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羽毛球发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6951阅读:9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羽毛球发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械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羽毛球自动发球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羽毛球训练时,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和方便性,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羽毛球,然而,此时陪练人员的运动量会非常高,不仅影响训练的效果,而且会使陪练人员非常疲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发明了以利用机械臂弹力发球的发球机,如专利ZL2014200531966公开了一种羽毛球发球机,该发球机能方便的进行多角度和多方位连续发球。然而,包括该羽毛球发球机在内的现有技术均存在发球力度不易控制,设备结构复杂,角度调整控制不方便,采用摆臂结构或撞击方式导致设备体积大,且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发球力度角度调整易控制、整体体积较小、安全性高的智能羽毛球发球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羽毛球发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支撑机构、控制机构、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控制机构、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安装于升降支撑机构上,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连接控制机构,其中,

发球机构包括并排设置的发球轮一和发球轮二,两发球轮之间的间隙构成发球通道,发球轮一连接发球马达一,发球轮二连接发球马达二,两发球轮及两发球马达共同安装于一发球轮固定板上,发球轮固定板连接一角度调整轮构成发球角度调整机构,角度调整轮连接角度调整电机;

送球机构包括有偏心凸轮和夹球装置,夹球装置连接所述偏心凸轮,偏心凸轮连接一取球电机,夹球装置与发球轮一和发球轮二之间的间隙对接;

储球机构位于夹球装置之上并与夹球装置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球装置包括第一夹球杆和第二夹球杆,第一夹球杆的竖直部分尾端连接一导轮,该导轮与偏心凸轮的表面贴合相接构成第一夹球杆的升降与横移运动机构;第二夹球杆安装于一夹球杆固定座上,夹球杆固定座的竖直部分以偏心方式连接偏心凸轮构成第二夹球杆的升降与横移运动机构。偏心凸轮旋转带动夹球杆固定座上下运动,同时第二夹球杆亦随之运动,而第一夹球杆则随其尾部的导轮沿偏心凸轮的表面运动而进行上下及左右运动,与第二夹球杆配合以达到夹紧与松开的效果。

进一步地,角度调整轮的上部连接所述发球轮固定板,在角度调整轮的弧形底部设有齿条,角度调整轮通过其齿条与角度调整电机连接,通过操作控制机构,角度调整电机启动带动角度调整轮旋转一定角度,角度调整轮带动发球轮固定板同步转动,从而改变发球角度。

进一步地,储球机构包括若干储球筒,储球筒围成一圆周,所有储球筒安装于一旋转盘上,该旋转盘安装于一旋转座上,旋转座连接一旋转马达;旋转马达安装于一固定板的底部,在该固定板上设有一感应器,感应器位于夹球装置上方的入口旁边,当前储球筒中的羽毛球完全发完后,感应器感应不到羽毛球,发送指令给控制机构,旋转马达启动旋转一个位置,使下一个储球筒转到接球装置上方。

进一步地,升降支撑机构包括一底座,底座上安装有一立杆,立杆上部具有升降柱,发球机构与送球机构安装于升降柱顶端;控制机构安装于立柱上,立柱连接有升降电机,升降电机安装于底座上并连接控制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升降控制器、遥控器和作为供电机构的锂电池,升降控制器固定于立杆上,锂电池给升降控制器、升降电机、角度调整电机、取球电机、旋转马达及感应器供电。通过操作遥控器可以控制升降柱升高或降低,并控制其它部分的动作,如调整发球机构的发球角度。

优选地,所述立杆上设有可扩展支架作为立杆的高低调整机构,在可扩展支架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以方便移动。

进一步地,在取球机构后方设置有主板和面板作为电路结构及外接插口等,取球机构、主板及面板一起通过一防护罩固定在内。

进一步地,在取球装置下方设有一弧形接球座,在接球座的底部设有一传送链条,传送链条连接取球电机并通向发球轮一与发球轮二之间的发球通道,弧形的接球座确保羽毛球摆正姿态,传送链条将羽毛球输送到发球通道中。

进一步地,在传送链条上方设有防止羽毛球偏离位置的挡球围栏,而在第一夹球杆与第二夹球杆的正下方设有圆筒形的挡球板,防止羽毛球下落过程中掉到外面或者掉转位置。

发球马达一及发球马达二分别带动发球轮一及发球轮二相向旋转,羽毛球从储球筒中落下被第一夹球杆及第二夹球杆接住并夹紧,然后在偏心凸轮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同时第一夹球杆逐渐松开,羽毛球落入到接球座中,然后随传送链条输送到发球轮一与发球轮二之间的发球通道,与发球轮一及发球轮二接触后,被两发球轮合力迅速甩出,从而达到发球效果。转动整个支撑机构可以改变发球方位。

本发明通过控制机构的控制,在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的相互配合下,可以干净利落、迅速地将羽毛球发出,同时羽毛球的发球角度、发球方位及高度都可以灵活调节,并且改变了传统以摆臂或撞击等方式发球,使用整个装置不仅可以大幅减小体积并简化结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主体部分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主体部分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中,11为底座,12为立杆,13为升降柱,14为升降电机,15为可扩展支架,16为万向轮,21为升降控制器,22为遥控器,23为锂电池,31为发球轮一,32为发球马达一,33为发球轮二,34为发球马达二,35为角度调整电机,36为发球轮固定板,37为角度调整轮,41为偏心凸轮,42为取球电机,43为夹球杆固定座,44为第一夹球杆,45为第二夹球杆,46为挡球板,47为接球座,48为挡球围栏,51为储球筒,52为旋转座,53为旋转马达,54为固定板,55为感应器,6为防护罩,7为主板,8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智能羽毛球发球机,包括升降支撑机构、控制机构、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控制机构、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安装于升降支撑机构上,发球机构、送球机构及储球机构连接控制机构,其中,

发球机构包括并排设置的发球轮一31和发球轮二33,两发球轮之间的间隙构成发球通道,发球轮一31连接发球马达一32,发球轮二33连接发球马达二34,两发球轮及两发球马达共同安装于一发球轮固定板36上,发球轮固定板36连接一角度调整轮37构成发球角度调整机构,角度调整轮37连接角度调整电机35;

送球机构包括有偏心凸轮41和夹球装置,夹球装置连接所述偏心凸轮41,偏心凸轮41连接一取球电机42,夹球装置与发球轮一31和发球轮二33之间的间隙对接;

储球机构位于夹球装置之上并与夹球装置对接。

所述夹球装置包括第一夹球杆44和第二夹球杆45,第一夹球杆44的竖直部分尾端连接一导轮,该导轮与偏心凸轮41的表面贴合相接构成第一夹球杆44的升降与横移运动机构;第二夹球杆45安装于一夹球杆固定座43上,夹球杆固定座43的竖直部分以偏心方式连接偏心凸轮41构成第二夹球杆45的升降与横移运动机构。偏心凸轮41旋转带动夹球杆固定座43上下运动,同时第二夹球杆45亦随之运动,而第一夹球杆44则随其尾部的导轮沿偏心凸轮41的表面运动而进行上下及左右运动,与第二夹球杆45配合以达到夹紧与松开的效果。

角度调整轮37的上部连接所述发球轮固定板36,在角度调整轮37的弧形底部设有齿条,角度调整轮37通过其齿条与角度调整电机35连接,通过操作控制机构,角度调整电机35启动带动角度调整轮37旋转一定角度,角度调整轮37带动发球轮固定板36同步转动,从而改变发球角度。

储球机构包括若干储球筒51,储球筒51围成一圆周,所有储球筒51安装于一旋转盘上,该旋转盘安装于一旋转座52上,旋转座52连接一旋转马达53;旋转马达53安装于一固定板54的底部,在该固定板54上设有一感应器55,感应器55位于夹球装置上方的入口旁边,当前储球筒51中的羽毛球完全发完后,感应器55感应不到羽毛球,发送指令给控制机构,旋转马达53启动旋转一个位置,使下一个储球筒51转到接球装置上方。

升降支撑机构包括一底座11,底座11上安装有一立杆12,立杆12上部具有升降柱13,发球机构与送球机构安装于升降柱13顶端;控制机构安装于立柱12上,立柱12连接有升降电机14,升降电机14安装于底座11上并连接控制机构。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升降控制器21、遥控器22和作为供电机构的锂电池23,升降控制器21固定于立杆12上,锂电池23给升降控制器21、升降电机14、角度调整电机35、取球电机42、旋转马达53及感应器55等供电。通过操作遥控器22可以控制升降柱13升高或降低,并控制其它部分的动作,如调整发球机构的发球角度等。

所述立杆12上设有可扩展支架15作为立杆12的高低调整机构,在可扩展支架15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16,以方便移动与转向。

在取球机构后方设置有主板7和面板8作为电路结构及外接插口等,取球机构、主板及面板一起通过一防护罩6固定在内。

在取球装置下方设有一弧形接球座47,在接球座47的底部设有一传送链条,传送链条连接取球电机42并通向发球轮一31与发球轮二33之间的发球通道,弧形的接球座47确保羽毛球摆正姿态,传送链条将羽毛球输送到发球通道中。

在传送链条上方设有防止羽毛球偏离位置的挡球围栏48,而在第一夹球杆44与第二夹球杆45的正下方设有圆筒形的挡球板,防止羽毛球下落过程中掉到外面或者掉转位置。

发球马达一32及发球马达二34分别带动发球轮一31及发球轮二33相向旋转,羽毛球从储球筒51中落下被第一夹球杆44及第二夹球杆45接住并夹紧,然后在偏心凸轮41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同时第一夹球杆44逐渐松开,羽毛球落入到接球座47中,然后随传送链条输送到发球轮一31与发球轮二33之间的发球通道,与发球轮一31及发球轮二33接触后,被两发球轮合力迅速甩出,从而达到发球效果。转动整个支撑机构可以改变发球方位。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