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498阅读:1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一种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属于家用电器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电热锅作为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电热锅作为一种新兴的家用电器,在设计及质量上参差不齐。具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电热锅普遍存在有以下缺陷:

电热管设计存在缺陷。在现有的电热锅中,一般采用电加热管作为电加热元件。电加热管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金属管,在金属管内设置有一段起到加热作用的电阻丝,在金属管两端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接线柱分别与电阻丝的两端相连,同时在金属管中填充有起到绝缘效果的绝缘材料。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工艺限制,接线柱需要伸入金属管内部一段距离后再与电阻丝对应连接,由于接线柱本身不发热,因此电加热管在通电之后,会出现一段没有起到加热作用的缺口。因此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在应用到加热产品中(如电热锅、电热桶)时,会相对应的出现一处加热缺口,造成加热产品加热不均匀,因此影响了产品的整体性能以及烹饪出的食材的质量。

目前通用的电热管大都是接线柱垂直向下连接在电热锅及电热桶的底部,电器浸入水之后,容易发生漏电,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将电热管设置为圆弧段和外延段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热管在加热时出现的加热缺口,使得锅体加热更为均匀的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包括外部的金属管以及设置在金属管内部的电阻丝,其特征在于:电热管的金属管包括圆弧段,在圆弧段开口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向圆弧段外侧伸出的平直的外延段,外延段为直线状或向上弯曲形成与锅体形状配合的圆弧状,在外延段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接线柱与电阻丝的两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电热管为数量为一根或套装的2~20根。

优选的,在所述的电热管中,圆弧段的外径为70mm~650mm。

优选的,在所述的电热管中,外延段为直线状或与锅体配合的弯曲状,长度范围为20mm~600mm。

优选的,所述的圆弧段的弧度大于3/2π。

优选的,在所述的电热管中,接线柱位于外延段内部的长度为20mm~600mm,位于外延段外部的长度为6mm~30mm。

优选的,在所述的电热管中,金属管截面的外径为6mm~14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中,通过将电热管设置为圆弧段和外延段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热管在加热时出现的加热缺口,使得锅体加热更为均匀。

2、在本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中,通过对电热管不同尺寸的配比,结合电热管在锅体上不同的功率分布,让内锅体表面温度均匀。在压力式可调温控器的控制下实现了普通铛的功能。在全功率工作时可以让锅迅速升温,实现了电热锅的功能。配合压力式可调温控器实现了保温、炒菜、涮锅、煎、烙、油炸等功能。

3、这种电热管使得电路接线不是在电热锅或电热桶的底部而是在电热锅或电热桶的侧面,大大提高了防漏电的性能,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仰视图。

图2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正视图。

图3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左视图。

图4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实施例2右视图。

图5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实施例3右视图。

图6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实施例4右视图。

图7为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实施例5右视图。

其中:1、锅体 2、电热管 201、圆弧段 202、电阻丝 203、外延段 204、接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以电热锅为例,电热管的数量为一根或套设的2~20根,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3根为例进行说明,自内而外由尺寸依次增大的三根电热管2固定在锅体1的底部。电热管2包括外部的金属管以及设置在金属管内用于发热的电阻丝202,在金属管与电阻丝202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避免电阻丝202与金属管之间发生短路。在金属管两端开口处各设置有一个接线柱204,两端接线柱204分别与金属管内电阻丝202的两端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外接电源加载在接线柱204上实现对电阻丝202的供电。

本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中,金属管包括一个弧度大于3/2π的圆弧段201,圆弧段201的外径为70mm~650mm。在圆弧段201的两端开口处沿圆弧段201的径向向圆弧段201的外侧弯曲分别形成一段外延段203,接线柱204设置在两侧的外延段203的开口处,并分别与设置在金属管内部的电阻丝20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外延段203为与圆弧段201径向平行的直线结构,即圆弧段201和外延段203共处于同一平面内。外延段203的长度为20mm~600mm;接线柱204位于外延段203内部的长度为20mm~600mm,位于外延段203外部的长度为6mm~30mm;电热管2中金属管截面的外径为6mm~14mm。

在本实施例套设的三条电热管2中,最外圈的电热管2的外径范围为250mm~350mm,中间的电热管2的外径范围为150mm~250mm,最内圈的电热管2的外径范围为80mm~150mm,且最内圈电热管2的外延段203长度范围为20mm~180mm。通过将电热管2设置为圆弧段201和外延段203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热管2在加热时出现的加热缺口,使得加热更为均匀。

如上所述,在本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中,电热管2为由内而外嵌套设置的三根,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如1~4根。当电热管2的数量为一根时,其功率范围为300w~1000w,当电热管2的数量为两根时,其功率范围为800w~2400w。当电热管2的数量为三根时,其功率范围为1000w~3000w。

在本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中,通过对电热管2不同尺寸的配比,结合电热管2在锅体1上不同的功率分布,让锅体1表面温度均匀。在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使用本电热锅及电热桶的电热管进行烹饪时,首先接入外部电源。然后操作人员根据烹饪要求,通过切换不同的开关实现选择相应数量的电热管2进行工作。在烹饪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调节可调式压力温控器对烹饪面的温度进行调节,以保证合适的烹饪温度。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管2中的金属管的圆弧段201为平面设计并紧贴锅体1的底面固定,设置在圆弧段201开口处的外延段203向上弯折与锅体1底面与侧面的过渡圆弧相配合,即在本实施例的电热管2中,圆弧段201与外延段203不处于同一平面内。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上端锅口的尺寸,电热管2的尺寸以及功率配比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管2中的金属管的圆弧段201为平面设计并紧贴锅体1的底面固定,设置在圆弧段201开口处的外延段203首先向上弯折与锅体1底面与侧面的过渡圆弧相配合,然后再次向水平方向弯折形成水平段,即在本实施例的电热管2中,圆弧段201与外延段203不处于同一平面内。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上端锅口的尺寸,电热管2的尺寸以及功率配比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管的数量为两根,本实施例的其余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热管的数量为一根,本实施例的其余实施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