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俯卧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191阅读:86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俯卧撑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俯卧撑架。



背景技术:

俯卧撑(push-up;Press-up)在中国台湾地区称作伏地挺身,港澳地区称作掌上压,其在日常锻炼和体育课上,特别是在军事体能训练中是一项基本训练。俯卧撑主要锻炼上肢、腰部及腹部的肌肉,尤其是胸肌,是最为简单易行却十分有效的力量训练手段。通常,初学者练习俯卧撑可以进行两组,每组15到20下;有一定基础的运动者则可做3组,每组20下;高水平人士可以尝试4组30到50下的俯卧撑锻炼。

目前,不少人利用俯卧撑架辅助进行俯卧撑锻炼。由于俯卧撑架能够加大动作的难度,加深对胸部肌肉的刺激,锻炼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然而,常见的俯卧撑架结构不够简单,且效果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俯卧撑架,它具有结构简单,且功能较多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功能俯卧撑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呈“S”形弯折后形成依次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支撑段、连接段、第二支撑段,该第一支撑段和该连接段位于一个平面内、该第二支撑段和该连接段位于另一个平面内,且前述2个平面形成有20~90°的夹角,同时,该第一支撑段和该第二支撑段均呈圆弧形。

所述连接段呈平直状。

所述第一支撑段、连接段、第二支撑段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呈锥形的凸点。

所述第一支撑段、连接段、第二支撑段上均套设有泡棉套。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且功能较多。本发明的多功能俯卧撑架仅采用一根管子弯折为“S”型后即可形成,极为简单,携带亦十分方便。同时,当锻炼者双手握持连接段,将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作为支撑部位后,由于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呈圆弧形,锻炼者可以练习支撑状态的平衡能力,亦可练习手腕的力量以及练习手腕的灵活性;当锻炼者手握第一支撑段时,第二支撑段和连接段所在的平面支撑于地面,使多功能俯卧撑架极为稳定,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极好的保护锻炼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多功能俯卧撑架在两个不同使用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1和图2所示:多功能俯卧撑架,包括管体。该管体呈“S”形弯折后形成依次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支撑段11、连接段12、第二支撑段13。当然,在实质上,该第一支撑段11、连接段12、第二支撑段13是一个整体。该第一支撑段11和该连接段12位于一个平面内、该第二支撑段13和该连接段12位于另一个平面内,且前述2个平面形成有20~90°的夹角。比如,该2个平面形成的夹角为30°、45°或60°。同时,该第一支撑段11和该第二支撑段13均呈圆弧形。这样,该多功能俯卧撑架仅采用一根管子弯折为“S”型后即可形成,极为简单,携带亦十分方便。同时,当锻炼者双手握持该连接段12,将该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3作为支撑部位后,由于该第一支撑段11和第二支撑段13均呈圆弧形,从而可以练习支撑状态的平衡能力,亦可练习手腕的力量以及练习手腕的灵活性;当锻炼者手握该第一支撑段11(或第二支撑段)时,该第二支撑段13(或第一支撑段)和该连接段12所在的平面支撑于地面,使多功能俯卧撑架极为稳定,不易产生晃动。

优化的,该连接段12呈平直状,以便于握持。

继续优化,该第一支撑段11、连接段12、第二支撑段13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呈锥形的凸点(图上未示出),凸点优选为呈三角锥形,该第一支撑段11、连接段12、第二支撑段13上均套设有泡棉套。这样,提高锻炼者使用时的舒适性,而凸点的设置在于防止泡棉套脱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