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415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乒乓球拍,特别是涉及一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
背景技术
技术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直拍横拍的技术、握柄部改进的一些发明创新技术和乒乓技术普及初学者的技术要求。直拍和横拍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能克服的缺点,这主要是由于柄部握拍结构导致, 直拍由于控制角度和力量的手指都集中在球拍的击球区纵向中轴线对称的两侧使得直拍具有很好的灵活性、手感和快捷的小角度拍面变化,但是直拍的正反手位的大角度前压拍角生理曲度达不到,扭曲手腕的方式操作难度大增加训练难度,不舒适的因素也影响运动的乐趣,再加上手指握拍力量小,特别是反手力量很小,这也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适应,并且对手指也有一定得伤害,还有其自然握拍时球拍击球区中心在小臂延长线的下方,并且距小臂延长线垂直距离很远,这大大影响了鞭打式的发力的力传递效率,也是直拍虽然在小动作攻击上快速便捷,但是在大动作发力的绝对力量上小于横怕的原因之一,也就形成了近台强中远台弱势的特点,就趋势来看,选择直拍的新人越来越少,还是因为直拍的整体技术实力上升空间受限,总结,直拍有手感敏锐的优势,但是正反手都有反关节,而且反手反关节情况严重导致反手防守和进攻漏洞很大这也是现行职业运动员中越来越少的人使用直拍的核心原因。横握拍的握法是手掌攥住握柄,力量很大,击球有力,但是无论是在正手和反手拉球或者击球时,为了能拉出高质量的旋转球或者对贴近台面的球进行快攻击打都需要把拍头下沉才能做到,这是因为横拍在自然握拍时球拍击球区处在小臂延长线的上方且垂直距离比较远,首先这影响了大力量发力的鞭打式的发力传递效率,其次只有击球区中心在小臂延长线下方才有利于击打贴近台面的小球,沉腕虽然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是造成的手腕韧带紧张将导致手腕僵硬,影响此时手腕的发力和灵活性,这也是为什么横拍小球控制和快攻差于直拍的原因,但是相对于直拍来讲横拍的缺点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让选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沉腕带来的不便来弥补,所以我们看职业选手比赛时他们的手腕多是下沉的,但是即使如此这种违反人体生理曲度的动作带来的不便无法消除,并且也一直影响着技术发挥。在业余选手中沉腕现象相对就少很多,还是因为这种方式很不舒服并且需要大量训练才能适应,手腕韧带处于紧张状态时攻球角度受到限制,击球瞬间的控球变化受到限制,横拍握拍时食指处在距离球拍击球甜区很远的位置也导致手感不好,总结下,横拍有力矩长两面攻防漏洞小的优点,但是横拍对于近台低球处理时需要超出手腕正常自由度的沉腕,这也是明显的反关节情况,但是其相对直拍还是具有总体优势,故现行职业运动员中普遍采用横拍。很长时间来,人们对于直握横握拍的问题也是深感困惑,于是有很多创新出现,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是一类对在自然握拍时击球区中心相对于手臂延长线位置方面的球拍握柄结构改进,这种改进的目的很明显的是为了解决自然握拍状态下拍面击球区在小臂延长线下方的直拍和在小臂延长线上方的横拍所遇到的为了调整这个位置而扭曲手腕生理曲度的问题,例如:zl200420047683. 8、zl98205697. 4和zl99228224. 1等很多类似的创新,都把击球拍面的位置调整到接近或者比较接近小臂延长线的位置,但是这些创新产品在实用中却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其原因有三点,首先,虽然直拍和横拍都有自身的缺点,但是基本都能做到使用上没有不能通过训练缓解的过份违反发力原理的缺陷,但是由于完全结构上的创新几乎没有依据可以借鉴,可很多这种改进握柄的发明,都无意中违反了控制和发力的基本结构原理,导致使用中无法通过训练弥补,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球拍主要的纵向施力轴和调整拍前倾角度的纵向旋转控制轴大大偏离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导致发力时拍形走偏力量不能集中失去对球拍拍面挥动中的控制,往往在发力控制和小球控制上造成很多失误,也就是说实现控制和力量的结合这三个轴必须重合一线,但是怎样让这些左右不对称的完全创新结构的新设计能符合这个原理是个尚未解决的难题;其次,有的握拍位置太靠上、太靠后或者食指翘的太高处于球拍纵向中轴线上方了,不能使手掌、食指和拇指兼顾对球拍拍面各个位置的均衡控制,其往往是对球拍某个局部击球区域的控制不好, 特别是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的区,而这部分是击打小球、攻球和弧圈球的微小变换控制的主要区域,如果太靠后将导致手指距离击球甜区中心过远,手感和控制都不好,失误很多; 此外,还有一些基本的设计上不合理,比如,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两侧质量差别太大,导致球拍的重心大大偏离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鞭打式甩动发力和微小控制时球拍拍形容易走偏力量不能集中在中轴线上;还有球拍击球部分和拍柄的衔接部分太窄导致球拍球板发颤;球拍击球拍面某些位置上没有得到柄部的足够支撑导致的击球时部分拍板颤动太大控制失准;握柄太大太粗,手握时无法微调导致控制不灵活;还有的设置很多单个的指孔让手指插入导致握时卡的太死,微小调整拍面角度不方便控制不好等等,使得这些设计在使用中失误很多又很难通过训练克服,而最终无法推广普及,这些复杂而综合的细节问题, 必须全部考虑到,而且能通过结构很好的融合,相互又不冲突是一个需要大量的实践模拟和大量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复杂任务。 乒乓球拍由网球演变而来,拍头减小,拍柄变短,网状面变成胶皮面,这都是为了适应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为了更好的击打控制,但是目前我们仍然面临很大的器材使用中的障碍,玩过多种竞技球类运动的的人都有体会,乒乓球的入门相对要难,要是玩球的双方能把球打起多个回合不失误,业余情况下至少要练习半年到一年以上,而羽毛球或者其他一些球类,只需进行一周甚至几天的熟悉就可以对阵,这一方面源于目前使用的材料还不够先进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我们使用的直拍和横拍握起来很舒服,但是在使用中有很多超出手腕自由度的反关节动作,要控制好发力好就需要做大量的适应性训练,这些训练中很多是为了去适应这种非自然生理曲度的动作,从直拍看来,手指对称的卡握在拍的中轴线两侧,施力轴及倾角旋转轴和中轴线重合,所以力量集中,控制也很好,但也是由于这种卡在手指中的握拍的方式导致在正手大角度和反手大角度前倾压拍时手腕必须做扭曲生理曲度的大角度调整才能达到压拍角度,技术实施比较别扭,反手位即便是出现直拍横打的新技术后,这种由几个指头握拍的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其力量小和反手攻球角度受限的根本缺点而且直拍横打的训练难度高也影响到业余选手的技术发挥;横拍自然握拍时拍面在小臂延长线的上方,整个手掌握住拍柄,施力轴及倾角旋转轴和中轴线重合,握力足,力矩长,力量大,但是由于,最灵活的控制手指食指和拇指相对击球甜区的位远,食指尖部和拇指尖部相对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距离也远,对球拍的角度变化控制相对不灵活,手对拍的震动感知也不够细腻,最为关键的是拍面在小臂延长线上方,迎击球时腕部挥动行程余地小,小臂到球拍头部的力量传递走了 L路线,往往为了实现很顺畅的发力和击打都要把拍头沉下来,使得击球区中心在小臂延长线上,这种附加动作不但会导致反应时间慢,手腕部韧带的紧张拉长也影响腕部的轴向旋转和前后摆动,进而球拍控制的精确性和攻击角度受限,业余选手不好掌握;以上这些直握拍和横握拍的使用困难多是通过大量的适应性训练克服,无形中延长了掌握的难度和增加娱乐投入成本,对于乒乓球有着高度专业化的中国正因为有着强大的训练体系容易导致我们忽略了其运动普及的难度,其实这对于业余爱好者就是一个进入和提高的门槛,这也是乒乓球运动为什么相对其他运动更难上手的原因之一,更是在国外没有强大的国家传统体系支持下民间难以提高和强大的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直拍横拍握柄结构导致使用时生理曲度受限影响,反关节多,阻碍技术发挥的问题,初学者掌握乒乓球运动难度大提高门槛高的问题,以及乒乓球拍的顺应生理曲度的改进——把球拍击球甜区中心调整到自然握拍时接近小臂延长线,并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力和控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然握拍时球拍击球甜区中心接近小臂延长线,能实现吻合人体自然生理曲度和自由度,在自然握拍时击球板处于小臂延长线附近,实现良好的力量传递的前提下,还能有不次于现有普遍使用的球拍的小球控制、攻球角度变化、力量水平和技术的全面性等一些特长和整体实力,并且使用简便,相对以往球拍结构不需要太多适应性训练的容易被初学者学会掌握,关键是融合到手腕自然自由度中,消除或者大大减少反关节的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包括击球板、球拍握柄、指孔以及凸块组成,指孔位于握柄的前方,凸块位于握柄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凸块和握柄形成凹槽的顶点同指孔距离中轴线的最近点指孔顶点相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两侧,指孔顶点位于中轴线向下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指孔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这种握柄的结构使得手在抓握时,食指根部和拇指也可以自然的贴合在击球区纵向中轴线附近,自然的捏住球拍纵向中轴线的拍面,对球拍拍面倾角、攻球角度和瞬间变化有良好控制和手感,这有利于力量的传递和对击打信息回馈的感知,另外这种凹槽顶点和指孔顶点分别位于纵向中轴线两侧和指孔顶点位置限定的组合结构也使得握拍时食指尖部处在球拍中轴线的下方不远处,只有这个位置食指才可以配合其他手指即对球拍纵向中轴线上部和下部的拍面都有很好的控制,如果食指尖部处在纵向中轴线上或者中轴线上方都无法实现这个目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穿过指孔握住握柄,给球拍以更大的握量支持,力量上不次于横握拍,对比直握拍和横握拍来讲,球拍的击球区中心位于小臂延长线上或者更接近延长线,击球的力量传递效率高于直横拍,拍面和手掌处于几乎同一平面,这也使得手对拍面位置、角度、振动和变化的感知都比较清晰,正反手前倾压拍和攻球角度的变化就像调整手掌一样便捷;球拍可旋角度大了很多,几乎没有反关节,能在生理曲度范围内就可以满足几乎所有常规技术的需要,不会像横拍的吊腕使手腕紧绷,也不会像直握拍正反手大角度前倾拍面那样困难,整个手掌握住拍柄力量上要大于直握拍;在小球控制上,由于食指和拇指紧密夹住在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位置的拍面,食指更接近球拍击球甜区,手指对击球甜区控制和感知清晰,导致小力量的小球控制很好,这点相比食指远离球球拍击球甜区的横握拍在小球控制上有明显优势,总体来说自然的抓握和顺应人体自然生理曲度的动作比现有直拍和横拍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初学者相对花更少的时间去做适应训练,使用起来也相对舒适,提高了对乒乓运动的兴趣;更为关键的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握柄时控制拍的关键手指——拇指和食指刚好贴合在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附近,食指的指尖伸向前下方并贴合在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下方不远处,这一点对小球处理的主要拍面区域——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的区域手感控制很好,并且只有这个位置才能兼顾对球拍纵向中轴线上方和下方区域的控制,因为我们在小球控制中,主要要求控制的是球拍的纵向中轴线下方的区域,弧圈球和攻球时的主要击打触球点是球拍纵向中轴线上部的位置,但所有细小的控制和瞬间的机动变化多在中轴线下部这个位置完成,归根结底控制好球拍纵向中轴线的下部就是取得了控制的关键,这也是此类创新发明设计上的独特之处,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用自如快捷没有反关节,主要是通过结构的改进实现了施力轴、控制轴和旋转轴三轴合一,这克服了球拍在使用中的不符合发力和控制原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得食指对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两侧部位的手感和控制比较均衡,食指指尖自然处于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不远处,正反手小球控制自如手感好,正手攻球时手指还可以微调至球拍纵向中轴线上,获得更有力的攻球击球,整体上对击球的感知和控制都优于以往对握柄改进的类似发明;以上这些改进都实现了既有符合人体生理曲度的先进性又不脱离实际使用效果的结构改进。上述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进一步的改进凹槽的顶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向上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这范围可以使得凸块对虎口的卡合比较紧密,更加适合以握拍稳健的快攻打法,尤其配合大角度的握柄后沿结构能体现其快速稳健拍形容易固定的技术特长。比如握柄后沿同中轴线的夹角在中轴线向下方30度到76度,而且在这个位置使得凸块有空间做的比较大,中轴线两侧的击球力矩,同时也是有利于提高击打力量的效果。凹槽的顶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向上一侧,距离中轴线大于或等于2. 5 厘米,且小于或等于6厘米。这个范围使得凸块对虎口的卡合比较松弛,更加适合以握拍松弛的弧圈型打法。特别是当配合小角度的握柄后沿结构时,更能体现握拳轴向上的握拍位置的力量大防守强弧圈好的技术特长。比如握柄后沿同中轴线的夹角在中轴线向下5度到中轴线向上5度。指孔走向上的顶点和凹槽顶点的连线同握柄后沿的夹角在60度到90度。顶点是在指孔走向上的最顶端的点,所述夹角是向后开口的,在这个角度内才能同时使得指孔、凹槽和握柄能自然的同时贴合手指、掌心和虎口,在握拍有力稳健的同时保持自如活动的灵活性,如果夹角角度大于这个角度范围会导致要么握拍时虎口不能贴合到凹槽,要么抓握过空,是握柄角度不够导致,要么指孔位置过低,食指和拇指不能准确的捏住纵向中轴线, 这些都会使得对球拍的附着点过少或者没有合适的抓握处而影响控制,如果夹角角度小于这个角度范围会导致凹槽对虎口处的卡压过紧,或者指孔位置过高导致的食指和拇指捏不能准确的捏住纵向中轴线,同样影响对球拍的控制。握柄后沿同中轴线的夹角在中轴线向下方30度到76度。握后沿为直线,在这个相对纵向中轴线较大的角度范围内,能使得使用球拍时各个技术动作的自由度上没有反关节,而只有器材使用的自由度和手腕自然生理自由度接近吻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效果,说明此角度时的球拍使用的自由度重合手掌自由度,无论是在拍击和倾角摩擦时几乎没有反关节,非常灵活,如同手掌一样,有利于各种技术的自如发挥,如果结合凹槽的顶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向上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这个条件,能很好的平衡球拍握柄远离纵向中轴线的重心,使得球拍好控制,更能发挥这个握柄后沿角度所带来的上手快,击打有力,转换快,灵活性高,出手角度不易判断的技术特点,实现了灵活快速、进攻突然技术全面的快攻结合弧圈的打法类型,其中最灵活的角度是在中轴线向下方45度到76度,而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力量的角度是在中轴线向下方30度到44度。握柄后沿同中轴线的夹角在中轴线向下5度到中轴线向上5度,并且指孔走向上的顶点在纵向中轴线方向上处在凹槽的顶点前方,并且并且沿中轴线的纵向距离大于或等于1厘米。柄后沿为直线,同中轴线形成的这个角度既使得球拍击球区和抓握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握拍时如同攥住一个杆棒一样挥动有力,护台面积宽,同时拍头的位置又低于横拍,手指对球拍参与的控制更多,手感更好,并比横拍减少了对低球处理时的反关节影响, 上手和转换也都快于横拍,其中最佳角度是在中轴线向下2度到中轴线向上2度,并且指孔走向上的顶点在纵向中轴线方向上处在凹槽的顶点前方,并且纵向距离最佳是2厘米到4 厘米,如结合,凹槽的顶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向上一侧,距离中轴线大于或等于 2. 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6厘米,最佳是在3. 4厘米到5. 5厘米,这使得不但挥拍力量大,护台面积宽,正反手没有漏洞,比横拍反关节少,台内更容易上手,左右转换也更快,出手角度也比横拍更加不容易被判断,形成以弧圈和防守见长的技术全面的打法类型。握柄2是扁平的且垂直距离靠近中轴线7的一端宽度窄于另一端。握柄2厚度小于宽度和上端窄下端,我在手中不但会更加充实增强握力,而且还能有较好的转动灵活性, 其原因可能是宽刚好符合人手握东西时候的内腔结构,这种上窄下宽的结构还使得手对拍有明显的拍面纵向仰角和拍面横向仰角的感知,根部教细能使得手指圈住发力时握的稳, 下部宽有利于对倾角的控制和击球扭矩的增加,下部的握柄较宽对拍面横向的控制力度大,有利于击打式的攻球时提高稳定性,以及对球拍仰角的手指调整也比较清晰方便,尤其是对于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的控制起到关键的作用,这种结构完全适合手掌的形状,使得贴合自然,稍稍用力就可以握紧稍稍放松就可以灵活,增强控制减少适应难度。握柄前沿和后沿为直线,且它们的夹角在5度到30度。这个角度吻合人手掌握拍是内腔的锥形结构,并给予一定的变化空间,能更稳的贴合住手掌,同时也不失灵活性,角度过小没有锥形效果,握拍时掌底部空,贴合不住握柄,影响对球拍的控制,角度过则大锥度过大,底部过宽卡住了手掌,使得没有灵活性不好转动手腕发力。指孔上部靠近握柄一侧设有能卡住中指的梁。这个梁的设置大大加强了中指和无名指对球拍中轴线下部拍面的控制和扭矩,使得在正反手小球控制和正反手突击时击球更加稳健,控制更加精准,因为突出的梁卡住中指后,增加了手指对球拍的扭力、对球拍角度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球拍震颤的敏感。梁厚度比握柄薄。梁是球拍板体的一部分,两侧不贴握柄片,这样不仅生产简便, 也使得手指对拍面角度的变化和控制更加敏锐,梁可以是凸出握柄前沿的,并和握柄前沿平行,这样会有更大力量的中指对球拍的控制,也可以和握柄前沿是一条直线的,只是梁两侧没贴握柄片,这样虽然扭矩力量上稍小但是球拍在手中的转动更加灵活,梁的下端可以延伸到握柄前沿的底端,这时候梁很长,这将拥有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指对球拍的控制力量和发力的特点,但是对于球拍在手中活动的灵活性稍稍受到影响。这种结构使得中指和无名指能对球拍施加更大的扭矩力,以及获得更加清晰的震颤手感。梁边沿和握柄前沿的夹角在0度到35度。在这个角度中梁的边沿是面向球拍纵向中线下部的球拍板面的,并能很好的和中指等手指的指面很好贴合,对板体的控制尤其是对下部球拍板面的控制大大加强了。握柄前部整体呈开口向前的V字形。这使得中指能握住上部突出的部分,起到对球拍纵向中轴线下部的球拍区域的良好手感和控制,无名指则能圈住握柄起到牢牢抓握的作用,小指则起到辅助握拍和大体上控制倾角的作用,这个结构比平直的结构更能发挥手指的不功能,用有利于技术的实施。握柄2最窄处宽度在3厘米到4. 5厘米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握柄和以往的杆式握柄力矩不同,于握柄走向接近垂直的方向上也需要较大扭矩力,与此同时对于拍在手中的转动需要兼顾,这个对于握柄宽度最窄处的限制尺寸使得在击球时既有足够的扭矩用来发力,手指也能圈住握柄形成很稳定的握力,同时也不至于过宽抓握的影响转动灵活,其宽度最佳是在3厘米到4厘米。握柄沿中轴线方向的末端和凸块沿中轴线方向的末端在沿中轴线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厘米。最佳是小于或等于2厘米。这个末端尺寸的限制不完全是为了使得球拍纵向中轴线两侧的质量得到平衡,更重要的是,这样能使得球拍纵向中轴线两侧的质量分布达到动态的平衡,使得球拍击球的击球扭矩、击球手感和挥动控制,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种分布平衡是影响细微控制的精确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高水平技术的发挥,尤其是在握柄后沿同中轴线的夹角在中轴线向下方30度到76度时握柄偏离中轴线很多,这种平衡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更加显著。在凸块上设有除球拍击球板体以外的加重装置,这时候无论是击打球还是拉弧圈都会使得击球的力量由显著的增加,这是由于会加重球拍纵向中轴线以上的球拍体质量, 而对这一部分的质量增加比对球拍整体对称的重量增加更能起到提高击打力量的效果,这源于在实际击打球时候,击打点基本都在球拍纵向中轴线上方,这样相对于质量很轻的乒乓球来说,在这里稍稍添加重量都可以在击球时候获得明显的的击球力量的提升,如果在凸块分布若干小孔或者卡槽,孔或卡槽上设有可随时拆卸的并调整安装位置的重物,重物可以是中间加有弹性垫圈的螺帽和螺母。孔的分布可以是横纵交叉的两排,这种调整可改变击球横纵向击球力量的大小,当重物安装在凸块后方的孔时,相对于安装在前面的孔时, 击球时由于受到重物的阻力,球拍纵向方向上形变加大,击球的持球时间长,并且后劲十足,在安装在凸块上方的孔时,球拍纵向中轴线上侧的重量加大,出球相对更有力更快。凸块上雕刻有装饰花形或者安装带有图形的配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如下—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包括击球板、球拍握柄、指孔以及凸块组成,指孔位于握柄的前方,凸块位于握柄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凸块和握柄形成凹槽的顶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或者其下侧,距离纵向中轴线0到1. 5厘米,指孔距离中轴线的最近点指孔顶点位于中轴线向下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且凹槽顶点距球拍纵向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指孔顶点距球拍纵向中轴线的距离,指孔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本技术方案同样也使得球拍相对直拍和横拍更接近小臂延长线的位置,力量传递效率高,其使用的自由度更加温和手腕本身自由度,使用中也没有反关节情况,结构的组合限定也使得在握拍时食指尖处在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不远处,刚好能实现对球拍整体的控制和感知,手指对球拍的握力强,力量上不次于横拍,比直拍大,而且也解决了球拍的施力轴、控制轴和旋转轴融合问题,使得挥动中比较自如,其突出点在于凹槽顶点位置处于中轴线向下一侧0到1. 5厘米, 这位置的变化虽然导致整个球拍中轴线两侧的材质分布相对上一技术方案变化不大,但是食指和拇指的捏合点处在中轴线下部,这种改变使得和前一方案的技术特点区别很大,使得技术使用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其中主要的变化是,对球的击打力量大幅度提高,技术实施中的快攻技术发挥变得非常突出,对小球的手感也更加细腻清晰,但是球拍的转动的灵活性变得难度稍稍增加,这形成另一种风格独特的打法风格,以突出的直接击打的快攻技术和小球处理的细腻手感的突出特点的球拍,控制难度也同时加大的特长突出难度突出的更加具有挑战的技术风格,其中原因可能是由施力轴、控制旋转轴稍稍偏离到的球拍的纵向中轴线下方,导致旋转轴上部的击球力矩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击球力量在不添加任何附加物的前提下有显著的提高,另外,食指指尖的位置也相对下移,对于主要以球拍纵向中轴线下部为主要击球区的小球控制表现出更加敏锐和清晰,但是在握位置移动的同时,球拍的旋转轴也稍稍偏移到球拍纵向中轴线下部,这带来了控制上的相对不偏移时的难度,需要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但是这种特点突出的产品也具有其实际使用中的显著的效果,成为个性鲜明的一种产品。上述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进一步的改进握柄后沿同中轴线的夹角在中轴线向下方30度到76度。处于这个角度这种结构的技术风格更加显著的发挥出来,其中最佳是在中轴线向下方45度到76度表现最为突出, 其原因可能是这时候的球拍纵向中轴线的走向和手掌的方向接近,导致击打的感知如果使用手掌一般,挥动自如。形成了快攻力量特别突出,两面近台快攻,技术全面且控制上有一定挑战性的特点很突出打法类型。指孔上部靠近握柄一侧设有能卡住中指的梁,其厚度比握柄薄。梁是球拍板体的一部分,两侧不贴握柄片,这样不仅生产简便,也使得手指对拍面角度的变化和控制更加敏锐,梁可以是凸出握柄前沿的,并和握柄前沿平行,这样会有更大力量的中指对球拍的控制,也可以和握柄前沿是一条直线的,只是梁两侧没贴又握柄片,这样虽然扭矩力量上稍小但是球拍在手中的转动更加灵活,梁的下端可以延伸到握柄前沿的底端,这时候梁很长,这将拥有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指对球拍的控制力量和发力的特点,但是对于球拍在手中活动的灵活性稍稍受到影响。这种结构使得中指和无名指能对球拍施加更大的扭矩力,以及获得更加清晰的震颤手感。握柄是扁平的且垂直距离靠近中轴线的一端宽度窄于另一端,且呈锥形,其前后沿的夹角在5度到30度,这种结构握在手里会更加的充实,同时也能灵活转换。握柄沿中轴线方向的末端和凸块沿中轴线方向的末端在沿中轴线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厘米。最佳是小于或等于2厘米。这种结构使得球拍的纵向中线的两侧的材质分布力矩达到尽量的平衡,有显著的增加控制的作用。指孔走向上的顶点和凹槽顶点的连线同握柄后沿的夹角在60度到90度。这也使得手对球拍的控制既有力又有灵活性,关键是因为这个结构使指孔、握柄和凹槽都对握拍时手的贴合能协调一致达到松紧适度。在凸块上设有除球拍击球板体以外的加重装置,或者加重装置是安装在若干设置在凸块上的小孔上,并可以及时调整位置,可调节击球的横向纵向力矩从而动态的改变技术战术,增加技术的变化。以上所有所述方案中的顶点,其界定范围是在规定走向上最顶端的深度在0. 15 厘米范围内的所有点。以上所有所述方案中所涉及的可能的弧线,在测量和其它线之间的夹角时,是以该弧线的两端的连线作为测量线进行测定作为结果。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得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在小臂延长线附近,食指根部和拇指都贴合在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附近,食指前端处于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附近,且距离击球甜区很近,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能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稳固的握住拍柄,这结构使得相对于目前在普遍使用的直握拍和横握拍, 其自然握拍情况下拍的击球甜区更接近小臂延长线,发力时力量传递效率高损失小,发力流畅自如,发力容易控制,正反手都不用采用吊腕等手段调整球拍和小臂延长线的位置就可以发出很大的力量;且由于手腕转动不受限制,可旋角度大,无论正手反手还是中路,对于拍前倾角度的调节以及攻击角度的调节都能靠手腕在自然的生理曲度范围内轻松做到, 这点是直拍和横拍所不具备的;在自然握拍下拍面所处的位置在小臂延长线上或者下部很近处,这两个位置几乎是攻击启动的最佳位置,不用像横握拍那样调整拍和手臂的位置,这样动作小了很多,上手也快;食指和拇指夹住球拍纵向中轴线附近的球拍体,食指尖部很接近球拍击球甜区,这导致手指对球拍的感知、控制、倾角变化震动变化等更加清晰,也使得小球的处理上大大优于横拍很接近直拍;食指伸向前方处于中轴线下方不远处,使手指对于中轴线两侧的拍面达到全面控制;整体上,无论上旋、下旋、弧圈还是攻球、小球处理等都没有技术上的明显漏洞,因为握拍和击球区位置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球拍如同手掌的延长,使用起来也感觉很自如,相对以往球拍结构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发力也有力,动作自如隐蔽变化多,很容易上手;相对于以往的对握拍位置的改进的发明,也取得了进步,主要是表现在控制和发力的精准度有明显的提高,其原因可能是球拍的倾角的调节旋转轴和施力轴在中轴线上,或者距离中轴线很近,它使得发力的施力轴和倾角的旋转轴不能过分偏离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以及球拍击球区纵向中轴线两侧的质量要基本对等和重心在中轴线上,且主要控制球拍的手指距离击球甜区距离要近,对于球拍的手感控制都很好,关键是食指前端位于球拍纵向中轴线下方不远处,只有这个位置才能够全面均衡的对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两侧的击球有良好的控制,不至于导致控制上的盲区;对于初学者来说,握拍自然接近手掌的延长,控制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也没有扭曲手腕的规范要求、上手快以及入门容易,正反手没有明显漏洞,能形成多种产品特点的组合,增加球拍技术花样的种类,也增加了乒乓运动的兴趣,有利于爱好者选择和更广泛的普及。另外拍板的改进没有复杂的结构,同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工艺没有明显的变化,开展新产品的生产转换成本小,对于拍板的配套设施、胶皮、包装等也可以沿用,无需单独调整,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使用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前示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右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前示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右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前示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右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梁的另一种方案的局部前示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梁的又另一种方案的局部前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包括击球板1、球拍握柄2、指孔3以及凸块6组成,指孔3位于握柄2的前方,凸块6位于握柄2的上方,5是凸块6的下沿,其特征在于凸块6和握柄2形成凹槽的顶点8同指孔3距离中轴线7的最近点指孔顶点9相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两侧,指孔顶点9位于中轴线7向下一侧0到2. 5 厘米之间,指孔3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凹槽的顶点8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向上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指孔3走向上的顶点14和凹槽顶点8的连线16同握柄2后沿 4的夹角在60度到90度。握柄2后沿4同中轴线7的夹角在中轴线7向下方30度到76 度。其中最灵活的角度是在中轴线7向下方45度到76度,而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力量的角度是在中轴线7向下方30度到44度。握柄2前沿15和后沿4为直线,且它们的夹角在5 度到30度,指孔3上部靠近握柄一侧设有能卡住中指的梁10,梁10厚度比握柄薄。梁10 是球拍板体的一一部分,两侧不贴握柄片,如图8所示,梁10可以是凸出握柄前沿15的,并和握柄前沿平行,这样会有更大力量的中指对球拍的控制,也可以如图7所示,梁10和握柄前沿15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只是梁10两侧没贴握柄片,这样虽然扭矩力量上稍小但是球拍在手中的转动更加灵活,梁10边沿和握柄2前沿15的夹角在0度到35度。握柄2最窄处宽度在3厘米到4厘米之间。握柄2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和凸块6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在沿中轴线7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厘米。最佳是小于或等于2厘米。为螺帽和螺母并带有弹性垫圈的加重装置12是安装在设置在凸块6上的小孔11上,并可以随时调整位置,小孔11的排列可以是如图1所示,有横纵两排,并在凸块6前下方相交。凸块6的下边沿5为弧形,由凹槽的顶点(8)到末端的弦长度在2. 5厘米到7厘米之间。这个尺寸结构使得自然握拍时球拍击球区刚好在小臂延长线附近,比横拍和直拍都发力顺畅,无论是弧圈还是攻球都有力量大的突出特点,相对横拍不需要沉腕,手腕自然舒适不紧绷,可旋角度大,也就不会造成球拍前倾不适,攻击角度受限的障碍,并且由于手腕灵活,出球线路对方不易判断,攻击威胁加大,正反手都可以攻击综合技术实力强于直拍,没有明显漏洞,食指和拇指捏住球拍纵向中轴线,食指伸向前下方,可兼顾对球拍击球区各处的控制,食指尖距离甜区比横拍近,对球的手感更好,力量传递快,上手快于横拍,球拍的纵向施力轴、调节倾角的旋转轴以及球拍纵向中轴线三线重合,符合发力和控制原理,凸块6起到平衡球拍纵向中轴线两侧质量和卡住虎口稳定拍形的作用,控制和发力时拍形不会走偏,握柄上窄下宽符合人手的结构,抓握舒适稳固,也不失灵活,比现有对球拍击球区改进到小臂延长线上的革新发明更加实用,实施例一适合实施快攻结合弧圈,以快和变为主的综合实力强、技术全面的技战术打法。实施例一解决了由来已久的乒乓球拍反关节问题,技术漏洞问题,以及快速的灵活的小球技术和全面综合的实力打法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使得,以快速弧圈和快攻技术结合为核心打法的类型也能转换为实力全面没有漏洞的打法类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如图3和图4所示和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凹槽的顶点8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向上一侧,距离中轴线7大于或等于2. 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6 厘米,最佳是3. 4厘米到5. 5厘米。握柄2后沿4同中轴线7的夹角在中轴线7向下5度到中轴线7向上5度,其最佳是在中轴线7向下2度到中轴线7向上2度,并且指孔3走向上的顶点14在纵向中线方向上处在凹槽的顶点8前方,并且沿中轴线7的纵向距离大于或等于1厘米,最佳是在2厘米到4厘米。实施例二中没有握柄2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和凸块6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在沿中轴线7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限制,这是因为握柄基本分布在靠近球拍纵向中轴线附近,重量和力矩便宜很小,故很小的凸块6也能足够起到平衡作用,凸块6上设有两个小孔11,重物12可在两个小孔之间调整转换。实施例二解决了,自然握拍时候球拍击球区在小臂延长线上方的防守好力量大的一类球拍的小球处理有反关节,近台上手慢,转换慢手感不好的问题,实施例二的在自然握拍时,不用沉腕, 球拍击球区比横拍更接近小臂延长线,这时候,对于台内小球的处理不用过分沉腕来解决, 没有反关节,而且由于击球区比较低,食指和拇指轻松的捏住球拍纵向中轴线7上,且手指距离甜区比横拍更近,所以有更好的手感和上手速度,由于自由度提高出球角度也比较不易判断有利于进攻,其左右转换的速度也更快速,拥有大力量和全面防守的同时比横拍有更快速度的优势,技术全面以弧圈和防守见长的没有明显漏洞的特点打法类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击球板1、球拍握柄2、指孔3以及凸块6组成,指孔3位于握柄2的前方,凸块6位于握柄2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凸块6和握柄2形成凹槽的顶点8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或者其下侧,与纵向中轴线7距离是0到1. 5厘米,其最佳是在0. 5厘米到1厘米,指孔3距离中轴线7的最近点指孔顶点9 位于中轴线 向下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且凹槽顶点8距球拍纵向中轴线7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指孔顶点9距球拍纵向中轴线7的距离,指孔3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握柄2后沿 4同中轴线7的夹角在中轴线7向下方30度到76度。处于这个角度这种结构的技术风格更加显著的发挥出来,其中最佳是在中轴线7向下方45度到76度表现最为突出,指孔3上部靠近握柄一侧设有能卡住中指的梁10,其厚度比握柄2薄。梁10是击球板1的一部分, 两侧不贴握柄片,这样不仅生产简便,也使得手指对拍面角度的变化和控制更加敏锐,梁10 的下端可以延伸到握柄前沿15的底端,这时候梁10很长,这将拥有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指对球拍的控制力量和发力的特点,但是对于球拍在手中活动的灵活性稍稍受到影响,这种结构使得中指和无名指能对球拍施加更大的扭矩力,以及获得更加清晰的震颤手感。握柄2 是扁平的且垂直距离靠近中轴线7的一端宽度窄于另一端,且呈锥形,其前后沿的夹角在5 度到30度,握柄2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和凸块6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在沿中轴线7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厘米。最佳是小于或等于2厘米。指孔3走向上的顶点14和凹槽顶点8的连线16同握柄2后沿4的夹角在60度到90度。握柄2的宽度最窄处宽度可以在1. 5厘米到3厘米,适合儿童使用,凸块6上雕刻有装饰花形13或者安装带有图形的配件,增加产品的文化个性色彩。凸块6的下边沿5为弧形,由凹槽的顶点8到末端的弦长度在2. 5厘米到7厘米之间。实施例三解决了,具有极大的击打力量的快攻类技术在保证技术特点突出的前提下,怎样实现技术全面,正反手均衡没有漏洞的问题,形成快攻力量特别突出技术全面的打法类型。相对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的快攻威力更具有突出特点,它几乎是纯快攻类型的技术方案,因为球拍的转动轴和球拍纵向中轴线平行且有稍微的距离,这点这意味着在球拍转动的控制上比前两个实施例难度稍大,故不适合实施拍面倾角大的弧圈技术,但是其也正是形成突出快攻的特点的原因,足以使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权利要求1.一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包括击球板(1)、球拍握柄O)、指孔⑶以及凸块(6)组成,指孔⑶位于握柄⑵的前方,凸块(6)位于握柄(2)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凸块(6)和握柄⑵形成凹槽的顶点⑶同指孔⑶距离中轴线(7)的最近点指孔顶点(9)相对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⑵两侧,指孔顶点(9)位于中轴线(7)向下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指孔C3)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凹槽的顶点(8)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向上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凹槽的顶点(8)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⑵向上一侧,距离中轴线(7)大于或等于2. 5厘米,且小于或等于6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指孔C3)走向上的顶点(14)和凹槽顶点⑶的连线(16)同握柄(2)后沿⑷的夹角在60度到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2)后沿同中轴线 (7)的夹角在中轴线(7)向下方30度到76度。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 后沿同中轴线⑵的夹角在中轴线(7)向下5度到中轴线(7)向上5度,并且指孔(3)走向上的顶点 (14)在纵向中线方向上处在凹槽的顶点(8)前方,并且沿中轴线(7)的纵向距离大于或等于1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 是扁平的且垂直距离靠近中轴线(7)的一端宽度窄于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 前沿(1 和后沿(4)为直线,且它们的夹角在5度到3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指孔C3)上部靠近握柄一侧设有能卡住中指的梁(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梁(10)厚度比握柄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梁(10)边沿和握柄( 前沿(15) 的夹角在0度到35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2)前部整体呈开口向前的V字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 最窄处宽度在3 厘米到4. 5厘米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2)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和凸块(6)沿中轴线(7)方向的末端在沿中轴线(7)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 厘米。
1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在凸块(6)上设有除球拍击球板体以外的加重装置(12),或者加重装置(12)是安装在若干设置在凸块(6)上的小孔上,并可以随时调整位置。
16.一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包括击球板(1)、球拍握柄O)、指孔(3)以及凸块(6) 组成,指孔⑶位于握柄⑵的前方,凸块(6)位于握柄(2)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凸块(6) 和握柄(2)形成凹槽的顶点(8)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或者其下侧,距离纵向中轴线(7)0到1. 5厘米,指孔(3)距离中轴线(7)的最近点指孔顶点(9)位于中轴线(7) 向下一侧0到2. 5厘米之间,且凹槽顶点⑶距球拍纵向中轴线(7)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指孔顶点(9)距球拍纵向中轴线(7)的距离,指孔(3)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2)后沿(4)同中轴线(7)的夹角在中轴线(7)向下方30度到76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指孔C3)上部靠近握柄一侧设有能卡住中指的梁(10),且其厚度比握柄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乒乓球拍,其特征在于握柄( 是扁平的且垂直距离靠近中轴线(7)的一端宽度窄于另一端,且呈锥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柄部改进的乒乓球拍,包括击球板1、球拍握柄2、指孔3以及凸块6组成,指孔3位于握柄2的前方,凸块6位于握柄2的上方,其特征是指孔3顶点9位于球拍击球区的纵向中轴线7下侧,凹槽的顶点8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握拍角度,产生适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和弧圈球拍结构,指孔3能同时穿过三个手指。这种结构不但使得握拍时球拍击球区更接近小臂延长线从而提高发力的的传递效率,而且使得在球拍的使用中消除了反关节,比现有球拍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使各种技术的使用更加自如,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和运动乐趣,且生产简单。
文档编号A63B59/04GK202122807SQ20112020718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8日
发明者刘勇 申请人:刘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