内锅内部的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通过连接插线与炒菜锅的控制电路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电机固定架开设有两个防溢棒通孔,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分别穿过上述防溢棒通孔;及所述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通过O型密封圈与防溢棒通孔之间形成密闭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电机与电机固定架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0015]1、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耙本体通过特殊的装卸结构,与搅拌耙本体固定架可以实现快速装卸;
[0016]2、改进搅拌耙片和内锅结构,使得翻炒更为均匀顺畅;
[0017]3、采用新型防溢结构,使得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更高。
[0018]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搅拌耙本体和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包括有外锅1、设置于外锅内的隔热罩、自由放置于隔热罩内的内锅2、及开合罩设于内锅上部的盖体3。
[0022]上述盖体3设置有电动搅拌翻炒机构4,所述电动搅拌翻炒机构4包括有设置于盖体通孔位置的电机固定架41、设置于电机固定架内的电机42 (电机42与电机固定架41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43)、与电机转轴传动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5、及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装卸式连接的搅拌耙本体6,其中,搅拌耙本体6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5旋接卡扣锁紧方向与电机42工作的转动方向相反。
[0023]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以下将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限定为:
[0024]上述搅拌耙本体6包括有搅拌连轴61和至少两片设置于搅拌连轴下端的搅拌耙片62、63,搅拌耙片62、63沿搅拌连轴61的轴线方向均匀间隔布置且每一搅拌耙片62、63的形状弯曲方向一致,搅拌耙片的特殊结构,可以避免搅拌连轴力矩较长而造成不平衡和电机转速慢翻炒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所述搅拌耙片62、63的宽度从其边端向连接端逐步收窄。
[0025]上述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5包括有旋接卡扣配合的固定架51和卡套52,其中,所述固定架51与电机42转轴紧固连接,其底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翻转“J”型卡勾511,所述卡套52与搅拌连轴61的上端紧固连接,其侧壁设置有与上述翻转“J”型卡勾511旋接卡扣配合的卡凸521,卡凸521与卡勾511旋接卡扣锁紧的方向与电机42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搅拌耙本体6可以自由装卸又不影响搅拌耙本体6的正常使用。进一步,所述固定架51和卡套52顶部之间夹装有弹性密封块53,该弹性密封块53的一端与设置于卡套52顶部的卡环522装卸式卡接配合,另一端与固定架51的内底顶抵接触配合,弹性密封块53的作用是保证卡套52与固定架51之间能够紧密配合,避免搅拌耙本体6松动或晃动。[0026]上述电机固定架41设置有向下延伸进入内锅内部的正极防溢棒71和负极防溢棒72,正极防溢棒71和负极防溢棒72通过连接插线73与炒菜锅的控制电路连接。进一步,所述电机固定架41开设有两个防溢棒通孔,正极防溢棒71和负极防溢棒72分别穿过上述防溢棒通孔;及所述正极防溢棒71和负极防溢棒72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711、721,通过O型密封圈711、721与防溢棒通孔之间形成密闭连接。工作时,利用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当液体沸腾时与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接触形成防溢电路导通,进而切断加热电路,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实用性。
[0027]上述内锅2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内锅中轴方向凹陷的凸起21,该凸起21与内锅2 —体成型,菜或饭在翻炒过程中经过该凸起21位置后,会被该凸起21顶出而脱离内锅2侧壁,从而使得翻炒更为顺畅,更为均匀。
[0028]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和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包括有外锅、设置于外锅内的隔热罩、自由放置于隔热罩内的内锅、及开合罩设于内锅上部的盖体,其中,所述盖体设置有电动搅拌翻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搅拌翻炒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盖体通孔位置的电机固定架、设置于电机固定架内的电机、与电机转轴传动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及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装卸式连接的搅拌耙本体,其中,搅拌耙本体与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旋接卡扣锁紧方向与电机工作的转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耙本体包括有搅拌连轴和至少两片设置于搅拌连轴下端的搅拌耙片,搅拌耙片沿搅拌连轴的轴线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每一搅拌耙片的形状弯曲方向一致,且搅拌耙片的宽度从其边端向连接端逐步收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耙本体安装部件包括有旋接卡扣配合的固定架和卡套,其中,固定架与电机转轴紧固连接,卡套与搅拌连轴的上端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翻转“J”型卡勾,及所述卡套的侧壁设置有与上述翻转“J”型卡勾旋接卡扣配合的卡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和卡套顶部之间夹装有弹性密封块,该弹性密封块的一端与设置于卡套顶部的卡环装卸式卡接配合,另一端与固定架的内底顶抵接触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向内锅内侧凹陷的凸起,该凸起与内锅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架设置有向下延伸进入内锅内部的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通过连接插线与炒菜锅的控制电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改进结构的多功能炒菜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固定架开设有两个防溢棒通孔,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分别穿过上述防溢棒通孔;及所述正极防溢棒和负极防溢棒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通过O型密封圈与防溢棒通孔之间形成密闭连接。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3762844SQ201320877546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6日
【发明者】杨广良, 曹双喜 申请人: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