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球训练方法和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036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投球训练方法和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棒球和垒球运动中所使用的投球训练器械领域,该 器械具有教导正确的技巧,同时通过阻力训练增强肌肉的双重用途。
背景技术
选手投球(例如投棒球和垒球)的游戏很受儿童和成年人的欢迎。训 练器械对于那些想学习正确投g巧的基本功的初学者,例如孩子,以及 那些想提高技术的有经验的选手,例如青少年或成年人来说都是很有用 的。
精确模拟训练正确的投球技巧所需要的运动自由是很重要的。因此, 连接到使用者的投球前臂的器械对于模拟投球是至关重要的,该器械允许 前臂、手腕、手和手指在投球动作期间的运动自由,而不会干扰使用者身 体的其余部分(例如头、颈、肩膀、躯干和腿)的运动。
阻力训练器械也是有用的,因为增强的肌肉提高了选手的体力,并能 够持续更长的比赛时间。同样,强健的肌肉减少了潜在的伤害。当选手受 伤时,他们就不能再继续比赛。这不M于选手来说是一种失望,对于团 队来说可能会因为丧失竟争优势而蒙受损失。
因此,需要一种通过模拟来对两种性别的儿童和成年人^教导正确^支巧 以提高投球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同时通过阻力训练来增强肌肉,以^更增强 体力,减少肌肉疲劳及受伤风险的器械。
为了模拟学习投球技巧所需要的运动自由,本发明很好地实现了这个
目标。本发明是一种具有细长的u形的螺旋管状结构的柔性器械,在该管
状结构上,球(例如棒球或垒球)连接到安装在球内的棒或弹性弦线上。
另一个追求的目标是模拟不同的投球风格,例如直线球、曲线球、快 球、变速球、滑球和指关节球等等。本发明有效,拟了这些各种投球, 并通过在球上施加扭矩(旋转)来测量球的速度,因此,当球脱离使用者的 紧握时,球在棒上旋转并从一侧运动到另一侧,或者在弹性弦线上沿所有
方向回弹。同样优选的是提供一种器械,该器^导投球同时兼作力量训练器械。 本发明成功地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为了通过阻力训练增强肌肉,弹性带可 以一端连接到本发明上,然后另一端连接到稳定的物体,例如杆或栅栏上。 在模拟投球时,当使用者的投球前臂在使用者前方完全伸展时,弹性带被 拉伸从而产生最大阻力,由此锻炼使用者的肌肉。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该装置在教导儿童和成年人各种球 类运动(例如棒球或垒球)的正确投球技巧以提高投球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时是非常有用的。该器械对于通过阻力训练来增强肌肉从而增强体力、减 少肌肉疲劳和降低受伤风险方面也是有用的。
本发明的器械由柔性的细长u形管状螺旋结构和弯曲的端部组成,所
述管状螺旋结构具有一对平行的带有实心顶端的直轴部分。该器械包括弹 性弦线或棒上的带有内部极轴通道的球。该球的内部极轴通道可以衬有套 筒。弹性弦线或棒的相对端通过常规的连接装置连接到该器械的实心顶端 上。
当球连接到弹性弦线上时,在手腕的灵活运动后在球脱离手指紧握的 时刻,球在弹性弦线上沿所有方向回弹,并且是可收回的。球的运动还指 示了球的速度和施加在球上的扭矩(旋转),从而模拟投球。
当球连接到棒上,在球脱离手指紧握的时刻,球绕棒旋转并且从一侧 运动到另一侧,该运动指示了球的速度和施加在球上的扭矩(旋转),从 而模拟投球。
不管球是连接到弹性弦线或棒上,在球的稍微偏离其通道端部的各侧 上,优选可以设置容纳弹性弦线或棒以限制球的侧向运动的止挡件。
优选地,为了正确地将该器械(连接有球)安M投球前臂上,使用 者在连接到一对直臂部分上的加垫绑带下方滑动投球前臂,直到使用者的 手指可以抓住球。调节加垫绑带以便使其舒适地位于投球前臂的上方,从 而形成反向悬带,因此该器械通过加垫绑带和前臂之间产生的张力而祐_保 持在位。
绑带的相对端形成平行于一对平行直轴部分的套筒。绑带的套筒可以 沿平行直轴部分的长度滑动,以便于使用者将绑带调整到舒适的位置。
如果使用者期望将阻力放在投球中所使用的其他肌肉中的投球前臂上以<更提高力量,则优选分别将弹性带的一端连接在加垫的绑带上,然后将 弹性带的另 一端通过常规锚固装置,例如滑环或扣子连接在稳定的物体, 例如杆或栅栏上。
在投球开始时,当投球前臂摆向使用者的肩膀后面时,弹性带将被松 弛并且不对使用者施加阻力。当投球接着进行并且投球前臂摆向使用者前 方并完全伸展时,弹性带将拉伸到其极限容量并提供最大的阻力,该阻力 增加了肌肉的力量。


图l是本发明的透视图,其中^接到弹性弦线上,弹性弦线在^吏用 者的投球前臂上绑在适当位置处,以便投出受控制的"&掷,用于阻力训练 的弹性带连接到该器械的绑带上并且通过常规锚固装置连接到栅栏上。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平面图,其中球(具有以虚线显示的套筒的内部 极轴通道)连接到弹性弦线上,弹性弦线的环状相对端通过常规螺紋连接 装置,例如螺栓连接到该器械的实心顶端上,用于阻力训练的弹性带连接 到该器械的绑带上并且通过常规锚固装置连接到栅栏上。
图2A是沿图2的2A-2A方向的剖视图,该图显示了位于球的极轴通 道中的套筒内的弹性弦线、平行直轴部分、覆盖有外壳的弯曲端部和加垫 绑带,该加垫绑带周围缠绕有用于阻力训练的弹性带。
图3是放大的剖视图,显示了弹性弦线的由箍夹形成的加衬的环状相 对端中的一个,该环状相对端通过常规螺紋连接装置,例如翼端螺栓连接 到实心顶端中的一个上,该螺紋连接装置滑过该加衬的环状相对端并在之 后4tA实心顶端中的中央螺紋孔内,该图同时还显示了实心顶端和平行直 轴部分的接合处。
图3A是图3所示器械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2的4-4方向的剖视图,其中球具有带套筒的内部极轴通 道, 一对止挡件连接到弹性弦线上,并且弹性弦线的各个加衬的环状相对 端通过常规螺栓连接到所述一对平行直臂部分的各个实心顶端上。
图5是沿图2的5-5方向的剖视图,显示了形成覆盖有加垫外壳的反 向悬带的绑带、沿形成能穿过其安装平行直轴部分的套筒的纵向掩^线缝 接的绑带的相对端、缠绕在加垫绑带周围的用于阻力训练的弹性带,以及 该器械的加垫弯曲端部。图6是沿图2的4-4方向的剖视图,其中球和一对止挡件连接在棒上, 所述棒的各个带螺紋的相对端通过常规螺栓连接在所述一对平行直臂部 分的各个实心顶端上。
图7A是通过常规螺紋连接装置,例如螺紋帽将棒的螺紋端连接到实 心顶端上的替^形式的连接的俯视剖视图。
图7B是通过常规螺紋连接装置,例如螺紋帽将棒的螺紋端连接到实 心顶端上的替代形式的连接的俯视剖视图。
现有技术
近年来,已经存在公开了与用于投球的训练器械相关的现有技术器械。 本发明可以与现有技^M目区分,这是因为现有技术不具有本发明的双重目 的,即教导正确的投球技巧以提高连贯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阻力训练来 增强肌肉,从而增强体力、降低肌肉疲劳及受伤的风险。
现在有一些专利公开了与球类运动相关的器械,这些专利与本发明有 区别
发明人 专利号
公开日
Pearson 1,826,221 1929年5月1日
Higgins 5,250,016 1993年10月5日
Abel 6,368,241 2002年4月9日
Cataldi,Jr.等人 6,884,187B2 2005年4月26日
现有技术中包括一些采用连接在^吏用者手腕上的弹性带上的可收回的
球的器械,例如Abel的
公开日为2002年4月9日的关于手腕玩具的美国 专利No. 6,368,241。本发明是对这些可收回球的现有技术的了改进,因为
本发明使用了整个手臂(手臂、前臂、手肘、手腕、手和手指)及使用者 身体的用于投球的所有部分(头、颈、肩膀、躯干、臀、腿等等)。这些
可收回球的现有技术仅使用了手腕。现有技术中仅仅教导手眼协调,而本 发明是连接于使用者的前臂以实现自由运动,从而模拟投球期间的身^ 动。现有技术不能用于本发明能够进行的阻力训练,这是因为现有技术不 能锚固到稳定的物体上。本发明可以锚固到稳定的物体上。在这些可收回 球的现有技术中,使用时,球和使用者手腕之间的弹性连接结构引起了球 的随机回弹。本发明对球有更大的控制,因为它能沿^Nt转,或者在使用 者的紧握中在弹性弦线上自由回弹。本发明是对Cataldi, Jr.等人的
公开日为2005年4月26日的关于,,利 用将器械锚固到稳定物体上而在手腕和前臂肌肉上所产生的弹性阻力来 投球的训练器械"的美国专利No. 6,884,187B2的改进,因为本发明通过4吏 用了整个手臂(前臂、手肘、手腕、手和手指)及4吏用者身体的用于投球 的其他部分来精确模拟了具有完全运动自由的投球,而不需将器械锚固到 稳定物体上。此外,当本发明锚固到稳定物体上时,它提供了另外的cataldi, Jr.的发明所不具备的优点,即允许球在棒上旋转,或者沿弹性弦线自由回 弹,这就对投球进行了更实际的模拟。
本发明也是对Higgins的
公开日为1993年10月5日的关于"用于肌肉 改善复健和训练的棒球投球器械"的专利No. 5,250,016的改进,因为该专 利在一端使用球,该球经由弹性带在相对端连接到器具(harness)(该器 具连接在固定物体上),而本发明则连接到整个前臂上,从而可以进行完 全不受妨碍的运动,并且不但使用者的手和手腕,而且前臂和整个身体都 能灵活运动。同样,本发明也可以连接到稳定物体上,同时能够进行完全 不受妨碍的运动。同样,本发明的球不但旋转,而JL^一侧运动到另一侧, 从而模拟施加在球上的投^U1度和旋转(向后或向前),同时利用弹性弦 线来使球沿所有方向回弹,从而模拟曲线球。
本发明也是对Pearson的
公开日为1929年5月1日的关于球的专利 No. 1,826,221的改进,因为Pearson专利中的中空球必须结合稳定物体使 用,如系链或推球。它不能绕螺旋穿过其中心的绳旋转,或者沿各个方向 回弹以便像本发明那样模拟前臂、手腕和手的投球或阻力训练。
目的和优点
因此,除了前面所述的目的和优点之外,本发明的一些目的和优点是 为没有经验的使用者提供一种教导正确投^l技巧的器械; 为有经验的使用者提供一种教导技巧提升的器械; 提供一种增强使用者肌肉从而增强体力并减少受伤害风险的器械; 提供一种能够使使用者的手臂连同身体的用于投球的其他部分进行自由 运动,以便模拟投球的器械; 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阻力训练的器械;提供一种教导如何在球上施加扭矩的器械; 提供一种教导如何测量投^Ut度的器械; 提供一种带有可收回的球的器械; 提供一种用于各种年龄和性别的使用者的器械; 提供一种适合各种尺寸的使用者的器械;
提供一种在使用时是柔性的、在不使用时恢复到初始形状的器械,和 提供一种由便宜的、柔性的、耐用的轻便材料制成,并且容易清洁的器械。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l-7B,本发明的下列详细说明描述了其结构和使用方法。器械 1是用于训练投球技巧并增加肌肉力量的发明。球2连接到细丝状的连接 装置上,该装置可以是弹性弦线(如图1-5所示),或者是棒(如图6、 7A和7B所示)。
如图2具体所示,器械1为细长的U形结构,其由一对螺旋的管状平 行直轴部分34A和34B和螺旋的管状弯曲端部24组成,所述直轴部分34A 和34B分别具有实心顶端16A和16B。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实心顶 端16A和16B、以及弯曲端部24优选由金属制成。
如图l、 2和2A所示,外壳36覆盖弯曲端部24以确保舒适的安装。 如图1和2所示,实心顶端16A和16B分别沿平面表面9A和9B的^^ 处熔接到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上。
器械l的柔性足以使其在使用期间弯曲,而提供足够的阻力以使其在 ^使用之后恢复到初始形状。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和弯曲端部 24的管状螺旋结构使器械1尽可能地轻量化,而不会牺牲强度。张力和阻 力能够适应于使用者的年龄和性别。
各种尺寸的器械可以适用于儿童和成年人。如图1所示,器械l通过 在绑带6下滑动投球前臂22而连接在投球前臂22上,该绑带6形成反向 悬带(如图5所示),以使绑带6舒适地位于投球前臂22上方。这样,如 图1所示,通过绑带6和投球前臂22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将器械1保持在位。
对于运动器械,正确的安装意味着最大的功效。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器械1的正确安装,使用者21通过将弯曲端部24靠近手肘23设置而戴 上连接有球2的器械1。为了增加舒适度,弯曲部分24覆盖有海绵状材料 (例如氯丁橡胶)的外壳36。 一旦这样设置后,所述一对实心顶端16A和 16B的位置便被调整,以使可以用手指11紧握球2。
如图l、 2、 2A和5所示,为了增加舒适度,绑带6覆盖有海绵状(例 如氯丁橡胶)的管状外壳3。绑带6优选通过一对平行的套筒27A和27B分 别以可滑动的方式连接到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上。如图5 具体所示,平行套筒27A和27B通过将绑带6的相对端26A和26B做成
接在一起而形成。
如图1所示,绑带6可以沿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滑动, 以便在投球前臂22上调整到舒适的位置。覆盖有管状外壳3的绑带6也示 出在图2A的剖视图中。
可替代地,绑带6的相对端26A和26B可以沿平行于所述平行直轴部 分34A和34B的纵向轴线的线缝接或者胶接在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 的内侧。
图l、 2、 3、 3A和4显示了将球2连接到弹性弦线19上的优选方法。 弹性弦线19通过常规外螺紋连接装置(螺栓)7A和7B分别连接到所述 一对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的实心顶端16A和16B上。如图1、 2和4 进一步所示,弹性弦线19通过平行于止挡件37A和37B横轴(latitudinal axis )的非螺紋孔31A和31B来安装,并且所述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 横轴的尺寸。极轴通道17衬有优选由金属或塑料制成的套筒4。弹性弦线 19的直径分别大约等于球的通道17中的套筒4的直径和止挡件37A和37B 的中央非螺紋孔31A和31B的直径,以l更确保弹性弦线19的紧密配合。
如图3和3A具体所示,常规的外螺紋连接装置7A和7B(显示了 7A) 同时螺旋穿过弹性弦线19的由衬里29A和29B加强的环5A和5B,并穿 过实心顶端16A和16B(显示了 16A)中的一对中央螺玟孔30A和30B (显示 了 30A),以便将弦线19连接到器械1上。衬里29A和29B优选由金属或 塑料制成。中央螺紋孔30A和30B分别平行于实心顶端16A和16B的纵 向轴线而设置。环状的相对端5A和5B (显示了 5A)通过将弹性弦线19 的相对端做成环状并分别固定到常规箍夹装置35A和35B (显示了 35A) 的套筒15A和15B (显示了 15A)上而形成。如图1所示,当弹性弦线19通过螺紋穿过球2时,在手腕14的灵活 运动之后球2脱离手指11的抓握的时刻,球2沿弦线在所有方向上回弹, 以模拟投球,手腕14的所述运动指示了施加在球2上的速度和扭矩(旋转)。 如图1和2所示,止挡件37A和37B限制球2的侧向运动。
如图6、 7A和7B所示,棒18可以取代弹性弦线19。图6显示了优 选实施例,其中棒18连接在实心顶端16A和16B上。棒18的相对端33A 和33B分别具有螺紋孔32A和32B,这些螺紋孔偏离棒18的端部并且平 行于棒18的横轴设置,且所述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棒18的横轴尺寸。 一对 实心顶端16A和16B分别包含两个孔,即非螺紋孔39A和39B (其偏离 实心顶端31A和31B的端部,并且平行于实心顶端16A和16B的横轴设 置,其尺寸与实心顶端16A和16B的横轴尺寸相等),和中央螺紋孔30A 和30B (其平行于实心顶端16A和16B的纵向轴线i殳置)。
如图6进一步所示,通过滑动棒18使其穿过非螺紋孔39A和39B并 且将中央螺紋孔30A和30B与螺紋孔32A和32B对准,则能够将外螺紋 螺栓7A和7B同时分别螺旋穿过两组孔30A和32A,以及30B和32B, 从而将棒18螺旋连接到器械1上。
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棒18螺旋穿过端部16A和16B(显 示了 16A)中的孔39A和39B (显示了 39A)。常规螺紋连接装置7A ,和7B '(例如带螺紋的内螺紋帽)螺旋连接到棒18的带螺紋的相对端33A和33B (显示了33A)上,从而将棒18锚固到器械1上。
在图7B中示出了将棒18螺旋连接到器械1上的另一种替代方法。常 规带螺紋的外螺紋连接装置7A和7B (显示了 7A)螺旋转接到棒18的中 央螺紋孔8A和8B (显示了 8A)上,这些螺紋孔在相对端33A和33B (显 示了 33A)中平行于棒18的纵向轴线设置,从而将棒18锚固到器械1上。
如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所示,在图1、 2、 3、 3A、 4、 6、 7A和7B中, 不管是使用弹性弦线19还是棒18,为了不刮伤4吏用者或者对使用者造成 其他伤害,螺栓7A和7B或螺紋帽7A ,和7B '的外表面是光滑的。
如图1和2所示, 一旦连接有球2的器械1被绑到投球前臂22上并且 锚固到诸如栅栏的稳定物体20 (示出局部)上,则使用者21就可以学习 和实践不同投球的正确技巧,同时增强肌肉。如图1、 2、 2A和5所示, 弹性带12环绕绑带6并通过诸如闭合环的常规锚固装置10连接到绑带6 上,同时通过诸如扣子的常规锚固装置13连接到稳定的物体20,例如栅可替代地,弹性带12可以连接到弯曲端部24上,而不是连接到绑带 6上。弹性带12的弹性与使用者的力气、年龄和性别相匹配。
在投球开始时,当投球前臂22摆向使用者21后方并且使用者21身体 的其他部分同时也准备好投球时,弹性带12是松弛的并且不提供阻力。当 投球继续进行,投球前臂22完全伸>^摆到使用者21的前方,并且使用 者21身体的其他部分同时与投球前臂22协调好时,弹性带12将拉伸到其 最大容量,并对使用者21的肌肉产生阻力,该阻力增加了肌肉力量。
器械1各部件的最优尺寸如下。器械1的长度范围在10到20英寸之 间,以便适合于儿童和成年人两类人。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 弯曲端部24和一对实心顶端16A和16B的直径范围在二分之一英寸到一 英寸之间。弹性弦线19或棒18的直径范围在八分之一英寸到四分之一英 寸之间。弹性弦线19或棒18的长度在六英寸到八英寸之间。所述一对止 挡件37A和37B的纵向轴线尺寸在四分之一英寸到二分之一英寸之间。覆 盖绑带6的外壳3和覆盖弯曲端部24的外壳36的厚度在二分之一英寸到 一英寸之间。绑带6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长度在六英寸到八英寸之间, 宽度在二分之一英寸到一英寸之间。用于阻力训练的弹性带12的长度在4 英尺和8英尺之间。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所认为是最实用且最优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 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
包括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或等同设置。该范围与最宽泛
的解释一致,从而包含法律所允许的所有这种修改和等同结构。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
1. 器械
2. 球
3. 覆盖绑带的外壳
4. 极轴通道的套筒 5A和5A.弹性弦线的一对环4M目对端 6. 绑带7A和7B.常规外螺紋连接装置 7A ,和7B '.常规内螺紋连接装置
8A和8B. 在棒的相对端上的平行于棒的纵向轴线的一对中央螺紋孔
9A和9B. 平面^^处
10. 将弹性带连接到绑带上的常规锚固装置
11. 手指
12. 弹性带
13. 将弹性带连接到稳定物体上的常规^锚固装置
14. 手腕 15A和15B. —对箍夹中的套筒 16A和16A. —对实心顶端
17. 球的极轴通道
18. 棒
19. 弹性弦线
20. 稳定物体
21. 使用者
22. 前臂
23. 手肘
24. 弯曲端部
25. 手 26A和26B. 绑带的相对端 27A和27B.绑带的一对套筒
28A和28B.形成套筒的纵向缝合部的一对平行线29A和29B. 30A和30B.
31A和31B. 32A和32B.
33A和33B. 34A和34B. 35A和35B. 36.
37A和37B. 38.
39A和39B,
一对衬里
一对实心顶端中的平行于该对实心顶端的纵向轴线的一对中 央螺紋孔
一对止挡件中的中央非螺紋孔
偏离棒的相对端、平行于棒的横轴且其尺寸等于棒的横轴尺 寸的螺紋孔 棒的相对端 一对平行直轴部分 箍夹
覆盖弯曲端部的外壳
一对止挡件
投球臂
偏离一对实心顶端的端部、平行于实心顶端的横轴且其尺寸 等于实心顶端横轴尺寸的非螺紋孔
权利要求
1.一种在球类运动中使用的用于教导投球的器械,该器械连接到使用者投球臂的前臂上,该器械包括(a)细长的U形螺旋管状结构,该结构在使用期间弯曲,在不使用时则返回到初始形状,所述管状构件包括邻近所述投球臂的手肘设置的弯曲端部,和带有一对实心顶端的一对平行直轴部分,其中,各个实心顶端熔接在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的平行直轴部分的端部上,平行于所述前臂的纵向轴线设置在所述前臂的相对侧上,并且其长度一直延伸到所述使用者的手;(b)具有相对端的细丝状锚固装置;(c)具有接受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的极轴通道的球;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的所述相对端中的各个相对端通过常规连接装置连接到所述一对实心顶端的所述各个实心顶端上;和(d)具有相对端的绑带,其中所述相对端的各个相对端连接到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的平行直轴部分的所述端部上,从而形成靠在所述前臂的上表面上的反向悬带,以便支撑所述器械,由此,连同投球所需的多个身体部分,所述球与所述手的手指对准并由手指紧握,然后被释放,其中,当锚固到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上时,所述球沿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所允许的多个方向运动,从而模拟投球。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极轴通道衬有套筒。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为固定 地连接在一对止挡件上的棒,其中所述止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具有中央 非螺紋孔,该中央非螺紋孔平行于接受所述棒的各个所述止挡件的横轴 设置,且所述中央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止挡件的横轴尺寸,所述止 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靠近所述球的所述极轴通道的相对端,由此所述球 同时绕所述棒旋转并沿所述棒从一侧侧向运动到另一侧,并且接靠限制 所述球的所述侧向运动的所述一对止挡件。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为固定 地连接在一对止挡件上的弹性弦线,其中所述止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具有中央非螺紋孔,该中央非螺紋孔平行于接受所述弹性弦线的各个所述 止挡件的横轴设置,且所述中央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止挡件的横轴 尺寸,所述止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靠近所述球的所述极轴通道的相对 端,由此所述球在所述弹性弦线上沿所有方向回弹并且可收回,同时所 述一对止挡件限制所述球的侧向运动。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弯曲端部覆盖有吸震材 料的管状外壳,以便增加舒适度。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绑带的所述反向悬带覆 盖有吸震材料的管状外壳,以便增加舒适度。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进一步包括带有相对端的常规弹性 带,其中所述相对端中的一端通过常规锚固装置,例如滑环连接在所述 绑带上,所述相对端中的另一端通过常规锚固装置,例如扣子锚固到稳 定物体,例如栅栏上,由此所述使用者能够通过同时在所述使用者前方 摆动所述投球臂来进行阻力训练,以便伸展并伸直所述投球臂,从而在 所述弹性带上产生最大阻力。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包括具 有相对端的弹性弦线,所述相对端形成一对衬有套筒的环,用于将所述 相对端紧固在一起的常规装置,例如带有套筒的箍夹固定地连接在所述 一对环中的各个环的基部上,所述套筒接受所述弹性弦线的所述相对 端,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平行于所述实心顶端的纵向轴线设置的中央 螺紋孔,由此所述一对环和所述中央孔对准,以便接收常规螺紋连接装 置,例如螺栓,从而将所述弹性弦线螺紋连接到所述器械上。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包括棒, 并且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偏离所述实心顶端的端部并平行于所述一 对实心顶端的横轴设置的非螺紋孔,所述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一对 实心顶端的横轴尺寸,所述棒的各个所述相对端滑动穿过所述非螺紋 孔,所述棒的相对端包括螺紋连接在常规螺紋连接装置上的螺紋结构, 以便将所述棒连接到所述一对实心顶端上。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器械,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包括棒,并且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偏离所述一对实心顶端的端部并平行于所 述一对实心顶端的橫轴设置的非螺紋孔,所述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 一对实心顶端的横轴尺寸,所述棒的各个所述相对端滑动穿过所述非螺 紋孔,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平行于所述一对实心顶端的纵向轴线设置 的中央螺紋孔,所述棒的相对端包括偏离所述棒的端部并平行于所述棒 的横轴设置的螺紋孔,所述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棒的横轴尺寸,由此 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和所述棒的所述螺紋孔对准,从而可以通过螺紋接收 常规外螺紋连接装置,例如螺栓,以便将所述棒连接到所述器械上。
1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绑带进一步包括位于相 对端上的一对套筒,所述套筒由平行于所述平行直轴部分的纵向轴线的 一对纵向接缝部形成,由此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滑入所述一对套筒 中,以便沿所述平行直轴部分的长度调整所述绑带的位置。
12. —种用于在球类运动中使用的教导投球的方法,该方法使用连 接在使用者投球臂的前臂上的器械,所述器械包括细长的U形螺旋管状 结构,该结构在使用期间弯曲,在不使用时则返回到初始形状,所述管 状构件包括邻近所述投球臂的手肘设置的弯曲端部,和带有一对实心顶 端的一对平行直轴部分,其中,各个实心顶端熔接在所述一对平行直轴 部分的平行直轴部分的端部上,平行于所述前臂的纵向轴线设置在所述 前臂的相对侧上,并且其长度一直延伸到所述使用者的手;具有极轴通 道的球,所述极轴通道接受带有相对端的细丝状锚固装置,所述细丝状 锚固装置的所述相对端中的各个相对端通过常规连接装置连接到所述 一对实心顶端的所述实心顶端上;具有相对端的绑带,其中所述相对端 的各个相对端连接到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的平行直轴部分的所述端 部上,这样形成靠在所述前臂的上表面上的反向悬带,以便支撑所述器 械,并且所述球设置在所述投球臂的手指的紧握范围内, 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用所述手指紧握所述球;(b ) 在将所述投球臂摆到所述使用者后面的同时调整投球所需要的多个身体部分; (c) 在将所述投球臂摆到所述使用者前面以便完全伸展并伸直所述投球臂的同时,调整投球所需的多个身体部分;(d) 同时将所述球从所述手指的所述紧握中松开;和(e) 当所述球锚固到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上时,观察所述细丝 状锚固装置所允许的所述球的旋转速度和多个运动方向;由此模拟投球动作。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极轴通道衬有套筒。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为固定 地连接在一对止挡件上的棒,其中所述止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具有中央 非螺紋孔,该中央非螺紋孔平行于接受所述棒的各个所述止挡件的横轴 设置,且所述中央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止挡件的横轴尺寸,所述止 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靠近所述球的所述极轴通道的相对端,由此所述球 同时绕所述棒旋转并沿所述棒从一侧侧向运动到另一侧,并且接靠限制 所述球的所述侧向运动的所述一对止挡件。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为固定 地连接在一对止挡件上的弹性弦线,其中所述止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具 有中央非螺紋孔,该中央非螺紋孔平行于接受所述弹性弦线的各个所述 止挡件的横轴设置,且所述中央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止挡件的横轴 尺寸,所述止挡件中的每个止挡件靠近所述球的所述极轴通道的相对 端,由此所述球在所述弹性弦线上沿所有方向回弹并且能够收回,同时 所述一对止挡件限制所述球的侧向运动。
16.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弯曲端部覆盖有吸震材 料的管状外壳,以便增加舒适度。
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绑带的所述反向悬带覆 盖有吸震材料的管状外壳,以便增加舒适度。
18.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带有相对端的常规弹性 带,其中所述相对端中的一端通过常规锚固装置,例如滑环连接在所述 绑带上,所述相对端中的另一端通过常规锚固装置,例如扣子锚固到稳 定物体,例如栅栏上,由此所述使用者能够通过同时在所述使用者前方 摆动所述投球臂来进行阻力训练,以便伸展并伸直所述投球臂,从而在所述弹性带上产生最大阻力。
19.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包括具 有相对端的弹性弦线,所述相对端形成一对衬有套筒的环,用于将所述 相对端紧固在一起的常规装置,例如带有套筒的箍夹固定地连接在所述 一对环中的各个环的基部上,所述套筒接受所述弹性弦线的所述相对 端,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平行于所述实心顶端的纵向轴线设置的中央 螺紋孔,由此所述一对环和所述中央孔对准,以便接收常规螺紋连接装 置,例如螺栓,从而将所述弹性弦线螺紋连接到所述器械上。
20.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包括棒, 并且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偏离所述实心顶端的端部并平行于所述一 对实心顶端的横轴设置的非螺紋孔,所述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一对 实心顶端的横轴尺寸,所述棒的各个所述相对端滑动穿过所述非螺紋 孔,所述棒的相对端包括螺紋连接在常规螺紋连接装置上的螺紋结构, 以便将所述棒连接到所述一对实心顶端上。
21.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丝状锚固装置包括棒, 并且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偏离所述一对实心顶端的端部并平行于所 述一对实心顶端的横轴设置的非螺紋孔,所述非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 一对实心顶端的横轴尺寸,所述棒的各个所述相对端滑动穿过所述非螺 紋孔,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包括平行于所述一对实心顶端的纵向轴线设置 的中央螺紋孔,所述棒的相对端包括偏离所述棒的端部并平行于所述棒 的横轴设置的螺紋孔,所述螺紋孔的尺寸等于所述棒的横轴尺寸,由此 所述一对实心顶端和所述棒的所述螺紋孔对准,从而可以通过螺紋接收 常规外螺紋连接装置,例如螺栓,以便将所述棒连接到所述器械上。
22.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绑带进一步包括位于相 对端上的一对套筒,所述套筒由平行于所述平行直轴部分的纵向轴线的 一对纵向接缝部形成,由此所述一对平行直轴部分滑入所述一对套筒 中,以便沿所述平行直轴部分的长度调整所述绑带的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学习球类运动的投球技巧并通过阻力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的器械。由细长的U形螺旋管状弹簧组成的该器械(1)设置并绑到使用者的投球前臂(22)上,该管状弹簧具有弯曲端部和一对带有实心顶端(16A和16B)的平行直轴部分(34A和34B)。该器械(1)可以调节以配合于前臂(22)。棒或弹性弦线(6)通过球(2)的内部极轴通道中的套筒(3)安装,并且棒或线(6)的相对端连接到顶端上,以使球绕棒旋转或在弦线上回弹,从而模拟投球。弯曲端部和绑带(6)上的吸震外壳(36)提高了舒适度。弹性带的相对端可以连接到该器械(1)和稳定物体,例如栅栏上,从而进行阻力训练。
文档编号A63B69/00GK101594915SQ200780047556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20日
发明者小卡洛·J·科梅洛 申请人:小卡洛·J·科梅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