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240阅读:17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蹦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蹦床,尤指一种部分脚架折叠时无需拆卸,便可快速便捷折合或组装的折叠式蹦床。
背景技术
蹦床(TRAMPOLINE)主要在着地脚架支撑的框架内设有一由多数径向弹性组件所绷紧的弹跳面,供使用者站立于该弹跳面上不断的弹跳,而进行一种趣味性运动。
由于蹦床的使用者立于弹跳面跳起后,主要是借助非定点方式落回弹跳面的冲击所产生的反弹力,以加大弹跳的高度,因此,蹦床的弹跳面必须设有特定大小的面积,故造成蹦床张开使用状态下体积很大,必然要占据相当大的空间。
体积如此大的蹦床必然带来许多不便,举例而言,当制造厂商制造出蹦床产品后,每一个已组装的蹦床均会有相当大的体积,不仅在厂内堆存成品会占用厂内的有限空间,外销时也会增加运输成本。再者,无论展售的商店或个人使用者,固定式蹦床在不使用状态下均要占据相当大的室内空间。
因此,有人将蹦床设为可折叠式,主要解决固定式蹦床所占空间大的弊端,如美国专利第6,237,169B1号的《折叠式蹦床(FOLDABLETRAMPOLINE)》,其蹦床的所有支脚(support rods)拆卸后,框架(frame)可对折起来,缩小其体积。但缺点是必须将所有支脚拆卸后,才可加以折叠,同样,已收折的蹦床再组装时,又必须逐一将支脚装回原位,其组装、拆卸作业均较为麻烦与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蹦床,其部分脚架于折叠时无需拆卸,但其折合或组装却更为快速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式蹦床,由一多段式框件组合而成的框架及一设于框架内的弹跳面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与弹跳面之间设置有多数弹性组件,各弹性组件一端挂扣于框架,另一端则挂扣于弹跳面的外圆缘,以绷紧弹跳面形成蹦跳所需的弹力;多段式框件中两框件的各交接处设置有多数支脚,该等支脚中至少有一对支脚设有第二关节机构,该关节机构在两相邻框件端部分别设有一夹套,各夹套后端分别固定于相邻两框件端部,各夹套前端则由延伸开叉片的互叠耳片与相应支脚间的一销轴枢接。其中所述前伸开叉片超出框件的长度大于固定式支脚半径,并以销轴为旋转轴旋转九十度后,各管端恰可卡制于相应固定式支脚的端部;所述夹套的开叉片张开时的互叠部分及固定式支脚上,分别设有相应的通孔,并通过一安全销插接定位;所述多数支脚中,另外还至少有一对支脚,是以螺接结构构成的活动式支脚,该两相邻框件端部由第一关节机构枢接;第一关节机构在相邻两框件中的一框件端部设有朝内侧延伸并其长度超出管端的上、下长翼片,另一框件则在与其超出长度相对位置设有向内延伸的上、下短翼片,由一销轴将各翼片枢接;同时,其中一框件端部设有外管径略小于框件内管径的插入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可在无需装卸蹦床的部分支脚情况下,将蹦床收折或张开定位,使此类蹦床的装卸更为快速便捷。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仰视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B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次折叠旋转后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C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二次折叠旋转后的立体图。
图8为图7的D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技术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见图1所示,一种折叠式蹦床,通常由一金属管件制成的环形或方形框架10内部设有一由帆布材料制成的弹跳面20,框架10与弹跳面20之间设有多数为弹簧的弹性组件30,每一弹性组件30的一端挂扣于框架10,另一端则挂扣于弹跳面20的外周缘,藉此绷紧弹跳面20以形成蹦跳所需的弹力。
该框架10由四段框件11、12、13、14组合而成,并在两框件各交接处分别设置支脚15、16、17、18,即在框架10上每隔九十度设置一支脚,以便能着地支撑起上方的框架10及其内的弹跳面20。
同时参见图1-4所示,上述四支脚15、16、17、18中,一对角的两支脚15、16为活动式,即可直接进行装卸,以下称为活动式支脚;另一对角两支脚17、18为连体式,即无论在框架10张开或折叠状态均无需拆卸,以下称为固定式支脚。
上述框架10的框件11、12、13、14中,两活动式支脚15、16邻近位置上的两相邻框件11与13/框件12与14的端部间以第一关节机构40相枢接。而在两固定式支脚17、18邻近位置的两相邻框件13与12/框件14与11端部间则以第二关节机构50相枢接。
在邻近第一关节机构40的两框件11与13(或框件12与14)端部处,预设有朝下的外螺管60(如图2、3所示),两活动式支脚15、16则设有相对应的内螺孔端部,使该等活动支脚15、16能直接与外螺管60螺接或分离。而两固定式支脚17、18的端部适当处(如图2、3所示)则枢接有第二关节机构50。
同时参见图3、7、8所示,第一关节机构40包括在两相邻框件11、13(或框件12与14)对接处的一框件11端部设有向内侧延伸,且局部长度超出管端的上、下长翼片41、42,另一框件13端部则在与上、下长翼片41、42超出长度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向内延伸的上、下短翼片43、44,然后用一销轴45将两长翼片41、42枢接于两短翼片43、44;同时框件11的端部设有管外径略小于框件13管内径的插入端110(如图8所示)。
参见图4-6所示,第二关节机构50主要在两相邻框件13、12(或框件11与14)的相对端部分别固设一夹套51、52,该等夹套51、52呈相似L形,彼此相对重叠设置,各自后端53、54焊接于框件13、12(或框件11与14)的端部,各自前端则为延伸的开叉片55、56,各开叉片55、56的长度超过框件13、12(或框件11与14)的管端57(详见图6)。各前伸开叉片55、56分别设有互叠的耳片58,用一销轴59穿过各耳片58及其间的固定式支脚17或18,使各件相互枢接。
各前伸开叉片55、56超出框件13、12(或框件11与14)各管端57的长度应大于固定式支脚17或18端部的半径,以便使销轴59为旋转轴旋转九十度后,各管端57恰可卡制于相应固定式支脚17或18的端部。
在此实施例中,各管端57旋转九十度后,恰可卡制于相应固定式支脚17或18端部的外圆面上,因此,各管端57最好设为与各固定式支脚17或18外圆面相匹配的凹弧端面(如图6所示)。同时,销轴59枢接各固定式支脚17或支脚18上的孔必须通过彼此相对重叠设置的各支耳58,各支耳58的长度应大于固定式支脚与相邻框件的管半径之和,主要由折叠后固定式支脚与框件间的距离决定。
虽非必要,但张开时,在夹套51、52的开叉片55、56的互叠部分及固定式支脚上的相应通孔510中,插设一定位的安全销520也是有益处的(如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张开定位成如图1所示状态,收折时,可先拆卸下两活动支脚15、16(如图2所示),然后可直接沿着两第二关节机构50,将整张蹦床对折成如图5所示状态,接着可由上下互叠的第一关节机构40对折成如图7所示状态。至此即可完成全部收折过程;欲将蹦床再度张开时,可沿与上述的相反程序将蹦床再度张开成如图1所示的使用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原则下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如仅设置两段式框件,并直接以第二关节机构进行一次对折,皆应涵盖于本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专利范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蹦床,由一多段式框件组合而成的框架及设于框架内的弹跳面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与弹跳面之间设置有多数弹性组件,各弹性组件一端挂扣于框架,另一端则挂扣于弹跳面的外圆缘,以绷紧弹跳面形成蹦跳所需的弹力;上述多段式框件中两两框件的各交接处设有多数支脚,该支脚中至少有一对支脚设有第二关节机构,该关节机构在两相邻框件端部分别设有一夹套,各夹套后端分别固定于相邻两框件端部,各夹套前端则由延伸开叉片的互叠耳片与相应支脚间的一销轴枢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伸开叉片超出框件的长度大于固定式支脚半径,以销轴为旋转轴旋转九十度后,各管端恰可卡制于相应固定式支脚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套的开叉片张开时的互叠部分及固定式支脚上分别设有相应的通孔,并通过一安全销插接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蹦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数支脚中,另外还至少有一对支脚,是以螺接结构方式结合的活动式支脚,该处两相邻框件端部由第一关节机构枢接;第一关节机构于相邻两框件中的一框件端部设有朝内侧延伸并其长度超出管端的上、下长翼片,另一框件则在与其超出长度相对位置设有向内延伸的上、下短翼片,并由一销轴将各翼片枢接;同时,其中一框件端部设有外管径略小于框件内管径的插入端。
专利摘要一种折叠式蹦床,其用以绷紧弹跳面的框架以多段式框件并合而成,并于两两框件交接处设置多数支脚,上述支脚至少有一对支脚设有第一关节机构,上述第二关节机构在两相邻框件的端部分别设有夹套,使其后端能与框件固定结合,使其前端则以延伸的开叉片使其局部长度超过框件的管端,上述前伸的开叉片含有互叠的耳片而能以一销轴穿过该等耳片及其间的支脚予以活动枢接。从而可在无需装卸部分蹦床的支脚下,将蹦床收折或张开定位,使得此类蹦床的装卸更为快速便捷。
文档编号A63B5/11GK2673443SQ20032012783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8日
发明者王腾毅, 吴昌益 申请人:胜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