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9603发布日期:2018-09-21 22:21阅读:9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游戏器材,特别是关于一种跷跷板。



背景技术:

跷跷板是一种适合大小朋友的一种游戏器材,其使用方式是以跷跷板的中央为支点,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即第一端及第二端。当位于第一端的人双脚向地面一蹬而使体重获得支撑,因此位于第二端的人的体重便能推动跷跷板倾转。接着位于第二端的人也向地面一蹬,因此位于第二端的人的体重也获得支撑,且同时位于第一端的人双脚收回,因此位于第一端的人的体重便能推动跷跷板反向倾转。

而现有技术中的跷跷板都是固定于地面,且都是设置在公园等大众得以使用的地方,因此一般使用者必须跨出家门才能玩跷跷板,并在天气状态不佳时也不适合在野外玩跷跷板。有鉴于此,提出一种更佳的改善方案,乃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跷跷板,其能设置于小家庭或小社区的庭院中。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跷跷板具有:

一框架,其具有:

一能放置于一地面上而能反复倾摆的底座部,其呈中间低而两端较高的弧形;

一座椅部,其固设于该底座部上侧;以及

二扶手部,其固设于该座椅部上侧;

二乘坐板体,其固设于该座椅部,该二扶手部位于该二乘坐板体之间。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跷跷板的结构简单,是将供使用者乘坐的乘坐板体设置于一框架上,而通过该框架中间低两端较高的结构,使得跷跷板能进行倾摆。藉此本实用新型的跷跷板设置时可不固定在地面,并且结构简单、重量轻巧,因此便于移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于储藏室,因此不会占用庭院空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中,该座椅部具有:多个立杆,其固设于该底座部上侧并向上延伸,且沿该跷跷板的长度方向上排成二排;及二横杆,其分别固设于该二排立杆;其中,各该乘坐板体的两侧边分别固设于该二横杆。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中,各该乘坐板体形成有二沟槽,其位于该乘坐板体的底面两侧;该二横杆分别容置并固定于该二沟槽内。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中,各该二排立杆中位于最两端者具有一延长部,其自所对应的该横杆向上延伸;以及该跷跷板更具有二靠背板体,其固设于该多个立杆的该延长部。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中,各该靠背板体与各该乘坐板体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中,该乘坐板体具有多个凸点,其位于该乘坐板体的上侧面。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更具有一袋体,其固设于该座椅部,并位于该二乘坐板体之间。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跷跷板,其更具有一遮布,其固设于该座椅部,并位于该二乘坐板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乘坐板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乘坐板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乘坐板体的底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框架 11 底座部

12 座椅部 121 立杆

122 横杆 13 扶手部

20 乘坐板体 22 凸点

30 靠背板体 40 袋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首先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跷跷板,其具有一框架10、二乘坐板体20、二靠背板体30以及一袋体40。

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框架10具有一底座部11、一座椅部12以及二扶手部13。底座部11中间低而两端较高。具体而言,底座部11是由多个管体接合成一矩形,而矩形的两长边具有向下凸出的弧度,因此两短边的位置高于两长边的中间部分。换句话说,底座部11呈中间低而两端较高的弧形。藉此,底座部11能放置于一地面上并能反复倾摆。座椅部12固设于底座部11上侧,且本实施例中座椅部12固设于底座部11的长边。座椅部12具有多个立杆121以及二横杆122。立杆121固设于底座部11的长边上侧并向上延伸,因此立杆121沿跷跷板的长度方向上排成二排,而二横杆122分别固设于二排立杆121上。其中,二排立杆121中,位于两端的立杆121具有一延长部1210,其自所对应的横杆122向上延伸。换言之,共有四个立杆121具有延长部1210。

扶手部13固设于座椅部12上侧。在本实施例中,各扶手部13为一倒U字形的管体,其两臂固设于座椅部12的横杆122上。而各扶手部13的两臂可与其中二立杆121呈一直线,并可更进一步地一体成型。

请参考图2及图4至图6所示。乘坐板体20其固设于座椅部12,且具体而言是以乘坐板体20的两侧边分别固设于座椅部12的二横杆122,且二扶手部13位于二乘坐板体20之间。本实施例中,各乘坐板体20形成有二沟槽21及多个凸点,乘坐板体20的二沟槽21位于乘坐板体20的底面两侧,以使二横杆122分别容置并固定于乘坐板体20的二沟槽21内。相对于底面的另一侧面可为一平面或是符合人体曲线的曲面,而凸点设置于该另一侧面(即上侧面)上,以提升摩擦力。

请参考图1及图3所示。二靠背板体30固设于该多个立杆121的延长部1210,且本实施例中,靠背板体30与乘坐板体20的形状相同。换言之,各靠背板体30也具有二沟槽21,靠背板体30的二沟槽21位于靠背板体30的一侧面的两侧,以使立杆121的延长部1210能容置并固定于靠背板体30的二沟槽21内;相对于形成有沟槽21的另一侧面也可为一平面或是符合人体曲线的曲面。藉此,本实施例可供两个使用者进行活动。

袋体40固设于座椅部12,并位于二乘坐板体20之间。具体而言,袋体40的两侧边分别固设于座椅部12的二横杆12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具有袋体40,或以具固定形状的盒体来取代袋体40。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框架10的中间低两端较高的结构,使得跷跷板能进行倾摆。藉此本实用新型的跷跷板设置时可不固定在地面,并且结构简单、重量轻巧,因此便于移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于储藏室,因此不会占用庭院空间。

请参考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技术特征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差异仅在于跷跷板的袋体40改为一遮布40A。

在其他实施例中,跷跷板可不具有靠背板体30,因此座椅部12的立杆121可不具有延长部1210。

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椅部12两端皆设置有二个乘坐板体20,因此可供四个使用者同时进行活动。相应地,座椅部12上每个乘坐板体20的外侧可皆设置有一靠背板体30,因此共有四个靠背板体30。然而,乘坐板体20及靠背板体30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