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强度握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386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强度握力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握力器,尤指一种可让使用者调整握持的力道,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手部握力训练效果的可调强度握力器。
背景技术
现代人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与身材的美观,大多会使用各式各样的健身器,以经 由重复的施力律动,让肌肉与身体逐渐的变强壮,而健身器的使用,随着每个人拥有力量或 所欲达成效果的不同,所需要的产生力道亦不同。多数健身器的施力力道产生都是以弹簧来达成,且随着弹簧的数量使用或是弹簧 的粗细不同,所产生的施力力道即不同。其中,握力器就是最常见的设计,其是用来训练手 指握力的健身用品,主要结构包括两个握柄,并在两个握柄的同一端结合一扭转弹簧,以通 过扭转弹簧的弹性张力,让使用者手握所述两个握柄以进行握力训练。但是,现有握力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的施力力道都是藉由控制弹簧的数 量或是弹簧的粗细来达成,而一般的握力器仅能设置一定数量或粗细的弹簧。因此,当需要 使用不同力道进行握力练习时,即需要购买多个握力器,以供不同阶段的训练使用,如此一 来,不但会增加使用者的麻烦,且会增加购买多个握力器的费用。有鉴于此,为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握力器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使可调强度 握力器能让使用者依需要而进行不同力道的握力练习,创作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 改进,遂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强度握力器,通过在两握柄之间设置有 连接弹性件且可滑动的一连杆结构,能依使用者的需要而弹性调整连杆的位置,以产生不 同的压缩阻力,达到不同程度的手部握力训练效果。为达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包括一第一握柄、 一第二握柄以及一连杆。其中,所述第一握柄的内侧设有一弹性件;所述第二握柄的顶端与 第一握柄的顶端枢接,且第二握柄对应于第一握柄内侧的一侧设有一调节件;而所述连杆 的两端分别连结弹性件及调节件。藉以在使用者施力按压第一握柄及第二握柄时,经由连 杆连动弹性件,以进行握力训练。实施时,第一握柄包括一上柄及由上柄的下端以一倾斜角度向外弯折的下柄。且 所述上柄的上端设有一定位部,所述弹性件的上端连结定位部,而弹性件的下端连接连杆
的一端。实施时,所述第一握柄的下柄的内侧亦可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以容纳弹性件,且 弹性件的上端连接连杆的一端,同样可在连杆移动时,藉由弹性件产生第一、二握柄压缩的 阻力。实施时,所述第二握柄的内侧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而调节件是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多个定位槽。实施时,所述调节件亦可包括一螺杆及与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的一转接件,且所述 螺杆穿过下柄的底端后,与转接件连结,藉以在转动螺杆后,连动所述转接件,以调整第一、 二握柄的压缩阻力。实施时,所述第二握柄的内侧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调节件包括一螺杆及一 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中,且所述转接件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 而所述螺杆穿过所述下柄的底端后,与所述转接件连结。实施时,所述转接件设有内螺孔,供与所述螺杆螺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可让使用者调整握持的力 道,以达到不同程度的手部握力训练效果。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弹性件为一压缩弹簧时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调节件为多个定位槽时的立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可调强度握力器-1 ;第一握柄_2 ;第一容置空间-21 ;上柄-22 ;枢 孔_221、32 ;定位部-222 ;下柄-23 ;第二握柄_3 ;第二容置空间_31 ;枢轴-33 ;弹性件_4 ; 连杆-5 ;调节件-6 ;螺杆-61 ;转接件-62 ;凸耳-621 ;轴杆-622 ;内螺孔-623 ;定位槽-63。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可调强度握力器1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 第一握柄2、一第二握柄3、一弹性件4、一连杆5以及一调节件6。所述第一握柄2是概略呈U形截面的板体,所述U形板体的开口方向界定为第一 握柄2的内侧,所述第一握柄2的内侧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21。又,所述第一握柄2包括 一上柄22及由上柄22的下端以一倾斜角度向外弯折的下柄23,所述上柄22的顶端设有 同轴穿过所述U形板体的两侧板的枢孔221,且所述上柄22的上端设有一同轴穿过所述U 形板体的两侧板的杆体,所述杆体作为定位部222。所述的定位部222也可为焊接于U形 板体内部的板片,以供连结弹性件4的上端,并使弹性件4的下端连结于连杆5的一端。实 施时,所述弹性件4是一拉伸弹簧,且所述弹性件4容置于所述第一握柄2的第一容置空间 21中。所述第二握柄3是概略呈U形截面的板体,所述U形板体的开口方向界定为第二 握柄3的内侧,所述第二握柄3的内侧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31。所述第二握柄3的顶端设 有同轴穿过所述U形板体的两侧板的枢孔32,以供一枢轴33同轴穿过第一握柄2的两枢 孔221及第二握柄3的两枢孔32后,让第一握柄2的顶端与第二握柄3的顶端枢接,并使 第一握柄2的内侧与第二握柄3的内侧相对应。[0026]而所述调节件6包括一螺杆61及一转接件62,所述转接件62容置于第二握柄3 的第二容置空间31中,所述转接件62概略呈长方体,所述转接件62朝向所述第一握柄2 的内侧的方向设有一对凸耳621,一轴杆622与所述两个凸耳621轴接,且所述连杆5的另 一端连结于轴杆622上,以使所述连杆5的另一端枢接所述转接件62。另,所述转接件62 设有一具有内螺纹的内螺孔623。而所述螺杆61由下柄23的底端向上穿入所述第二容置 空间21中,并与内螺孔623的内螺纹螺合。藉此,如图4所示,当使用者原地转动螺杆61时,转接件62相对于螺杆61移动, 同时带动连杆5的另一端形成向上或向下的位移。其中,当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握柄3 的内侧愈接近90度时,使用者可以让弹性件4产生较长的拉伸长度,因此,即必须施加比较 大的力量以克服弹性件4回拉的力量;而当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握柄3的内侧愈偏离90 度时,使用者可以让弹性件4产生较短的拉伸长度,因此,即可较不费力的拉伸弹性件4。实施时,如图5所示,所述的弹性件4也可为一压缩弹簧,而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1 形成于第一握柄2的下柄23,供容纳并限制弹性件4于其中,且所述弹性件4的上端连接于 连杆5的一端。同样可在使用者同时压缩第一握柄2及第二握柄3时,通过弹性件4以产 生压缩阻力。而所述的调节件6亦可为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31内的多个定位槽63所组成(如 图6所示),其中,所述多个定位槽63呈直向排列,且所述连杆5的另一端形成一 T形状,以 供抵压并限位于任一定位槽63内,同样可以依使用者的需要而弹性调整连杆5的位置及相 对于第二握柄3内侧的角度,以产生不同的压缩阻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不但具有一般握力器所提供的握力训练功能,且能依使用者的需要 而弹性调整,产生不同的压缩阻力,因此,可供不同的训练阶段使用,或提供具有不同力量 的使用者训练使用。2、本实用新型能直接调整不同的压缩阻力,因此,不但在使用上相当方便,且能有 效节省多重购买的费用。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确可达到实用新型的预期目的,提供 一种能让使用者依需要而进行不同力道的握力练习的可调强度握力器,极具实用的价值, 依法提出新型专利申请。以上所述乃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根据本文的揭露或 教导可衍生推导出许多的变更与修正,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等效改变,其所产生 的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图式所涵盖的实质精神时,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之 内,合先陈明。
权利要求一种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握柄,其内侧设有一弹性件;一第二握柄,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握柄的顶端枢接,且所述第二握柄对应于所述第一握柄内侧的一侧设有一调节件;以及一连杆,其两端分别连结所述弹性件及所述调节件,供施力按压所述第一握柄及所述第二握柄时,通过所述连杆连动所述弹性件,以进行握力训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柄包括一上柄及由 该上柄的下端以一倾斜角度向外弯折的下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柄的上端设有一定位部, 所述弹性件的上端连结所述定位部,而所述弹性件的下端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柄的下柄的内侧 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供容纳所述弹性件于其中,且所述弹性件的上端连接所述连杆的一 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握柄的内侧形成一第 二容置空间,而所述调节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多个定位槽。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握柄的内侧形成一第 二容置空间,所述调节件包括一螺杆及一转接件,所述转接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中, 且所述转接件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连接,而所述螺杆穿过所述下柄的底端后,与所述转接 件连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强度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设有内螺孔,供与所 述螺杆螺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强度握力器,包括一第一握柄、一第二握柄以及一连杆。其中,第一握柄的顶端与第二握柄的顶端相互枢接,第一握柄的内侧设有一弹性件,第二握柄对应于第一握柄内侧的一侧设有一调节件,而连杆的两端分别连结弹性件及调节件。以在使用者施力按压第一握柄及第二握柄时,经由弹性件的变形以进行握力训练;并在调整调节件后,连动连杆的一端,以调整使用者施力的大小。
文档编号A63B21/02GK201578805SQ20092017986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杨莲传 申请人:杨莲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